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带绦虫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带绦虫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作者:罗军

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9年第7期

罗军

(安徽省泗县大庄镇畜牧兽医站,安徽宿州 234311)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绿色无公害散养猪备受青睐。由于散养猪管理松散,人群与猪直接接触较频繁,再加上个别屠宰加工者自行宰杀、贩卖,导致囊虫肉(米猪肉)进

入食用环节。“米猪肉”是由猪囊虫寄生在猪肌肉中引起的病变,该病是人畜共患病,不仅影

响着人们的健康,同时也对养猪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文章从传播途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诊断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猪带绦虫病;囊虫病;流性特点;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顺序编号:1005-5959(2019)07-027-01

1 传播途径

猪带绦虫属于人畜共患的寄生虫,成虫即是猪带绦虫(有钩绦虫、链状带绦虫),其幼虫

即是猪囊尾蚴或者是猪囊虫。这种人畜共患病持续存在的一部分原因是农村散养猪只与人粪接触,养殖户自行屠宰贩卖、食用未煮熟的猪肉,菜板生熟肉混用和食用不洁蔬菜及人粪污染的

水等情况使患病几率加大。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规模化养猪舍没有定期消毒驱虫、卫生条件差

和污染的粪便处理不当所致,使猪成为绦虫病的隐性携带者,引发其他猪只发病。

2 流行特点

规模化养殖中消毒卫生不到位、不定期驱虫、粪便处理不当引起绦虫的隐性携带。好多生

态养殖的散养猪群,一般在圈外活动觅食较多,误吞人粪中猪带绦虫节片或虫卵的机会较多。

猪吞入虫卵遭受感染后,六钩蚴从虫卵中逸出并钻入肠黏膜的血管和淋巴管中,到达身体各部,多数寄生于肌肉之中,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囊尾蚴,寄生于咬肌、舌肌、膈肌及肋间肌等横纹

肌中[1],当人食用含有猪囊尾蚴的生或未煮熟的猪肉时,可以感染猪囊尾蚴而患囊虫病。易感人群多以青壮年居多,而且男性多余女性[2]。

3 临床特征

猪绦虫成虫影响着猪的生长,引起贫血、水肿,寄生在眼部会出现视力减退,严重的甚至

失明;寄生在脑部会伴随神经症状;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头节和小钩吸附于肠壁,会导致肠黏

膜损伤,出现腹部不适、腹痛、消化不良、腹泄和便秘等症状,虫体摄取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导

致身体消瘦;寄生在喉部时,出现叫声嘶哑并伴有短咳;寄生在舌肌、咬肌时,吞咽困难。

4 诊断和治疗

收集病畜的粪便,用水洗出头节、孕节,电子显微镜镜下观察虫卵;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检出患者粪中抗原成分;聚合酶链反应(PCR),可扩增粪便中虫卵或虫体的特异性DNA。

采用吡喹酮5 mg/kg、丙硫咪唑30 mg/kg、氯硝柳胺60 mg/kg等化学药物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使用吡喹酮需控制一定的剂量,既可以保持驱虫的高效,又避免严重的副作用。可以使用①苏木、肉蔻、茯苓、贯众、龙胆草、木通、泽泻各6 g,甘草5 g,厚朴8 g,槟榔4 g等中药研末喂服;②南瓜子45 g,槟榔75 g,石榴皮45 g,水煎至400 mL,清晨喂服,第一次减半,无副作用后可正常加服;③鹤草芽40 g研末喂服[2]。目前,猪带绦虫基因工程疫苗大致可分为重组抗原疫苗、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和活载体重组疫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免疫效果和免疫持续时间[3]。

5 防治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生猪饲养条件和猪舍卫生条件,推广规模化的养猪和圈养,避免与人粪接触感染,定期消毒驱虫,一经发现带病猪立即隔,避免二次接触感染。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战略。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及半生食猪肉的习惯,同时也要严格规定生熟餐具的分开始用。屠宰生猪必须经过国家认定的卫生监督部门检疫后流入市场,禁止个人屠宰买卖带有囊虫病的猪肉,严禁患有猪带绦虫病的人从事餐饮工作,从根源上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不能随地大小便,防止散养猪自由活动时候吃到带有虫体的粪便。提倡圈养并春秋定期两次预防性驱虫打药,感染囊虫病的几率将会大大降低。

————————

参考文献:

[1] 马斌,刘玉柱.舌体猪囊虫病3例[J].西南军医,2005(05):53.

[2] 钱雅林.猪绦虫病的防治[J].中兽医学杂志,2019(02):24.

[3] 才学鹏. 猪带绦虫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