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都市圈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1 代表性城市通达性分析
第一章 区域功能定位
第一节 规划背景
一、国内外发展的宏观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未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区域整体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市场容量和消费水平体现的市场条件、以人居环境和区域交通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本土研发能力和人才供应为主的创新环境、以及当地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等等,将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是提升该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整体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该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客观基础。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将从中日韩三国小范围、低层次起步,逐渐扩大范围并向高层次推进。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未来在东北亚地区经济格局中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
(三)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东部沿海地带构成我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核心轴线,在未来现代化进程中,依然发挥着统领作用。我国北方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地区的经济整体实力相对较弱。都市圈或者说都市经济区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组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京津冀都市圈
应在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履行主要支撑区域的功能。
二、规划区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首都优势,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内外交流枢纽等功能,具有全国意义和世界影响,但内部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当缓慢。
表1-1北京技术合同流向情况(2003年)
项数金额(亿元)比重(%)
北京15976 120.0 45.2
天津651 4.0 1.5
河北1156 7.0 2.7
京津冀17783 131.1 49.4
全国32173 265.4 100.0
(二)京津冀都市圈呈现世界上少有的巨型双核的空间结构形态,处理好北京-天津发展的关系是本次区域规划成败的关键。
图1-2 1984-2003年京津两市工业总产值
(三)向沿海地区的空间推移和新经济增长极的出现,对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区域统筹发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四)人口产业同资源环境分布格局的特点,给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创造了机遇,但统筹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难度依然很大。
(五)在我国大都市区中,产业体系最为完整,但竞争力不强,产业空间合理组织的难度较大。
表1-2 2003年京津冀都市圈各地区工业行业区位商
注:#表示城市没有该行业的统计数据;行业分类采用国标GB/T4754-2002;数据指标采用2003年各行业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格)
表1-3 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指标与全国和长三角、珠三角的比较(2003年)
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 全国 人均GDP (元) 16788 26733 37984 9030 第一产业比重 8.6 5.1 4.8 14.4 第二产业比重
45.8
54.6
52
52.2
图1-3 人均GDP 立体TIN 图(左:1993年,右:2003年)
第三产业比重45.6 40.3 43.2 33.4
表1-4 三大都市圈对外开放度指标比较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375.1 2565.9 537.3
进出口对外依存度(%) 47.8 184.9 37.8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222.3 169.3 48.9
注:2003年平均汇率是1美元兑8.277元人民币。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与
同期GDP之比”,是衡量一国经济对外依存程度的概念。
(六)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依然薄弱,构筑现代化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是
京津冀都市圈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基本保障。
三、地方政府对区域规划的需求
图
(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地区普遍关注以快速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机场为核心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以及与北京、天津之间快速交通通道的规划和实施。
(二)在产业分工与布局方面,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提出了希望能够在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
(三)在区域协调机制和政策体系设计方面,提出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的长效补偿机制、无障碍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以及区域性的组织协调机制等。
(四)各地区均对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具体建议,其中对水资源的关注程度普遍较高,包括水资源的分配、全流域水资源的管理等。同时,要求尽快出台具体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并增加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
(五)在土地利用方面,多数地区希望放宽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图1-4 京津冀都市圈二、三次产业空间密度
四、国外都市圈发展与规划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都市圈的发展趋势。①自然本底和区位条件对都市圈的发展潜力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居环境状况正日益成为核心指标。②培育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产业,是都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③都市圈应该是科研机构和高素质人力资源集中之地,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端服务业越来越成为体现都市圈竞争力的主要内容。④都市圈内部能否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依旧是衡量都市圈发育成熟程度的主要指标。⑤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是都市圈高效运行的重要载体。⑥都市圈建设新城要防止外来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聚,分散中心城市部分职能要防止中心城区的衰落。⑦都市圈发展出现类型分异,主要有欧美国家聚集适度型、日韩东亚高度集中型、南美发展中国家无组织型等,不存在京津冀都市圈完全可以照搬的发展模式。
图1-6 都市圈发展水平评价标准示意图
(二)区域(空间、国土、地域)规划。区域规划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仅次于法律、约束政府和民众行为的准绳。①把国家整体区域开发战略、或者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作为区域功能定位和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②不同时期的规划目标、以及不同区域层次的规划内容是不同的、相互衔接的。③促进区域发展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化是规划的核心任务。其手段是通过政府可调控资源的空间配置,引导或约束区域分布格局向既定方向发展。④政府可调控的资源主要集中在财政和税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领域。⑤注重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保障体系建设,包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