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后答案总汇(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
象包括哪些内容?
“五要素”:学生、教
师、教学内容、教学媒
体、教学环境;“三过
程”学说: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
过程。

4、教育心理学有哪些
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程
序(P16-19)
研究方法:观察法、实
验法、测量法、经验总
结法、教育行动研究
研究程序:①、选择和



























⑤、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⑥、撰写研究报告
5、学习教育心理学对
从事教师职业的意义
(P7-8)
①帮助教师了解教学
中的问题②为实际教
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
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和
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
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

7、试述教育心理学研
究反战经历的几个阶
段(P9)
⑴、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这是西方第一本一教
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
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⑵、发展时期(20世纪
20年代到50年代末)
⑶成熟时期(20世纪
60年代到70年代)
⑷完善时期(20世纪
80年代后)
第二章
1、心理发展的实质
及主要的特点有
哪些(P21)
⑴心理发展的实质:心
理发展是一种连续不
断的由简单到复杂、由
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
质变的过程,是有一定
规律可循的。

实质上是
个体从出生、成熟、衰
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
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心理变化。

(人的
发展包括:身体、心理、
认知和社会发展四种)
⑵心理发展的一般特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④.差异

2、心理发展主要的影
响因素有哪些?如何
看待教育与心理发展
的关系?
答:影响心理发展的主
要因素有:
(1) 遗传因素:是指与
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
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

(2) 环境因素:分为两
大类A、自然环境:是
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
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
然环境。

B、人类的社
会环境:即人们所处的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
条件,包括家庭、学校
和社会等方面的各种
影响。

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
论有哪些?简要介绍
每一发展理论主要的
代表人物和观点以及
理论对现代教育教学
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答:心理发展的主要理
论有:
一、自然成熟说:
1、代表人物:格塞
尔(美国)
2、理论观点:支配
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是成熟和学习。

3、意义与作用:教
育者应重视这
种自然的法则,
遵循儿童的身
心发展规律,从
而使教育的作
用得到最大限
度的发挥。

二、皮亚杰的发展理
论:
1、代表人物:皮亚
杰(瑞士)
2、理论观点:心理
发展的本质和原因是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
的适应,适应的两种形
式为同化和顺应。

心理
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
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
来达到主体与环境的
平衡。

3、意义与作用:
A 学生认知发展
阶段特征制约
教学的内容和
方法,教学必须
适应学生的认
知发展
B 教学又可以作
为学生认知发
展的一个有效
条件,促进学生
认知水平的提
高。

这两方面是
相辅相成的,适
应是基础,促进
是目的。

三、维果斯基的最近
发展区理论
1、代表人物:维果
斯基(前苏联)
2、理论观点:在个
体心理(行为)的
发展过程中,融
合了两类心理
机能:低级的心
理机能和高级
的心理机能,他
提出强调学习
社会文化性的
最近发展区。


生有两种发展
水平:一是现有
的水平,即由一
定的已经完成
的发展系统所
形成的学生心
理机能的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
的发展水平。


两处水平之间
的差异,就是最
近发展区。

教育
应该走在发展
的前面。

3、意义与作用:最
近发展区的提
出说明了儿童
发展的可能性,
意义在于教育
工作者不只要
看到儿童现有
的发展水平,还
应该看到仍处
于形成中的、正
在发展的水平。

为了发挥教学
的最大作用,学
习要在“学习的
最佳时间”内。

4、儿童理论论对教育
实践的积极启示是什
么?
答:在实践上,心理理
论论倡导“儿童也是一
位理论家”,要求教师
尊重每一位儿童的心
理、想法和信心,在此
基础上开展因材施教
工作。

5.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有什么主要的特点?
(具体书上21页有详
细内容)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
④.差异性
6.如何理解关键期与
敏感期的联系与区
别?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
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
时期,在此期间,个体
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
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
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
没有影响。

个体发展过
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①、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属性时,发现了“印刻”现象。

——提出了关键期理论。

②、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行为学习时引入了“关键期”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同样存在着关键期。

如2岁是口语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关键期、
10-12少年是身心发展关键期。

③、教育意义:依据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抓住关键期,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

就外延来说,敏感期比关键期要大;从内涵来说,关键期比敏感期更具体一些。

敏感期是孩子天赋的学习催化剂。

应掌握孩子的敏感期,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完美成长。

7. 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那些差异?
学优生与学差生在人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

在动机差异方面:学优生一般常常是追求上进、不甘落后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有很大的兴趣、失败后倾向于坚持不懈和继续努力;而学差生,一般是不思进取、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他们在失败后更倾向于丧失信心和放弃、回避。

在主体性差异方面:学优生和学差生相比,更具有自觉性、坚持性、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

在人格适应差异方面:学优生通常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整合性,高独立性,更成熟等特征,很少有人格适应问题。

而学差生常出现人格适应不良问题。

创造型与非创造
型学生在人格方面的
差异主要表现为:具有
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
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
特征是:低乐群性、高
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低乐群性能使学
生更专注于某种发明
创造活动本身,认真研
究,从而使问题创造性
地解决;高独立性能使
他们为人处事不为习
俗、传统观念、权威观
点所禁锢,敢于直面问
题本身,从解决问题的
角度去研究和解决问
题,进而取得意想不到
的效果;高自律性能使
他们对自己和事物有
较清晰的认识和较高
的自制力,从而为他们
发明创造赖以进行创
造了条件。

第三章
1. 什么是广义的学
习和狭义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学习是人
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心
理现象,它集中表现为
通过实践或者练习而
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
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
为变化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指在校
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
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有系统地进行地进
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
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
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
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 简述学习的实质
和主要类型。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
成认知结构。

学习是一
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
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
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
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
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
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
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学习的主要类型:
(1)加涅按学习结果
分类: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言语信息运动技能
态度
(2)奥苏伯尔按学习
性质分类:
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
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

意义学习机械学

(3)我国心理学家的
学习分类(冯忠良)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
学习智能的学习
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
的学习
(4)安德森按知识的
学习分类:
陈述性知识学习程序
性知识学习
(5)梅耶的学习分类:
语言性学习程序性学
习策略性学习
3. 简述联结主义的
学习理论及启示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
联结理论
(1)学习的实质是刺
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这种联结的形成
是通过多次渐进的尝
试与错误。

错误的行为
反应越来越少,正确反
应得到巩固。

(3)比较系统的总结
了学习定律
对教育的启示:
(1)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在改正错误中进行
学习,在教学中,我们
应要求学生尽量运用
学过的知识或经验去
解决问题,而不要让学
生盲目地对待疑难问
题。

(2)努力使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
意的积极效果;
(3)桑代克的练习律,
即机械识记在学习中
并不是毫无功效的,应
加强适当练习;
(4)任何学习都要
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进
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
击。

(5)在教学中,我
们要合理地、科学地运
用奖励和惩罚。

4.简述并评价斯金纳
的学习理论。

答:(1)理论要点:
①对学习本质的理
解:学习是指有机体在
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
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
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
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
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
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
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
为经验。

斯金纳将行为分为两
类:一类是应答性行
为,一类是操作性行
为。

操作性行为是有机
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
应,与刺激无关。

他认
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
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
作性行为。

②强化理论:人的
一切行为都是操作性
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
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
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斯金纳把强化分成积
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其
目的都在于增加某一
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
率,因而是建立操作性
行为的有效手段。

③程序教学与教学机
器:以课本或教学机器
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程
序的教材,以使学生按
规定的程序自学教材
内容。

(2)评价:
①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教育上的运用开辟
了道路;
②在策略上过于刻板,
注重对教材的分析,破
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和
完整性;
③程序教学着重与灌
输知识,缺乏师生间的
交流和学生间的探讨,
不利于创造性思维能
力的培养。

5.评价班杜拉的观察
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
实践中的启示。

答:(1)理论要点:
①班杜拉认为:学习的
实质:观察模仿学习。

人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

观察模仿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的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进程;
②关于影响学习的因素方面,提出了“三元交互作用理论”
③在观察学习的类型上,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④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上,将学习划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增强四个阶段;
⑤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的四步骤:分析拟示范的行为;建立行为的功能性价值并选择行为的示范者;发展教学序列;实施引导学习者认知和动作再生过程的教学。

⑥在教学方面,强调教学示范作用在行为观察学习中的重要性。

(2)评价:
①揭示了观察学习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人的行为习得的观察学习的途径,强调观察学习中的认知、情感中介作用,特别是自我强化和自我效能感对包括学习在内的人类行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
②他提出的观察示范教学设计过程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③该理论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

(3)教学时间中的启示:
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资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6.试述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要点及意义。

(1)理论要点:
①学习的实质即形成
认知结构。

他认为知识
的表征方式可分为:动
作表征、形象表征和符
号表征;②学习过程包
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
的转换和对知识的评
价三个方面。

③发现学习,他认为这
是知识学习的最佳方
式,强调了学生的发现
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
重要性;④在教学中,
提出了结构教学观、发
现法教学模式以及螺
旋式课程改革模式;
(2)评价:
①有利于调动学生积
极性;利于学生发展批
判性、创造性
②歪曲了接受学习的
本质;发现学习浪费时
间,效率低,水平不能
保证,不能成为学生学
习的主要方式。

(3)意义:
①推动了教育心理学
的重大转变:从行为主
义向认知心理学的转
变,从实验室研究向课
堂研究的转变,从学习
研究向教学研究的转
变;
②为教育改革提供了
有力的理论依据;
③有利于对认知结构
的重新反思。

7 试述构建主义的学
习理论,并予以评价
答:构建主义学习理
论:建构主义是认知主
义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
主义者更加关注学习
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
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
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
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
性和情景性。

个体在进
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
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
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
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
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
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
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
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
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
性质上不是原有图示
的延续。

所以,与行为
学派的理论相比,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质
的变化,一种主动建构
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
刺激反应模式的建立。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的评价:
优点:1建构主义学习
理论对当今教育理论
与实践产生广泛的影

2该理论主张学习是通
过信息加工活动建构
对客体的解释
3个体是根据自己的经
验建构知识的,强调学
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
动性、建构性,强调学
习与教学的中心是学
习者(学生)而非指导
者(教师),学生是信
息加工的主体以及知
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4提出了知识结构的网
络模式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
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进行了区分,批评了传
统教学中把初级学习
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
推及到高级学习的失

6提出了随机通达教
学、自上而下教学、抛
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
等富有创见的教学设
计模式
7关于师生关系的关系
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足:
1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
理论过于强调知识的
相对性,否认知识的客
观性;
2过于强调学生学习过
程即个体知识再生产
过程的信息加工活动
的个别性,而否认其本
质上的共同性;
3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知
识的情境性、非结构
性,完全否认知识的逻
辑性与系统性;这显然
又走进另一个极端
第四章
1、试述知识学习的主
要过程。

我国传统教育心理学
将学习知识的心理过
程分为知识的理解、知
识的巩固和知识的运
用三个阶段。

2、简述陈述性知识的
表征及类型?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
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它
包括事实、规则、发生
的事件、个人的态度
等,用于回答“是什么”
“为什么”的问题。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1)、命题表征;2)、命
题网络表征;3)、图示
表征
陈述性知识的类型:
1)、符号表征学习;2)、
概念学习;3)、命题学

4.试举例说明程序性
知识的保持策略?
(一) 复述策略:运用
划线与其他符号注释
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
思考文章的内容。

(二) 精加工策略;口
诀法;谐音法;首写字
母连接法;表象法;意
义法;关键词法
(三) 组织策略在中
国小学低年级识字教
学中,有人按字音归类
识字,有人按偏旁结构
归类识字。

在外语词汇
教学中,也利用类似的
归类识字教学法。

5.谈谈影响迁移的主
要因素和促进迁移的
方法?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
素:学习材料的相似
性;原有认知结构;学
习的心向与定势。

(2)促进迁移的有效
教学:①精选教材;②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③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④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
移意识性。

7、什么是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学习的过程
和条件是什么?
答:学习策略是个人调
控自己的认知活动以
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
能力,是学习方法与学
习的调控的有机统一
体,它包括具体的学习
方法或技能与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认知策略学习的过程: (1)、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内部条件:⑴原有知识背景⑵学生的动机水平⑶反省认知水平
外部条件:⑴若干例子同时出现⑵指导规则的发现及其运用条件⑶提供变式练习的机会
⑷练习的系统化。

8、促进概念学习都有哪些条件?
⑴提供概念范例。

⑵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图。

⑶消除错误概念。

⑷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9、简述影响原理学习的条件?
原理学习的条件来自于学习者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

⑴学习者的内部条件。

首先,是学习者对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掌握;其次,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也制约其能否掌握原理;再次,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很重要;最后,学习者的动机也是重要的内部条件。

⑵原理学习的外部条件。

主要外部条件体现在言语指导中。

第五章
1、什么是技能?技能可分为哪几类?
1)技能:经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一定规则
或操作程序的活动方
式。

2)分类与特点:操作
技能:客观性、外显性、
结构展开性
心智技能:观念性、内
潜性、结构简缩性
3、动作技能与智力技
能的关系?
一、智力技能与动作技
能的区别
不同点:
(1)活动对象不同。

动作技能:物质的、具
体的智力技能:具有
隐藏性。

(2)活动结构不同。

动作技能:系列动作连
锁,不能省略智力技
能:借助于内部语言实
现,可以高度省略3)
活动要求不同。

动作
技能智力技能:思维
方法。

共同点:
(1)速度:由慢到快
(2)结构:个别到整
体(3)紧张到灵活
相互联系:手脑结合
4、智力技能学习的过
程和条件?
1)辨别学习2)概念学
习3)规则学习
5、智力技能的培养?
1)展开与分解性策略
2)变式练习策略3)反
馈策略4)条件化策略
5)专家化策略
6、动作技能的类型?
1)连续技能与不连续
技能;(1)连续性动作
技能是指以连续、不间
断的方式所完成的一
系列动作,如说话、唱
歌、打字、弹琴等。


这些技能中,动作的持
续时间较长,动作与动
作间没有明显可以直
接感知到的开始与结
束。

(2)间断性动作技能
是在对特殊的外部刺
激作出反应时,机体作
出特定运动的一种典
型动作。

其特点是一个
动作的开始和结束非
常明显,它只包括比较
短的动作序列,其精确
度可以计量。

如推铅
球、举重、射箭、足
球中的罚点球等都是
间断性动作枝能。

2)封闭性动作技能和
开放性动作技能(1)
封闭性动作技能是个
体依靠内部的本体的
感受器的反馈信息来
调节的技能,如体操、
游泳等。

这类动作技能
是在比较稳定的条件
下进行的,而且一般具
有相当固定的动作模
式。

因而要求动作尽可
能准确、稳定。

掌握
这种技能主要靠练习,
使动作达到某种理想
的程度。

(2)开放性动作技能
是个体依据环境因素
变化来调节和控制自
己动作的技能。

如打
乒乓球、拳击等。

这类
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完
成动的主要信息来源
于人体外部,它是以环
境和个体感觉变化的
整体性、统一性为特
征的。

开放性动作技能
要求个体一定要对环
境有整体的认识,对临
场情况作出准确而恰
当的判断和预测,并形
成准备应付各种情况
发生的相应的完整信
号体系或动作程序。

3)精细技能和粗大
技能(1)精细技能:
由手指等小肌肉群来
完成动作技能,如打
字、弹琴等。

具有细致
精巧的特点(2)粗大
技能:伴随着大肌肉群
收缩和全身性运动的
活动方式,如跑步、打
球等。

这类动作技能具
有强有力、幅度大的特
点。

这种技能虽然一
般由大肌肉的活动来
实现,但它的活动也常
常伴有小肌肉群的微
妙运动,从而帮助和促
成大肌肉活动的有效
性和精确性。

7、动作技能的学习分
为哪几个阶段?
经历三个阶段:活动的
定向阶段、模仿动作阶
段、动作的熟练阶段三
个阶段
8、动作技能形成的标
志?
四个标志:1)活动结
构的改变;2)活动速
度加快,品质变优;3)
活动调节上视觉控制
减弱,动觉控制增强;
4)意识减弱。

第六章
1.什么是问题解决?认
知心理学关于问题解
决的类型
(1)问题解决是指由
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
定的目标,应用一定认
知操作或技能活动,使
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类型
a.明确限定性问题(界
定良好的问题)b.非明
确限定性问题(界定不
良问题)
2创造性的心理结构是
什么?小学儿童创造
性的发展有什么特
点?
创造心理主要包括创
造意向、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
行为等心理要素。


中,创造意向是前提,
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创
造性行为是表现,创造
性人格是动力。

它们互
相联系,互相制约,形
成一个完整的心理结
构。

小学生创造性思
维的发展特点:
(1)思维的独立性不
断提高。

(2)思维的批
判性不断提高。

(3)思
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

(4)思维的发散性不
断增多。

(5)思维的能
动性不断提高。

3.举例说明几种常用
的创造性测验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
种。

1、发散思维训练2、
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
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
暴训练
4.创造性人格有什么
特点?
①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和社会责任心;②有健
康的自我意识和独立
性;③有冒险精神和正视问题的勇气;④热爱生活,有广泛的兴趣、好奇心和幽默感;⑤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记性;⑦有相应的知识储备;⑧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⑨重视实践、手脑并用;⑩掌握一定的创造活动的技能和方法。

5.创造性学生有什么特点?老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分为表现特点和发展特点两部分。

表现特点(1)知识和技能。

(2)坚持性。

(3)反应性。

(4)对挑战的反应。

(5)敏捷性。

(6)口头表达。

(7)深刻性。

(8)灵活性9)独创性。

喜(10)想象力。

(11)推理能力。

(12)兴趣情绪。

发展特点:(1)思维的独立性不断提高。

(2)思维的批判性不断提高。

(3)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

4)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

(5)思维的能动性不断提高。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培养创造性思维氛围。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3)教会学生联想和善于想象.(4)教会学生发散性思维。

(5)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6)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8.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点拨学生,用什么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实践证明,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精心创设情境,从设置的情景中启发他们提出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情景的设置对整堂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形成一定的教学模
型让学生投身于教学
活动之后,靠自己去
“悟”、去“做”、去“经
历”、去“体验”,数学
的知识和方法才在现
实的活动中理解和发
展。

三、解决问题与日
常生活结合在教学中
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
的生活情境,如何引导
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教
学中的重中之重。

第七章
1、如何理解品德与
道德的关系?
答:品德:是社会道德
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
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
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具有四个特点:(1)调
节人的社会行为;(2)
与一定的道德规范或
准则联系;(3)相对的
稳定性,只有经常地表
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
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4)是社会道德在个
体身上的反映。

品德与
道德即相互区别又紧
密联系。

(1)区别:道
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
一定社会要求人们应
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的
总和。

它产生于社会的
生活,并随着社会的发
展而发展。

品德是一种
个体心理现象,它的形
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
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
受到个人身心发展特
点和规律的制约,即它
的存在依赖于具有某
种品德的个体的生存。

(2)联系:品德的内
容是社会道德在个人
身上的具体体现,而社
会道德也无法离开个
体的品德而存在。

事实
上,社会上众多个体的
品德构成或影响着一
定社会道德面貌或风
气。

社会道德舆论或社
会道德风气也影响着
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
展,它往往以一种无形
的社会压力迫使个人
的行为就范。

2、简述品德的心理
结构。

答:品德的心理结构是
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
现象的组成要素及其
相互关系。

一般认为由
四种要素组成:(1)道
德认识:(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4)
道德行为
3简要概述品德的形
成过程。

答:品德形成要经历从
外到内的转化过程,它
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
内化过程。

这种接受和
内化大致要经历三个
阶段:(1)社会规范的依
从:特点:行为具有
盲目性,被动性,不稳
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
化;主要受控于外在压
力而非内在需要(2)
社会规范的认同:特
点:不受外界压力控
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
觉性、主动性和稳定
性;缺乏深刻的道德体
验,受制于认同榜样愿
望的强烈程度。

(3)社
会规范的信奉:特点:
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
性和主动性,以个人内
化的价值观为准则。

4 简述品德发展的主
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
理论:皮亚杰早在20
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
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
统研究。

同时,皮亚杰
也是第一位系统考察
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
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
学家。

他认为儿童道德
发展有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他律阶段:
儿童对直接的行为后
果进行反应,是服从性
的道德。

①自我中心主义(2~
5岁)社会规则对儿童
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
必须怎样做的观念、认
识。

在游戏中也没有合
作,没有规则,只是自
己独立活动。

按自己的
想像去执行规则。

②权
威阶段(6~8岁)道德
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
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
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
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
守的,是不可更改的,
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
的。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
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
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
观动机。

③可逆阶段
(8~10岁)
第二阶段:自律阶段:
有更多的自主性,要求
相互合作、相互尊重。

④公正阶段(11~12
岁)开始认识到规则不
是绝对的、一成不变
的,可以与他人合作,
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
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
他人的关系。

儿童的思
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
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
场上考虑问题。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
认知发展阶段论
他使用的是两难故事
法,经典的“海因茨偷
药”的故事。

他认为个
体的道德认识是由低
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
展,他提出了人类道德
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
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
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
的。

他将学生的道德发
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
个阶段:
1 前习俗水平,包括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
定向阶段:衡量是非的
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
认为只要受到惩罚。


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
定是错的。

对成人或准
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
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
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
结果。

而不注意动机。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
对主义定向阶段:是一
种朴素的利己主义。


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