中医药关于帕金森病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关于对帕金森病认识的历史发展
张闪闪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关键词]帕金森病;中医学;综述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又称为“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是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强直,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远动障碍性疾病。

属于中医学的“颤证”范畴,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源远流长,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群患病率的不断增长(根据我国北京、上海、西安三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是继脑血管之后,和痴呆并列成为中老年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祖国医学在对此病已有认识的的基础上,又不断取得了一些新的进步。

本文着重从传统中医学和现代中医学两个方面对关于帕金森病认识历史发展变化进行一下简要概括和整理,以期在今后中医药治疗和预防帕金森的道路上提供一些依据。

一、传统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的“颤证”范畴,历代文献对此病有丰富详实的记载,如“振掉”、“振栗”、“颤振”、“颤抖”、“手颤”、“足颤”、“身震摇”、“虚颤”、“痉病”、“肝风”等相关描述,为现代医家治疗帕金森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对症状的认识
中国古代关于帕金森症状的有关描述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即震颤的样子;“诸痉项强,皆属于湿”[1],强直归属于痉的范畴。

随意运动障碍被称为拘挛。

《灵枢·邪客篇》则指出:“邪气恶血,因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机关,不得屈仲,故拘挛也”[2]。

《素问·脉要精微论》:“夫五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将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将振掉,骨将惫矣”[1]。

即精神疲倦,头倾肩垂,弯腰曲背,膝部屈伸困难,转腰不能,走路颤摇,不能久立。

生动地描绘出患者震颤、强直、活动受限和姿势障碍,与我们现代所见的帕金森病患者极其相似。

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加以阐发,对本病的认识日渐深刻。

六朝 《华氏中藏经·论筋痹第三十七》说:“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3]所谓行步奔急,不能舒缓,恰如帕金森病的慌张步态。

唐 《千金要方》中有“金牙酒”,治疗“积年八风五痉,举身蝉曳,不得转侧,行步破磷、不能收摄”[4]等病,这些特征都类似于帕金森病临床所出现的动作迟缓和步态障碍。

唐宋以后,人们对本病有了更加明确的详细论述。

明代的孙一奎尤为杰出。

他首次在《赤水玄珠》一书中把以“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统一命名为颤振证,强调颤振不能随意控制,指出“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在鉴别震颤和寒颤时说:“夫颤振,乃兼木气而言,手足肘前战动,外无凛剽之状”。

他又分震颤为“头动而手足不动”和“手足动而头不动”两种临床类型。

并对颤振的起病年龄和预后情况,亦有科学的论述,说“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年老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肾火,极为难治”[5]。

明清时期,张璐在《张氏医通》一书中鉴别颤振和瘛疯谈到:“颤振与瘛疭相类似,瘛疭则手足牵引,而或伸或屈。

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6]。

王肯堂提出“颤振”病名,他在《证治准绳》中详细阐述“颤,摇也。

振,动也。

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7]
历代医家对PD 症状的认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浅显到深刻的过程,为本病的进一步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 从肝风论:首见于《皇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风气通于肝”,“风胜则动”[1] ,肝乃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风阳均主动。

外邪可引动肝风,如六淫等邪气侵入人体,均可从其类,化而成风,即为外风。

《五指筋孪不能屈伸候》说:“筋挛不得屈伸者,是筋急挛缩,不得伸也。

筋得风热则刚纵,得风冷则挛急”[8]。

说明风、热、寒、湿皆可引起肝风变动。

也有内风为之者也,如清代《顾松园医镜卷四乐集病机》中曰:“肝主筋,其化风,故属风,非外来虚风八风之谓。

内风多燥,若与风剂则益燥,故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论。

”[9]指出颤症之风由血而起,当属内风。

2. 从气血论:老年者,脏腑气血阴液损耗,气血不足,阳无以制,虚风内动而发为震颤。

《医宗己任编·颤振》认为:“大抵气血俱虚,不能濡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

”强调气血亏虚是震颤的主要原因。

《医碥卷四杂证颤振》曰:“颤,摇也,振,动也,亦风火摇撼之象也,由水虚而然,水主静,虚则风火内生,而动摇矣”[10]。

明确指出阴虚风动导致该病的发生。

明·张三锡和清·高鼓峰在前人的基础上指出:气血两虚是引起此病的主要原因,因气血盈少亏多,遂失却滋养,筋脉失荣而虚风内动,发为颤振。

3. 从痰凝、淤血论:《明医指掌卷三痰证三》有曰:“风谷消磨气血成,滋荣脉络,壮元精,七情四气时冲逆,脾胃旋伤懒运行,胃口从此留宿饮,致令津液作痰凝,因而隧道皆壅塞,却是痰涎滞在经,风痫瘛手挛急……”[11]。

明确指出痰凝阻滞经络,导致手足挛急瘛纵。

《灵枢·邪客》有曰:“邪气恶血,不得留住,留则伤筋络骨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

”说明淤血阻滞,经脉不通也是导致此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

4. 从脾肾虚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筋脉失养则会出现动作迟缓。

肾者属水,肾虚则水不涵木,肝肝阳上亢则肝风风内动导致“头摇”、“震颤”。

何梦瑶在《医偏》中谓:“颤,摇也;振,动也,亦风火摇撼之象,由水虚而然。

风木盛则水土虚,脾为四肢之本,四肢乃脾之末,故曰风淫末疾。

”指出该病主要由于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而致肝火亢盛,肝火盛则克脾土,使脾虚不能主四肢、布津液,津液不布,则聚津成痰。

这进一步说明了本病属于本虚标实,即以肝、脾、肾三脏虚为本,风、火、痰为标。

(三)、对治疗的认识
针对不通的病因病机,古代医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从肝论治者指出,此病主责之于肝,提出了镇肝熄风,舒筋止颤等疗法,代表方如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等;从气血论治者认为本病属于气血两虚,故提倡以补气养血为主,如清代高鼓峰在《医宗己任篇》谓:“大抵气血俱虚不能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故“须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或加味人参养荣汤”;从痰凝血瘀论治者则主张涤痰祛瘀。

如《医学纲目》中曰:“人常抽掣而战掉,至于盏物不举,以治痰获荃丸服之立愈”。

又如《赤水玄珠》中提出以清上补下之法并创制了摧肝丸以“镇火平肝,消痰定颤”。

从脾肾虚论治者指出治疗本病应以培补肝肾,益气养血为主。

临床常用如左归丸,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膏等知名方剂。

综上所述,祖国传统医学有关帕金森病的描述已有相当丰富的资料可循,对其病因病机的研究不外乎虚实两种,虚者以肝肾气血亏虚为主,实者以肝风、痰凝、血瘀为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辨证论治,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与方药,这些详尽的有关记载和论述,为我们现代中医对帕金森疾病的认识和研究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现代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现代中医[12]认为“颤证”的病因多为年老体虚、情志过急、饮食不节、劳逸失当等,导致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病位在脑,病变脏器重在肝,涉及于脾肾。

证属本虚标实,虚以
肝脾肾三脏为主,实则与风、火、痰、淤有关。

(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现代医家对帕金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古代医家的观点发展而来的,随着近代医学的发展,不同的医家根据各自不同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研究,也提出了相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现举例如下:
胡建华[13]认为本病以中老年居多,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是其主要病理基础,内风暗动、痰瘀互结为重要的病理因素,属于虚实夹杂之证。

颜德馨[14]认为颤证多由瘀血作祟,多属筋脉病变。

其病机或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气滞血瘀,引动内风发为颤证;或因风痰胶阻,脉络壅滞,内生瘀血,筋脉失濡发为颤证;或因饮食不慎,脾胃受损,助湿生痰,日久致瘀,筋脉失养而成;或因年老久病,肝肾精血亏虚,血涩致瘀,风阳内动,筋脉失濡,而成颤证;或因外伤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虚风内动,清窍受扰,筋脉失养,发为颤证。

王永炎[15]认为PD 的病位在脑,与脑髓有关,肾为根,脾为本,肝为标。

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髓海不足、气虚痰结、血瘀动风。

倡导瑱精补髓、健脾益气治疗法则。

马云枝[16]认为脾虚湿盛、痰热动风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为该病的主要病机,脾虚贯穿颤证发展的全过程,提倡从脾论治,健脾益气、化痰通络熄风。

张灿灼等[17]从老年病角度出发认为肝肾亏虚、气血虚弱在帕金森病的发病中不具特殊性。

导致PD 发生的关键因素是标的出现。

袁灿兴等[18]认为肝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PD 之本;风火痰瘀毒互结,蕴塞脑窍为其标。

强调内风是贯穿始终的病理因素,并提出内风有内风旋动和内风暗煽之别。

PD 病深难治是因虚实夹杂,诸邪胶结难去,损伤脑窍,认为风、痰、火、瘀皆为毒。

何建成[19]认为, 本病发病尚有“毒”之因素, 提出本虚为肝肾亏损,脏腑功能失调; 标实为风、瘀、痰、毒互结, 蕴塞脑窍。

李军艳等[20]认为病位在脑, 当以肾虚为本, 瘀血阻滞脑络为标。

肝脾虚皆由肾虚而起。

并提出提出肾虚髓空是PD发生的内在条件,血瘀则是发病的必然因素,肾虚血瘀是PD的基本病机
(二)对治疗的认识
基于对帕金森病病因病机的不同认识,现代众多学者对此病的辨证分型也不尽相同,李军艳[21-23]在综合2000年后的相关文献后指出临床最常见的是将此病分为3型或4型。

分3型多是肝肾亏虚型、气血虚弱型、痰浊阻络型或痰热动风型,分4 型则加上气滞血瘀型。

根据此辨证分型,临床治疗选取适当的方剂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如肝肾不足型多选用大定风珠[22-24]、大补阴丸、六味地黄汤[25]、一贯煎[26]等;气血两虚型多选用人参养荣汤[23-25]、八珍汤[26、27]、十全大补汤[28]等; 痰湿阻络或痰热动风型多选用导汤;肾虚血瘀者选用补肾活血方药抑颤汤等。

也有学者根据帕金森病的发病规律进行分期, 确立各期的治则治法。

如李彦杰[29]等总结赵国华治疗帕金森病经验, 提出发病 1 年之内者为初期, 2~3 年者为中期, 3 年以上者为后期。

初期平肝息风以治标, 健脾益气以治本; 中期豁痰化瘀以治标, 滋补肝肾以治本; 后期补益精血以治损, 临床疗效满意。

沈晓明[30]按病情将帕金森病分为稳定期、波动期、进展期3 期进行辨治。

稳定期治从脾肾入手;波动期以平肝息风、化痰通络为主;进展期肝、脾、肾三脏并治, 尤重视肾精的亏虚, 常选用益智仁、菟丝子、炒杜仲、桑寄生等补肾之品。

此外,在临床治疗上,也出现了不少专方治疗帕金森的报道,如定颤丸治疗震颤麻痹34 例, 总有效率为98.1%[31]。

抗震止痉Ⅰ号冲剂治疗PD 患者30 例, 总有效率为90%[32]。

临床观察表明, 中药复方可以有效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 如坎离丸[33]可明显改善手部功能、书写障碍、颈肩僵直、上肢协调不能、震颤等症状; 补肾止颤汤[34]可明显改善震颤、僵硬、
便秘等症状。

关于帕金森的现代中医药治疗,无论是分期论治还是专方专治,临床上都为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起到了很好的疗效。

这些都为以后临床上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三、结语
基于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再结合患者发病年龄,我认为本病病位主在脑,病机为本虚标实,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肾虚为本,风、火、痰、淤为标;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髓海失充加之风火痰淤这些致病因素的作用,故临床出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症状。

由于脑为髓海,又称精明之海,与神志密切相关,所以髓海失充,患者除了会出现以上症状之外,还多伴有其他一些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下降,精神抑郁等。

对于此病的治疗,重点在于辩证施治,关于分期论治专方专治也有相关报导,但还缺乏大样本的临床实践研究,不过也可以作为今后的一个研究思路。

本文重点从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两个角度对有关帕金森病的认识进行了总结,虽然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已由来已久,但在治疗上还无法治愈,我们所做的只是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减缓了疾病的发展进程,而无法起到根治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经验,进行理论研究,探索出更好的治疗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从而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其患病痛苦。

[参考文献]
[1] 皇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 灵枢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3] 孙星衍校.华氏中藏经.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25.
[4] 孙思邈.各急千金要方(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58.
[5] 孙一奎.赤水玄珠.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25.
[6] 清张璐.张氏医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41,268,345,464~465.
[7] 王肯堂.证治准出版社,1982.4:20,161.
[9]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0] 清何梦瑶.医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1] 明.皇甫中.明医指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66.
[12]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89-491
[13] 周英豪.胡建华治疗震颤麻痹经验拾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20~22.
[14] 张小燕.颜乾麟.颜德馨治疗颤证经验[J].中医杂志,2006,(47),7:494~495.
[15] 王永言.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69~373.
[16] 马云枝.李设芳.沈晓明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30 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37),10:55~56.
[17] 张灿灼.张春梅.补气活血、温阳通脉法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036~1037.
[18] 袁灿兴.胡建华.滋补肝肾、通络解毒法治疗帕金森病30 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8:8~9.
[19] 何建成.帕金森病中医药治疗的再思考一兼谈“滋肾平肝,化痰活血,解毒散结”是帕金森病的基本治疗法则{J].中医药通报,2005,4(l):12一14.
[20] 李军艳.杨明会.赵冠英试论肾虚血瘀是帕金森病的基本病机[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768~771.
[21] 李军艳帕金森病的中医治疗[J] 北京中医药2008,(27),3:300~302.
[22] 周英豪.胡建华治疗震颤麻痹经验拾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14(2) : 20.
[23] 马启明, 杜连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42 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 1(10) : 614.
[24] 宋秋云.帕金森病中医证治体会[J].河南中医, 2003, 23(3) : 471.
[25] 章永红, 章迅, 赵镇兰.常见内科病中医治( 二十四)[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志,2005,12 (6) : 11.
[26] 刘泰.震颤麻痹病110 例辨治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 2002, 29(2) : 82.
[27] 李学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震颤麻痹临床体会[J].包头医学, 2000, 24(3) : 28.
[28] 张保平, 姜秀云, 金杰.郑绍周辨治震颤麻痹的经验[J].中国中医药学报, 2003, 18(4) 221.
[29] 李彦杰, 李社宣.赵国华治疗帕金森病经验[J].光明中医,2002, 19(4): 42.
[30] 沈晓明.马云枝治疗帕金森病经验[J].中医杂志, 2004, 45(1) : 14- 15.
[31] 景晓东, 张海峰, 郎丽辉.定颤丸治疗震颤麻痹34 例[J].吉林中医药, 2000, 20(1) : 38.
[32] 鲍远程.抗震止痉I 号冲剂治疗帕金森病30 例[J].中医杂志, 2001, 42(5) : 312.
[33] 郭淑睿, 张彩玉, 付文玉, 等.坎离丸治疗帕金森病19 例[J].辽宁中医杂志, 2001, 28(3): 154- 155.
[34] 陈敏.补肾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05, 25(9) : 12- 13.
(收稿日期:2013-1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