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经方辨证论治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
为帕金森病中医治疗提供指导
03
根据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明确、具体的中医经方
辨证论治帕金森病的方案和建议。
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深入研究帕金森病中医证候本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帕金森病的中医证候本质,揭示其与西医病 理生理之间的联系。
拓展中医经方的应用范围
在验证中医经方对帕金森病治疗有效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领域 的应用范围。
04
森病案例分享
案例选择与纳入标准
选择标准
符合帕金森病诊断标准,年龄、性别、病程等不限,愿意接受中医经方治疗并签署知情 同意书。
纳入标准
具有完整的病历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四诊信息,以及相应的影像学和 实验室检查资料。
诊疗过程及效果展示
诊疗过程
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选用适当的中医经方进行治疗,如补阳还五汤、真武汤、镇肝熄风汤等,同时配合针灸、 推拿等非药物治疗。
中医经方辨证论治帕 金森病的临床疗效
目录
• 引言 • 中医经方辨证论治帕金森病理论基
础 • 临床疗效评估指标与方法 • 实证研究:中医经方治疗帕金森病
案例分享
目录
• 问题与挑战:当前存在问题和未来 发展方向
• 总结与展望:提高中医经方辨证论 治帕金森病水平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01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
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
结合中医经方和西医治疗手段,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提高临 床疗效。
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01
加强帕金森病中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
美多巴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血 浆 Fb 度 增 高 是 卒 中 的 独 立 危 险 因素 之 一 。 高 Fb导 i浓 i
美 多 巴联 合 中 医辨 证 治疗 帕金 森综 合征 的疗 效观 察
秦惠 萍 , 改花 陈
摘 要 : 的 观 察 美 多 巴与 中 医辨 证 联 合 治疗 帕金 森综 合 征 的 疗 效 。方 法 将 8 目 6例 病 人 随机 分 为 治 疗组 和 对 照组 , 疗组 采 治
24 副反应 .
治 疗 组 1例 牙 龈 出 血 , 3例 注 射 部 位 皮 下 淤 血 ,
[] 中华 神 经科 杂志 ,9 6 2 ( )3 9 J. 1 9 ,96 :7 . E] 中华 神 经 科学 会 , 3 中华 神 经 外科 学 会 . 卒 中 患 者临 床 神 经 功 能 缺 脑
维普资讯
CHI S OURNAL FI NE EJ NTE GRAT VE ME C NEON ARDI - C I DI I C O / ERE ROVAS B CUL S AR DIEAS Oco e 2 0 Vo1 6 No 1 E tbr 08 . .0
损 评 分 标 准 (9 5 L] 中华 神 经 科 杂 志 ,9 6 2 ( )3 1 19 )J. 1 9 ,9 6 :8 .
停 药 后 均 痊 愈 。两 组 肝 肾功 能 及 血 尿 常规 均 无 明显 变 化 。
3 讨 论
进 展 脑梗 死 发病 机 制 : 发 动 脉 部 位 血 栓 蔓 延 产 生 新 的 狭 原
损加重 。
[] Tar c i . drvn tu ih —tk o J . urOpnIvsi 4 bi h R E aao emi bs i o y [ ] C r i n et z s g
古代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xuyujiao
古代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海南省中医院脑病科 xuyujiao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 又名震颤麻痹, 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姿势反射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
以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丧失、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以及黑质和蓝斑存在Lewy 小体为其病理诊断特点。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 该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临床上西药治疗本病疗效较好, 但是副作用较大, 所以许多医家开始关注中医药的疗效, 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现结合古代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基础理论, 探讨古代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1 病名与症状中医经典著作中并无帕金森病一名, 但早在《内经》《中藏经》等就对震颤、强直、姿势障碍、运动减少、慌张步态等帕金森病的症状进行了论述。
《内经》把强直归属痉的范畴, 把随意运动障碍称为拘挛。
《素问·脉要精微大论》曰: “夫五脏者, 身之强也。
头者, 精明之府, 头倾视深, 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 背曲肩随, 府将坏矣。
腰者, 肾之府, 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
膝者, 筋之府, 屈伸不能, 行则偻附, 筋将惫矣。
骨者, 髓之府, 不能久立, 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其中所提到的头倾视深、背曲肩随、转摇不能、屈伸不能、行则偻附、行则振掉, 与帕金森病所表现的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姿势反射障碍相似。
《中藏经》[1]曰: “行步奔急, 淫邪伤肝,肝失其气, 因而寒热所客, 久而不去, 流入筋会, 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
”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也均有对筋脉挛急、活动受限和姿势障碍的描述。
金、元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从正在其所著《儒门事亲》[2]中还报道了1 例从临床表现到治疗经过均具有典型的震颤麻痹特征的病例。
明朝孙一奎的《赤水玄珠》[3]曰:“颤振者, 人病手足摇动, 如抖擞之状, 筋脉约束不住, 而莫能任持, 风之象也。
中医中药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几个经验药方
中医中药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几个经验药方北京名什医院旧金森综合症专家黄会忠教授指出说,使用以下方药进行治疗时,帕金森病患者还可根据自己的具体症状对处方中的药物进行增减,以取得最佳的疗效,增减药物的具体条件和方法是:①有咳痰黏稠、低热口干、大便秘结、尿短赤、苔黄腻、脉数等痰郁化热症状者,可在处方中加入竹茹、黄芩、胆南星、法半夏等药物。
②有记忆力减退、痴呆等症状者,可在处方中加入紫河车、鹿角胶、石菖蒲等药物。
③有肢体疼痛、痛处固定不移、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等瘀血阻络症状者,可在处方中加入赤芍、丹参、桃仁、红花、川芎等药物④有眼花、易疲劳、肢体麻木、腰膝酸痛、耳鸣等肝肾阴虚症状者,可在处方中加人熟地、龟板、鳖甲、蚵胶、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白芍等药物。
⑤有肢体疼痛、恶寒畏风等症状者,可在处方中加入秦艽、荆芥、桂枝、葛根等药物。
帕会森病又叫震颤麻痹,是一种以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和静止性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中医认为,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颤证”的范畴,多由年老肝血不足或抑郁伤肝、生痰化热动风而引起,其主要病机为血虚肝郁、痰热生风.该病患者若能根据白己的具体病情选用一些中药方荆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下面就介绍5种可有效治疗该病的中药片剂。
供选用:1大定风珠原制:白芍、干地黄、麦冬各18克,阿胶9克,麻仁、五味子各6克,生牡蛎、鳖甲、生龟板、炙甘草各12克,鸡子黄2枚。
制用法:将上药一起用水煎煮,去渣取汁,每日服1剂,分2—3次服完。
功效:此方具有滋阴熄风的功效。
药理研究证实,此方中的五味子可使人体的异常神经活动恢复正常,芍药、甘草对惊厥有拮抗作用,阿胶则有防止发生进行性肌变性的作用。
2定振丸加减方原料:熟地、生地、当归、川芎、白芍、钩藤、制首乌、枸杞子各15克,黄芪24克,白术、天麻、防风、威灵仙各10克,全蝎6克,蜈蚣2条。
制用法:将上药一起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每日服1剂,分2 —3次服完,连续用药15天为一个疗程.功效:此方具有调理脏腑、舒筋荣脉、定振止颤的功效,方中诸药合用,可使筋脉荣和、震颤自止.3五虫散原料:蝉蜕6克,地龙、僵蚕、土鳖虫各5克,全蝎3克。
帕金森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治疗
帕金森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治疗张先生今年71岁,患帕金森已经数年,数年之间一直用西药坚持治疗,但是可能是因为年老多病的原因,治疗效果一直不明显,而且因为各类基础性疾病,往往容易引发各类不良反应。
在一次医院就诊时,家人和医生谈及张先生现在的病情,医生在评估病情之后,认为既然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可适当采用中医药治疗。
但是考虑到每个患者可能体质不同,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建议张先生再到中医门诊部做病情诊断,然后让药房针对性抓药。
那么对于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而言,中医辨证施治应注意什么呢?1 中医对帕金森的认识尽管古代中医典籍中,并没有明确的帕金森字样,但并不意味着古人对此类型疾病一无所知。
事实上,有关“颤证”的记载,即为中医对帕金森综合征的认识。
病人头部与肢体通常有不自觉颤抖与摇动的表现,而且自制力较差,有些病人四肢功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若病人病情严重,头部可能有振摇表现,肢体处于一直颤动的状态,自理能力每况愈下。
各中医典籍中,《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掉”字即为震颤之意。
《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到“掉振鼓栗”、“掉眩巅疾”,表明颤证病人的主要表现为肢体摇动,和肝肾等脏器功能高度相关。
《赤水玄珠》中记载,颤证和人体血虚、气虚等病因病机相关。
若肾阴不实、痰火上升,也会引发颤证。
《张氏医通》中同样阐述了颤证的病因,医者认为痰浊、内火、风邪、瘀血等为颤证主要病因,更应当辨证施治。
2 中医针对帕金森辨证施治的思想帕金森(颤证)的治疗要点,应当先分清标本虚实。
依照中医分类,虚证为气血不足和肝肾亏虚,实证包括痰浊、瘀血、内火和风邪等。
通常情况下,若病人周身乏力、四肢颤抖、腰膝酸软、病榻缠绵、体质瘦弱、身体疲劳感加重、心烦意乱,通常为虚证导致;若病人肢体僵硬、四肢震颤剧烈、胸腔烦闷、思虑难安、郁郁不乐、易于发怒等,通常为实证导致。
如果病人久治不愈,通常兼具内外虚实之证。
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通常需要结合患者发病时间。
帕金森中医辨证
河南省现代医学研究院医院帕金森康复治疗中心中医理论认为:帕金森病具有缓慢起病、逐渐加重的特点,属中医“虚损”范畴,病名称之为“颤痉”,“颤”指肌肉震颤;“痉”指肌肉强劲、不柔韧。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有以颤为主、以痉为主、颤痉并存三型,分初、中、晚三期。
主要病变脏腑在肾、脾、肝三脏。
因“肾主骨,生髓,上荣于脑”,肾虚则脑髓不足,反应迟钝,动作徐缓;“脾主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亏乏,肌肉失养,加之脾虚运化水湿停蓄,浸渍腠理,导致肌肉强劲拘挛而失其柔韧。
同时,口水多、流涎、痰多呛咳等,都是脾胃虚弱、痰湿内盛的表现;肾精不足,气血亏虚,不能涵养肝木,致虚风内动,震颤由是而生。
肾亏脾虚是发病的关键,痰阴、水湿、瘀血停蓄是使病情加重的因素。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立足于“滋肾补脑、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缓肝熄风”。
痰瘀同源,有血瘀征象者,应佐以活血化淤。
帕金森病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累及脏腑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又因疗程较长,随着治疗的进展,证候、症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治疗本病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病期辩证施治、随证加减,很难用某个固定的处方完成治疗,但补肾健脾应始终是治疗大法的中心环节。
只有肾精充足,气血旺盛,才能改变脑髓不充、筋肉失养的病理状态,使本病有治愈的可能。
“中医中药综合疗法”的优势:1、在数千种药材中提取筛选出八十多种名贵中药从根本上治疗帕金森、脑萎缩、中风后遗症,用药15天左右见效,1-3个疗程即可康复。
郑重承诺:用药15天无效退款。
2、纯中药绿色疗法,无任何毒副作用。
河南省现代医学研究院医院帕金森康复治疗中心,专家组联合研制出专治帕金森、脑萎缩、脑出血等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的特效药物,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头手足颤抖,肢体僵硬,走路不稳,小碎步,拿不稳筷子,头痛失眠,晚上睡不着,大小便不能自理,记忆力减退,流口水,舌头僵硬,说话不清楚,后期病人生活无法自理等症状,具有疗程短、治愈高、不易复发等优点!本中心有著名老中医脑病专家坐诊,独创中医中药综合疗法,专治头、手、足颤抖,肌内僵直,走路拖步,小碎步,后期病人生活无法自理者,疗效确切,不论患者病史长短,病情多么严重,在这里一个月30天只花几百元钱就能让您体验到实实在在的明显效果,2-3个疗程即可康复,用药15天无效退款!具有解除国内外中医治疗帕金森、帕金森综合症的一大难题!积极应对帕金森帕金森综合症的威胁.3、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方法,快速缓解病情,改善症状,标本兼治。
中国帕金森病(PD)的中西医药治疗
15 B型 罩胺 氧 化 酶抑 制蕖 ( O—B 如 司来 吉 茼 。 . MA ) 其 蕖理 :多 巴胺 在 腊 内通 遇 MA O—B氧 化 降解 在 代谢
遇 程 中彦 生 大量 自由基 损伤 神 经 元 。另 外 ,四 甲基 四 氢 基 吡 啶( M哪 ) 通遇 MA 是 O—B氧 化属 有 毒 的 1 一甲 基 一4苯 基 吡 啶 子 。因此 抑制 M O—B的活性 、 A 既能 延 畏 多 巴胺 在腊 内的停 留晴 同 , 强 瘵 效 , 少 左 旋 多 增 减
多 巴胺 ( A) D 含量 颗 著减 少 。C ta 等 用 左旋 多 巴( oi zs L— D p) oa 治瘵 獾 得成 功 , 骚现 虑 用 4年 后蕖 效减 弱 , 但 并
出现 副 反虑 。凿今 遗是 要 寻 找非 常 有 效和 副作 用 少 的
巴 的用量 又 能 同接 起 到保 麓神 徭 元作 用 。 1 6 兄 茶 酚 一氧 位 一甲基 蒋移 酶 ( O T 抑 制 蕖 如 . CM ) 塔 是 美 ( am r 能 稳 定 左旋 多 巴在 血 中溃 度 , 少蕖 T a) s 减
2 中草 檠 物 的 辩 餐 施 治
1 3 抗 俎胺 蕖 .
如 本海 拉 明等 。 如溴隐停 、 良行 ( a o d ) 协 Pr le 、 gi
1 4 多 巴胺受髓激勤蕖 .
泰舒逵锾释片 、 培高利特等 , 是後方左旋 多巴的增 效剂。
-+ 一+ 一+ 一 + 一 — 一 - ̄e -— -— 一— 一 — - — 一 — 一— — 一-
afcs te s s e t ii o Heio a t r yoi t a — fe t h u c pi l y f b t l b ce p lr o n c
中医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神经组织及其功能的各种疾病,如中风、帕金森病、癫痫等。
中医学认为,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可以有效地治疗这些疾病,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脉象、舌象等综合分析,将患者的病情划分为不同的辨证类型。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辨证分型有气虚、阳虚、痰湿、血瘀等。
通过了解患者的具体辨证类型,医生能够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药是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选用具有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的药材进行配方。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川芎、丹参等,它们可以起到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比如帕金森病、头痛等,针灸可以缓解疼痛、改善运动功能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手段,通过对人体经络的按摩推拿,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对于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推拿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等。
4.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医建议饮食宜清淡,以养血、调理气血为主。
比如,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蛋白质高的食物,可以帮助改善神经功能。
三、中医辨证施治举例以中风为例,中风是一种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脑部功能障碍的疾病。
中医辨证施治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划分为气虚、痰湿、血瘀等类型。
如果患者属于气虚型,中医可以使用补气药物如黄芪、党参等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针对脑部功能障碍采用针灸疗法,刺激特定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
如果患者属于痰湿型,中医可以使用化痰药物如半夏、枳壳等进行治疗,还可以通过推拿按摩,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中医毕业论文 帕金森病治疗简况
中医毕业论文帕金森病治疗简况中医毕业论文帕金森病治疗简况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方法,在帕金森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出发,分析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并介绍中医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中草药的使用、针灸疗法以及中医理疗等,并总结了现有研究的进展和不足之处。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前言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肢体僵硬、运动缓慢和姿势平衡障碍等。
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常常存在不良反应和疗效递减的问题。
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 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据现有研究,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神经退行性变等。
研究表明,帕金森病主要与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和变性有关,导致多巴胺供应不足,从而引发帕金森病症状的出现。
3.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优势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方法,长期以来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中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帕金森病注重综合施治,通过调整患者的整体状态,改善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
(2) 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强调疾病防治:中医注重调整疾病发展的内外平衡,通过改善患者的体质和提高免疫力,达到治疗和预防的双重效果。
4. 中医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在帕金森病治疗中采用多种方法,包括中草药的使用、针灸疗法以及中医理疗等。
(1)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如巴豆、天麻、山茱萸等具有抗炎、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的中草药。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患者的症状。
对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的认识
【 关键词 】帕金森病 ; 辨证施治 ; 中西医结合治疗
帕金 森 病 ( D) P 是慢 性 、 行 性加 重 的神 经 系 统 进
及 吸食毒 品 中混有 嗜神 经 的毒物 。( ) 3 遗传 因素 : 流
变 性性 疾病 。 本病 中老 年起 病 , 主要影 响 患者 的运 动
功能 , 临床上 以静 止性 震 颤 、 肌强 直 、 运动 减 少及 姿
目前 对 引起 帕金森 病 的真正 原 因 尚未清 楚 。现 阶段研 究 认为 该病 的发 病原 因与下列 因 素有关 : 1 () 年龄 因素 : 随年 龄增 长其 患病 率逐 渐增 高 。 巴胺 能 多
展 过程及 临床 症 状 的加重 。近 年来 治疗 帕金 森病 外
科 手 术 技 术 的兴 起 ( 团毁 损 术 和 脑 深 部 电刺 激 核
神经元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当多巴胺能神经减少
5 0%、 巴胺 的生 成减 少 8 多 0%以上 的时 候 , 会 出 就
术 )虽能缓解其症状 , , 但是手术的定位是其核心技
术, 必须 非 常精确 , 能有 任何偏 差 。对 于其 中更 受 不 关 注 的脑 深部 电刺激术 ,虽然其 刺 激作 用是 可 以逆
现帕金 森 病 的症 状 。但 有证 据表 明年 龄 老化 因素 不
是 帕金 森 病发病 的唯一 因素 。 ( ) 2 环境 因素 : 们 早 人 已关 注环 境 暴 露 因素 , 特别 是 金 属 、 药 、 业 溶 剂 农 工
作 者 单 位 :0 0 0 首 都 医科 大 学 附 属 北 京 中医 医 院 干 部 保 健 科 10 1 ,
文 系统 回顾 了帕 金 森 病 的 概 念 、 因 、 机 。认 为 本 病虽 为不 可逆 的慢 性 进 展 性 疾 病 , 病 病 目前 医学 上 尚元 治 愈 的方 法 , 辨 证 施 治 、 但 结合现代药理研究 、 肯定 中药 成 分 、 确 中 药作 用 、 明 中西 医 结 合 治 疗 仍 是 治 疗 该 病 的有 效 方 法 。 针对 帕金 森 病 的 具 体 表 现 , 中 在 医治 疗 上 制 订 了“ 颤 当 以治 风 为 先 ‘ 直 当 以解 痉 为 行 ” “ 震 强 和 病久 当 以扶 正 为 先 ” 三个 原则 。 的
帕金森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研究进展动态·2021年第34卷第2期帕金森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孙雪1,梁建庆1△,何建成2,梁鹏31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3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摘要]通过总结王永炎、何建成、李如奎三位教授治疗帕金森病的临证经验,认为帕金森病在疾病发生和演化的过程中主要与肝、肾、脾关系密切,肝风内动是其最基本的病机,本虚标实是其病理性质。
在临证时,应以中医病机为切入点,运用整体观念,通过辨证论治、对证用药、心理调护,以提高疗效。
[关键词]帕金森病;颤证;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9600(2021)02-0131-03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of Parkinson ′s DiseaseSUN Xue 1,LIANG Jianqing 1△,HE Jiancheng 2,LIANG Peng 31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00,China;2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3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School,Lanzhou UniversityAbstractThrough summarizing professor Wang Yongyan ,professor He Jiancheng and Li Rukui′s clinicalexperience in treating Parkinson ′s disease(PD),(PD)is closely related to liver,kidney and spleen in the process of disease occurrence and evolution,endogenous liver wind agitation is the basic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deficiency in origin and excess in superficiality is the pathological nature of the disease.In clinical practice,we should take TCM pathogenesi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use the concept of holism,throug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add symptomatic medi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which could achieve better clinical effects.KeywordsParkinson ′s disease;tremor syndrome;the cause and the pathogenesi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TCM therapy帕金森病(Parkinson ′s disease,PD)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体位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1-3]。
国医大师李辅仁治疗帕金森药方
国医大师李辅仁治疗帕金森药方近年来,对于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越来越倾向于中医角度的研究。
中医认为,该病具有缓慢起病、逐渐加重的特点,属中医“虚损”范畴,三型,分初、中、晚三期,主要病变脏腑在肾、脾、肝三脏。
因“肾“脾主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亏乏,肌肉失养,加之脾虚运化水湿停蓄,浸渍腠理,导致肌肉强劲拘挛而失其柔韧。
同时,口水多、流涎、痰多呛咳等,都是脾胃虚弱、痰湿内盛的表现;肾精不足,气血亏虚,不能涵养肝木,致虚风内动,震颤由此而生。
肾亏脾虚是发病的关键,痰浊、水湿、瘀血停蓄是病情加重的因素。
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累及脏腑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又因疗程较长,随着治疗的进展,证候、症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治疗本病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病期辨证施治、随证加减,很难用某个固定的处方完成治疗,但补肾健脾应始终是治疗的中心环节。
只有肾精充足,气血旺盛,才能改变脑髓不充、筋肉失养的病理状态,使本病有治愈的可能。
中医治疗原则,应立足于“滋肾补脑、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缓肝熄风”。
痰瘀同源,有血瘀征象者,佐以活血化瘀。
帕金森的早期症状1、嗅觉减退、便秘。
是目前最被重视、最具应用前景的帕金森病早期预警信号。
您可能发现对于某些事物的嗅觉不如以前那样敏感了,甚至连香蕉、泡菜、香料的味道都闻不出来了,并且原本正常的排便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但应排除饮食、药物、或其他疾病引起的排便习惯改变),那么建议您及时去看医生。
2、出现手臂或身体其他部位震颤。
临床上能引起震颤的疾病很多,但帕金森病的典型震颤主要表现为“运动时不颤、安静时出现、紧张时加剧”,如果拇指和食指经常出现“搓丸样”动作,您更要警惕。
3、移动或行走变得困难。
开始觉得身体、上肢或下肢僵硬,而且活动后僵硬感也不会消失。
行走时手臂不能正常摆动,或者旁人会说您走路的样子看起来很僵硬。
4、动作变慢、写字变小。
如果您发现自己扣纽扣、穿袜子、系鞋带等动作明显变慢了,或者写字越写越小,这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早期信号。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进展对近些年来临床领域采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进展情况进行阐述,对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益气养血熄风法、滋补肝肾法、熄风止颤法、活血化瘀法、通络熄风法、涤痰法这5种疗法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帕金森病中医临床治疗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标签:中医药;帕金森症;治疗;研究进展帕金森病(英文简称为PD)属于一种黑质以及黑质纹状体通路的慢性疾病,一般发病集中在中老年人人群中,其临床症状包括肌强直、静止性震颤、运动减少等[1]。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逐步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数量的急剧扩充,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也在随之上升。
采用中医药对帕金森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目前已经得到了业内的认可,其在提高临床疗效、延缓病程进展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2]。
本文中,笔者在综合多方面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释,现将具体情况综述如下。
1 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病因认识中医学认为,帕金森病所形成的病因及其机制是比较复杂的,一般认为该病是由风气内动所致,同时该病以虚实相杂者居多。
还有人认为本病是由肝肾阴亏,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或者是由风火夹痰、互阻络道所致。
有关学者根据本病的致病原因将本病分为了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虚风内动型等[3]。
2 中医辨证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2.1 滋补肝肾法帕金森病在临床一般以肝肾阴虚者居多,而这种类型的帕金森病通常还是其他类型帕金森症的发病原因和致病基础,所以在临床上多应用滋补肝肾法针对患者的肝肾阴虚之症来治疗帕金森病,目前该疗法的临床应用也较广泛[4]。
孙家贺[5]在其临床研究中对60例帕金森病患者(主要为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患者)实施了滋补肝肾的治疗方法。
应用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白芍、何首乌、当归、升麻各10 g,五味子、黄精、龟板各15 g,开水煎服每日分两剂服用,连续维持服用治疗10 d。
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发现,其中显效14例,有效40例,无效6例,临床显效率达90%,证实该种治疗方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中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辨证施治实践
中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辨证施治实践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由于神经系统异常或损伤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包括脑血管疾病、神经炎、帕金森病等。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相关、有机统一的整体,而神经系统则作为身体的“总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在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辨证施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下面将就中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辨证施治实践进行探讨。
一、中医辨证分类在中医理论中,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辨证主要可以分为内科类和外科类,根据病症的表现和病因进行综合分析和辨证。
内科类主要包括中风、头痛、眩晕等与脑血管相关的疾病;外科类则涉及神经系统的外伤、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等。
二、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综合因素进行辨证,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中医常常采用以下治疗原则:1. 调整气血平衡:中医认为,神经系统疾病多与气血的运行不畅有关,因此调整气血平衡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例如,对于中风患者,中医常常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促进血液循环,恢复神经功能。
2. 疏通经络:中医强调人体的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如果经络阻塞,就会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疏通经络也是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项重要原则。
比如,针灸就是通过刺激穴位,来疏通经络,改善病情。
3. 调整脏腑功能: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而脏腑功能的失调会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因此,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亦能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比如,通过调理肝气可以缓解头痛症状。
4.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时,往往采取综合疗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医疗器械等。
这是因为中医注重治疗的整体性,而不仅仅只是针对单一症状进行治疗。
三、中医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实践案例1. 中风辨证施治实践: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突然发作、病情严重等特点。
中医往往通过辨证论治,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比如用川芎、丹参等中药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脑细胞的供氧供血情况。
帕金森病的针灸治疗
帕金森病的针灸治疗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帕金森病的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针灸治疗早在1933年,周伯勤就提出了治疗手震颤的基本针灸处方:曲泽针且灸之,少海、阴市针之。
自后有较多的针灸疗法开始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开始的体针治疗与个案、经验报道阶段;70年代以来的头针治疗阶段;现在的头针、体针及其他方法结合的综合治疗阶段。
1.体针主穴: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随证加减:肝肾阴虚:三阴交、太溪、复溜、肝腧、肾腧等;气血不足:足三里、气海、脾腧、心腧;瘀血风动:血海、膈腧、曲池;痰热风动:丰隆、中脘;体质虚弱:加背腧穴、夹脊穴。
对症加减:颤抖较重:大椎、少海、后溪;僵直较重:大包、期门温和灸;汗多选肺腧、脾腧;皮脂溢出:内庭、曲池;脘腹胀满:中脘、气海、梁门;便秘:天枢、气海;口干舌麻:承浆、廉泉、复溜。
针刺方法:原则上根据患者体质、证侯虚实,采用补虚泻实的方法。
由于患者年龄偏大,体质偏弱,病程较长,本虚比较突出,因此手法应轻柔平和为主,使病人感觉舒适为度,也利于长期治疗。
若刺激过强,容易使患者紧张,兴奋度高,容易加重震颤、僵直症状。
留针时间可稍长,30-50分钟,可配合电针,加强作用,隔日一次,便于接受。
2.头针取头穴可发挥局部调节作用,有补益元神,镇静止颤作用. 20世纪70年代,焦顺发发现,位于大脑中央前部的舞蹈震颤控制区可治疗对侧肢体的不自主运动和震颤。
方法是取舞蹈震颤控制区,快速平稳捻针,每日一次,治疗数例帕金森病患者,多数可以改善肢体症状。
之后,头针开始较多的应用于本病治疗。
主穴: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足运感区针法:1-1.5寸毫针,针身与头皮成30o角进针,帽状腱膜下将针身进入2/3后,快速平稳捻针,达每分钟150次左右,局部有热、麻、重感,每5-10分钟行针一次,或用电针,留针30分钟。
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颤病
颤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吴勉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出版)。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善忘,神识呆滞,行走不稳,头晕目眩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2.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贾建平,陈生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1)程度不一的帕金森样表现,以强直、少动为主,静止性震颤很少见,多以双侧起病(除皮质基底节变性外),对左旋多巴治疗不敏感。
(2)伴有其他征象,如不自主运动、垂直性眼球凝视障碍(见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早期出现且严重的痴呆和视幻觉(路易体痴呆)、皮质复合感觉缺失和锥体束征(皮质基底节变性)等。
(二)证候诊断1.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证:肢体僵直,行走不稳,肢体颤动,头晕眼花,起则晕剧,甚则晕厥,面色少华,记忆下降,四肢乏力,动则加重,小腹坠胀,小便失控,大便费力,心烦不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肾两虚、痰浊内阻证:活动缓慢,姿势异常,肢颤不止,行走不稳,记忆减退,神识失控,时清时昧,胸脘痞闷,夜寐不安,惊惕肉瞤,心中懊恼,大便溏薄,夜尿频多,遗精易泄,舌质白,苔白腻,脉濡滑。
3.肝肾不足、瘀血阻络证:肢体颤抖,行走不稳,双目凝视,目光呆滞,反复跌倒,头昏目涩,言语不清,吞饮咳呛,项背前倾,面色晦暗,言语不利,步态慌张,皮脂外溢,发甲焦枯,舌质紫暗或夹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涩。
4.阴阳两虚、痰瘀互阻证:肢体扭转,不能站立,肢颤不已,表情呆板,头晕眼花,面色晄白,筋脉拘紧,言语謇涩,吞饮呛咳,反应迟钝,失眠惊惕,目涩耳鸣,腰酸腿软,小便失禁,畏寒肢冷,舌质淡白或夹瘀斑,舌体瘦小,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涩。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 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证治法:健脾升清、补益气血(1)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帕金森病中医辨证治疗思路
随着 疾病 的进展 , 轻者 可丧失工 作能力 ; 重者 生活不 能
自理 , 期卧床 , 长 严重 地 影 响 了患 者 的身 心健 康 , 生 使
活 质量 明显下 降 。因其 为不 可 逆 的进 展 性疾 病 , 管 尽 不 同 的患者疾病 进展差 别很 大 , 于发病 l 2 但 0— 0年 内 均会 完全 丧失 运动功 能 ] 大 大增 加 了家 庭 和社 会 的 ,
・
2 8。 0
光明中医 21 0 1年 2月 第 2 6卷 第 2期
C G M F bu r 2 1 Vo . J MC e ray 0 1 l26 2
.
的强弱通利 会影 响 到卫 气 的布散 疏 泄 。 胃家 内结 , 气
之邪 在 里 , 其证 不 同者 , 乎 通 塞 之 间耳 。 吴 氏整 部 在 ” 书 中强 调发 热 的原 因在 于 “ ” “ ” 不通 之 谓 也 。 郁 ,郁 者
机不 通 , 降失 常 , 升 中气 为 之 闭阻 。治 病 必求 于 本 , 邪
去 正 自安 , 而里气 一通 , 机 升 降恢 复 正常 , 故 气 中气 健
则 表气顺 。
4 通 “ 家 ” 机 以 调 表 里 三 焦 之 气 胃 气
通则 热有 出路 , 邪气 有外 出之机 , 热便随 之而减 。
不通 , 中气 郁滞 , 上焦 之气不能 下降 , 因而充积 , 即膜 原
或有 未尽之 邪 , 无前进 之路 , 亦 于是表 里上 中下 三焦 皆
虽 殊 , 燥则一 也 。 《 枯 ” 温疫论 ・ 病愈 结存 》 “ 之徒 伤 :攻 元 气 , 虚益不 能传送 , 气 终无补 于治结 , 须饮食 渐进 , 胃 气 稍复 , 液 流 通 , 津 自能 润 下 也 。 《 疫 论 ・大便 》 ”温 :
中医药关于帕金森病历史沿革
中医学关于对帕金森病认识的历史发展张闪闪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关键词]帕金森病;中医学;综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又称为“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是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强直,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远动障碍性疾病。
属于中医学的“颤证”范畴,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源远流长,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群患病率的不断增长(根据我国北京、上海、西安三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是继脑血管之后,和痴呆并列成为中老年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祖国医学在对此病已有认识的的基础上,又不断取得了一些新的进步。
本文着重从传统中医学和现代中医学两个方面对关于帕金森病认识历史发展变化进行一下简要概括和整理,以期在今后中医药治疗和预防帕金森的道路上提供一些依据。
一、传统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的“颤证”范畴,历代文献对此病有丰富详实的记载,如“振掉”、“振栗”、“颤振”、“颤抖”、“手颤”、“足颤”、“身震摇”、“虚颤”、“痉病”、“肝风”等相关描述,为现代医家治疗帕金森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对症状的认识中国古代关于帕金森症状的有关描述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即震颤的样子;“诸痉项强,皆属于湿”[1],强直归属于痉的范畴。
随意运动障碍被称为拘挛。
《灵枢·邪客篇》则指出:“邪气恶血,因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机关,不得屈仲,故拘挛也”[2]。
《素问·脉要精微论》:“夫五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将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将振掉,骨将惫矣”[1]。
即精神疲倦,头倾肩垂,弯腰曲背,膝部屈伸困难,转腰不能,走路颤摇,不能久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帕金森病辨证施治
1、气血两虚
(1)症舌脉:神呆懒言,面色皝白,肢体震颤或头摇日久,震颤程度较重,,项背部僵直或肢体拘挛,活动减少,行走不稳,气短乏力,头晕眼花,自汗,动则尤甚,皮脂外溢或口角流延,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无力或沉细。
治法:益气养血,息风活络。
(2)针灸
1)毫针疗法:
取穴: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太冲、廉泉。
操作: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5日,继续下1个疗程。
2)头针疗法
取穴: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上、中部。
操作:30号1.5寸针刺到皮下或肌层,得气后以每分钟200转速度固定捻转2分钟后,留针6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肝肾不足
(1)症舌脉:表情呆板,肢体或头部震颤日久,其幅度及程度均较重,或肢体拘挛,活动迟缓,上肢协调不能,动作笨拙,常兼见头目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膝软,肢体麻木,或呆傻健忘,舌体偏瘦,舌质黯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息风。
(2)针灸
毫针取穴:百会、风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复溜、肾俞、肝俞。
头针取穴:枕顶带、额顶带、运动区,舞蹈震颤区。
舌针取穴:心、肝、脾、肾、上肢、下肢、聚泉。
操作:用30号1~2寸不锈钢毫针,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补泻配合手法。
先针头针,次针体针,进针得气后,留针20分钟,拔针后行舌针点刺治疗。
10次为1个疗程,每日针刺1次。
疗程间休息2天,再行下1个疗程。
3、痰热动风
(1)症舌脉:肢体或头振摇,幅度较小,时轻时重,尚可自制。
常兼胸脘痞闷,头晕而重,咳痰色黄,或口干,舌苔黄腻。
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兼以息风。
(2)针灸
头针取穴:顶颞前斜线。
体针取穴:消颤穴(少海穴下1.5寸)、外关、合谷、阳陵泉、太冲、丰隆。
操作:用32号1.5寸毫针直刺,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头针通以脉冲电流,频率每分钟200次,强度以患者感觉适宜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淤血内阻
(1)症舌脉:手足震颤日久,屈伸不利,或重着刺痛,舌紫黯或有瘀斑,舌下青筋怒起,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息风通络。
(2)针灸
头针取穴:一侧舞蹈震颤控制区(自运动区向前平移1.5cm为本区)。
操作:常规消毒,先以2~2.5寸毫针快速进针,针刺到皮下或肌层均可,固定捻针,不提插,频率每分钟230次左右,每次针体前后各旋转2圈左右,连续捻转2分钟后,再留针
12分钟,如此反复3次,起出头针。
再用梅花针中度刺激同侧震颤控制区,从头部向下呈网状扣打若干行,每分钟叩打100次左右,扣时患者有轻度痛感,以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丘疹、不出血为宜。
每日叩打1次。
头针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5、肾阳虚衰
(1)症舌脉:手足震颤或不利已日久,兼见面色皝白,畏寒肢冷,腰酸膝软,头昏耳鸣,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白滑,脉沉而迟。
治法:温肾助阳。
(2)针灸
取穴:四神聪、风池、曲池、合谷、阳陵泉、太冲、太溪、复溜、命门、肾俞。
操作:用补法,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1次。
10次为1疗程,休息7日再进行下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