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矿区铜镍矿化特征及成矿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某矿区铜镍矿化的特征及成矿因素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某区内铜镍矿床的形成及矿化特征与成矿条件进行了简要的探讨,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铜镍矿;矿区地质;矿化特征;控矿因素;成矿条件

1 矿区地质

1.1 矿区地层

矿区内地层除第四系残坡积浮土外,仅存在二叠统地层。从新到老是:

(1)上二叠统上段(p2w2):在矿区分布较广,因剥蚀关系,多呈盖顶盖于岩体之上,少许为岩体中捕虏体。上部为灰色薄—中厚层,部份为厚层状,含硅质灰岩,见硅质条带及斑块状灰岩;下部为灰色、浅黄色薄层硅质岩、页岩和少许薄层状灰岩,与岩体接触部位产生蚀变,形成夕卡岩。岩层产状平缓,很少见到褶皱,常被剥蚀呈残盖分布,由于岩体的侵入,包裹,出露不全,厚度不清。

(2)上二叠统下段(p2w1):常呈岩体中的捕虏体和底盘围岩。上部为薄层,局部中厚层状,灰黄、褐黑色硅质岩夹页岩。下部为灰色薄层灰岩,与岩体接触部位产生蚀变,形成夕卡岩。

上、下为脆性碳酸盐岩,中间为页岩夹硅质岩,成为层间脆弱带,是岩浆侵入的有利空间,在区内常见岩体侵入其中。

1.2 构造

区内是一个单斜构造,构造以断裂为主,地层产状平缓,褶皱不发育,断裂呈线形、弧形(半环状)分布,且具多期迭加特点。反

映区内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频繁。

1.3 岩浆岩

尾洞基性岩体位于尾洞—郎六断裂带的东侧,受尾洞—郎六断裂带凹陷部位的帚状断裂控制,尾洞基性岩体为沿羽状断裂或层间断裂侵入的不规则岩体。基性岩体具有明显对称的分异现象,中部为橄榄苏长辉长岩相,向外依次为中粗粒苏长辉长岩相,中细粒苏长辉长岩相和细粒辉长岩相。边缘的细粒辉长岩相由于受围岩混染作用,带入物质的影响,浅色矿物增多,并出现较多的黑云母而成为细粒黑云母辉长岩。因此,尾洞岩体从中心向边缘可划分为4个在矿物组成和粒度上有明显差异的岩相。即岩体中部偏基性,硅酸盐矿物粒粗,而边缘较酸性,粒细的一个近对称分异的岩墙状岩体。岩体岩相的特征显示岩浆在深部就发生分异作用,在侵位后各岩相呈现渐变过渡关系。现将各岩相分述于后。

(1)橄榄苏长辉长岩:据岩石全分析资料,岩石中

cao+na20+k20>a1203>na20+k20,属正常系列岩石。岩石的主要矿物为橄榄石、紫苏辉石、普通辉石、易变辉石、斜长石。可见橄榄石和斜长石大斑晶,一般为粗粒辉长结构。橄榄石自变质作用而蚀变成蛇纹石和伊丁石,在橄榄石的裂纹中充填生成磁铁矿网脉,辉石发生纤闪石化和绿泥石化,特别在构造发育地段蚀变强烈,岩石破碎、绿泥石特别发育,见橄榄石包裹有细粒的辉石和斜长石晶体。斜长石一般蚀变强烈、高岭石化、绢云母化和钠黝帘石化显著。可见辉石边缘纤闪石化呈反应边结构,偶见有辉石变成次生黑云母。

(2)中粗粒苏长辉长岩:该岩相与橄榄辉长岩相为渐变过渡关系。橄榄苏长辉长岩相随着橄榄石的消失而过渡到苏长辉长岩相。岩石主要矿物有紫苏辉石、普通辉石、斜长石。可见斜长石斑晶,一般为中粗粒辉长结构。在构造断层通过的地方、岩石破碎,蚀变强烈,变成绿泥石化的苏长辉长岩,并可见到较多的黄铁矿细脉和岩石节理上呈薄膜状的黄铁矿。辉石的纤闪石化和绿泥石化普遍,斜长石则为高岭石化和绢云母化。局部可见碳酸盐化。副矿物为磁铁矿和钛铁矿,偶见磷灰石和锆英石。辉石多为短柱状和粒状,斜长石为长条状。卡氏双晶发育,可见细小的斜长石充填在辉石粒中间。

(3)中细粒苏长辉长岩:该岩相与中粗粒苏长辉长岩为渐变过渡关系。岩石主要矿物为普通辉石、紫苏辉石和斜长石,偶见有黑云母,副矿物为钛铁矿和磁铁矿。辉石多为粒状,斜长石多为细小长条状自形晶。

(4)细粒辉长岩:该岩相的显著特点含有较多的叶片状黑云母,产于岩体的边缘,与中细粒苏长辉长岩为渐变过渡关系。岩石的主要矿物为普通辉石、斜长石和黑云母、副矿物为钛铁矿和磁铁矿。因受围岩的影响,生成较多的黑云母和粒度变小,而且辉石和斜长石分布不均,斜长石显得较多,而辉石呈粒状散布其中,表明岩石具有快速冷却及围岩元素带入影响的特征。

橄榄苏长辉长岩是海棉状和斑杂状铜镍矿体的主要赋矿岩石。中粗粒和中细粒苏长辉长岩是尾洞岩体的主要岩相,橄榄苏长辉长

岩可能是中粗粒苏长辉长岩的大异离体,它们是同源岩浆深部分异的产物,是同时侵入而形成的岩相,故各岩相为渐变过渡关系,这反映了岩浆在深部就有分异作用的性质。矿物结晶粒度和矿物含量等呈渐变过渡关系,这是岩浆结晶分异所具有的特征。中粗粒和中细粒岩相在造岩矿物粒度和含量上的显著差异,是深部岩浆的成分和密度之差异造成的。

1.4 变质作用

区内区域变质作用不明显,岩层变质程度很浅,岩性、产状都比较稳定,仅表现在碳酸盐岩的重结晶,为动力变质作用而形成。区内主要是接触变质作用明显,多产生在基性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产生蚀变,其范围都很狭小。一般在岩石上盘围岩接触带和岩体中的捕虏体蚀变比较明显,但影响范围也仅在几米之内,蚀变带断续出现,强弱不等。当围岩为泥质、硅质岩时产出角岩化,蚀变矿物有堇青石、红柱石,还有斜长石、石英,绿泥石及少许黄铁矿。当围岩为碳酸盐岩时,产生夕卡岩化,蚀变矿物有石榴子石、透闪石、阳起石,含钛磁铁矿及少许黄铁矿、磁黄铁矿。

另外是岩浆岩的自变质作用,在岩浆分异过程中析出挥发份和热水熔液引起自变作用,由下向上增强,常见有蛇纹石化、纳黝帘石化、纤维角闪石化及赭石化,与铜镍硫化物的成矿密切相关,特别是赭石化现象可以作为直接的找矿标志。

2 尾洞岩体铜镍矿化特征

尾洞岩体下盘为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上盘为灰岩夹大理岩,边

缘有挤压片理化现象,呈单斜岩墙状。铜镍矿化严格受岩相制约,具有工业价值的矿体和矿化岩石主要赋存在橄榄苏长辉长岩相和

苏长辉长岩相中,前者形成海棉状或浸染状铜、镍矿体,后者为星点状浸染的贫铜、镍矿体或矿化带。根据地表探槽,坑道和钻探工程揭露,尾洞岩体可圈出5个铜镍矿体和矿化体(图1、图2)。

图1 尾洞矿区地质平面图图2 尾洞矿区0号地质剖面图

以i号矿群为主,由i1、i2、i33个矿体组成,有pl坑和zk0-4孔控制,分布于矿段中部,其次是南部的ii号矿体,有p2坑控制。北西部的ⅲ号矿化体,有p5坑控制。还有西部的ⅳ号矿体,有p7坑和zk7-1孔控制。i、ⅱ、ⅲ号矿体产于橄榄苏长辉长岩中,矿体产状与岩相带一致,硫化物呈浸染状分布,ⅳ号产于苏长辉长岩相与边缘辉绿岩相之间,铜镍矿体为透镜体状和脉状,位于岩体的中下部,与围岩为渐变过渡关系,矿石中ni>cu,cu/(cu+ni)比值一般为0.38~0.32,铜镍矿化具有垂直向下分异富集特征。熔离作用对成矿起着重要作用,为深部熔离分凝结晶作用而形成的铜镍矿床。尾洞5个矿(化)体规模如表1。

表1尾洞各矿化体规模

矿体号长度/m 厚度/m 深度/m 产状形态ni品位/% ni金属量/t

i1 77 10.81 25 n600w<200~350ne 透镜状0.849 531.54 i2 37 4.38 25 n600w<200~350ne 透镜状0.399 48.64 i3 25 1.38 20 n600w<200~350ne 透镜状0.583 1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