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在历代书目中的归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志在历代书目中的归属

张纪亮

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著作体载,在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地方志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得到完善,各朝代对于方志的纂修,也是经久不衰,一朝胜于一朝,终于形成了中国古籍中极有价值的很大一部分。所以,历代目录书,无论是官目还是私目,都著录有相当数量的地方志书。本文拟就地方志在历代书目中的归属问题做一些探讨。

自先秦至隋唐,这是中国地方志的萌芽、发展和趋于完善时期。战国时期出现的《山海经》、《禹贡》,汉代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应劭的《地理风俗传》以及但望的《巴郡图经》、晋常璩《华阳国志》及挚虞《畿服经》、南朝的两部方志集:齐陆澄的《地理书》和梁代任昉《地记》,隋代郎蔚之《诸州图经集》,虞茂《区域图志》以及许善心的《方物志》,唐代李泰《括地志》,贾耽《海内华夷图》以及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这些志书,勾画出了地方志发展的一个大致轮廓。在这个较长的时期中,地方志的内容范围尚不固定,宽狭不一,体例上也还不完善,不统一,在名称上更是芜杂,传、记、志、图经、图记、图志、志乘等等并用。这都反映出地方志发展的不成熟,因而导致了在目录中的归属极不一致。当然,方志归属的混乱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这一时期,尤其是在这个时期的前一段,目录书自身也是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分类体系既不固定,也不统一。这两方面原因的结合,使地志图书[1]的归属更加杂乱。

汉代刘歆的《七略》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分类目录,它的分类体系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七略》虽已不传,但《汉书·艺文志》除把《七略》中的辑略分散到各略及各子目之后外,基本是照搬了《七略》。

我们借《汉书·艺文志》来考查一下《七略》的分类体系。

因书少不能单立一类,而把它们隶于其他相近似的类目,这是《七略》的一条立类原则。诸如《国语》、《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即《史记》)之类,并非属于春秋家学,也不都是编年体的史书,但在当时,这种性质的书不多,而它们又类似于《春秋》,于是就都附列到六艺略春秋家之后了。地志图书也属于类似的情况。《国朝》七卷,大致是关于西京郡国形势的记载[2],因《七略》未立地理类,无类可属,就把它附于数术略形法类《山海经》之后了。形法类收录的书,只有六种:《山海经》十三篇,《国朝》七卷,《宫宅地形》二十卷,《相人》二十四卷,《相宝剑刀》二十卷,《相六畜》三十八卷。其小序言:“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可见,“形法”就是据事物的形状、气色,以侧度其吉凶祸福,颇类似于今天的“相面术”之类。

后世把地志图书归入史部,这在《七略》中已见端倪。虽然《七略》把《山海经》、《国朝》、《宫宅地形》等归入数术略,而未将其与《太史公》等书一起隶附于六艺略春秋家之后,但数术略本身实与“史”有联系,后世史部的形成也受到了数术略的一定影响。《七略》数术略序云:“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史官之废久矣,其书既不能具,虽有其书而无其人。易日:‘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盖有因而成易,无因而成难,故因旧书以序数术为六种。”数术略的六个属类: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是按职业性质分类的,

形法下的诸书也具有为观看风水方位的“地理先生”所参考使用的专业性质,《宫宅地形》便是关于风水方位的书,所以,这些书归入形法也是必然的事情。

《禹贡》历来被看成是地方志的滥觞,但它是六经之一的《尚书》中的一篇,在那个时代,《七略》不可能把它分析出来归入到更合于它的性质的类目,所以便与《尚书》一起归入六艺略了,这也无可厚非。

《七略》以后,目录书分类体系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在形式上有明显区别的流派:一派沿袭《七略》的传统,出现了刘宋王俭的《七志》、梁阮孝绪的《七录》、隋许善心的《七林》等。另一派发端于魏郑默的《中经》,晋荀勖《中经新簿》因之,这便是四部分类体系的开始,这一体系发展到《隋书·经籍志》,基本达于完善[3]。

王俭的《七志》,分为经典、诸子、文翰、军书、阴阳、术艺、图谱七类,另附佛道,实为九类。其中的阴阳志,大致相当于《七略》之数术略,因《七志》不传,故难以明了到底都收有一些什么样的书,想来该包括一些风土水文之类的著述。值得注意的是,《七志》立有图谱志,该志专记地域及图书谱牒[4],这可以看作是地志图书专门立类的开始。《七志》以后不久,出现了中国目录学史上另一部重要的书目——阮孝绪的《七录》。

《七录》的分类体系较以前的各种书目都有了较大的创新,它分内外两篇,内篇包括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外篇包括佛法录、仙道录,凡七录五十五子目,在这里,史书专门列为一类,据阮孝绪《七录》自序(见于《广弘明集》卷三)云:“刘(歆)王(俭)并以众史合于春秋,刘氏之世,史书甚寡,附见春秋,诚得其例,今众家记传倍于经典,犹从此志,实为繁芜。且《七略》诗赋,不从六艺诗部,盖由其书既多,所以别为一略,今依拟斯例,分出众

史序记传录。”这是图书分类史上的一大进步。在记传录中复分为十二个子目:国史、法历、旧事、职官、仪典、法制、伪史、杂传、鬼神、土地、谱状、簿录,这与后来《隋志》史部的分类相差无几,或者可以说,《隋志》史部的分类体系是来源于《七录》。其中子目土地,收书七十三种,八百六十九卷,这又是后世史部地理类之渊源。实际上,土地部的设立与当时地志图书的增加是分不开的,据《隋书·经籍志》(卷三十三)记载:“齐时,陆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说,依其前后远近,编而为部,谓之《地理书》;任昉又增陆澄之书八十四家,谓之《地记》。”当时地志图书的繁多,于此可见一斑了。可惜的是,《七录》早已失传,只有《七录》的序言和类目靠唐释道宣的《广弘明集》才得以留传下来,然各类具体收有哪些书今已无从知道了。另外,在《七录》术技录中立有形法部,估计其中当收有一些类似于《国朝》、《宫宅地形》的书籍。

《隋书·经籍志》(卷三十二):“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正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这是四部分类法的萌芽,史书开始专门立为一类。晋元帝时李充依《中经新簿》编成《四部书目》,更换了乙、丙两部图书的次序,建立了四部分类法的承制:经、史、子、集。《隋书·经籍志》吸取以往诸家书目之长,终于使四部分类体系达于完善[5],并确立了四部的名称。

《隋书·经籍志》是唐太宗时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等所修《五代史志》的其中一志,分四部四十类[6]。史部子类有十三: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其中地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