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的目标是确立如何看世界、看人、看人类社会生活的视角,提供这种“看”的基本观念和初步的分析框架。
哲学的概念有两个特征:一是高度抽象,因为它所指称的对象是整个世界;二是根本性或基础性的,因为它只能把整个世界的问题,浓缩为基本的观念问题。
哲学不能定义,但可以定位。罗素说,哲学介于宗教和科学之间。
哲学的方法是证明,所用的工具是人类的理性和逻辑。哲学与逻辑学有密切关系。
哲学研究的目的是创新。学习哲学的目的有二:一是哲学知识,也就是哲学家的理论,二是哲学问题,也就是不同哲学家和哲学理论之间的冲突,以及为什么会有冲突。
哲学按研究的领域可以分为: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美学。形而上学研究存在的本质及其基本属性,有时也称存在论。认识论研究知识的本质、来源和范围等,是伴随形而上学问题出现的哲学问题。
哲学是最早的学科(科学之母)。一般把希腊哲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前苏格拉底时期;二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希腊哲学的顶峰);三是亚里士多德之后。希腊之后是基督教时代和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后是近代哲学。
阿那克西德,最著名的格言是:“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阿那克西德看到了对立。赫拉克利特还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对立的力量可以造成和谐,正如弓之与琴一样。”他所说的和谐实际上是对立力量之间的平衡。因此他也假定了,冥冥之中必有某种秩序(逻各斯)在促成这种平衡。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着的。但一定有某种规律主宰着运动和变化。
早期希腊哲学的主题是万物存在的始基,而且主要是在可见的物质中寻找,所以这时的希腊哲学其实是自然哲学。作为学科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是以萌芽的形式包含在其中。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是以归纳的方式提出假说。只有巴门尼德是以演绎的、论证的方式。但本质上它们都出自天才的想像力。阿那克萨哥拉对心与物的划分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但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人的问题、社会问题在早期希腊哲学中也没有突显为主题。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如果人是万物的尺度,就不存在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观真理。一切皆取决于人怎么看,进一步说就是取决于人的特定欲求和需要。于是只要对人有用,就是真理。这种对真理的相对主义解释,后来遭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猛烈攻击。
相对主义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它的真理观,二是它的认识论。相对主义更重要的方面,是它的价值哲学。一方面,它提出了一个以人为圆心的价值判断的视角和立场,在这个方面它是人本主义的;但另一方面,它也为个人自我中心主义提供了依据,由此又导向利己主义。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是他的名言。他认为,人不可能做明知是恶的事情。如果有人事实上这么做了,苏格拉底将断定,那是因为这么做的人不知道他正在做的事情,是恶的、有损于自己的这就是说,人们可以理性地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苏格拉底的对话教学中包含着对人的认识能力、知识以及学习过程等问题的一系列重要的看法。首先,他区分了两种说服:一种是似是而非的假说服,另一种是产生内在信念的真说服。其次,他相信真正的知识是一种内在的信念,所以只有自己运用理性去发现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再次,他发现阻碍人们获得真知的根源是各种先入之见。它使人们自以为知并自以为是,实际上是盲目地把所知推广到了本是无知的领域。最后,他展示了一种教学的原理与方法,这种教学通过问题和谈话激发人的理性能力,并提高人的理性能力,知识在理性能力的训练中获得。
柏拉图理念论与知识论理念的性质;分有与模仿;理念与事物的关系;两个世界;洞喻与线喻;共相问题:知识与意见;知觉与思维;回忆说;理念的性质首先,理念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实在的)。其次,理念被认为是比现实的存在更完美的、因而是更真实的存在。再次,理念是对具体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抽象。最后,理念是只有在对事物进行理性地静观时,才能看到的本质特征。
理念与事物的关系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存在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是空无,是无知的领域,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象。
线喻: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作为几何学对象的理念;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至善。回忆说:理性是如何上升到理念世界,获知真知的?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
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此时灵魂因能观照理念领域而具备一切知识。只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而遗忘了一切。灵魂要能回忆起曾见过的东西,必须经过合适的训练。所以,一方面,回忆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灵魂都有回忆的能力或能轻易地回忆。凡在投生前只约略窥见,或在投生后受邪恶熏陶而堕落的,都不易做到这一点。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回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由看、摸或其他感觉来引起,尤其是看。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理念,但是认识理念却又必须依靠感觉经验的诱导作用。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分为突发与渐进两种。
评价:两个世界的划分,如理想与现实有别,这是有意义的。但为此必须相信有一个真实的理念世界的客观存在,这又为神秘主义和宗教提供了借口。柏拉图在认识论上是理性主义的。虽然他没有完全否定感知经验的重要性,但是他把感知经验贬低到意见水平,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获取真知,这在后世引起激烈的争论。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知识论形而上学;对理念论的批判;存在与本质;四因说;实体与共相;范畴论;知识的等级,知识的分类;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创制的知识;方法论
柏拉图所说的理念,其实是共相。柏拉图认为共相是比具相或殊相更真实的存在,因为具体个别的事物会有生灭变化。亚里士多德指出共相存在于个别的具体事物之中,共相是从个别具体事物的类的特征(共性)中抽象出来的。共相也是一种实体。第一实体即具体事物的独特性质,第二实体即具体事物的类或共相的本质。实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具体事物的独特性,即它是“这个”而不是那个的独特的存在本质。二是事物的类别或共性,即相同的或相近的事物所共有的本质。
知识等级说一切生物都有感觉。但并不都有记忆。动物有记忆。但只有人才有经验。人能从记忆中得到经验。经验是最广义的知识,人通过经验得到知识和技术。经验只知道特殊,技术才知道普遍;有经验者只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原因,有技术者则知道原因,懂得为什么;技术能传授而经验不能,知与不知的标志就在于能否传授。所以,技术比经验更接近狭义的知识——即科学。技术也有不同种类和等级,有的技术为生活必需,有的只供消磨时间并无实用。只有后一种技术中才有智慧。因为智慧是以本原为知识的对象。
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是理论(思辨)知识;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实践知识;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创制的知识。
评价: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最重要的部分,是实体论。亚里士多德对共相问题的认识比柏拉图更具常识性。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知识论不同于柏拉图之处是,他重视从感觉经验中获得知识。他为后来的经验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潜能与实现;不动的推动者;三种灵魂;自我实现;人的自然本性;幸福;两种理性;美德与实践;理智与习惯;沉思是最高的德性政治的目的;开明的社会;善与共同体;公正与公道
潜能就是一个东西在没有实现它的目的时所具有的“成其所是”的趋势、倾向。潜能是一种潜在的“自我实现”的能力。从目的论来看,质料因就是潜能,即质料潜在地具有成其所是的能力;形式因就是现实,即事物可以成其所是的样态;动力因就是环境,即促使事物自我实现的外力;目的因就是实现,即事物要成其所是、是其所是。
自我实现就是事物有成其所是、是其所是的趋势和倾向。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自然主义的,因为他不主张价值有一个超自然的源头。价值就在自然界、自然的事物、人的现实生活中。所以价值是可感可见的,是可以在人的自然本性中看到的,是可以根据事实做出判断的。
人的本性是成其所是,成其所是就是成为自己、成就自己,这是人的最高的善。自我实现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目的,所以也是人的存在目的。“幸福”一词是指人生的目的(应然的),所以幸福就是实现人的最高的善,也就是自我实现。
人有两种能力:一是生活的能力,二是理性思考的能力。理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理性就是人。相应地,幸福的内涵包括两部分:一是享受(生活的快乐),二是理性能力的运用和提高。理性能力的运用就是德性。
两种德性:一种是运用理性能力去认识自然、认识事物存在的原因和本原,以便更好地规划行动,这是理智德性。理智德性是通过知识和学习获得的。另一种是用理性去调节、平衡欲望和冲动,这是道德德性。道德德性是通过习惯养成的。道德德性的本质:中道与习惯
最高的德性是沉思,理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所以理性既是成就——自我实现,也是目的——幸福。理性是静观的。理性的运用是通过欲望的推动。但理性的纯实现又是不为欲望所动,而这只有神才能做到。不过,人能够在沉思中认识到神性,使自己接近神性。所以最高的德性是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