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203网络杂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杂志
——对话时代的开始
对于媒介巨头来说,电脑化空间似乎成了新的金矿。在美国几乎每周都有报纸、杂志和电视台宣传入网。它们感到如果不抓紧抢占虚拟报摊——这些报摊要么设在计算机服务公司或奇迹公司这样的商业网上,要么存在于环球网网址中——自己就会被淘汰。以几家著名杂志为例,《时代》1994年初在Internet上创办《时代日报》,《新闻周刊》1995年公布了自己的网上地址,鼓励用户通过电子邮件评论杂志并提供新闻线索,而《财富》已开始刊登使用电子邮件进行的专访。到目前为止,已有
500家左右的报刊开设了网络版。
相对于开办印刷厂,入网要便宜得多。在环球网上建立一个网址仅需500美元。出版商将新闻目录装入一个文件,供用户随意调阅。许多网络用户对这样的服务感到高兴,他们可以详细了解体育比赛的细节,或从时装杂志上裁下漂亮模特的照片。
但最成功的网络出版商不仅仅满足于提供电子化的新闻内容。他们通过电子公告牌建立大众论坛,并公布所有编辑记者的电子信箱,以便与读者开展电子对话。这一举措将对新闻业产生微妙而重要的影响。
突然间,记者发现他们的消息来源拓宽了读者并发现自己置身于崭新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媒介经常招致批评的权力欲和与大众的距离感似乎都不复存在。詹妮费·沃尔夫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把媒介与公众的新的交流环境看成一种“非同寻常的共生”。在这种共生状态下,“读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接近媒体的机会,记者也可以以光速了解公众对一系列问题的看法,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设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罗利的《新闻与观察报》资助每个记者上网,鼓励他们使用Internet网络资源。记者凯伊·麦克法登通过她在IBM公司的朋友发出的电子邮件,追踪报道了好几起有关该公司的新闻事件,而通常IBM总是对自己的事讳莫如深。麦克法登说,电子邮件使她仿佛置身于IBM总部大楼的走廊里。
《新闻与观察报》是美国报业进入网络的排头兵。它是一家由私人家族掌握的报纸,当年轻的弗兰克·丹尼尔斯接管这家报纸时,还不知Internet为何物。一次一位学工程的大学生,问他是否知道用户网。45分钟的演示使丹尼尔斯目瞪口呆。“我无法相信有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谈话,而在我们报社,读者来信是报纸与读者交流的唯一渠道。报业的本质是把人们联结起来。然而,网络上却存在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世界。”
丹尼尔斯立即意识到这种新媒介的与众不同之处。它不同于80年代曾经很热门的可视图文,因为可视图文是被动的,而用户网却要求读者作出反馈。用户网的实践表明,新闻可以不再由少数人加工后传输给大众,大众传媒的“守门人”角色将毫无意义。
传统新闻业是自上而下的:编辑决定报道内容,记者去收集事实,然后包装成一条新闻,散发给公众。与之相反,网络上的新闻是自下而上的;它从新闻组中开头,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报道任何事情。很多报道可能是虚假的、过时的或干脆就是错误的,但当这些“民间记者”们涉及他们专长的领域时,其提供的信息常常比报纸更贴近事实。
在这种“上下颠倒”中埋藏着革命性变化的种子。Internet是一种双向媒介。虽然它的内容也出现在闪烁的屏幕上,但它与电视根本不同。它要求你不仅仅是被动观看,还要主动参与。它的传播模式也不是一点对多点,而是多点对多点。
丹尼尔斯开始投资创办《新闻与观察报》的网络版,并注册了一个电子公告牌系统,为罗利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服务,并了解他们怎样看待网络的未来。网络版为网络用户提供有关北卡罗来纳州的丰富的多媒体报道,创办几个月后,对该网址的访问就突破了每周30万次。
《新闻与观察报》的成功与《时代》周刊相比多少有些逊色。1994年秋,继创办《时
代日报》后,时代一华纳公司在环球网上开设了名为Pathfinder的网址,其中除《时代》外,还可以找到该公司麾下的其他杂志,如《人物》、《财富》、《娱乐周刊》等。网址开放的第一周,一天内就接待了80万次访问。
《时代》周刊的故事表明,网络杂志已经前进了一大步。起初网络上只有一些读者面很窄的专业杂志和同人杂志,而现在,从《经济学家》到《纽约客》,从《商业周刊》到《新共和》,著名杂志已无一“漏网”。但显然《时代》周刊在网上做得最好。它不仅为网络用户提供杂志的最新内容,而且还配有有效的检索工具,读者只要打出检索词或主题词,就可以查询以前刊登在杂志上的文章。Pathfinder还具有超文本链接功能,读者可以
从容地跳跃到网络的其他部分。这显示了《时代》深谙网络精髓:它并不要求读者只停留在自己的网址内。例如,读者在看到一篇关于麦当娜的评论时,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超文本链接发现网络上的娱乐网址。
老牌报刊忙于试穿新包装,而新上阵者则全力以赴探索网上世界的奥秘。仅在1995年11月,美国杂志界就发生了两件大事:综合文艺周刊《沙龙》在网上创刊,这本“互动式周刊”将“在电脑世界中重建19世纪的文艺沙龙”,《新共和》前编辑迈克尔·金斯利跳槽到微软,受命在网上创立一本评述时事和文化的杂志。
按照《沙龙》编辑大卫·塔尔博特的说法,传统的出版业正趋于瓦解,成群的报纸和杂志记者转而进入环球网。他将《沙龙》同仁称为“流放者”,这群人与传统报刊决裂,从一些电脑公司那里获得财政支持,一起创办了《沙龙》。他们尝试将杂志文章与键盘“对话”结合起来,这些“对话”由读者的反馈和评论构成。为了使它的对话较之网上其他部分更为文雅和彬彬有礼(Internet上的对话常常以粗鲁而闻名),《沙龙》要求所有读者使用真名参加讨论。在第一期上,《沙龙》刊出了约翰
·勒·卡雷的小说,女性主义作家卡米勒·帕格里亚的杂文,以及漫画、书评、乐评和长篇连载。很快,它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网址之一。
作为一种新事业,《沙龙》还没有引起传统媒介多么大的注意。但当金斯利宣布离开华盛顿、迁往西雅图、主编一份由微软公司管理的电脑网络杂志时,有观察家指出,数字化电子媒介开始进入一个新时代。因为金斯利是当代美国最出色的时事专栏作家和编辑之一,还担任过CNN公共事物论坛节目“交火”的主持人。无疑,他是跨出传统媒介而进入网络媒介的众多新闻人中最著名的一位。
在去微软之前,金斯利心目中的这本杂志基本上还是一份传统面貌上的杂志,只是利用网络特点进行一些新形式的新闻尝试。他将杂志命名为《酷评》,指出其目的是“为网络居民提供严肃新闻”。然而,真的着手做起来,金斯利逐渐被网络专家所影响,倾向于加入更多的网络技术,例如:开辟读者参与的公告牌;读者可以一边读文章一边听作者的声音;表现形式也更为丰富,读者浏览关于波黑问题的报道时,可以自选调出波黑地图。
除了参与性以外,网络杂志还有一大特点是不固定性。传统杂志一旦编辑印刷完毕,就永远固定了,而网上杂志却可以随时更新。对于这个问题,金斯利一开始也持传统观点,即作为周刊,周五完成编辑,一周内容不变。然而经过反复的讨论审视,金斯利放弃了周刊每周五定型的传统方式,而拥抱了“新的新闻形式”,即杂志随时增加最新消息。在编辑部的形式上,也顺应网络优势,将人马分散在各处。
微软花重金聘请迈克尔·金斯利,这也与比尔·盖茨的眼光有关。盖茨找到了一种叫做“传播冲突”的东西;传统上,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是以书本文件保存的,当顾客选择了一本书并为它付款时,作者所得利益与花在木头纸浆以及运送信息等外在方面的资金相比只是大馅饼中的一小块,这就是传播冲突,因为它阻碍了多样性,并把作者的钱浪费在了别人身上。网络的出现会消除这种信息传送冲突,赋予作者更多的权力,因为顾客不用为信息的传送付钱。信息高速公路会创造一种媒介,其入口障碍较其他媒介更低。Internet是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