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雌激素研究进展

植物雌激素研究进展
植物雌激素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雌激素是一类具有类似动物雌激素生物活性的植物成分,它们对激素相关疾病有广泛作用,尤其对乳腺癌、前列腺癌、绝经期综合征、心血管病和骨质疏松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其中的一些研究结果仍有争议。因此还需进行深入的人体研究和临床验证。关键词植物雌激素异黄酮木酚素人类疾病危险自1926年首次报道植物提取物表现出雌激素活性以来,到1975年已发现几百种植物含有雌激素活性成分;1979和1982年,分别在灵长目和人类尿中发现植物雌激素;90年代,由于得到欧美国家政府和大豆工业部门的主动拔款资助,植物雌激素研究文献呈指数级增加。植物雌激素对人类激素相关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本文拟阐述这方面的研究进展。1分类和代谢植物雌激素(phyto-oestrogens)主要有3类:异黄酮类(isoflavones)、木酚素类(lig-nans)和coumestans,均含在植物及其种籽里。异黄酮类主要有染料木黄酮和黄豆苷原。食物中的异黄酮类与葡萄糖结合形成糖苷,如大豆的主要糖苷是黄豆苷、染料木苷和glycitin,经反刍动物瘤胃中的细菌或体外发酵水解脱掉葡萄糖基,分别形成糖苷配基黄豆苷原、染料木黄酮和大豆黄素。一般认为,结合形式糖苷是无活性的植物雌激素,而非结合形式糖苷配基是有活性的。另外,三叶草中的异黄酮前体——生物链A(biochainA)和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在反刍动物瘤胃中发酵,被菌群糖苷酶分解,分别转变成染料木黄酮和黄豆苷原;染料木黄酮中的一部分进一步代谢为对乙基酚,而黄豆苷原中的一部分代谢为雌马酚(equol)和氧-去甲基安哥拉紫檀素(O-DMA)。异黄酮类在结构上与雌二醇相似。植物尤其是谷类糊粉层的木酚素前体——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secoisolari-ciresinol)和鸟台树脂酚(matairesinol)在肠道被菌群发酵脱去葡萄糖基和甲基,分别形成的肠二醇(enterodiol)和肠内酯(entero-lactone)在结构上也与雌二醇相似。虽然没有在人体中进行结合型和非结合型异黄酮的吸收对比研究,但一般认为糖苷配基易吸收,而糖苷不易吸收。不过,结构上与类黄酮相似的异黄酮(例如槲皮苷)可能是结合形式更易吸收。吸收主要在小肠,大肠中亦能吸收。主要经尿和胆汁排泄,经胆汁排泄的可经肠肝循环部分被重吸收。血液和尿中异黄酮水平随膳食大豆补充剂的增加而增加,但尿排出量只占吸收量的7%~30%。排出的代谢物比例的个体差异较大,除受异黄酮和肠道菌群种类不同的影响外,还受膳食成分的影响。例如,高复合碳水化物饮食,刺激大肠发酵,引起黄豆苷原分解成雌马酚。亚洲消费大豆及其制品多的居民尿中异黄酮排出量比消费少的西方居民高。西方居民尿中木酚素水平高于异黄酮。可见,异黄酮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大豆及其制品(大豆粉1300~1650mg/kg),而木酚素的来源则较广泛,尤其亚麻籽含量最高(600~3700mg/kg)。据估计,日本居民异黄酮平均摄入量约30mg/d。coumestans主要存在于黄豆芽中。 [!--empirenews.page--] 2生物学效力植物雌激素的生物学效力因其种类、剂量、营养途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多数在结构上是非类固醇化合物,因而比合成雌激素的效力约低1×103~1×105倍。 2.1相对效力采用人体细胞培养测定的植物雌激素相对效力(与假设雌二醇效力为100比较)为:拟雌内酯(coumestrol)0.202,染料木黄酮0.084,雌马酚0.061,黄豆苷原0.013,刺芒柄花素0.0006。 2.2对雌激素受体的作用体外实验证实,植物雌激素是一类生物活性较弱的雌激素,因为它们与哺乳动物雌激素受体(ER)的结合能力很低。不同植物雌激素与ER(来自家兔、绵羊和大鼠子宫和人体癌细胞系)的亲合力同雌二醇比较结果显示:在植物雌激素中,以拟雌内酯的亲和力最大,比雌二醇低10~20倍,其次是染料木黄酮,约低100倍,再其次是黄豆苷原和雌马酚,约低1000倍。植物雌激素与ER结合形成ER-复合物,丧失了刺激ER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取代了完整的雌激素反应,因此,它们具有抗雌二醇的特征,起雌激素和抗雌激素作用。这在大鼠实验中已得到证实。动物摄入过量的植物雌激素,能干扰促性腺激素释放的反馈系统,导致生育问题。肠内酯的抗雌激素作用抑制雌二醇诱导的大鼠子宫RNA合成。 2.3双相作用植物雌激素在体内外表现出弱的雌激素和抗雌激素活性。早在1946年报道的澳大利亚绵羊“三叶草病”生殖失调,是首次观察到

的植物雌激素的雌激素作用。异黄酮能刺激实验动物子宫肥大,表现出雌激素作用。给动物模型雌二醇时,染料木黄酮则起抗雌激素作用,降低子宫对雌二醇的摄取。体外实验已证实,染料木黄酮对人体细胞系有增生(雌激素)和抗增生(抗雌激素)作用,且这种双相作用主要取决于植物雌激素在细胞培养液中的浓度。对于ER阳性的MCF-7乳腺癌细胞,低浓度(1×10-5~1×10-8mol/L)的染料木黄酮,表现出雌激素作用,而高浓度(1×10-4~1×10-5mol/L)时则表现出抗雌激素作用。染料木黄酮、黄豆苷原、雌马酚和肠内酯的类似雌激素作用是由ER介导的,其标志是刺激肽合成酶2(PS2)mRNA的表达;而抗雌激素作用并不由ER介导,因为在ER阴性细胞中仍然表现出抗增生作用。 3 对激素相关疾病的预防作用植物雌激素对激素相关疾病有广泛预防作用的依据主要是从细胞培养、动物和人体实验中获得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则有些不一致。 3.1 癌症与西方居民相比,亚洲居民肿瘤的发病率低得多,其中膳食模式不同是一主要影响因素,东方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而西方人动物性食品摄入较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肠癌的发病率与谷类等植物性食品摄入量呈负相关。动物模型中,喂饲大豆异黄酮可以减少化学致癌剂诱导的肿瘤发生率,其机制是由于异黄酮具有雌激素作用,抑制激活的生长因子受体和酪氨酸激酶活性。这种酶通过调节蛋白磷酸化而影响信号转导,促进细胞生长。染料木黄酮能够抑制DNA修复酶——拓朴异构酶,同时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可能阻止DNA的氧化损伤。体外细胞培养中,染料木黄酮能改变细胞凋亡特征,防止有害突变和肿瘤的产生。染料木黄酮还能抑制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系的ras基因表达。此外,染料木黄酮能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部位的新血管形成和异常外翻。这些作用中的多数是在很高浓度下观察到的。但采用正常人体受试者血浆水平(约0.4μmol/L)处理细胞则无此作用。抑制细胞增生需5μmol /L,而抑制血管形成则需100μmol/L。 [!--empirenews.page--] 3.1.1乳腺癌乳腺癌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卵巢功能有关的激素。乳腺癌与膳食因素关系中倍受关注的是与脂肪和膳食纤维的关系。1975年报道的25例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危险性与脂肪消费量呈正相关。而1996年报道335000例妇女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则表明两者之间无相关性。但乳腺癌与膳食纤维的负相关关系似乎比较肯定。目前认为,膳食纤维使肠道菌群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减少,干扰雌激素和胆酸的肠肝循环以及增加游离固醇结合物,从而降低血浆雌激素水平。在病例-对照和前瞻性研究中,青春期谷类纤维摄入量与初潮年龄、血浆促性腺激素、雌二醇水平和乳腺癌危险有关。膳食纤维的这种作用也可能与植物雌激素有关,因为富含纤维的食品也是木酚素的来源。植物雌激素对乳腺癌的预防作用不是通过刺激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合成,减少血浆游离雌激素水平,而是通过抑制促性腺激素排出,延长月经周期的卵泡期而起作用的。较长的月经周期将导致一生暴露于黄体期的雌二醇水平较低,这与绝经前[1][2]下一页后乳腺癌危险度低密切相关。日本的前瞻性调查和新加坡的病例-对照研究已证实,大豆摄入量与乳腺癌危险性呈负相关。34项大豆消费与癌危险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降低癌危险性的有16项,占47%,对癌危险性无显著作用的15项,占44%,使癌危险性增加的3项,占9%。 3.1.2前列腺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前列腺癌是西方男性最普遍的激素相关癌症。而在亚洲,尤其是大豆消费量很大的远东地区的居民此病罕见。据调查,消费大豆多的地区(如中国、日本)的男性前列腺中的异黄酮和木酚素浓度比消费少的地区(如葡萄牙、英国)的高得多。大豆和亚麻籽补充物对促性腺促滤泡激素是否有抑制作用,迄今的结果还很不一致。大豆对有异常前列腺特殊抗原男性影响的临床实验正在进行之中。 3.2经期综合征绝经期的热潮红和阴道炎都起因于卵巢功能衰退。热潮红与循环雌激素落差而非绝对水平有关,但也与垂体促性腺素,尤其是促黄体激素(LH)的波动有关。研究表明,利用大豆植物雌激素进行激素替代治疗,能降低绝经期后的血浆促滤泡素而非促黄体激素水平。补充植物雌激素可促进阴道细胞增生,这是逆转绝经期雌激素活性衰退的一项指标。 3.3冠心病

用大豆蛋白质代替动物蛋白质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胆固醇水平高的人平均每天进食47g 大豆蛋白质,可使总胆固醇水平降低9%,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13%,这种效果可能与大豆植物雌激素有关,但机制不清楚。在体外,低水平(0.1μmol/L)的雌马酚、氧-去甲基安哥拉紫檀素和黄豆苷原的另一些产物能抑制LDL的氧化。较高浓度(1μmol/L)的染料木黄酮和黄豆苷原也能抑制氧化作用。此外,因为低浓度染料木黄酮能够对酪氨酸激酶产生影响,所以它有抑制动脉壁细胞突起的作用。细胞突起可导致从空泡细胞到脂肪条斑扩散、纤维斑破裂和溃疡形成。染料木黄酮还能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引起的动脉壁增生,干扰巨噬细胞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它与血栓素竞争结合血栓素受体,从而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因此,认为染料木黄酮可能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目前在人体受试者中尚未发现补充染料木黄酮(以大豆形式)对血小板凝集有明显影响。[!--empirenews.page--] 3.4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指单位体积骨质量下降,但其成分比例仍然没有改变。骨质疏松的发展取决于青少年时期的峰值骨密度、骨丢失开始的年龄和丢失的速度。所有这些都受激素、体力活动、遗传和营养等因素的影响。妇女的骨质疏松尤其与绝经期有关,因为雌激素的丧失加速了骨丢失。如果在临床绝经期前几年采用激素替代治疗,可防止骨丢失,至少达75岁。在讨论膳食因素对达到峰值骨密度和预防晚年骨丢失的作用时,钙是值得争论的问题。迄今为止植物雌激素对骨质疏松的预防主要局限于动物模型,尤其是大鼠。已证实大豆蛋白质可增加骨形成,减少骨重吸收。有一篇人体受试者的初步报道,也证实了大豆蛋白质在短期内能增加骨密度。4潜在副作用 4.1三叶草病“三叶草病”是植物雌激素摄入过量所致动物生殖紊乱的典型例子。绵羊吃含有三叶草的牧草后患不育症,这是由于三叶草富含的刺芒柄花素在瘤胃发酵转变成黄豆苷原的缘故。 4.2 人乳腺细胞增生1996年有两篇植物雌激素对正常人乳腺细胞有增生作用的报道。在一项研究中,29名妇女每天摄入60g大豆(含45mg异黄酮),连续14天。采用活组织检查3H-胸腺嘧啶核苷酸掺入量和抗原Ki67评价乳腺细胞增生情况,结果表明其乳腺小叶上皮细胞增生速度明显增加;在另一项研究中,24例妇女每天饮含染料木黄酮38mg 的大豆饮料6个月,吸取乳头液体用来分析上皮细胞病理学改变,结果发现细胞增生频率增加了。 5 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在植物雌激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中,细胞培养、动物模型、人体实验和营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仍有许多相互矛盾之处。一方面是因为在细胞培养中的受试物多采用植物雌激素提取物,而在动物模型和人体实验多采用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如大豆和亚麻籽。食物成分复杂,所观察到的结果中很可能有其它成分的作用。另一方面,结果还受实验设计、对象选择和观察例数等诸多因素影响。尤其是人体实验,有很多难以控制的影响因素。 5.2 研究方向 5.2.1 食物成分与营养流行病学调查食物植物雌激素成分分析难度较大,缺乏内标,迄今没有食物植物雌激素含量的完整资料,这给流行病学调查带来了困难。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分析结论只有在细胞培养、动物模型和人体实验结果都支持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试图对一社区总体生活模式中的单一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与疾病的相关关系是幼稚的,因为其它有意义的生活模式因素也在起作用。迄今为止,与癌症有关的膳食因素调查主要集中在大豆,还需同时调查另一些食物(成分)与癌症的关系。 5.2.2 临床验证虽然自80年代以来,对植物雌激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做了不少研究,但仍需进行大量而长期的人体研究以彻底证明其临床作用,以及检测其对雌激素靶组织,如乳腺和子宫内膜的影响。 5.2.3 人体研究植物雌激素与人体癌症关系的研究仍处在初期阶段。将人体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结果外推到人体有局限。因为利用细胞培养所观察到的植物雌激素的增生作用是在较高的浓度条件下,而人体内的浓度则低得多,体内外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尚需进行更多的人体研究,以确定植物雌激素作为雌激素激动剂和阻断剂所起的作用,以及对活化的酪氨酸激酶和另一些因子的抑制作用。若要广泛推荐增加植物雌激素的膳食摄入,还需研究它们对非转化正常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以及人体植物雌激素暴露与致癌剂之间的时间关系。动物模型证明,青春前期的植物雌激素暴露可能对乳腺癌的预防是必需的。因此,还需继续进行人群的配对前瞻性研究。

现代植物生理学(李合生)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教学大纲基本要求 通过绪论学习,了解什么是植物生理学以及它主要研究的内容、了解绿色植物代谢活动的主要特点;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历史;了解植物生理学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和发展趋势;为认识和学好植物生理学打下基础。 二、本章知识要点 三、单元自测题 1.与其他生物相比较,绿色植物代谢活动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答:植物的基本组成物质如蛋白质、糖、脂肪和核酸以及它们的代谢都与其他生物(动物、微生物)大同小异。但是,植物本身的代谢活动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如:①绿色植物代谢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自养性”,绿色植物不需要摄取现成的有机物作为食物来源,而能以太阳光能作动力,用来自空气中的C02和主要来自土壤中的水及矿物质合成有机物,因而是现代地球上几乎一切有机物的原初生产者;②植物扎根在土中营固定式生活,趋利避害的余地很小,必须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并演化出对不良环境的耐性与抗性;③植物的生长没有定限,虽然部分组织或细胞死亡,仍可以再生或更新,不断地生长;④植物的体细胞具全能性,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个体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就可成为一棵完整的植株。 因此作为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生理学在实践上、理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大有可为的。 2.请简述植物生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答:在科学的植物生理学诞生之前,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已积累并记载下了丰富的有关植物生命活动方面的知识,其中有些方法至今仍在民间应用。 比较系统的实验性植物生理学是20世纪初开始从国外引进的。20世纪20~30年代钱崇澍、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等先后留学回国,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等开设了植物生理学课程、建立植物生理实验室,为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49年以后,植物生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很快,设有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各大地区的植物研究所及各高等院校中,设有植物生理学研究室(组)或教研室(组);农林等部门设立了作物生理研究室(组)。中国植物生理学会自1963年成立后,已召开过多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许多省、市、自治区陆续成立了地方性植物生理学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了《植物生理学报》(现改名《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和《植物生理学通讯》两刊物,北京植物生理学会主办有不定期刊物《植物生理生化进展》。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会员现在已发展到5000余人,植物生理学的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在有关植物生理学的各个领域里,都开展了工作,有些工作在国际植物生理学领域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在中国植物生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有:①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水稻及拟南芥的突变群体构建,基因表达谱和DNA芯片,转录因子,细胞分化和形态建成。②分子生理与生物化学研究:光合作用,植物和微生物次生代谢,植物激素作用机理,光信号传导和生物钟,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③环境生物学和分子生态学研究:植物-昆虫相互作用,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共生固氮,植物和昆虫抗逆及对环境的适应机制,现代农业,空间生物学。④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植物遗传转化技术,优质高抗农作物基因工程,植物生物反应器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植物生理学领域的发展趋势,中国植物生理学界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爱祖国、爱科学的优良传统,将分子、生化、生物物理、遗传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在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水平,研究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等,以期在掌握植物生理过程的分子机理,促进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促

2016年ASCO癌症研究进展年度报告

【精华】2016年ASCO癌症研究进展年度报告 2月4日美国临床肿瘤学学会(ASCO)发布了《2016年ASCO癌症研究进展年报》,免疫治疗被评为2015年癌症研究的最大进展。 【精华】2016年ASCO癌症研究进展年度报告 “免疫治疗是癌症领域最具革命性的突破,这种新疗法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生活,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ASCO主席Julie M. Vose医生说道,与过去相比,今天所取得的成交是不可想象的。精准医学时代,我们不再简单的根据癌症的种类和分期进行治疗,而是基于每个患者和肿瘤的基因组谱。 免疫治疗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利用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但开发相关的药物却相当困难,好在经过几十年大胆创新、不断奉献以及大量资金的支持证明这一领域还是值得冒险的。 这些年在抗击癌症的路上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2011年FDA批准了第一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治疗黑色素瘤,该药物出现前这种癌症的患者通常只能活几个月,新的免疫疗法可使患者的生命延长几年,而黑色素瘤仅是冰山一角,免疫疗法在其他肿瘤中也大放溢彩,包括晚期肺癌、肾癌、膀胱癌、头颈部肿瘤和霍奇金淋巴瘤。 这段时间内,FDA新批准了10个抗癌药物,其中2个是全新创造的:

?奥拉帕尼(Lynparza):用于治疗BRCA突变的晚期浆液性卵巢癌,这是这一领域30年来最重要的进展 ?帕博西尼(Ibrance):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凭借其全新的作用机制,帕博西尼为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提供了一种“全新治疗选择” 胶质母细胞瘤的全新治疗手段 该报告重点强调的是一种实验性癌症疫苗Rindopepimut (CDX-110) 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2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与单用阿瓦斯丁(8.8个月)相比,rindopepimut与阿瓦斯丁联合运用可使患者中位生存期提高到12个月。该药的作用靶点是EGFRvIII突变基因,四分之一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具有这一突变基因。 另外一种全新治疗手段是肿瘤治疗电场(TTFields),该装置可产生中频交变电场,诱导某些特定类型的癌细胞凋亡,且毒副作用小。NovoTTF-100A装置2011年获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复发胶质母细胞瘤,2015年FDA因其与替莫唑胺联用可改善生存而扩大了NovoTTF-100A装置的适应症,现在它也可用于治疗初诊的胶质母细胞瘤。 乳腺癌治疗进展 该报告重点强调的乳腺癌方面进展我们以前都报道过: ?SOFT试验自2003年12月至2011年1月共纳入3047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予他莫昔芬、他莫昔芬+OFS(卵巢功能抑制)、依西美坦+OFS治疗

植物生理学发展趋势

植物生理学的发展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其目的在于认识植物的物质代谢、能量转化和生长发育等的规律与机理、调节与控制以及植物体内外环境条件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包括光合作用、植物代谢、植物呼吸、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矿质营养、植物体内运输、生长与发育、抗逆性和植物运动等研究内容。 现在普遍认为植物生理学起源于16世纪荷兰人J.B van Helmont所做的实验来研究植物营养本质。随后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8-19世纪,光合作用的概念具有雏形,其发现彻底动摇了植物营养的腐殖质理论。植物生理学开始孕育。 二:这一阶段大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十九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生物进化理论有力地推动了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在植物矿物质研究,渗透现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发育生理方面取得了一些列的成就。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植物生理学讲义》和《植物生理学》的出版。植物生理学正式从植物学和农业科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门单独的科学。 三:二十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植物生理学也取得了很多成就电子显微技术,X 衍射技术,超离心技术,色层分析技术,膜片钳技术等成为研究的有力工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揭示和遗传密码子的发现,催生了分子生物学。在分子生物学的帮助下。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开始向微观方面发展。 植物生理学现在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普遍认为来自分子生物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的许多生理活动都可以用分子生物学的方式来解释。但是分子生物学只能解释一部分的问题,却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 植物生理学的发展趋势一般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植物生理学内容的扩展以及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如计算机科学在植物生理学中营养和数学模拟研究某些生理问题,逆境生理方面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等。这种交叉渗透大大扩展了植物生理学的研究范围。 二:机理研究的深入和调控探讨的兴起。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植物生理学已经可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去研究植物的生理活动。许多重要功能蛋白如RUBP羧化酶、光敏色素蛋白及钙调素等研究都是成功的范例。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在不断的深入。 三:现代生命科学已经进入到两极分化与趋同的时代。在微观和宏观上不断深入并且相互融合。植物生理学也将符合这一趋势,不断重视从分子到到群体的不同层次的研究。 四:植物生理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植物生理学研究内容的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也从农业林业扩大到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医药,轻工业和商业等方面。并且在食品行业会有更大的应用。 随着植物生理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肯定是越来越广的。 参考文献 1:魏小红,龙瑞军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植物生理学发展的影响甘肃科技纵横 2:王晶赵文东甄纪东植物生理学作用于发展农机化研究 3:余小平植物生理学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陕西师范大学积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雌激素低吃什么中药

雌激素低吃什么中药 对女性来说,如果雌激素过低这时候可以通过一定的用药来进行治疗,可以连续服用大豆异黄酮三个月,植物类的激素药比动物合成的安全很多,另外平时生活当中可以适当的吃一些蜂王浆,一些大豆制品的食物,比如说喝一些豆浆,吃豆腐等等,都有一定的调养的作用。 ★大豆食品 豆腐、豆浆等大豆食品富含大豆异黄酮,性质与雌激素相似。大豆食品还富含可调节雌激素代谢和平衡的维生素B6,建议女性多吃黄豆和豆制品,因为大豆含有天然雌激素,能补充雌激素。如果条件允许,那么女性最好每天早餐喝一杯豆浆或午餐吃一份含豆腐的菜。

★蜂王浆 蜂王浆是补充雌激素的不错选择,能够恰到好处的补充女性体内缺乏的雌激素,而且蜂王浆还含有大量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补充人体营养,满足生理需要,协调内分泌,平衡机体,非常适合雌激素不足女性食用,可以将蜂王浆泡水喝。 ★坚果 坚果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能改善因雌激素缺乏引起的焦虑症状,舒解身心压力。而人体掌控激素分泌的脑下垂体对于压力状态很敏感,因而适量吃些坚果也有助于雌激素分泌平衡。 常见坚果有:核桃、花生、松子、瓜子、腰果、板栗、白果、夏威夷果、莲子、碧根果等。 ★南瓜

南瓜富含维生素E,作用于脑下垂体和卵巢,有控制雌激素分泌的功效;此外,维生素E能有效清除人体活性氧,有助皮肤健康和预防高血压等病。除了维生素E之外,南瓜中还富含硒和锌,同样对调节雌激素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维生素D食物 要补充雌激素,可以适量吃一些含维生素D的食物,每天食用一些牛奶或者鱼类,长期坚持的话,能够调节体内雌激素的平衡,并且能给血液中的循环机体起到保护作用。

雌激素受体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_王晓稼

4M iller JS,Kl ingsporn S,Lund J,et al.Bone M arrow Trans-plant,1994;14(4):555~562 5Poggi A,Sargiacomo M,Biass oni R,et al.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3;90(10):4465~4469 6Robertson M J,M amley TJ,Donahue C,et al.J Immunol, 1993;150(5);1705~1714 7Nagashima S,M ailliard R,Kashii Y,et al.Blood,1998;91 (10):3850~3861 (收稿:1999-08-17 修回:1999-11-01) 雌激素受体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杭州310009) 王晓稼综述 郑 树审校 摘要 在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内分泌治疗中雌激素受体(ER)起重要的作用。已有足够的证据显示ER在mRNA水平可能发生突变或变异,这些ERm RN A突变[ER(m)m RN A]可能会影响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本文就ER变异体(v ariants)的产生机制、检测和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雌激素受体 基因 突变 雌激素受体(ER)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内分泌治疗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早在1985年Sluyser 和M ester曾提出存在基因表达水平ER突变或变异的可能性,这些ER变异体(variants)可以在没有E2的参与下诱导基因转录。至今,已有足够的证据显示ER 在mRNA水平的突变,因为有许多的ERmRN A突变[ER(m)mRNA]被报告,但尚没有确定相应有临床价值的变异或突变ER蛋白———ER(v)或ER(m),而且ERm RN A的突变在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均可被发现[1,2]。因此,ER在基因水平突变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有待深入的研究。 一、正常ER的结构 ER蛋白全长为59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7kD。研究还发现ER至少有两种,即α受体和β受体。ER 蛋白分子从N-端到羧基端共分成6个功能区:A、B、C、D、E和F,它们分别或协同担任一定的功能。氨基端(A/B区)主要为AF-1功能区,C区为DNA结合区,羧基端(E/F区)为AF-2功能区和配体结合区(LBD)[3,4]。由于已弄清ER的全长序列,目前临床上免疫组化法所用的ER抗体已经采用了基因重组人ER蛋白诱导的单克隆抗体,使得临床ER结果的假阳性率明显降低。但由于ER单抗的制备主要针对ER 蛋白氨基端或羧基端的某些区段,因此,无法有效地反映ER的变异情况。 二、ER基因水平变异的机制 (一)外显子丢失 主要是hnRN A剪接过程中发生外显子的缺失,使ERmRNA不同程度地缩短,在ER基因8个外显子中以2~7单一或联合缺失最常见,其联合丢失可发生在3/4、4/5、5/6和4/7等。在这些突变ERmRNA(M t ERmRNA)中以第5外显子缺失ER(ERΔ5或称ERdelta5)研究较多。由于第5外显子部分相当于ER 蛋白的配体结合区(激素结合区),在体外研究中发现ER(-)的BT-20细胞系和ER(+)的MCF-7细胞系中均可检测到ERdelta5mRN A,而且还首次分离到一种42kD的ER(m)蛋白。此外,有人认为在ER(-)/ Pg R(+)肿瘤细胞中ERΔ5mRNA表达量更高。ER ■5尽管缺少了激素结合区(HBD),但仍能在没有E2参与下和DNA结合并激活雌激素敏感基因的转录,诱导P gR等蛋白合成[5]。 (二)单个位点基因突变 1998年G arcia首先发现ER第257位核苷酸C※T突变,使B区第86位氨基酸由丙氨酸(Ala)变成缬氨酸(Val),并在66例ER(+)乳腺癌中检测到8例这种变异ERmRNA[1]。1997年Casta发现在人ER第167位(B区)丝氨酸(Ser)磷酸化后其转录活性降低70%,且被丙氨酸Ala取代后其与DNA结合的亲和力降低10倍[6]。1997年Henttu确定,ER羧基端(HBD)第366位赖氨酸在构成ERα-螺旋中起重要作用,当其被Ala替代后将降低A F-2的活性及ER和SRC-1的结合,但不影响RI P-140[7]。最近,Ekena在ER配体识别区(第515~535位氨基酸)中发现,第521位甘氨酸(Gly)、第524位组氨酸(His)、第525位亮氨酸(Leu)和第528位蛋氨酸(M et)发生改变将影响ER对 · 51 · 2000年2月 第27卷第1期

性激素与肺癌

【关键词】肿瘤 肿瘤是指机体正常组织细胞在不同的始动因素与促进因素作用下,产生异常增殖及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恶性肿瘤是继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人类第二大致死病因。在我国,肺癌是人们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居各种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1]。因此,对于肺癌的防治研究尤其重要。 早在1977年,fairlamb等[2]就发现伴乳房发育的男性肺癌患者外周血中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增高,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降低。国内研究表明,与肺良性疾病及正常人相比,男性肺癌患者外周血中雌二醇增高,睾酮水平下降,e2/t比值升高,说明肺癌患者机体内存在性激素的失衡和紊乱[3,4]。 1 性激素受体与肺癌 目前,有关肺癌肿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研究较为突出。张海青等[5]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59例肺癌标本,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总阳性率为49.1%(78/159)和74.8%(119/159),er、pr阳性表达率与肺癌组织学类型相关。而陈东义等[6]应用同样方法检测结果er阳性率为60.7%(74/122),pr阳性率为50.0%(61/122),er、pr与性别、年龄、组织类型和临床病理分期无关,而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及预后关系密切,并提出雌激素可能通过er、pr对部分肺癌的发生发展起作用,对其采用内分泌治疗肺癌可能取得效果。对女性肺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的雌激素受体和雄激素受体(ar)变化的放射配体结合分析研究显示,血液中白细胞er 受体明显增高,ar受体明显降低,er/ar较正常组明显升高[7]。动物实验研究也同样证实了肺恶性肿瘤中存在性激素受体增多现象[8]。 2 性激素与肺癌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男女两性间的肺癌发病率有明显差异,男女比为3~5∶1,不同的致癌因素所诱发的肺癌细胞类型不同,其构成比也有性别差异,男性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女性以腺癌为主。hammer[9]和churg[10]等认为,人类肺癌在两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是由于性激素水平差异所致。 周向东等[4]采用磁性微粒分离的免疫酶联分析法检测男性肺癌患者外周血中性激素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肺癌患者血清中t水平降低,e2水平及e2/t明显升高,e2水平与e2/t比值与肿瘤大小和病理分期有密切关系;研究提出临床检测性激素水平有助于男性肺癌的诊断,并对判断病期具有一定辅助价值。国内外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肺癌患者外周血中雌激素增多、雄激素水平降低[2,3]。但也有不同的研究结果。吴兆红等[11]通过随机检测34例男性肺癌患者的雄激素水平和t细胞亚群研究中发现,肺癌患者中e及t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同时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该研究推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在男性肺癌中对性激素的变化起一定作用,可能通过某些机制使睾丸分泌功能减退,并提出了内分泌治疗肺癌的新方法。虽然各种研究方法不同,结论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但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肺癌患者血清中存在性激素的失衡与紊乱。

植物激素受体研究进展

2009年4月JOURNALOFBIOI。OGYApr,2009doi:lO.3969/j.issn.1008—9632.2009.02.043 植物激素受体研究进展 赵丽1,黄海杰2,田维敏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学重点实验室,海南儋州571737; 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1)摘要: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在植物应对逆境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植物激素受体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倍受关注。近年来,由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结合,使得植物激素受体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综述了5种经典植物激素受体以及油菜素内酯和茉莉酸受体在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三个层面上的研究成果,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植物激素;受体;突变体 中图分类号:Q946.8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32(2009)02—0043—05 植物激素受体是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近年来,采用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主要以拟南芥、番茄和烟草等为材料,在植物激素受体的分离鉴定和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综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旨在为迸一步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提供参考资料。 1生长素受体研究进展 虽然早就认识到生长素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但直到最近才证明TIRl(Transportinhibitorre-spensel)是生长素的受体。TIRl蛋白是由TIRl基因编码的一种F.box蛋白,含有594个氨基酸残基,由N端的一个F.box模式、一段短的约40个氨基酸残基的间隔区域(spacerregion)、16个简并的LRRs(1eucine—richrepeats)和一个C端约70氨基酸残基的尾巴构成。其中N端的75个氨基酸(包括F—box序列)是TIRl同IAA结合所必需的,推测这段序列直接控制TIRl同IAA和Aux/IAA蛋白的结合。 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对TIRl的作用机制做了深入研究。r11IRl与AtCULl(cullinhomologue1)、RBXl(RING—boxprotein1)及类似SKPl的ASKI(Arabidop-sisSkpl—likel)一起形成一个SCFllm复合体,催化激活状态的泛素分子从泛素连接酶E3转移到底物分子。AUX/IAA蛋白作为TIRl识别的底物,经泛素化修饰后进入26S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生长素能够促进TIRl与AUX/IAA的相互作用,在低浓度生长素环境中,Aux/IAA蛋白相对稳定并与生长素响应因子ARF(auxin.responsefactor)蛋白结合形成异二聚体,负调控ARF的功能。当细胞内生长素浓度升高时,生长素结合TIRl,促进AUX/IAA蛋白降解,解除对ARF转录因子的抑制,转录因子ARF形成自身二聚体,并通过其N端的DNA结合结构域DBD(DNAbindingdomain)结合生长素早期应答基因启动子区的生长素响应元件(auxin—responseelement,AuxRE),从而触发下游信号转导和基因表达。 最近,Tan等人研究认为拟南芥TIRl.ASKI复合体的可单独存在或与生长素及Aux/IAA底物形成复合体。TIRl中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结合有肌醇六磷酸辅因子,该结构域通过一个单一的表面口袋识别生长素和Aux/IAA底物。生长素锚定在rI'IRl口袋的底部,占据结合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位点。底物Aux/IAA肽段停泊在生长素的顶端,占领了TIRl口袋的其余空间而完全封闭了激素结合位点。生长素作为一种“分子胶水”通过填充蛋白质内表面的疏水空穴而增强TIRI与底物Aux/IAA的相互作用…。 此外在拟南芥中存在3个与TIRl同源的AFB(auxin—signalingF-boxprotein)蛋白,该蛋白属于F—box蛋白家族,含有LRRs,与TIRl高度同源性。用突变体 收稿日期:2008—04—29;修回日期:2008—10—23 作者简介:赵丽(1980一),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学,E—mail:yifanever2007@163.eom; 通讯作者:田维敏,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发育生物学的研究,E—mail:wratian@163.corn。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08205)资助 43万方数据

植物生理学教学计划

09园艺专业《植物与植物生理学》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了解植物生理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基本情况和过程及这些代谢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理解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了解植物逆境种类及其对植物的危害,理解植物抗逆性的生理基础,掌握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原理、途径和方法;理解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现代农业、林业、园艺及资源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服务。由于植物生理学涉及植物生命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学时少,内容多,在教学上力求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及时反映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植物生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在重视植物生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从不同层次上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微观上要认识植物体内进行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及信息传递过程;宏观上要认识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于植物体内所进行的各种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及信息传递规律,并以此来解释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所教班级的情况分析: 09级旅游管理(2)班级总人数51人,本班级共开设专业三个,包括旅游管理、烹饪、园林艺术。园艺专业的学生共10人,男生4人,女生6人。学生的入学成绩较低,基础较差,但学习兴趣有望可以大大提高。 教法设想和措施: 1、由于植物生理学涉及植物生命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学时少,内容多,在教学上力求深 入浅出,突出重点,及时反映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植物生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在重视植物生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含雌激素高的食物

什么食物含雌激素高 吃富含雌性激素多的食物可使皮服富光泽,但注意雌性激素亦是一把双刃剑,多食有害于身体。所以我重点推荐具有几种双向调节功能的食物,只有这样补,才是最安全的。 (1)黄豆和豆制品中还含有异黄素,它具有平衡雌激素和双向调节的作用,在食物中很难找得第二种。 (2)维生素D与激素有一定的关联,如果每天食用1杯牛奶和500克鱼,长期坚持,能起到调理雌激素平衡的作用。 (3)富含硒和锌的食物对平衡雌激素也有特殊功效。含硒蔬菜有荠菜、大蒜、香菇、番茄、南瓜等;含锌食物有牡蛎、青花鱼、鳗鱼、海带、豆类、芝麻、胡桃等,其中牡蛎的含锌量尤为可观。 (4)来自牛奶、红肉、乳酪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如摄取过多会刺激雌激素过度分泌, (5)而坚果、种子、鱼、橄榄油中的不饱和脂肪对平衡激素水平有一定功效。 (6)海带、紫菜等海藻类食物也有一定的作用。 (7)每天摄取40克以上的食物纤维,并减少20%脂肪摄入,可以保持激素水平平衡。食物纤维在植物类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中的含量比较高。 (8)鸡、猪等肉类,尤其是肥肉、鸡皮、鸡脖子少吃,黄鳝少吃,草莓少吃,明显不成比例的,特别大的水果、大的蔬菜少吃,因雌性激素含量太大。 其它含雌性激素的食物: 由雌性激素喂养的大多集中在家禽、家畜和淡水鱼类;水果蔬菜所含的雌性激素均为正常,人工增产基本上不是用的这个,且植物中的雌性激素大多对人性调节政党的激素水平有利,但草莓不要吃,记住过于异形的,过于个大的,颜色过艳的水果、蔬菜不要吃,非当季的、进口的和超贵的水果蔬菜不要吃就行了。

环境污染造成的大量食物有害物质残存,会诱导雌性激素过量产生,而适当调整身心,加强运动有助于恢复正常的雌性激素水平。 所有食物与影响因素共分为五大类,具体总结如下,请酌情采纳即可: (1)含有雌性激素的酌情酌量少吃: 肥鸡鸭(皮、脖、内脏尽量不要碰)、鱼(甲鱼,黄鳝、鲫鱼、锂鱼、鲶鱼最好少吃)、猪肉、牛肉、牛奶、雪蛤、羊胎盘、人参、西洋参、蜂王浆、避孕药物、美容品、木瓜、芒果、当归等。肉的话尽量吃瘦肉,且少量,吃深海鱼可以(小黄鱼、鲳扁鱼、带鱼、鲅鱼、墨鱼均可)、笨鸡蛋等可以。 (2)促进雌性激素上升的,此类最好少碰: 油炸食品、甜食、快餐、酒、咖啡、肥肉、动物内脏;化妆品、农药残留、化肥残留、杀虫剂残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尾气、废水、黏合剂、色素、防腐剂、氟利昂、垃圾浓烟、除草剂与其它环境污染。 (3)促进雌性激素稳定,此类应积极调节: 情绪稳定、少生气、遇烦恼的事想开些;劳逸结合;多运动少肥胖;良好睡眠;每天70克蛋白质即可,勿多。 (4)对人体调节雌性激素有益的,此类应注意补充: 每天三十种左右不同的食物,适当均衡且多样化: 蔬菜、水果、粗粮、黑芝麻、黑木耳、蘑菇、莴苣、胡萝卜、南瓜、黄瓜、菜花、菠菜、白菜、芹菜、黄花菜、西红柿。荠菜、大蒜、香菇、牡蛎、青花鱼、鳗鱼、海带、黑叶蔬菜、豌豆、谷类、扁豆、小麦、黑米、洋葱、柚子、杨梅、紫葡萄、有核的水果(比如樱桃、李子)、苹果、石榴、银杏、以及绿茶等。 (5)具有双向调节雌性激素功能的,此类每日不能少: 葛根、红薯、山药、黑豆、黄豆,豆腐、核桃,松仁、腰果、亚麻籽、葵花籽、芝麻、洋葱、红葡萄酒、花生酱。

人工绝经后雌激素补充治疗原则张绍芬

人工绝经后雌激素补充治疗原则 张绍芬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内容提要 无论是恶性肿瘤患者因根治性手术切除了卵巢或通过放、化疗导致卵巢组织破坏而功能 衰竭;或者是良性疾病患者因疾病严重,病灶弥漫,卵巢被广泛破坏而不得已切除,所导致 的人工绝经均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人工绝经后雌激素补充治疗可以改善血管舒缩症状 与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预防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根据疾病的性质, 合理掌握HRT适应证、禁忌证和慎用情况,权衡利弊、低剂量、个体化应用,采用多学科协 作管理,注意随访及监护并与其他健康措施联合使用,人工绝经妇女可以从HRT中获得最大 益处并使风险降到最低。单用雌激素是人工绝经患者HRT的核心环节;视个体特点,有时雌、 孕激素连续联合应用也是一种必要的选择。 概论 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是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据统计,在占我国总人口约11%的40 ~ 59 岁的女性中,50%以上存在绝经相关症状或疾病,包括潮热盗汗、失眠、烦躁、阴道干燥、 性交疼痛及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已经认识到围绝经期与绝经后期激素补充 治疗是此期综合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明显改善此期患者的生活质量。除自然绝经的 女性外,我国还有不少因妇科疾病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通过手术或放、化疗导致人工绝经的 患者,其中不乏较年轻的女性,她们的绝经症状往往更加严重,她们的生活质量同样值得关 注。如何对人工绝经的患者正确地个体化地行施雌激素补充治疗,改善其生活质量,且不增 加疾病的复发,不降低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同样也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重要健康 问题。 一、有关绝经名词的定义与人工绝经 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特别规划委员会于1994年6月14日-17日在日内瓦召开有关90年代绝经研究进展的会议,推荐有关绝经名词的定义:

雌激素研究进展

关于雌激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对雌激素的基础化学,生物合成,作用机理等作了总结,围绕雌激素的受体与相关病变的关系,对国内外雌激素及其有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包括雌激素相关受体的研究,雌激素受体在睾酮影响细胞衰老作用的研究,雌激素与乳腺癌、骨质疏松的关系等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雌激素;受体;调节机制;生理作用;研究成果 Research on the progress of estrogen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basis of estrogen chemical, biological synthesis, summarized the mechanism, such as around the estrogen receptor and related disea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trogen and its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mechanism are introduced. Including estrogen-related receptor, estrogen receptor, the impact of cell senescence in the role of testosterone study, estrogen and breast canc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teoporosis research progress. Key words: Estrogen ;Receptor ;Adjustment mechanism ;Physiological role;Research results 雌激素是性激素的一种。卵泡成熟后分泌两类雌激素:雌酮,雌二醇及雌三醇,作用是促雌性器官发育,排卵;卵黄卵泡发育成黄体,黄体分泌孕酮(也称黄体酮或妊娠酮) ,作用是激动子宫准备受孕,促进乳腺发育,抑制排卵,停止月经,抑制动情急减少子宫收缩等。 一雌激素基础研究 1.雌激素的化学 雌激素是由18个碳原子组成的甾体激素,A环上有三个双键,C3酚羟基是与受体结合必需的,而C17的羟基或酮基对生物活性也是重要的。体内的三种雌激素, 雌二醇、雌酮和雌三醇,以雌二醇的活性最强,雌三醇是雌酮的不可逆代谢产物;雌三醇为雌二醇的1%。在体内雌二醇与雌酮可不断地互相转换。 2.来源和生物合成的研究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睾丸和肾上腺分泌少量。雌二醇主要在卵巢生成,雌酮主要在外周组织由雄烯二酮转化生成。在有些组织通过脱氢酶的双向作用使雌二醇与雌酮相互转换。妊娠期,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能分泌大量雌三醇。此时,血中雌三醇含量可比未妊娠时增高1000倍。胎盘直接利用乙酸盐合成甾体激素的能力很低,它利用胎儿肾上腺皮质和肝脏或母体分泌的去氢表雄酮,经芳香化产生雌三醇雌激素与其他甾体激素相同,是由甾体生成组织本身合成的或由肝脏合成的胆固醇,通过裂解酶反应产生孕烯醇酮。一般认为卵巢的泡膜细胞合成的雄激素,在卵巢颗粒细胞相

雌激素与癌症的关系

雌激素与癌症的关系 癌症的发生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 许多癌症患者会有数月甚至长年挥之不去的疲劳感,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说,如果进行快走或骑自行车等有氧锻炼,能够帮助消除这种疲劳感。 “哪怕最微小的活动,比如一边看电视一边举饮料罐,对癌症患者都是有益的。”美国癌症学会发布的指导手册重点强调锻炼可防癌症复发。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杂志》(JNCI)则在今年4月撰文指出,运动应成为癌症标准治疗的一部分,体能锻炼可降低肿瘤患者死亡率。 此项研究也获得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何裕民的认可。他说体能锻炼可强化免疫机能。他曾在江苏南通做过样本调查,发现常参加体能锻炼的患者,五年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均有所提高。他建议肿瘤患者从事长期的轻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爬山、太极拳等。 据介绍,疲劳感是一种与癌症和癌症治疗相关的常见副作用,它可以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过去医生往往建议有疲劳感的癌症患者休息,但长期不动又会造成肌肉萎缩等不良后果。这种疲劳感还常常使得有些癌症患者不愿意继续接受治疗。 英国西英格兰大学研究人员在医学刊物《科克伦图书馆》上报告说,他们调阅了过去几十份相关研究中超过4000名癌症患者的资料,分析显示,如果在接受癌症治疗的过程中或治疗后进行有氧锻炼,比如快步走路或骑自行车,都有助于消除这种疲劳感。但是如果进行的是负重类型的锻炼,则没有发现有消除疲劳感的效果。 据研究癌症的发生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雌激素偏高的女性易患某些癌。近代研究运动能降低雌激素水平,经常体育锻炼的女性,其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美国有人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性与不爱运动的女性进行调查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妇女比同龄组不爱运动的妇女其患子宫癌、乳腺癌的机率少2.3倍。初步认为这是运动降低雌激素水平,从而减少癌症的发生。 长期体育锻炼的人能减少电荷,使人消除疲劳,缓解精神紧张,而精力充沛。体育锻炼还能刺激脑下垂体。使之释放5-羟色胺物质,有助人们甜睡。所以当今人们认为体育运动具有镇静作用就是这个道理。

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受体的研究

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受体的研究 摘要脱落酸ABA(abscisic acid, AB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高等植物生长发育、抗逆等诸多生理过程。近些年发现的能与ABA结合并发挥受体功能的有FCA(Flowering Control Locus A)、ABAR/CHLH(Mg离子螯合酶H亚基)、GCR2(G蛋白偶联受体)、GTG1/2(GPCR-type G protein 1/2)和PYR/PYL/RCAR(pyrabactinresistant/PYR-like/regulatory component of ABA),其中PYR/PYL/RCAR被普遍认为是真正的ABA受体蛋白。目前ABA受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拟南芥和水稻等几个模式植物中。本文概述了以上几种ABA受体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以PYR/PYL/RCAR为受体在ABA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作用模式,旨在为ABA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脱落酸;ABA受体;信号转导 Research on Abscisic Acid(ABA)Receptor in plants Abstract Abscisic acid (ABA) is a key plant stress hormone,which involved in many important process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plants. Recent years, FCA (Flowering Control Locus A), ABAR/CHLH(H subunit of the chloroplast Mg2+-chelatase), GCR2(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TG1/2(GPCR-type G protein 1/2),PYR/PYL/RCAR(pyrabactin resistant/PYR-like/regulatory component of ABA) was found cound bond with ABA and function as ABA Receptor.PYR/ PYL/ RCAR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widely studied ABA receptor .Currently, most research focuses on several model plants such as Arabidopsis and rice.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search progressof several kind of ABA receptor above, highlighting the PYR / PYL / RCAR as ABA receptors in the mode of action of the ABA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To research for the ABA receptor and its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Key words abscisic acid, ABA receptor, signal transduction. 1 ABA激素的发现

补充雌激素的药有哪些种类

补充雌激素的药有哪些种类 到更年期的女性都会雌激素低,补充雌激素的药有哪些种类呢。每个女性到了四十岁左右都会出现更年期的症状,也就是雌激素低的症状,这个期间如果不好好照料就会让女性明显的显老,各种身体上的不适都会渐渐的浮现在表面。表现症状严重的可以适量的吃些补充雌激素的药物,现在就说说补充雌激素的药有哪些。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卵巢停止分泌雌激素,因此,给绝经后妇女补充适量的雌激素,应该是针对病因的特效治疗。更年期绝经后妇女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对改善妇女的健康状况,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很有作用。 雌激素分泌不足,影响卵巢、子宫、阴道、乳房功能的正常发挥,让女人的身体彻底失去保护,遭受各种疾病的侵扰,出现潮红潮热、心慌出汗、乳房下垂、情绪急躁、失眠、记忆力减退、皮肤瘙痒、腹胀、便秘、月经紊乱、内分泌失调、性欲减退、骨质疏松等症状。多食大豆、扁豆、谷类、小麦、黑米、茴香、 葵花子、洋葱等含有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也可以适当的补充些维E也能够起到调理内分泌的作用.调理内分泌需要内外结合方

可调理好.平时要注意饮食清淡,不宜辛辣冷冻刺激的食品.不宜过度熬夜,注意作息时间,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情 进入更年前期的妇女应该每天服用10克左右的蜂王浆来补充雌激素。因为蜂王浆有保水的作用,所以不妨在成分简单的护肤品中每天加入黄豆大小的蜂王浆,拍打涂抹在脸上,不仅补充了雌激素,还起到了驻颜的作用。 综上就是要补充雌激素的药有哪些种类的简单概括,女性是家里的保护伞,总是能很好的保护家人的各方面,其实女性在保护家人之前先要学会保护自己,让自己身体健康。这样才能更好的照顾家人,到了不同的年龄就会给自己补充身体所需的成分,让自己精神焕发,青春永驻。

卵巢雌激素受体的研究进展

第23卷 第3期2004年3月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 na l of Yanan Universit y(Nat ur al Science Edition) Vol.23 No.3 Sept.2004卵巢雌激素受体的研究进展X 雷 忻1,2,张育辉2,李亚琳3 (1.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延安716000;2.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710062;3.渭南师范学院化学系,渭南714000) 摘 要:在卵巢的内分泌调控中,雌激素受体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近年来,它的分子结构和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就两种雌激素受体——A受体(ER A)和B受体(ER B)的发现及其分子结构、分布、调控作用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该领域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卵巢;雌激素受体;A受体;B受体;调控作用 中图分类号:Q95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2X(2004)03-0073-04 在脊椎动物卵巢的发育及卵子的成熟过程中,雌激素受体(estr ogen receptor,ER)作为一种性激素受体(sex hormone receptor,sex-HR),在雌激素的调控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它的分子结构和调控机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实验方法和手段的进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本文主要从雌激素受体的发现及其类型、分子结构、分布、调控作用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该领域研究进行综述. 1 雌激素受体的发现 早在1962年,Jensen就提出,子宫中可能存在某种蛋白质,对17B雌二醇有特异的结合力.迄今为止,发现人和动物体内存在有两种类型的雌激素受体——A受体(ER A)和B受体(ER B).A受体发现较早,1986年,由法国的Chambon克隆出ER A,此后10年,人们一直认为它是雌激素的唯一受体. 1996年,瑞典的Kuiper从鼠前列腺癌细胞cDNA 文库中发现一种雌激素受体新亚型ER B,此后, Mosselman等克隆出人源性的的B型受体[1,2].目前,两种受体的结构、分布及在卵巢中的作用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2 雌激素受体的结构 2.1 雌激素受体A亚型(ER A) 人类ER A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长为140kb,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组成.ER A蛋白质约为66kD,由5个功能域构成,即A/B,C,D,E, F区域.A/B区是ER A的配体非依赖性转录激活区,其激活功能依赖于细胞环境和下游启动子,而与受体是否与配体结合无关.C区是ER A的DNA结合区,由CⅠ、CⅡ两个亚区和一些其它氨基酸组成,每个亚区有一个锌指结构,CⅠ区的锌指结构富含疏水性氨基酸,可以与DNA双链大沟中的碱基结合,识别受体反应元件;CⅡ区的锌指结构含大量碱性氨基酸,可与DNA小沟中的磷酸骨架相联,增加ER A与雌激素受体反应元件(estrogen responsive element,ERE)的联接.D区是铰链区,与ER A的核内定位有关,为一高变区.E区功能较多,为功能复合区,有与配体结合、促进受体形成同源二聚体、与协同激活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配体依赖的转录激活等功能,因此此区又称为ER A的配体结合区.F 区在雌激素和抗雌激素发挥或抑制转录活性中起着重要作用[3]. 2.2 雌激素受体B亚型(ER B) 人类ER B基因位于14q22-24处,长度为40 kb,小于ER A基因.ER B蛋白含53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9.2kD.受体有4个功能域,即转录激活功能域、DNA结合域、配基结合域和铰链区.人类两种ER间不同功能域同源性不同,DNA结合域同源性 X收稿日期:20030908 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延安大学青年科研基金(YD2003-190). 作者简介:雷忻(1972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