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的异同
【摘要】对于什么是美,以及美学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解释与理解,这篇文章从马克思、李大钊的唯物主义美学观和董仲舒、王维的唯心主义美学观进行对比及简单说明了唯物主义美学观和唯心主义美学的异同。
【关键字】唯物主义美学观唯心主义美学观马克思主义神学客观唯心
1.唯物主义美学
1.1.1李大钊历史唯物主义美学观
美的根源间题是美学研究中无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 美的根源不单在物质的自然性, 而在它的社会性, 在客观物质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人类社会以前的一切自然事物, 根本没有条件和人类发生审美关系, 因此无美丑之分。人类社会产生以后, 一切自然物总是与人类现实社会生活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而且劳动也创造了美。李大钊从历史唯特主义观点出发, 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的美学思想, 联系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来谈美, 认为劳动创造了美。李大钊认为, 劳动、创造产生了美, 人的美, 人生的美, 就在于劳动和创造之。
李大钊早期对于崇高美的观点, 来原于西方美学。1917年1月, 蔡元培在政学会欢迎会上作了演讲, 他的关于崇高美学特征的论述接受了康德美学观点的影响。康德在解释自然界的“力量的崇高”时说::“自然, 在审美的评赏里看着力, 而对我们不具有威力, 这就是力学的崇高。”这就是说, 在自然界里, 那些威力很大而又危害不着自己的东西, 便是崇高。李大钊听了蔡元培的演讲, 觉得“其论‘美’之与‘高’ , 尤为精辟” , 于是有感而发, 在《甲寅》 1917年第二期上发表了《美与高》一文, 进一步论述美与高的特征。如果说在《美与高》中, 李大钊侧重于论述自然界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并已涉及到社会生活领域, 对中华民族精神中所表现的美学风格作了初步的探索, 那么, 五四后的李大钊更自觉地揭示社会生活中崇高的本质特征及其美学意义, 使得他的美学思想与现实斗争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了他美学思想的又一特色。优美与崇高就其本质来说, 两者都是美, 是人类在漫长的艰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其区别在于, 前者所显示出来的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与和谐, 是矛盾的结局, 是实践的成果, 表现形态是静态的, 其形式是平静的、和谐的。人们在观照这种静态的和谐的实践成果时, 获得一种优雅的、平静的喜悦,在自然界常以优美取胜。
在《文豪》等早期的论文中, 李大钊对文艺的看法与强烈的反封建的爱国精神联系在一起, 他既肯定文艺的审美特征与陶冶功能, 更特别注意文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强调其救人救世的社会作用。他认为, 作家所描绘的山川风物、自然景色, 区别于科学家的抽象的概念与判断, 它绘形绘声绘色, 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 他探讨了作家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要求作家注重文艺的表现和认识功能, 其创作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认为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而永载史册, 正是因为作家的崇高的责任感和高超的艺术技巧真实地再现了所处的时代生活。他认为艺术美根源于社会现实生活, 是社会生活美的集中表现, 它通过艺术主体的创造, 融注其正确
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心理, 来深刻地表现现实生活的美。作为一种精神武器, 艺术美比社会生活美更概括、更集中、更典型, 因而能够感染人, 教育人, 鼓舞人的斗志, 在人们的心头点燃起为实现理想的生活而斗争的火焰, 从而达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目的。
1.1.2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马克思《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个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美学命题。如何理解这个命题对把握《手稿》中的美学问题意义重大。我们认为,说“劳动创造了美”并不等于所有的美都是劳动创造的,如自然美就不是。而且,也不能说所有的劳动创造都是美的,因为劳动在创造了美的同时,也生产了畸形(丑)。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劳动所创造的事物才是美的,不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劳动就创造不出美的事物。马克思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对人的美感的形成和发展也作了分析和论述。首先,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从主体方面谈到了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只有音乐的美才能激起人对音乐的美感,只有现实的美才能激起人的现实的美感,换句话说,因为有了客观事物的美,才有欣赏者主观方面的美感,这是审美上的唯物论。另一方面,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再优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人的美感即主观审美能力对欣赏客观事物的美有能动的作用。因此,培养主体的审美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其次,马克思深刻地论述了人的感觉的能力和感觉的性质(包括审美的感觉)对人的实践的依赖关系。社会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人的感觉,就在于社会的人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感觉的社会性不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是人的社会实践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而美感,即精神感觉、能给人以享受的感觉也正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由于人化的自然,由于人的社会实践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感的。同时,马克思还指出美感与人的实际需要的感觉的不同:美感是一种超乎实用功利的感觉,是真正人的感觉,是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精神感觉。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我们不应忽视,那就是马克思还揭示出人的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而世界的历史,也就是人的历史,是人的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具有明显的唯物史观的性质。
马克思对《巴黎的秘密》以及有关评论的评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窥见到马克思当时美学思想的基本轮廓,这主要包括如下的观点:第一,文艺不仅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要对现实生活作出正确的评价。文艺创作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第二,作家塑造人物的根本出发点应当是反映现实,而不是为体现某种观念。要坚决杜绝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观念。第三,人物应当有其自己固有的个性,这固有的个性乃是使人物这样行动而不是那样行动的内在的动机。这就是通常讲的人物的性格逻辑。艺术创作要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 真实地描写人物, 表现生活。第四,文学批评家也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原则,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尽可能客观地评价作品,评价生活。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 神圣家族》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史上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同《手稿》一起,都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最初形态和表现。不过 ,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神圣家族》中的美学思想较《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有了相当的进步与发展。
2.唯心主义美学
2.2.1董仲舒的唯心主义美学观
董仲舒认为“美”和“恶” ( 丑) 乃是“天” (上帝或神) 的意志的具体体现, 是“天命”或“天意”所安排和支配的东西。
首先, 董仲舒提出“天地之行美也”(《春秋繁露·天地之行》) 的说法, 认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