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礼制”在封建法制中的历史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礼制”在封建法制中的历史作用
摘要:“礼”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概念。所谓礼制,简言之就是关于礼的制度,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也常以单言礼来称礼制。本文通过介绍礼制及其思想渊源、礼制的精义与影响,分析和总结了“礼制”在中国封建法制中的历史作用。
关键字:礼制封建法制
传统中国号称“礼治之国”、“礼仪之邦”。王亚南先生在研究中国政治时指出:“在中国,一般的社会秩序,不是靠法来维持,而是靠宗法,靠纲常来维持。”1他的话精辟地道出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根本特征----礼治。
什么是礼?简而言之,礼就是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官士农工商各有职分,尊卑贵贱有别,亲疏长幼有序,各治其事。其核心是忠孝。等级性和血缘性是其两大特征。所谓礼治即是主张根据礼的原则治理国家的一种统治方式。历史地考察“礼治”的实际运作,“礼”实质上成为社会规范的行为体系和社会控制的准则准绳,成为统治者运用宗法制度、道德规范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传统“礼治”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包罗万象,在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发挥着独有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中处于独一无一二的地位。
一,礼治与其思想渊源
礼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行为规范,不仅起源早,而且贯穿于整个中国社会。性户有关礼的观念与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整着天人家国的关系。
(一)周公制礼----礼之系统化、规范化
对于礼的起源,国内学界尚存在争论。2但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祭祀仪式说,即认为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在甲骨文中礼字写成豊形,象征着在祭器豆盘中盛玉,以祭祀先祖神灵,这是礼的传统在殷代文化中的反映,由于殷人尊神敬祖,力图通过频繁而又庄严的祭祀仪式,得到上天的赐福与祖宗的庇护,因此礼字在甲骨文中频频出现。这一“礼”不断演变,最终成为后来的“禮”。3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文化极端低下的条件下,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生老病死都充满了敬畏与神秘感,因此最早的礼与天地鬼神相通是很自然的。特别是它所具有迫使人人尊奉的普遍强制性。这就为进入阶级社会后逐渐被改造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确认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提供了思想和历史的基础。尽管这两种行为规范的强制性是不尽相同的。
由于礼具有因俗制宜的功能和精神威慑力量,因此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便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以顺从天命自诩的夏商统治者,通过对祭祀的极力推崇,③把礼改造成为符合国家政治需要的行为规范,于是礼由祭祀进而引申到礼仪;并把对天地祖宗鬼神的祭祀,与对外征掠的战争,看作是国家最重要的活动,所谓“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不仅如此,殷人还
1朱仁显.人治、王权、礼治、清官期盼[J].福建学刊,1996(4):57.
2邹昌林.中国礼文化[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3.
3杜维明.人生与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8.
创造了天神与祖宗合二为一的宗教政治观和相应的神权政治,从而将天上与地下,现在与未来,国王与上帝沟通起来,使礼与神权紧密的结合。祭神礼仪作为神权政治的一部分,不仅被宗教化,而且被政治化。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祭神活动中有不同的祭礼资格,并由此产生带深厚政治色彩的等级秩序及相应的行为规范。这样礼就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礼仪、礼节,而成为为王权与贵族政治服务的工具,成为一种维护神权统治的政治手段。由此,礼走向质变,开始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为规范婚姻、血统、亲缘、君臣的行为规则,并逐渐制度化、强制化。作为我国奴隶制时代政治文化核心本体的殷周之礼由此而形成,由之而完备,由之而扩散。
礼的系统化、规范化,始于西周的周公制礼。4在西周初期,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其开放性愈来愈强。这种开放性,意味着任何一种社会关系都随时可以成为礼所调整的对象—只要统治者愿意。从而使礼在涵盖面上存在大量空白的情况下,不可阻挡地走向社会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的归属。这一历史巨变的促成,是多种因素合理的作用,其中最关键的人物,便是周公姬旦。
周公旦鉴于周取代商之后,社会关系的复杂化,政治变动与改革的激烈,文化上的尖锐冲突,使得固有的国家观念形态不足以适应周人以德治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也难以调整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和统一广大疆域内各族各部的思想与行为。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将国家与子民纳入到一个具有强大约束力的规范系统之中。他发现世代传习的礼就是这一规范系统的胚胎。5它所要做的是促使这一胚胎发展壮大,即以国家的力量对礼加以加工改造、充实更新。因此,他继承了己有的尊礼传统,着手将分散零乱的礼,进行整理、补充、修订,并给予充分的论证,使之礼典化,即成文化。经过周公制礼,礼的规范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古籍记载,周公在摄政之后,逐步推行其政治改革,平乱、建制,而后治礼,之后才还政成王6,可见制礼是周公摄政初期精心筹划的具有政治与文化双重意义的重大活动,其影响不限于周,更及于久远。
周礼在指导思想上强调明德慎罚、成德敬德,将道德观念注入到礼的范畴
中来,以德为国家安危之所系、君主是非之标准,并强调德的依据在于民心,用
德将天与民沟通起来,极力把天命与民命联系起来,建立一种新的天人关系。团
除了引德入礼外,周公制礼还强调“尊尊”“亲亲”的政治观念。尊尊即维护王
权,强调忠义;亲亲即维护父权,强调孝顺。这种政治与伦理相统一的理论,构
成了礼的思想根源。
周公制礼的成就,是正式把礼变成了一种融维护等级制、分封制、世袭制,确立宗法伦理政治,树立宗教信仰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差异性等级规范。不仅为中国政治文化奠定了伦理理想、宗法理想、等级理想的基调,从此以往,历千年而不坠,而且为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以“礼”为依托,阐发关于君主专制等新思想,提供了土壤。
(二)孔子以仁释礼----开创孺家礼治之先河
真正确立后世中国两千余年专制制度的礼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礼治”观念,还是儒家,而真正开儒家学派之先河的,是孔子。我们今天对礼的了解和认识,几乎全部都是源于儒家的阐述。
周代发展到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分封等级制度开始崩溃,统治阶级内部对于礼任意滥用。但由于周代礼制深入人心,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春秋一代,孔子之前有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代,如叔向、
4吾先君周公制礼作乐[G].左传.
5马作武.中国古代法律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3-16.
6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摄政成王[G].尚书·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