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研究

[摘要]老子思想向来以清静无为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道德经》,深入老子的哲学世界,我们便会发现老子思想实际是有很强的积极性和现实意义的,对于现代社会中为人处世和现在企业的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关键词]道、无为、为人处世、企业管理

一、老子的思想:道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

1.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2.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3.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4.道是王者之道,为王之道。整篇中都可以看到老子是在说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成为一个圣人,这就是为王之道。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为人处世之道及企业管理之道,甚至我们还应理解为政府官员的为政之道。.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

二、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老子思想与现代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微妙,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导致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过于强调功利,强调竞争。“无为”思想正是一剂良药。如何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呢?有人说是抑制欲望,而且认为禁欲是对道的坚守。事实并不见得是这样。老子反复强调道要求人顺应自然,欲望是人的自然属性,压抑甚至禁止欲望本质是在违反道的要求。所以还是应该从根本上入手,改变人的追求,使人们切实懂得自由舒畅的心境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如此人才能活的快乐幸福,社会才能安定和谐。在《老子》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对于现代人处理人际关系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是一个与外在自然社会相对立的事物,反抗、扩X,扩大自己的势力X围是它的本性,正是这种强烈的愿望,使它很难认识到人与自然社会之间本质的统一性。故老子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你只能观察到自然社会的表象,如果你能够约束自己的欲望,让意识自然地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你就会发现,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个体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是一一对应的,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寻求

统一的一个过程。

2. 一个人活在世上,如何对待功名利禄?或者说如何认识和对待权欲、物欲、名誉地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专为自己升官而不择手段,还是为广大民众谋福利?我们读一读老子充满朴素辩证法的慧语,体味一下他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可以感觉到他的许多话语,启迪心灵,不时在敲打,长鸣警钟,使人醉之复醒。做人,是一个古老常新的话题,但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老子认为,注重修养是做人的根本(“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二十章》)。

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他不主X去欲、无欲、绝欲。但是,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根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安静(“不欲以静”《老子·三十七章》)的地步。“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老子提出,名誉与生命,哪一个重要?生命与财富,哪一个珍贵?得到与失去,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大的耗费;聚财过多(过多的收藏)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最终会招致更惨重的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这样,就可以长久平安。

因而,老子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这就是说,罪恶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灾殃没有比掠夺侵略更惨。所以,知道满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远的富足。

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特别是一些处于“一把手”位置的领导干部,把权利当作为个人、家庭和小集团牟取利益的手段,最后私欲膨胀,贪污

受贿,成为阶下囚。原XX省副省长胡长清、XX自治区主席成克杰、原XX市委书记陈良宇、原市副市长X志华等不少省部级领导堕落为腐败分子,相继落网。这不是印证了老子“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告诫吗!①

3. 一个人如何避免成为金钱财富的俘虏?老子认为,应该保持平凡,坚持朴实;减少私念,降低欲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 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如果不能保持一种平凡朴实的心态,其思想和精神世界就必然会偏离正轨。庄子说得好:“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寥寥数语,道出了欲望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乃至与其人生观的关系。

为什么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呢?老子认为,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靡靡的音乐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所以,老子提倡,“圣人”不要多积蓄,自己的财富要用来济众,完全为人民;给予别人越多,自己越感富足充裕。按天道行事,就是利于万物而不为害;按圣人之道行事,就是只施济于民众,而不与相争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要人的清正廉明美德,值得后人学习,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4. 孰人无欲望?只要是人,渴要饮,饥要食,繁衍需要性。但是,人不能有太多或过度的欲望。过之,必然会失去理智而妄为,偏离正途。老子叫人保持恬淡、虚静的心境,就是不要使人走向罪恶的泥潭。为官者尤应引以为鉴,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