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体制下税收作用浅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经济体制下税收作用浅析

高萍

税收,作为一个古老的历史范畴,具有财政和经济的基本职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税收又体现出各种具体的、丰富多样的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但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固有缺陷,使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于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必不可少。市场经济国家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将政府的干预限定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是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关键。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明确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对于政府较好地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市场机制无力于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税收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

根据公共财政学的理论,依据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可将社会产品和服务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和私人产品。纯公共产品必须同时具有三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公共产品和服务都只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因而属于准公共产品。从理论上而言,对纯公共产品的供给,政府财政应全额负担,不能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则应该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政府为提供这些公共产品所需支付的成本可能有多种筹资渠道,税收则是为提供公共产品筹集资金的最稳定、最重要的方式。因此,税收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整个税制则是一套价格体系,也是对政府的激励和约束体系。

我国纳税人所实际享受到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十分有限。某些应当作为免费公共产品的尚未作为免费公共产品,如基础教育;某些公共产品的数量太少,无法满足纳税人的基本需求,如城市道路交通;大部分免费公共产品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宏观税负水平的确定应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联系起来,同时,应运用绩效预算、强化纳税人对税款使用的监督等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以更好地满足纳税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二、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发展,可运用税收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

市场调节实现的经济均衡是通过分散决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此产生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经济总量的失衡。此外,市场经济中个人的理性选择在个别产业、个别市场中可以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但个人的理性选择的综合效果却可能导致集体性的非理性行为,如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理性的个人会选择增加支出,购买商品,而每个人的理性选择所产生的效果便是集体的非理性选择——维持乃至加剧通货膨胀;同样,经济萧条时,理性的个人会选择减少支出,却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行为,使经济萧条维持乃至加剧。市场机制的这一缺陷需要政府采取“相机抉择”的宏观调节政策,以减少经济波动的幅度和频率,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总量平衡。

税收对经济总量进行宏观调控,主要依据凯恩斯的需求调节理论和供给学派的供给调节理论。

(一)对总需求的调节

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定律,资本主义经济会长期处于由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而引发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当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应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即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的变动来控制总需求水平。财政支出是通过调节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出,直接影响总需求。而税收,则是通过降低所得税等办法,间接影响总需求。相反,当价格持续上升,通货膨胀严重时,则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税收。

税收变动对收入或经济总量的影响取决于税收乘数的大小。税收乘数有两种: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和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假设k为税收乘数,β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税率,则在定量税的情况下,税收乘数k= -β/(1-β),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0.8,政府增税200亿元,则国民收入减少800亿元。在比例税的情况下,税收乘数k= -β(1-t)/[1-β(1-t)],如果β为0.75,t=0.2,政府减税400亿元,则总收入增加600亿元。

自《通论》1936年发表以后,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西方经济学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成为西方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国在1998年亦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成功应对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在我国出现的通货紧缩局面。

(二)对总供给的调节

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国家经济普遍出现"滞胀"的局面。事实证明,通货膨胀与失业并非是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遭遇严峻挑战,供给学派则应运而生,该学派主张通过对总供给产生影响的劳动、投资等实施减税,刺激总供给的扩大,最著名的税收理论包括“相对价格”理论和“拉弗曲线”。罗伯茨的“相对价格”理论主要从税率、税收弹性与微观经济活动的关系上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经济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及其在调节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罗伯茨认为,税收影响消费的机会成本和闲暇的机会成本,即影响两者的相对价格,而相对价格的变动又影响供给方面的活动。供给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线。拉弗曲线的内涵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在税收“禁区”里减税,可以刺激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经济的总产出即总供给也随之增加,当税基扩大以后,即使在减税的情况下,政府的税收收入也有可能增加。二是减税政策效应的大小与税率所处的区域以及税收弹性大小有关,故而减税主要应当削减边际税率。三是供给学派所主张的减税是从刺激供给的角度入手的,通过增加生产者和个人的税后利润来改变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刺激,由于利益的驱动,使生产者、投资者和居民生产、投资、储蓄和工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最终促进供给的增加和生产率的提高。

由于美国前任总统里根皈依"供给经济学",对这一学派的重要人物及其支持者委以经济要职,并以供给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依据制定了美国的"经济复兴计划",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里根经济学就是供给经济学的实践表现。

三、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部效应,税收是矫正外部性的重要工具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自己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此时,该主体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不为此承担社会成本,此时,该主体为其活动所支付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尽管就某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而言,所造成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对整个社会也许微不足道,但所有这些生产者和消费者加起来,所造成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使用税收手段发挥一定程度的作用,促使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相当,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1、对带来外部经济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或补贴政策

以环境保护为例,环境保护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但由于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