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中课堂互动环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教学中课堂互动环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摘要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组织好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能够提高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分析了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课堂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提高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课堂讨论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从最初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里,案例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今,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法体系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案例教学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选取案例、讨论分析、总结归纳。案例教学法要运用的好,课堂讨论和课堂互动是关键的一环,它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引导艺术,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经济法》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枯燥的理论和法条进行讲解和分析,同时,由于经管类专业和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对象等方面上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对经管类经济法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和课堂讨论的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中课堂互动环节存在的问题。
1.1课堂互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在经济法案例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但学生往往兴趣索然,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经常会出现冷场的情形,致使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是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学生对课堂讨论参与的表现一般有以下几种:①踊跃型。对某些比较浅显容易的案例分析,大多数学生踊跃参加,师生互动效果良好;②少数人参与型。少数学生学习比较扎实,能够参与讨论和分析,但整体讨论气氛不够热烈;③沉默型。对于案例的解决和处理方法,学生大都难以作答,不参与讨论,课堂出现冷场。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案例讨论中,大多出现第二种和第三种类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1.2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经济法教学具有理论与技能的双重性。教师不仅要讲授相关的法律,还要注重学生法律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是达到这两个目的的最佳教学方式。与法学专业学生不同,经管类专业学生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在开设经济法课程之前,没有很好的法学理论功底,这使案例教学遇到很多困难,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讲解法律术语、介绍民商法基本法理,尤其在案例的课堂讨论中,虽然学生对案情比较感兴趣,但在自己分析讨论案例时往往找不到解题的方法。
1.3课堂互动时间少、内容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同是经济管理
类专业,在经济法的课时安排上各学校差异较大:有的学校为60课时,有的学校48课时,有的学校30~40课时,经济法不仅内容广、发展变化更新快,而且内含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安排在40课时以下很难满足教学要求,教师在具体讲授过程中时间紧、速度快,学生学习时感到吃力,在案例的课堂讨论中尤为突出。
2影响课堂互动效果的原因。
2.1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的深度不够。《经济法》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和法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中都是基础专业课,但二者在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学对象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两专业学生在法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有较大的差距。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法律基础》公共课,对法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度有限,运用法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而教师在选择经济法案例时往往会涉及到多方面的法学理论知识,学生很难融会贯通,案例分析时抓不住要点,不知从何入手,因而在讨论案例时往往找不到解题的方法,自然课堂讨论的参与性不高。
2.2学生对案例内容的兴趣程度不同导致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有差异。经济法课程中,对于一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学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在案例讨论中参与积极性较高。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合同法。对于某些知识性强趣味性弱且与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如公司法、企业法、专利法等,学生不感兴趣,参与热情大大减弱。
2.3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引导艺术不到位。在案例的课堂讨论中,教师的角色是掌握方向盘的舵手,整个讨论的进展主要是由教师来把握和控制的。出现冷场或案例讨论的偏题等问题是课堂讨论中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在出现此种情况时教师要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调整课堂气氛,创造课堂活力,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2.4大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应试教育的教育制度下,大学生在学习自觉性方面并没有随着知识和学历的增长而增长。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后随着环境的改变和学习压力的减轻不断放松自己,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逃课的现象在大学生中时有发生。即便按时上课,也有部分学生抱着怕点名或60分万岁的态度,不专心听课,不想参与课堂讨论。真正想学知识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
3有效解决案例教学中课堂互动环节问题的途径。
3.1针对专业特点精选案例。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态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案例的典型与精彩与否。经济管理类专业与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法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不同,分析讨论案例的能力有差距,因而在案例选择时要把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所选案例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首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案例的难易程度要适当。案例太难,学生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从下手,产生畏难情绪和依赖思想,丧失参与讨论的兴趣。案例太简单,一望而知,又使学生
感到索然无味,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其次,所选案例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使他们有一种现实感和求知感。另外,案例的选择要注重时效性,由于我国法制建设的快速发展,民商经济立法不断出台和修订,经济法教师也应加强对案例选择的研究,课堂上不断更换补充新案例,以确保案例的时效性。
3.2教学内容讲授和案例运甩相得益彰。经济法案例教学是为解释、运用法学理论、法律条文服务的,因此,案例的导入方式对学生理解法理、法条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案例的导入方式,不可千篇一律、照本宣科。一般来讲,案例导入有三种方式:一是在讲授具体知识点前导入,也就是运用案例引出新课,这种方法具有吸引力和牵动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讲授过程中插入,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重点、难点的掌握。三是讲授后运用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系统完整地讲述教学内容后,安排案例让学生结合所讲内容加以分析讨论,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实践中,教师要根据讲授内容的不同正确选择案例导入的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3掌握组织课堂讨论的技巧。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体,但教师要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组织课堂讨论、调节课堂互动气氛是一种技巧和艺术,掌握好这门技巧在课堂互动环节中尤为重要。比如,课堂讨论时发现学生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点名提问是一个好方法,可以震慑其他学生认真听讲和讨论;在讨论时有些学生怕说错没面子或者说错引发其他同学的嘲笑;教师这时要用适当的语言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并启发其他学生围绕中心议题积极发言。再如,讨论时出现不同见解并且要求老师给予回答时,教师不必忙于解释,而是可以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大胆发言,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课堂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学会感觉、观察学生的情绪、兴趣和热情,在学生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下灵活协调、随机应变,做一个完全可以调动学生情绪的组织指挥者。
3.4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并与学科成绩挂钩。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并与学科成绩挂钩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性的强制手段,在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状态下,也是一种有力的途径。对踊跃发言,参与积极性高的学生记、加平时分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