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的探究》的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的探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取得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以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命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反映了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亦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职业上最直接的体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途径丰富,方法多样。本课题组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及其有效性,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
按照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第一: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因此,教学中师生互动构成课堂结构。第二:教学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学的任务是立体化,既要教知识,训练技能,又要发展智力、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因此,教学就是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增强体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了生机,但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偏差:1.形式单调,多师生间的机械互动,少生生间互动。课堂上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少见。 2.教学内容偏颇,多认
知互动,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互动和行为互动,因而课堂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3、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闹忙,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数学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 4.互动作用失衡,多“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平行”多边型互动。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目前,国内外对于“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内起步较晚。国内主要近五年开始,且大都是国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有的是教学经验的
总结和升华,理论基础往往不够明确和完善,对照国外较成功的“互动式”教学经验,及新课程要求学生采用“互动式”教学势在必行。
在国内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形式较单调,多师生互动,少生生间互动。而事实
上,许多国外研究专家正把生生互动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精辟地指出“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它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
我们在网上查阅到大兴安岭地区图强第二小学(2006、5—2009、2)正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的第二步实施阶段,昆山市锦溪中心校、桦川第一中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研究》已经结题,他们的研究成果都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但没有找到专门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研究,因此我们针对此课题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1. 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艺术涵养。
2. 创建良好的课堂互动环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展现个性,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 构建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数学课堂上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
多形式的互动网络,并形成一定的互动教学模式。
(二)理论价值
课堂教学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必须通过教师切实有效的实践才能得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互动方式建构必须借助实践进行实验、反思、改进,形成良好的方案再实践,反思、改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我们教研组的这一课题的研究,就能最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
动,呈现出“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的“课堂互动”面貌,能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素质。
四、课题的界定
1. 初中数学:是指本课题研究的学科仅是九年级的数学学科。
2.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指以班级授课制为表现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目的,
由相对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和相对固定的空间内,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
进行的教学活动。
3. 师生互动:“互动”是“师生关系互动”的主体概念,“师生互动”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 师生互动的方式:可分为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
5. 有效性: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
五、理论依据
1. 社会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维果斯认为知识是社会性的,知识的建构得自对学习、理解和问题解决方面的合作性努力,得自团体成员交换信息和见识,相互发现弱点, 相互纠正,并将自己的理解建筑在与他人理解的调试之上。
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是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
3. 自我教育理论:包括教师集体的自我教育、成员相互的引领、教师个体的自我教
育。自觉主动的把新课程理念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