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方法

(2011-03-23 17:54:39)

转载▼

王宇

1确定位置

对照地形地质图或其它带地理底板的图件,询问、对照确定所处位置。

应用简便的GPS测定灾点的地理坐标和高程、方向。

应用地质罗盘确定坡面产状。

2了解灾情及发灾过程

认真听取当地干部的汇报,收集汇报材料,记录灾害损失情况、近期天气情况、灾害发生时间及过程、目前地质体的活动情况、灾害救援情况。

向当地灾民询问灾害损失、灾害发生时间及过程、灾害表现形式、有关成灾地质作用的表象、河流动态和降雨情况等。

现场调查核实灾害损失情况。通过灾害现场的观察,统计记录现场人员及财产损失的数量、毁坏程度,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第四条的标准确定灾害程度分级(表1)。

表1 地质灾害灾度分级标准

调查分析确定地质作用类型。通过现场地质作用途径和痕迹、堆积体土石成分、结构的观测、堆积体规模的测量,确定地质作用的类型、规模等级,掌握具体形态数据,譬如:滑坡体的长、宽、厚度、体积,确定成灾地质作用的类型。

3调查地质灾害成因

3.1地质环境条件

调查内容:①地形地貌,崩塌陡崖地形地质特征,滑坡山体的地形地质特征,泥石流的流域地形地质特征;②岩体工程地质特征;③土体工程地质特征;④地质构造;⑤水文地质条件等;⑥地震活动情况。选择及规划调查路线。符合地质规律,安全,有利于全面观测。

勤于观测记录、拍照和素描。

主要针对地质环境中导致灾害发生的脆弱性问题进行观测,确定地质灾害形成的不良地质环境因素。譬如高陡的斜坡、松散的岩土、暴雨活动情况、强烈的地表水流侵蚀等。

注意量力而行,确保人员安全。

3.2人类活动的影响

调查内容:通过观测和访问,调查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譬如土地开垦、耕种,建筑、道路、水利工程建设的切坡和填土、对地表径流的改变、增加坡体荷重,采矿活动,弃渣不合理堆放,地下水开采或疏排等。

认真调查分析这些活动与成灾地质作用的关系,包括空间位置、时间上的关联,确定这些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3.3地质灾害活动痕迹调查

调查内容:①崩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块度、架空情况和密实度,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②滑体形态及规模,后缘滑坡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特征;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滑动的方向、滑距等;③泥石流残留在沟道中的各种痕迹和堆积物特征,推断其活动过程、泥石流性质和规模等。

分析整个地质作用过程。

3.4引发因素确认

综合分析确定灾害发生的临界触发因素。譬如暴雨冲刷、潜蚀、软化、加载等,洪水侵蚀、掏空等,人为切坡或填土边坡过陡,地下采空区过大而塌落,爆破震动等。

对触发机制取得一个基本的分析认识结论。表生动力地质作用

机制就是该作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地质结构关系,运动过程、变化形式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4初步判断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

成灾地质作用过程分析,确定地质作用的发展阶段,孕育→发生→发展→调整→稳定。譬如一般柔性介质滑坡的变形活动阶段:初始蠕变阶段→加速变形阶段→剧烈滑动阶段→调整休止阶段→再生固结。评估崩塌、滑动后斜(边)坡的稳定性,崩、滑堆积体的稳定性。降雨、洪水、地震、人为诱发因素的变化趋势。

承灾对象的搬迁避让情况。

综合判断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

5提出应急措施建议

重点防治地段及重要建筑物的确认。

抢险救灾措施及其合理性评估。

临时避灾场地的选择和安全性评估。

群测群防监测网点的布设及要求。

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勘查、监测与防治的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要求等。

6应急调查报告编制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提纲

概述报灾及应急调查工作情况。

基本灾情

发灾时间及地点,行政区域,受灾范围,各灾种或主要灾种经

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

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

地质灾害类型划分;各灾种的分布、特征;灾度等级划分等。地质灾害成灾原因

包括地质条件和引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地形地貌,气象与水文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活动

情况;岩土体类型划分与基本特征,山体形态、地质结构与稳

定性;含水层组划分与基本特征,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

件及特征,动态。

人类活动的方式、强度,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作用。

归纳总结地质灾害形成及引发的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

发展趋势

根据活动迹象观测分析,总结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活动阶段及

引发因素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发展趋势评价与预测。

已经采取的应急措施

已经采取的应急救灾和防范措施及其效果,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之处。

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应急治理的地质灾害及治理方案建议;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

勘查、监测与防治的建议(参见附表);群测群防监测网点的

布设及要求;地质环境管理及有关经济社会管理的建议等。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工具:照相机、GPS、地质罗盘、量角器、三角板、卷尺或测距仪、图夹、野外记录本、铅笔。

装备:手机、登山鞋、背包、电筒、雨伞、防寒服、薄绒裤。

药品和干粮:腹泻、感冒、消炎、驱虫药,适量软包装食品。

不掉队,不盲目涉水,不喝生水,现场调查尽量寻求当地人员陪同。宿营地应避开沟口、河床、高陡斜坡等易受地质灾害危害地段。

附表国际地科联滑坡工作组(IUGS WG / L)滑坡治理措施简表

斜坡几何形态改变

1.1在驱动滑坡的地方清除掉物体 1.3减小整体斜坡角度

1.2添加物体以保持稳定(平衡护道

或充填,可能用轻型充填物代替)

排水系统

2.1地表排水以改变流向滑动区域的水流 2.7排水渠、地下通道或平洞

方向(集水壕沟和管道)

2.2用自由排水的地质材料充填排水沟 2.8真空排水

(粗粒充填物和地质合成物)

2.3粗粒物质的支撑护墙(水文作用) 2.9虹吸排水2.4垂直钻孔(小口径),泵吸或自排水 2.10电渗透排水2.5重力排水的垂直竖井(大口径) 2.11植被(水文作用)

2.6近水平或近垂直钻孔

拦挡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