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亚洲牛带绦虫研究进展
亚洲牛带绦虫研究进展大理学院J0URNALOFDALIUNIVERSnY第6卷第8期2007年8月V o1.6NO.8Aug.2007亚洲牛带绦虫研究进展李强,杨毅梅(大理学院病原与媒介生物研究所,云南大理671000)[摘要]目的:综述亚洲牛带绦虫在形态学,生活史,分子遗传学及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并综述国内外近几年研究成果.结果:亚洲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遗传距离较近,而距猪带绦虫相对较远.结论:亚洲牛带绦虫是一个新发现的虫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亚洲牛带绦虫;牛带绦虫[中图分类号]R38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345(2007)08—0054—03 自1782年对牛带绦虫(ToeniasaginataGoeze,1782)命名以来的200多年间,一直认为寄生于人体的带属带绦虫有两种即猪带绦虫(ToeniasoliumLinneaus,1758)和牛带绦虫.牛带绦虫的主要中间宿主为牛科动物,如黄牛,水牛,牦牛等,其感染期是牛囊尾蚴;而猪带绦虫的主要中间宿主是猪和人,其感染期是猪囊尾蚴.人是因为生食或吃未熟的牛肉(含囊尾蚴)或猪肉(含囊尾蚴)而分别感染这两种绦虫的.但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韩国,我国台湾,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的一些山区和沿海岛屿(非牧区),人们较少吃牛肉,某些地区甚至根本不食牛肉,但是该地区"牛带绦虫"的感染率却远远高于猪带绦虫,成为当地的优势虫种…,这种流行病学上的矛盾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并开始注重对这一地区"牛带绦虫"的研究.台湾学者Huang及范秉真等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后证实该地区流行的是一种新的绦虫,这种绦虫是处在传统公认的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之间,形态上更接近牛带绦虫,但又有确实独立存在的依据.因首先在台湾土着居民中发现,故称之为台湾带绦虫(Taiwantoenia),随后发现其分布区域主要为亚洲国家,故又称之为亚洲牛带绦虫(Toeniasaginata asiatica)或亚洲带绦虫(Toeniaasiatica).l形态学亚洲牛带绦虫成虫与牛带绦虫成虫很相似,而其囊尾蚴却很像猪带绦虫的幼虫.1.1成虫亚洲牛带绦虫成虫为长带状,长约6米(4~8米),由头节和链体组成.头节略呈方形,有4个吸盘和1个顶突,无小钩,头节直径约1568txm(1430~1760txm).链体亦由幼节,成节和孕节组成,共有节片674(260~1016)个.成节内睾丸数为838(630~1190)个,卵巢分两叶.孕节子宫内充满虫卵,子宫呈树枝状分布,每侧主要分支为l6~21个,细支57~99个,其它器官退化,孕节背部有明显的隆起.1.2囊尾蚴亚洲牛带绦虫囊尾蚴呈囊状或椭圆体状,平均长径1290txm,宽径1160txm.囊泡表面有疣状突起.原头节直径640txm,有顶突及两圈发育不良的小钩.囊尾蚴在发育过程中其大小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因此其大小与成熟度有关,另外又与动物宿主内虫体负荷量有关,荷虫多时囊尾蚴则较小.[基金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5C0075M).[收稿日期]2007—0l一05[作者简介]李强(1970一),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寄生虫诊断与流行研究54总第44期季强,榻毅籀亚洲牛带绦虫研究进展第6卷1_3虫卵虫卵呈圆形或椭圆形,棕褐色,直径33.8~40.0txm,内含一六钩蚴,虫卵在形态上和牛带绦虫虫卵不能鉴别开.2生活史1987年,台湾学者Chung等证实台湾野猪和Lanyu猪是亚洲牛带绦虫的自然感染中间宿主.1988年一1990年,范秉真等人用亚洲牛带绦虫孕节中的虫卵实验感染猪,牛等动物获得成功.Chao等人于1988年报道,3名志愿者直接吞咽含亚洲牛带绦虫(台湾株)囊尾蚴的牛肝脏,一月后,其中一名被感染成功.1992年,Eom和Rim报道了另一个成功的人体感染试验,这次是因人食家猪体内的活囊尾蚴而被感染了亚洲牛带绦虫.由于上述实验的成功,从而弄清了亚洲牛带绦虫的整个生活史过程,同时也证实了人是亚洲牛带绦虫的终末宿主(但是否人为其唯一终末宿主尚无定论).亚洲牛带绦虫的生活史和牛带绦虫明显不同,它以猪作为主要中问宿主,其幼虫寄生于猪的肝脏,肺,网膜,浆膜等内脏器官,幼虫阶段的根本特点是其亲内脏性,而不是像牛带绦虫幼虫的亲肌肉性.3分子遗传学研究Zarlenga等于1991年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连续扩增技术探索台湾株亚洲牛带绦虫的部分特征.从台湾株亚洲牛带绦虫中提取核糖体DNA (rDNA),与牛带绦虫和其它九种绦虫DNA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台湾株亚洲牛带绦虫DNA杂交模式和其它绦虫明显不同,而从台湾株亚洲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中克隆的核糖体基因片段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却很相似,表明台湾株亚洲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在进化上有着近缘关系.而对不同地区分布的牛带绦虫DNA进行PCR分析,发现它们的rDNA并不表现异质性,但却和台湾株亚洲牛带绦虫不同,从而排除了后者是牛带绦虫的一个变种.并且亚洲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rDNA重复序列间非转录区域——内含子(NTS)长短不同,而rDNANTS系列相同,证明亚洲牛带绦虫是一个不同于其它绦虫的遗传实体,但在种系发生上更接近牛带绦虫.Bowles等1994年从遗传学的密码简并性来研究亚洲牛带绦虫的分类地位时,发现亚洲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1(eox1)部分片段(366bp,核苷酸序列从742到1107)的序列差异率为2.2%,认为支持亚种的分类更能显示它们之间的近缘关系.与之相反,Zarlenga和George[于1995报道,他们推断亚洲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基因序列区域片段的差异率为4.6%,据此认为这种差异是种间差异,而不是种内差异.JeonH.K.等研究认为,对eox1基因的部分片段的分析容易产生偏倚,而对eox1基因整个序列的分析结果更加可信[.通过延伸PCR和克隆,亚洲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整个线粒体基因组被扩增出来,每个基因组大约14kb大小.随后用13种限制性内切酶建立了这两种绦虫的线粒体基因组的限制性酶切图谱,从酶切图谱的结果,推断两种绦虫的基因差异率为4.8%.进一步测序后,coxl和细胞色素b(cob)基因长度分别为1620和1068bp,从其实际的coxl全部基因序列来计算两者的基因差异率为4.5%,从cob全部基因序列计算的差异率为4.1%5.通过对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姊妹属,同种属,相似属的cob基因遗传距离分析,证明它~f]mtDNA序列差异率均大于2%[6;对遗传距离较近的脊椎动物的cob基因序列分析,亦显示其mtDNA序列差异率大于2%;然而cob的种内差异率很少超过2%,并且大多数小于1%㈩,据此认为亚洲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是分属两个种的绦虫.近几年,核糖体DNA的一个高变区,内转录间隙2(ITS2)被认为对于鉴别形态学上相似的姊妹种是很有价值的.2002年,Eom等[8运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PCR)的方法对采自我国广西陆寨,韩国Chongju及Chunchon的牛带绦虫标本和欧洲波兰株传统牛带绦虫标本的ITS2扩增片段进行了分析,发现广西标本和韩国标本扩增片段完全一致,而与传统牛带绦虫标本扩增产物存在差异.2003年,我国学者王正蓉等]将采自云南兰坪的牛带绦虫标本与取自云南大理,贵州从江和都匀等四个地方的牛带绦虫共四株虫体标本,利用PCR方法做了eox1基因特异片段的扩增和基因序列测定,发现云南兰坪,大理,贵州都匀虫株cox1基因与总第44瓤自然科学大理学院已知的台湾株亚洲牛带绦虫cox1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而贵州从江标本的cox1基因序列却与传统牛带绦虫的序列一致.2005年,张朝云等1对贵州都匀,从江,云南大理和台湾桃园四地区牛带绦虫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1(rDNA—ITS1)片段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PCR)分析,用MspI 和CfoI酶切后,发现都匀,大理和台湾桃园的标本产生一致的条带,而从江标本则产生了不同的特异条带,结果表明都匀,大理和台湾株同属亚洲牛带绦虫而从江株是传统牛带绦虫.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云贵地区既有传统牛带绦虫,又有亚洲牛带绦虫,不同种群有分布区域上的重叠性,而并没有出现杂交现象,这对于证明该种群的独立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4流行病学到目前为止,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表明,亚洲牛带绦虫广泛分布于亚太地区的韩国,我国台湾,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和越南等国家,流行的原因是当地居民有生食家畜或野生动物内脏的习俗.5展望在临床方面,目前关注的焦点是亚洲牛带绦虫病的动物模型的实验性感染和疫苗的研制.目前尚未发现亚洲牛带绦虫幼虫感染人的情况.用建立在序列分析基础上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别诊断, 目前在很多实验室都可以进行,但是多重PCR技术的特异性不高,对亚洲牛带绦虫和其他绦虫的鉴别诊断,应进一步寻求免疫血清的特异性诊断rJ1].就像寄生在人和动物的其它绦虫一样,亚洲牛带绦虫必然也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同时,它又是新近才被发现的一类虫种,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FanPC,ChungWC.Socioculturalfactorsandlocalcustoms relatedtotoeniasisinEastAsia~J].KaohsiungJournalof MedicalSciences,1997,13(11):647-652.(2]BowlesJ,MacManusDP.Geneticcharacterizationofthe AsianTaenia,anewlydescribedtaeniidcestodesofhuman [J].AmericanJournalofTropicalMedicineandHygiene, 1994,50:33—44.(3]ZarlengaDS,GeorgeM.Toeniacrassiceps:cloningand mappingofmitochondrialDNAanditsapplicationtothe pheneticanalysisofanewspeciesofToeniafromSoutheast Asia[J].ExperimentalParasitology,1995,81:604-607. (4]JeonHK,LeeKH,HwangWU,plete sequenceandstructureofthemitochondriMgenomeofthe humantapeworm.Toeniaasiatica(Platyhelminthes;Cesoda) [J].Parasitology,2005,130:717-726.f5]JeonHK,EomKS.ToeniaasiaticaandToeniasaginata: Geneticdivergenceestimatedfromtheirmitochondrial genomes[J].ExperimentalParasitology,2006,】13:58—61.(6]JohnsGC,AviseJC.Acomparativesummaryofgenetic distancesinthevertebratesfromthemitochondrial cytochromebgene[J].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 1998,15:1481—1490.[7]HerbertPDN,RatnasinghamS,deWaardJR.Barcoding animallife:cytochromecoxidasesubunit1divergences amongcloselyrelatedspecies[J].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2003,B270(Supp1.1):96-99.[8]EomKS,JeonHK,KongY,eta1.Identificationof ToeniaasiaticainChina:molecular,morphologicaland epidemiologicalanalysisofaLuzhaiisolate[J3.JParasitol, 2002,88:758~764.[9]王正蓉,包怀恩.用mtCOI技术测定云南及贵州四地区的牛带绦虫【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21(1):20—23.[10]张朝云,包怀恩,杨明,等,云贵两省三地带绦虫的分子鉴定: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5,18(5):330—332.[11]EomKsWhatisAsianToenia[J3ParasitologyInternational, 2006.55:137-141.。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重排的研究进展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重排的研究进展陈志腾;杜予州【摘要】动物线粒体基因组通常组成稳定,基因排列也相对保守,极少发生重组.但是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具有重排的可能性,而且这些重排事件可能为系统发育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因此,深入研究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重排可能有助于解决具有争议的系统发生关系.本文对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重排类型、重排机理和重排在昆虫系统发育分析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期刊名称】《环境昆虫学报》【年(卷),期】2016(038)004【总页数】9页(P843-851)【关键词】线粒体基因组;昆虫;基因重排;系统进化;系统发育【作者】陈志腾;杜予州【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应用昆虫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应用昆虫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3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genome)通常为双链闭合的环状DNA分子,长15-20 kb,一般包含37个基因,即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22个转运RNA(tRNA)基因和2个核糖体RNA(rRNA)基因,此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非编码区,即控制区(Boore, 1999)。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多数基因在同一条链上编码,该链称为J链(majority strand),少数基因在另一条链上编码,该链称为N链(minority strand)(Simon et al., 1994)。
线粒体基因组具有分子量小、进化速率快和重组水平较低等特点,因此已经被作为分子标记在昆虫系统学等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Wilson et al., 2000; Lin and Danforth, 2004; Gissi et al., 2008; Salvato et al., 2008; Wang et al., 2014a; Wang et al., 2015; Amaral et al., 2016; Song et al., 2016)。
昆虫线粒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昆虫线粒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孙铮;张吉;王荣;徐月静;张大谦
【期刊名称】《检验检疫学刊》
【年(卷),期】2010(020)003
【摘要】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通常含有37个编码基因,其中蛋白编码基因13个,核糖体RNA编码基因有2个,运输线粒体蛋白的tRNA编码基因22个,此外还有一些非编码区和基因间隔区.目前对于昆虫线粒体基因的研究,主要是使用其中的部分基因片段进行分类学科级水平上的系统进化分析或分子鉴定,而对于基因自身进化特点及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根据文献和资料,对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获得方法、重排机制、研究意义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和总结,以加深对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认识,促进相关研究和进一步利用.
【总页数】5页(P69-73)
【作者】孙铮;张吉;王荣;徐月静;张大谦
【作者单位】黄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555;黄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555;黄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555;黄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555;黄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5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3
【相关文献】
1.昆虫线粒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J], 孙铮;张吉;王荣;徐月静;张大谦
2.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重排的研究进展 [J], 陈志腾;杜予州
3.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及应用 [J], 刘静;边迅
4.访花昆虫野蚜蝇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分析 [J], 闫艳;程梦迪;曹春桥;李虎
5.线粒体基因在鳞翅目昆虫分子系统学中的研究进展 [J], 李青青;段焰青;李佛琳;李地艳;周汝敏;曹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虫线粒体DNA Cyt b基因研究进展
第 2卷 第 2 5 期 2 0年 6月 1 0
河
北
林
果
研
究
蚴
V0 .5 12 No. 2
l团l J} A j Ⅲ ( 口 U LOFR
T D R射 A D RY 0】 ( R
J . 2 1 u )207 .4 10- 6 (00 0.13 4 0
o ei et ct n p y gnt l o hp dppl o reL ti asei .y crm b ( y b eei fpc i ni ao , hl eecra n is n ou tnsut ew h c C t h e ct )gn s e d f i s i o i e ts i a a i t t i n p e r s o o s
p o a l e b s k o n mi c o d ilg n t e p c o s u tr n u c o f i mtm r d c .3 e p p r b e rb b y t e t n w t h n r e e w h r s e tt t cu e a d fn t n o t p e p u t h a r f h - o a i r i s o e i
4 B ia gF r t ueuo H biB iag 0 55 , i ) a in e syB r e , ax n 54 0 C n x er a f e i ha
带科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进展
学调查 和 防治等 提供 重要依 据 。 带绦 虫蚴病 是世 界上危 害严 重 的一类人 兽共 患 寄生 虫病 , 带科 绦 虫 幼 虫 引 起。 。带 科 ( an— 由 T ei ia ) d e 绦虫 隶 属 于 扁 形 动 物 门 ( lth l nh s 绦 Pay emit e )
列测定 。带科 绦虫 线 粒 体基 因组 的碱基 组 成 、 因 基 结构 、 因变 异等 分 析结 果 为 带 绦虫 线 粒 体 功 能基 基
因组学研 究 、 比较 基 因组 学 研 究 、 子 分类 学研 究 、 分 分 子系统 发育 进化 分析及 其疾 病诊 断等 提供 了重要 依 据和 指导作 用 。线粒 体基 因组序 列分 析不 仅有助 于解决 一 些 新 近 发 现 的种 如 亚 洲 带 绦 虫 ( a na T e i a it a 和石 渠 棘球 绦 虫 ( hn ccu hq iu ) s i ) a c Ec iooc s iuc s s 独立种 的分 类 地 位 , 且 为 解 决 细 粒 棘 球 绦 虫 ( . 而 E g a uou ) 虫 株 ( 因 型 ) 马 株 ( ) 牛 株 r n lss 各 基 如 G4 和 ( 5 等 的分类 学地位 提供 了有效 途 径 : G ) 马株 和 牛株
的演 化提 供 了便利条 件 。线粒体 基 因组 所有 这些特
征 都 已经在研 究动 物物种 的分类 、 因的进化 、 基 现有
td s  ̄ 棘球 蚴病 、 尾 蚴病 等 是 一 类 重 要 的人 兽 o e) l l 囊 共 患寄生 虫病 , 在我 国和世 界各 地普 遍流行 , 害严 危
犬泡状带绦虫线粒体cox1和nad1基因的扩增与种系发育分析
作 者 简 介 : 祥锯 ( 9 4 ) 男 . 东 顺德 人 , 圳康 达 尔 养 猪 有 限 公 司兽 医 主管 。 梁 1 8一 . 广 深 通 讯 作 者 : 浩 吉 ( 6 一 . . 西 杨凌 人 . 山科 学 技术 学 院 教授 。 士 张 1 3) 男 陕 9 佛 博
其 线 粒 体 基 因 组 的 cc o 1基 因 和 h d o a 1基 因 , 进 行 序 列 分 析 , 并 旨在 为 泡 状 带 绦 虫 的 分 类 、 别 诊 断 、 统 鉴 系 发 生 关 系 以 及 线 粒 体 基 因 组 的 深 入 研 究 奠 定 基 础
1 材 料 与 方 法
染细 颈囊尾 蚴 , 因此 , 该病 在犬科 动物和 家畜间 广泛 的传 播 和流行 。 按照传统 的形 态学鉴别 方 法 , 对寄生 绦虫 的种类鉴 别往 往需要 采集完 整 的虫体 , 并且 对头 节和 不 同 发育 阶段 的节 片进行 染色 后观察 , 步骤繁 琐 。 些年来 , 近 分子生 物学 方法 已广泛 用 于现代 寄生虫学 研 究 , 国内外许多学 者认 为分子 生物学 技术对 寄生虫 的种类鉴 定和 群体遗 传研 究是非 常有 用 的方 法_ 。 中 , 其
泡 状 带 绦 虫 ( a nah d t ea 是 寄 生 于 犬 、 和 狐 狸 等 肉食 兽 小 肠 中 的 一 种 大 型 绦 虫 , 幼 虫 为 T ei y ai n ) g 狼 其 细 颈 囊 尾 蚴 ( yt ecst ucl s , 生 于 猪 、 羊 、 羊 和 牛 等 动 物 的肝 脏 浆 膜 、 网 膜 、 系 膜 和 肝 、 C scru e i l )寄 i n oi 绵 山 大 肠 肺 等 处 。 虫 呈 现 世 界 性 分 布 ,在 我 国 的 犬 感 染 泡 状 带 绦 虫 十 分 普 遍 , 凡 是 养 犬 的 地 方 都 会 有 牲 畜 感 本 而
昆虫线粒体DNACytb基因的研究的进展_李夏
5.1能够对具有复杂地貌、地质条件下的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5.2考虑了岩土体的非线性弹塑性本构关系以及变形对应力的影响;5.3能够模拟边坡的失稳过程及其滑移而的形状;5.4能够模拟岩体与支护之间的共同作用;5.5求解边坡的安全系数时,无需假定滑移面形状,也无需对滑体进行条分。
由于能较真实地考虑边坡岩体的非均质、不连续和非线性特性,因而在边坡稳定性分析时,可避免将坡体视为刚性块体而过于简化计算边界条件的缺点,能够较接近实际地从应力应变入手分析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对于要了解位移量的边坡分析尤为有利。
强度折减技术与有限元计算方法的结合,可以在计算边坡应力、位移、塑性区的基础上,直接得到边坡的破坏而特征,也使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的求解变得简单。
参考文献[1]薄景山,徐国栋,景立平.土边坡地震反应及其动力稳定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21(2):116-120.[2]高艳平,工余庆,辛鸿博.神经元网络在预测边坡地震稳定性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4):431-433.作者简介:申启飞,男,助教,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建筑结构设计。
科技论坛昆虫线粒体DNA Cytb 基因的研究的进展李夏(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泸州646005)当前,昆虫系统学研究的方向是多种生物技术与传统形态分类相结合的综合应用。
传统分类学应用形态进行分类,简便易行而且快速,是分类学的主流,但它如果在遇到如近缘种、复合体、姐妹种等鉴别上,就会有相应的困难。
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弥补传统分类学上的不足,可用来区别近缘种、隐种,并在研究昆虫种内或种组间不同地理种群的进化、起源及亲缘关系的研究中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1]。
同时,线粒体序列和组成一般比较保守,易于操作[2],其中的Cytb 基因在对科下属种间阶元进行分析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分子标记。
1线粒体DNA 的简介线粒体可存在于各种类的真核细胞中,是细胞内能量转换的细胞器,能够高效地将外部能量转换成可供细胞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 。
带绦虫虫种分子分类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整 个 线粒 体 基 因 组 长 度 约 为 1 0 p ol基 因 400b 。cx 为160b , 两 种 带 绦 虫 的 cx 2 p 这 ol部 分 片 段 (6 20 b, p 核苷 酸 序 列从 96~118b ) 1 4 p 的序 列 差 异 率 为
2% ~3% E] 2
由其实 际 的 cx 全 部基 因序列 来 计算 ol 两者 的基 因 差 异 率 为 4 5 E 4, 示 部 分 基 因 序 .% 3 ]提 -
是 牛 带绦 虫 的亚种 存 在 争 议 , 因此 寻找 牛带 绦 虫 和 亚 洲 牛带 绦虫 基 因的差 异性 对亚 洲 牛带 绦虫 虫种 定 位 有 着重 要意 义 。不 同 的遗 传标 记 有着 不 同 的种 间 或 种 内差 异性 , 用于 不 同的虫 种分类 需 要 , 适 带绦 虫
本 的虫种 鉴定 ; 绘制 完 整 地 系 统发 育 树 状 图 , ② 得 出准 确 的分子 水平 差 异 , 以便 最 终 为 亚 洲 牛 带 绦 虫 虫种 的定 位提 供依 据 。现 以带 绦虫 虫种 分 子分类 的 遗 传 标记 和它 们研 究 的最 新进 展进 行综 述 。
1 线粒体 遗传 标 记
( F4 78 N -086) 牛 带 绦 虫 线 粒 体 基 因组 : A 4 59 ; C0 42 ;
长度 1 7 p G 含 量 2 % , e e ak登 记 号 36 0 b , C 8 G nBn
猪带 绦虫 、 带 绦 虫 以 及 亚 洲 牛带 绦虫 是 引 起 牛 人体 带 绦虫病 的主要虫 种 。带 绦虫 虫种 的鉴别对 流 行 病 学研 究和 疾 病 的控 制 有 着 重要 作 用 。此 外 , 亚
安徽 医科大 学学报 A t nvrtt dc aiA h i 0 2O t4 (0 c U i s a s in l n u a e i i Me i s 2 1 c;7 1 )
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研究进展
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研究进展贾万忠;闫鸿斌;倪兴维;曹平;娄忠子;付宝权;史万贵【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44)006【摘要】线虫(nematode)种类繁多,生活方式多样,一部分线虫可寄生于动物和植物体内,引起线虫病(nematodiasis),其中旋毛虫病、猪蛔虫病等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中国和世界各地普遍流行,危害严重.本文将对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应用和今后发展方向做一简要综述.迄今,已完成46种线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和分析.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碱基组成、基因结构、基因变异等方面有其特点,这些分析结果为线形动物门线粒体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分子分类学研究、虫种(株)鉴定与分类、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分析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指导作用,为线虫病诊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总页数】11页(P1255-1265)【作者】贾万忠;闫鸿斌;倪兴维;曹平;娄忠子;付宝权;史万贵【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46;甘肃省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兰州,730046【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池蝶蚌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J], 盛军庆;林巧惠;王军花;彭扣;洪一江2.塔里木兔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研究 [J], 黄娅琳;黄捷;时玉;徐燕红;周用武;侯森林3.塔里木兔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研究 [J], 黄娅琳;黄捷;时玉;徐燕红;周用武;侯森林4.哈氏蜈蚣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J], 孙丽冉;齐迎菊;田晓轩5.药用动物乌梢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J], 刘杰;田晓轩;崔英;朱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变异的研究进展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变异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对动物线粒体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从线粒体基因组(mtDNA)及其变异的研究背景出发,重点介绍了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目前动物mtDNA与核基因组的关系,并通过其变异对线粒体遗传进化进行了讨论。
1.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变异的的研究背景线粒体是存在于绝大多数真核细胞内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细胞器.它是细胞进行氧化磷酸化的场所。
近年来,线粒体的研究日趋重要,其在分子机制上的遗传、变异及其调控与动物的一些生理、病理、及其进化密切相关。
线粒体本身的遗传物质线粒体基因组的发现为细胞信息结构的研究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人们把其遗传信息系统归于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核外基因及其表达系统。
近年来,引起了人们对其极大地研究兴趣,其主要原因有: 1)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站,线粒体基因具有重要生物功能.线粒体基因组编码核糖体和生物氧化链上某些重要酶的部分亚基.植物的胞质雄性不育[1]、真核细胞的抗药性[2]、细胞的生命周期(Internet:Low R L,et al.1999)也都与mtDNA有关.线粒体的某些功能也可能至今未被解释;2)线粒体DNA是真核细胞较小而又较易纯化的复制单位.线粒体基因组不仅是研究DNA结构与DNA复制、转录的良好模型,也是研究真核细胞核酸与蛋白质合成的一般问题的非常合适的模型系统.线粒体基因组比较简单,并且具有很高的专一性、独特性.线粒体DNA的传递、重组、分离、复制、转录都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许多手段和方法进行分析;3)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在遗传信息表达上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线粒体基因组具有独立复制的能力.线粒体有自身独特的DNA、rRNA、tRNA、核糖体,但是实现线粒体基因组复制与表达所需的许多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却是由核基因组编码的[3.4].事实上,编码线粒体基因组的核基因数量大大超过了存在于mtDNA本身的基因数量,而mtDNA的遗传信息容量并不大,它的编码可能性只是核DNA编码容量的几万到几十万分之一,建立这种独立的线粒体遗传系统的机制本身使线粒体遗传显得极有意义.4)线粒体基因在真核生物中的高保守性使之成为进化研究的标记.对mtDNA的研究还会为线粒体起源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而线粒体起源问题与细胞起源及生物进化有密切关系;5)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与生物的一些生理、病理方面有紧密相连的关系,并且可以解释一部分进化上的问题。
带科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598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2010。26(6)
的茎和一7个碱基的环组成,反密码子在带科绦虫 间高度保守;连接各环的茎之间的碱基数目也比较 保守,例如三叶草结构中反密码子环和T尘C环问 碱基数目多为4个(1-6个),三叶草结构tRNA的 受体臂和胁环间碱基数多为2个(1~3个);D-loop 结构中,非配对DHU臂碱基数为7—12个。
带科绦虫
trnN—P—I—K。带科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基因序列排列 与扁形动物门中吸虫和线形动物门中线虫相比则较
稳定、缺少变化。
线粒体基因组共有36个编码基因,其中编码蛋白质 的基因有12个,编码tRNA的基因有22个(其中编 码丝氨酸一tRNA和亮氨酸一tRNA的基因有2个,其 余18种tRNA分子各有1个,高度体现了密码子兼 并性和生物利用资源的节约原则),编码rRNA的 基因有2个。约占60%的蛋白编码基因是用于编
(Lys)。 2
线粒体DNA在绦虫分子分类学方面的应用
自从Rudol—
2.1在棘球属绦虫分类学中的应用
phi将棘球属(Echinococcus)正式建立独立的一个 属以来¨们,棘球属内种与种以下阶元之间的分类关 系就一直存在着争论。20世纪50年代,Rausch等 人将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分布于南 美的少节棘球绦虫(E.oligarthrus)和福氏棘球绦 虫(E.vogeli)各自立为独立种,而将散布于全世界
带科绦虫线粒体基因组的一般特征 自2000年第
1.1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及碱基组成
一个带属绦虫肥头绦虫(T.crassiceps)线粒体基因 组全序列被完整测序后,在带属中已另有6个种(其
线粒体基因在带属绦虫分子分类中的研究进展
r RNA 和 1 2 S r RNA) 。
洲 带绦虫 , 且 成功 区分 猪带 绦虫 的两 种基 因型 ( 亚 洲 型 和拉 丁美 洲/ 非 洲 型) 。E o m K S等l _ 6 ] 以e o x l基 因亦成 功 区分 牛带 绦 虫 和 猪 带 绦 虫 , 证 实 坦 桑 尼 亚
利用 c o x l 基 因成 功 鉴别 了牛 带 绦虫 、 猪 带 绦 虫 和 亚
1 带 属 绦 虫 线 粒 体 基 因组 的特 征
迄今 为 止 , 已完 成 带 属 9种 绦 虫 mt DNA 序 列 的完 整 测 序 ( 表 1 ) , 其线粒体包括 3 6个 基 因_ 2 ] : 1 2 个蛋 白编码 基 因 ( 烟酰胺脱 氢酶复合物 ( n a d l - 6和 n a d 4 L亚基 ) 、 细 胞 色 素 e氧 化 酶 复 合 物 ( c o x l - 3亚 基) 、 细 胞色素 b ( C y t b ) 和腺 嘌 呤 三磷 酸酯 酶 亚基 6
形成另 1 个型 , 且 2个 基 因型 c o x l差 异 为 0 . 9 ~ 1 . 3 。来 源 于墨 西哥 猪 肌 肉 的 8个 囊 尾 蚴 和人 脑
进行 了大量 研 究 , 现 就 线粒 体 基 因在 带 属 绦 虫 分 子 分类 中 的研 究 进展做 一综 述 。
的5 个 呈 葡萄 状 的囊 尾 蚴 c o x l基 因 片段 变 异 非 常 微小 , 且与 G e n B a n k中分 离 自墨西 哥 和 哥伦 比亚猪 带 绦虫 同 源基 因 的 相 似 性 高_ 4 ] 。Ya ma s a k i H 等I s ]
3组,猪带绦虫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猪带绦虫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才学鹏(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46)【摘要】猪带绦虫病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经济病。
研制有效、安全的疫苗是该病研究的热点。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疫苗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目前,猪带绦虫重组抗原疫苗、核酸疫苗和合成肽疫苗等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在噬菌体疫苗和活载体疫苗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猪带绦虫重组抗原疫苗发展较快。
有望在近几年上市,而其它类型疫苗还有诸多的问题要解决,其商品化进程尚需很长一段时间。
猪囊尾蚴病虫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猪带绦虫分为亚洲和非洲/拉丁美洲两个基因型。
亚洲病,不仅对养猪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危害基因型主要包括中国和印度等地方株,非洲/拉丁美洲人类的健康。
近期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墨边境猪两个基因型主要包括墨西哥和厄瓜多尔等地方株。
才带绦虫病的感染率达3%,在美国加尼佛尼亚州部分学鹏、贾万忠等根据羊绦虫45W设计引物,克隆了猪地区,猪囊尾蚴病的血清阳性率高达1.8%,表明猪带带绦虫中国株TS045W A、B、C三型转录本共16个。
绦虫病有重新抬头的趋势。
尽管驱虫药在控制猪囊尾比较发现,猪带绦虫中国株和墨西哥株之间的蚴和人绦虫感染中均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化学药物的TS045W-4B和TS045W一1C的相似性达100%,非常长期使用出现的药物残留和对环境安全的危害的问题保守,而其它的转录本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变异。
研究日益突出。
传统的全囊虫抗原、分泌,1弋谢(E/S)抗证明,经过修饰的45W--4B不仅能在大肠杆菌中实现原、异源抗原以及六钩蚴抗原疫苗都能对囊虫病起到高效可溶性表达,表达产物在4稳定保存3个月,而很好的预防作用,但都不能通过体外培养增殖,因而且对猪的减虫率达94.0%以上。
上述结果提示,来源受到极大地限制。
因此,研制安全、有效的基因45W-4B蛋白是良好的疫苗候选抗原,45W-4B疫苗工程疫苗已成为猪囊虫疫苗的主要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线粒体NADH1基因和微卫星标记在棘球绦虫感染检测中的应用
10.16863/ki.1003-6377.2020.04.008线粒体NADH1基因和微卫星标记在棘球绦虫感染检测中的应用吕凤军王冰洁3,丁伟强赵莉3,班万里3,段兰利-穆尼拉•特列吾汗1,吴小霞s徐晶s陈云英s郭涛4,王方4,乌云花张壮志3*(1.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乌鲁木齐830052;2.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农业农村局,乌鲁木齐831400;3.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新疆畜牧科学院动物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乌鲁木齐830011;4.新疆畜牧科学院乌鲁木齐830011;5.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畜牧兽医站,新疆博乐833400)摘要:(目的)利用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基1基因(NADH1)和微卫星标记进行棘球绦虫感染的基因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方法在寸不同地区牛、羊肝/肺包囊(8份)、野生鼠肝包囊(4份)和狐狸肠道寄生棘球绦虫成虫(2份)共14个样本提取DNA后,分别用棘球绦虫线粒体NADH1基因和微卫星标记进行检测遥(结果在CR扩增分别得到大小约为510bp的NADH1核苷酸片段和200~300bp不等的微卫星标记片段,产物的长度与引物设计的预期产物长度一致;序列比对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宿主来源的样品序列存在碱基的颠/转换和碱基缺失现象;测序发现8份牛、羊肝/肺包囊样本均为细粒棘球蚴G1基因型感染,4份野生鼠肝包囊均为多房棘球蚴感染,2份狐狸肠道寄生棘球绦虫样本为多房棘球绦虫感染。
(结论)线粒体NADH1基因和微卫星标记均适用于棘球绦虫种间和种内的鉴别、分类及系统进化分析研究。
关键词:棘球绦虫;NADH脱氢酶亚基1基因;微卫星中图分类号:S85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77(2020)04-0043-09包虫病也称棘球呦病,是一种由棘球绦虫引起的世界性人畜共患病,尤以中亚(包括中国西部)、北非和南美高发[1],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经济损失。
我国包虫病主要有两种分型,即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osis multilocularis,E.m)引起的泡型包虫病。
绦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Z o o n o s e s㊀2021,37(2)D O I :10.3969/j.i s s n .1002-2694.2021.00.001 综㊀述绦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李秀荣1,闫鸿斌1,李㊀立1,付宝权1,2,薄新文3,朱兴全1,贾万忠1,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N o .1610312020016㊁N o .1610312020004)㊁ 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 o .2018Y F C 1602504㊁N o .2017Y F D 0501301)联合资助通讯作者:贾万忠,E m a i l :j i a w a n z h o n g@c a a s .c n ;O R C I D :0000G0002G0801G7478作者单位:1.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动物包虫病专业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人畜共患病重点实验室,兰州㊀730046;2.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扬州㊀225009;3.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石河子㊀832000摘㊀要:绦虫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寄生虫,每年给人类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绦虫种类众多,生物学特性各异,目前绦虫病的防控和治疗措施尚不完善,对动物和人类的危害严重.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㊁绦虫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和解析,通过对绦虫的生物学特征和调控基因进行深度研究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绦虫病,特别是人和动物的棘球蚴病和囊虫病等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利用绦虫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组学技术,筛选绦虫感染关键的基因和蛋白质,提供绦虫病的诊断参考依据和绦虫病治疗的潜在药物靶标.本文就绦虫基因组测序完成情况和近年来绦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绦虫;基因组学;药物靶标中图分类号:R 383.3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 ㊀㊀㊀文章编号:1002-2694(2021)02-0152-07A d v a n c e s i n g e n o m i c s r e s e a r c ho n t a pe w o r m s L IX i u Gr o n g 1,Y A N H o n g Gb i n 1,L IL i 1,F U B a o Gqu a n 1,2,B O X i n Gw e n 3,Z HU X i n g Gq u a n 1,J I A W a n Gz h o n g1,2(1.S t a t e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V e t e r i n a r y E t i o l o g i c a lB i o l o g y /N a t i o n a lP r o f e s s i o n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A n i m a lE c h i n o c o c c o s i s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V e t e r i n a r y P a r a s i t o l o g y o f Ga n s uP r o v i n c e /K e y L ab o r a t o r y o f Z o o n o s e s o f A g r ic u l t u r eM i n i s t r y /,L a n z h o uV e t e r i n a r y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C A A S ,L a n z h o u 730046,C h i n a ;2.J i a n g s uC o Gi n n o v a t i o nC e n t e r f o rP r e v e n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 o f I m p o r t a n tA n i m a l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Y a n gz h o u 225009,C h i n a ;3.I n s t i t u t e o f A n i m a lH u s b a n d r y a n dV e t e r i n a r y ,X i n j i a n g A c a d e m y o f A gr i c u l t u r a l a n dR e c l a m a t i o nS c i e n c e s ,S h i h e z i 832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e s t o d e s a r e p a r a s i t e s c a u s i n gp a r a s i t i c d i s e a s e s o r i n f e c t i o n s t h a t s e v e r e l y i m p a i r h u m a nh e a l t h a n d p o s e a l a r ge g l o b a l e c o n o m i cb u r d e n t oh u m a n se v e r yy e a r .B e c a u s eof t h e i rd i v e r s i t y a n db i o l og i c a l c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s ,t a p e w o r m sa r eh i g h l y h a r m f u l t o a n i m a l s a n dh u m a n s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 e n tm e a s u r e s a g a i n s t t a p e w o r mi n f e c t i o n s r e m a i n c h a l l e n g i n g.W i t h p r o g r e s s i nb i o i n f o r m a t i c sa n d g e n es e q u e n c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g e n o m es e q u e n c e so f t a pe w o r m sh a v eb e e nd e t e r m i n e da n da n a Gl y z e d ,a n d t h e i rb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g e n er e g u l a t i o nh a v eb e e ne x t e n s i v e l y i n v e s t i g a t e dt oh e l p c o n t r o l t a e n i a s i sa n d o t h e r c e s t o d e i nf e c t i o n s ,p a r t i c u l a r l y h u m a n a n d a n i m a l t a e n i i d i n f e c t i o n s c a u s e d b y t h e l a r v a l s t a ge o rm e t a c e s t o d e .T h i s r e v i e w s u mm a r i z e s t h e s t a t e of r e s e a r c ha n d r e c e n t a d v a n c e s i n c e s t o d eg e n o m e s e q u e n c i n g an d g e n o m i c s .K e yw o r d s :t a p e w o r m ;g e n o m i c s ;d r u g t a r g e t S u p p o r t e d b y th e C e n t r a lP u b l i c Gi n t e r e s tS c i e n t i f i cI n s t i t u t i o n B a s a lR e s e a r c hF u n d (N o .1610312020016,N o .1610312020004)a n dN a t i o n a lK e y R e s e a r c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g r a mo fC h i n a (N o .2018Y F C 1602504,N o .2017Y F D 0501301)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J i a W a n Gz h o n g ,E m a i l :j i a w a n z h o n g @c a a s .c n 251㊀㊀绦虫属于三大类蠕虫之一,因其种类众多,生物学特性各异,分布广泛,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数据表明,全球棘球蚴病和囊尾蚴病的负担为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伤残调整生命年,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绦虫病容易被忽视,患病后通常难以治疗,而且是致命的.绦虫的生活史,除了个别寄生在人类和啮齿动物的绦虫可以不需要中间宿主外,寄生在家畜的绦虫,其发育需要1个或2个中间宿主,才能完成其整个生活史.因其特别的生活史,成为研究寄生虫生长发育㊁入侵㊁寄生㊁致病等机理的理想模式生物[2].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日臻完善,人类㊁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得以迅猛发展.近年来,寄生虫的基因组计划也引起了寄生虫学家的极大兴趣.通过寄生虫基因组计划,将会帮助科学家对生物学中的寄生现象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同时为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1㊀绦虫基因组测序现状绦虫的基因组包括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本文提及的基因组指前者.自2004年起,开始了绦虫全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包括多房棘球绦虫㊁细粒棘球绦虫(G 1)㊁加拿大棘球绦虫(G 7)㊁微口膜壳绦虫㊁猪带绦虫㊁牛带绦虫㊁亚洲带绦虫等基因组序列测定的完成并进行了公开发表,肥头带绦虫基因组序列的汇编和注解正在进行中,还有其他一些绦虫基因组序列测定正在进行中(表1).随着棘球绦虫基因组的接近完成,以及绦虫基因组的进一步完善,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它们的全部内容㊁结构和一般特征[3].这将有助于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1)物种的起源和进化;2)绦虫宿主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及其变化的分子基础和机制;3)绦虫致病机制;4)绦虫逃避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5)绦虫生活史过程中为适应宿主在不同分化阶段控制其基因表达的信号调控机制;6)疾病预防和诊断的抗原谱或者分子遗传标记的筛选;7)新药物设计时绦虫与宿主代谢途径上的异同分析和药物靶标筛选.表1㊀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绦虫种类及相关信息[4G9]T a b .1㊀L i s t o f p u b l i s h e d g e n o m e s e q u e n c e s o f t a p e w o r ms pe c i e s a n d r e l a t e d i nf o r m a t i o n 种/简称基因组大小/M b完成状态完成单位或机构参考文献多房棘球绦虫(E .m u l t i Gl o c u l a r i s )150已发表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桑格研究所和维尔茨堡大学卫生学研究所T s a i I J ,e t a l .2013[5]细粒棘球绦虫(E .g r a n u Gl o s u s)115已发表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桑格研究所和维尔茨堡大学卫生学研究所T s a i I J ,e t a l .2013[5]细粒棘球绦虫(E .g r a n u Gl o s u s )111已发表中国国家人类基因组中心的健康和疾病基因组学的关键实验室Z h e n g H J ,e t a l .2013[6]加拿大棘球绦虫(E .c a n a Gd e n s i sG 7)150已发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巴西一研究机构M a l d o n a d oL L ,e t a l .2017[4]猪带绦虫(T .s o l i u m )122已发表墨西哥国立大学T s a i I J ,e t a l .2013[5]牛带绦虫(T .s a g i n a t a )169已发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W a n g S,e t a l .2016[7]亚洲带绦虫(T .a s i a t i c a )169已发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W a n g S,e t a l .2016[7]亚洲带绦虫(韩国株)136已发表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等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H e l m i n t h G e Gn o m e sC o n s o r t i u m ,2019[8]肥头带绦虫(T .c r a s s i c e p s )104正在进行中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等多头带绦虫(T .m u l t i c e p s )241已发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和农业基因组研究所L iWH ,e t a l .2018[9]微口膜壳绦虫(H ym e n o l e Gpi sm i c r o s t o m o s a )169已发表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等T s a i I J ,e t a l .2013[5]缩小膜壳绦虫(H .d i m i n u t a )166已发表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桑格研究所和英国自然动博物馆I n te r n a t i o n a lH e l m i n t h G e Gn o m e sC o n s o r t i u m ,2019[8]微小膜壳绦虫(H .n a n a )163已发表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桑格研究所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H e l m i n t h G e Gn o m e sC o n s o r t i u m ,2019[8]裂头绦虫(S c h i s t o c e ph a l u s s o l i d u s )539已发表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等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H e l m i n t h G e Gn o m e sC o n s o r t i u m ,2019[8]科氏中殖孔绦虫(M e s o c e s Gt o i d e s c o r t i )117已发表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等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H e l m i n t h G e Gn o m e sC o n s o r t i u m ,2019[8]欧猥迭宫绦虫(S pi r o m e t r a e r i n a c e i e u r o pa e i )1259已发表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桑格研究所B e n n e t tHM ,e t a l .2014[10]3512期李秀荣,等:绦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2㊀绦虫基因组特征目前已经测序的绦虫中除微口膜壳绦虫染色体数目为2N=12外,其余绦虫染色体数目均为2N=18[9],基因组大小多为115~170M b(见表2),比秀丽隐杆线虫基因组(约100M b)稍大[11],是曼氏血吸虫基因组(约380M b)的1/3.绦虫为了适应寄生生活,其基因组也发生了适应性进化,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少,但欧猥迭宫绦虫等例外[5,10].不同绦虫基因组之间G C碱基含量差异明显,从表2可以看出,其他绦虫的G C含量都在43%左右,显著高于微口膜壳绦虫.通过鉴定多房棘球绦虫全基因组可知,共有308个潜在多顺反子,多顺反子中基因的排列次序在绦虫之间㊁绦虫和吸虫之间较为相似[12].在营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中,持家基因的数目大幅减少,绦虫是持家基因丢失最多的一类物种,其特异性缺失基因中有一些是参与神经发育的基因家族,也丧失了一些参与消化道形成的P a r a H o x基因和参与发育的W n t补充物[13].在绦虫基因组也有扩充,主要扩充基因家族为热休克蛋白70(H s p70)家族.棘球绦虫和猪带绦虫细胞质H s p70进化枝的基因扩充数目最多,总拷贝数分别达到22和32个,而人只有2个和6个H s p70基因.绦虫H s p70缺乏典型细胞质H s p70特征,例如不含E E V D基序和G GM P重复单元,同时表达水平很低,几乎不表达,而典型细胞质H s p70在不同的生活史阶段呈组成性表达,这些基因家族与绦虫的营养吸收㊁宿主环境适应等机制相关[5].绦虫有一新的A r g o n a u t亚家族蛋白,它可能结合一个新发现潜在小R N A前体分子,有研究发现棘球绦虫A g o蛋白位于P i w i结构域 D E D H 中[14],这对于该蛋白在靶m R N A上的剪切活性至关重要.表2㊀7种重要带科绦虫基因组总体特征T a b.2㊀G e n e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g e n o m e s o f s e v e nm a j o r t a e n i i d s p e c i e s[4G5,7,10]绦虫学名普通名称所致疾病基因组大小/M b染色体数目G C含量多房棘球绦虫狐狸绦虫多房棘球蚴病1142N=1842细粒棘球绦虫犬/狐狸绦虫囊型棘球蚴病1062N=1842加拿大棘球绦虫犬/狐狸绦虫囊型棘球蚴病1152N=1842猪带绦虫有钩绦虫囊尾蚴病1172N=1843微口膜壳绦虫鼠胆管绦虫啮齿动物绦虫病1472N=1235牛带绦虫无钩绦虫牛囊尾蚴病2702N=1843.2亚洲带绦虫无钩绦虫囊尾蚴病2902N=1843.23㊀表观基因组学研究表观基因组学是利用全基因组测量来表征真核生物的染色质状态和D N A修饰,主要使用D N A微阵列或深度测序方法对核酸群体(无论是D N A还是R N A)进行全面分析[15].绦虫具有传递表观遗传信息的第二遗传系统,与D N A链中核苷酸碱基序列的遗传并行.表观遗传至少基于4种信息载体:通过胞嘧啶甲基化介导的D N A的化学修饰,组蛋白和其他染色质蛋白的修饰,非编码R N A和基因在细胞核中的相对位置[16].表观遗传信息具有相对可塑性,并且可以直接受环境刺激的影响[17],表型可以由基因型和表观基因型共同编码.表观基因型可以通过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环境既是表型改变的有道因子,也是选择因子[18].从理论上讲,拥有双重遗传系统的物种进化速度快于只具有基因型遗传能力的物种.许多寄生虫能够利用双重遗传系统,从相同的基因型种群中呈现多种表型变异[19].测序(C h I PGS e q)后的D N A甲基化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通过表观遗传基因的定位解读基因活性和表达以及染色质状态.寄生虫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大多与疟疾和血吸虫病有关,只有少数与肠道寄生虫有关.在旋毛虫中,鉴定出甲基化D N A,以及D N A 甲基转移酶或其编码基因的存在[20].此外,在蠕虫诱导的免疫抑制中证实了表观遗传宿主过程的调节[21].绦虫未来表观基因学的研究将为人们更好地提供环境信号与寄生虫传感器和执行分子之间的可能联系,它们决定不同的寄生虫发育和毒力编程[22],这些结果将为我们提供疾病干预的潜在机会.4㊀绦虫m i R N A研究小R N A(m i c r oR N A)是一类参与调节寄生虫生长发育㊁寄生虫感染和免疫以及宿主G病原体相互451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1,37(2)作用的调节性非编码R N A.采用测序方法,在猪带绦虫后绦幼虫鉴定出47个保守的m i R N A和4个新的m i R N A.m i R N A的核苷酸偏倚分析显示腺嘌呤(A)是m i R N A起始处的显性核苷酸,特别是在第3和第7核苷酸的位置[7].不同m i R N A家族之间的丰度差异显著,可能是由于组织或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在秀丽隐杆线虫中,m i RG71含量丰度高,调控发育和寿命[23G24].在扁形虫中,日本血吸虫m i RG71在卵中高表达,而在雌性成虫中低表达,说明其在胚胎发育中起作用[25].m i RG71是棘球蚴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中表达量最高的一种m i R N A[26].研究表明,多房棘球绦虫m i RG71在原头节发育的不同阶段存在差异表达,提示其在原头节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27].47个m i R N A在其他绦虫中也被发现,不是棘球绦虫特异的.鉴定的m i R N A属于34个不同的m i R N A家族,其中m i RG2家族由m i RG2a㊁m i RG2bG3p㊁m i RG2bG5p㊁m i RG2cG3p㊁m i RG2cG5p㊁m i RG2dG5p这6个成员组成.进一步分析发现,同一家族中某些成员也存在较大差异,提示m i R N A 家族中存在功能差异[25].绦虫基因组的扩展测序,可能解决有关绦虫预防和控制问题,通过确定新的药物和疫苗靶标以及诊断测试㊁分析寄生虫宿主的相互作用,从而中断或阻断寄生虫的免疫逃避.5㊀基于蛋白质的基因组学在囊型棘球绦虫包囊中,抗原结合是最具代表性的分子功能,并发现天然免疫应答蛋白功能.它们是不同类型的免疫球蛋白,与先天免疫有关.运用质谱(M S)的分析方法,对蛋白质进行鉴定和定量[28G30],鉴定的85种蛋白中有6种匹配到细粒棘球绦虫物种.在囊壁中,184个蛋白中有3个和卵细胞匹配,即磷脂酶D1㊁R a s相关蛋白R a b6B和肌联蛋白,并发现了许多参与免疫应答的蛋白质.其中囊壁的30种蛋白质中,囊腔中不存在人类白细胞抗原(H L A)组织相容性抗原I和I I类[30G32].科特氏中殖孔绦虫的成虫和幼虫的蛋白质组学比较研究发现,在鉴定的蛋白中,幼虫和成虫共有207个蛋白,其中157个是阶段特异性蛋白,31个来自幼虫,126个来自成虫.幼虫的功能主要与基础代谢有关,通过无性繁殖,负责生长和营养发育.成虫具有更广泛的功能,包括大分子生物合成过程㊁基因表达和控制途径[33G34].绦虫蛋白质不仅在模式生物中存在,其他绦虫中也存在,通过对其时空表达模式研究,一些已识别的阶段特异性蛋白与特定的组织㊁结构或分化过程相关.幼虫期和成虫期蛋白质有明显的生物学差异,这可能和与寄生虫在不同宿主体内代谢的变化有关[35].利用这些技术可以了解疾病和其在宿主条件下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以及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筛选提供有关绦虫分子入侵宿主过程的功能信息,这些过程与寄生虫的生存和发育有关.6㊀药物靶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绦虫基因组和用药物处理前后蛋白质变化差异,可以发现寄生虫的基因(特别是必需基因)可能就是抗寄生虫药物的潜在靶标或新药物作用靶点[35].分析猪带绦虫(T.s o l iGu m)基因组序列,成虫阶段的16000条E S T序列中,与人类1.5%序列无同源性,这些基因成为猪带绦虫药物治疗㊁诊断㊁疫苗研制的候选基因[36].通过结合基因组的代谢网络和在电脑模拟分析来确定药物靶点,发现血吸虫的胞苷酰转移酶可以作为药物靶标分析,开发一种血吸虫胞苷转移酶特异性抑制剂[35,37].氯喹和青蒿素作用后恶性疟原虫,运用蛋白组学方法分析滋养体阶段蛋白质表达变化,发现蛋白质数量增加了30%,部分蛋白质在药物作用下表达量发生应激性变化,蛋白质组学方法可用于抗寄生虫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38].绦虫和吸虫的酶-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T G R)是吸虫内一个必需的蛋白,并证实可以作为药物靶标[5].对棘球绦虫115个保守蛋白质进行G O富集分析,发现这些蛋白具有催化或结合功能.加拿大棘球绦虫所对应的蛋白质药物靶标与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有很高的同一性.筛选出42种绦虫高度保守性蛋白,作为潜在的药物靶标,主要是涉及防御㊁抗原㊁转录㊁新陈代谢㊁信号分子㊁运输和保守性较好蛋白质[4,39].绦虫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出来的差异蛋白主要与营养摄取㊁信号转导及免疫逃避应答等重要生理过程有关,为药物靶标㊁疫苗候选分子㊁诊断抗原的筛选奠定了基础.7㊀展㊀望绦虫棘球蚴病是一类重要的人兽共患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畜牧业的经济损失.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绦虫基因组的研究为绦虫和宿主之间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了解寄生虫的寄生机制,为绦虫病的诊断提供新的依据.有关机构已经对多房棘球绦虫㊁细粒棘球绦虫㊁猪带绦虫㊁微口膜壳绦虫㊁猬迭宫绦虫㊁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完成并公布全基因组测序结果[5,7],从基因组学层面,绦虫的机制研究对绦虫疾5512期李秀荣,等:绦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病的发展以及人类的健康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关于绦虫的免疫逃避㊁宿主蛋白消化㊁入侵过程中的分泌蛋白酶等[7,40G41]的作用机制还待研究.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全基因组分子标记的发展将使从野外采集的寄生虫中更准确地估计种群遗传和重组参数,从而更好地研究绦虫和其他血吸虫在人类或宿主之间的传播[16,42].一些棘球绦虫中,进化枝特异性肌醇G五磷酸盐2G激酶(I P2K)在细胞外壁中产生肌醇六磷酸盐沉积物,保护幼虫的绦虫蚴[43],同时沉积物增加了吸附宿主蛋白的表面积,促进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增加了吸附宿主蛋白的表面积[44].在蠕虫中,可以观察到四肽家族的扩展,四肽家族是宿主体内蠕虫释放囊泡的一部分,免疫原性较高[45].绦虫中包含2个具有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结构域的扩增家族,这2个家族可能参与从受损宿主组织中水解A T P[46].同时绦虫的表面糖蛋白可能与天然免疫细胞上的凝集素受体以抑制方式相互作用[45,47],通过修饰直接暴露于免疫系统的寄生虫表面分子来逃避或转移宿主免疫.加拿大棘球绦虫的基因测序和注释好的完成,证明加拿大棘球绦虫(G7)的基因组与其他的棘球绦虫基因组是高度同源,这些基因和蛋白质可能成为开发新的治疗干预措施或新的生物药物成分的潜在药物靶点[4,6].基于上述对绦虫基因组学的研究,可能会发现绦虫感染的标志物,为绦虫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但是,关于绦虫㊁环境和宿主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需要改革创新.利益冲突:无引用本文格式:李秀荣,闫鸿斌,李立,等.绦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1,37(2):152G158.D O I:10.3969/j.i s s n.1002G2694.2021.00.001参考文献:[1]Z h a n g S,G o n g T T,L i uF H,e t a l.G l o b a l,R e g i o n a l,a n dN aGt i o n a l B u r d e no f E n d o m e t r i a l C a n c e r,1990-2017:r e s u l t s f r o m t h e g l o b a lb u r d e n o fd i s e a s es t u d y,2017[J].F r o n t O n c o l,2019,9:1440.D O I:10.3389/f o n c.2019.01440[2]O l s o nP D,Z a r o w i e c k iM,J a m e sK,e t a l.G e n o m eGw i d e t r a nGs c r i p t o m e p r o f i l i n g a n ds p a t i a l e x p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e s i d e n t i f y s i gGn a l s a n ds w i t c h e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a p e w o r m s[J].E v o d e v o,2018,9:21.D O I:10.1186/s13227G018G0110G5[3]杨洋,付宝权.动物寄生性蠕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学报,2017,48(6):979G989.D O I:10.11843/j.i s s n.0366G6964.2017.06.002[4]M a l d o n a d oL L,A s s i sJ,A r a u j oF M,e ta l.T h e E c h i n o c o c c u s c a n a d e n s i s(G7)g e n o m e:a k e y k n o w l e d g e o f p a r a s i t i c p l a t y h e lGm i n t hh u m a nd i s e a s e s[J].B M C G e n o m i c s,2017,18(1):204.D O I:10.1186/s12864G017G3574G0[5]T s a i I J,Z a r o w i e c k iM,H o l r o y dN,e t a l.T h e g e n o m e s o f f o u r t a p e w o r ms p e c i e s r e v e a l a d a p t a t i o n s t o p a r a s i t i s m[J].N a t u r e,2013,496(7443):57G63.D O I:10.1038/n a t u r e12031[6]Z h e n g H J,Z h a n g W,Z h a n g L,e t a l.T h e g e n o m e o f t h eh y d aGt i d t a p e w o r m E c h i n o c o c c u s g r a n u l o s u s[J].N a tG e n e t,2013,45(10):1168G1175.D O I:10.1038/n g.2757[7]W a n g S,W a n g S,L u oY F,e t a l.C o m p a r a t i v e g e n o m i c s r e v e a l s a d a p t i v e e v o l u t i o no fA s i a n t a p e w o r mi ns w i t c h i n g t oan e wi nGt e r m e d i a t eh o s t[J].N a tC o mm u n,2016,7:12845.D O I:10.1038/n c o mm s12845[8]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H e l m i n t hG e n o m e sC o n s o r t i u m.C o m p a r a t i v e g eGn o m i c s o f t h e m a j o r p a r a s i t i cw o r m s[J].N a tG e n e t,2019;51(1):163G174[9]L iWH,L i uB,Y a n g Y,e t a l.T h e g e n o m e o f t a p e w o r m T a e n i a m u l t i c e p s s h e d s l i g h t o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p a r a s i t i cm e c h a n i s ma n d c o n t r o l o f c o e n u r o s i sd i s e a s e[J].D N A R e s,2018,25(5):499G510.D O I:10.1093/d n a r e s/d s y020[10]B e n n e t tHM,M o kH P,G k r a n i aGK l o t s a sE,e t a l.T h e g e n o m e o f t h e s p a r g a n o s i s t a p e w o r m S p i r o m e t r ae r i n a c e i e u r o p a e i i s oGl a t e d f r o mt h eb i o p s y o f am i g r a t i n g b r a i n l e s i o n[J].G e n o m eB i o l,2014,15(11):510.D O I:10.1186/p r e a c c e p t24136732G41432389[11]J i aW Z,Y a n H B,G u oA J,e t a l.C o m p l e t em i t o c h o n d r i a l g eGn o m e so f T a e n i a m u l t i c e p s,T.h y d a t i g e n a a n d T.p i s i f o rGm i s:a d d i t i o n a lm o l e c u l a rm a r k e r s f o r a t a p e w o r m g e n u s o f h uGm a na n d a n i m a l h e a l t hs i g n i f i c a n c e[J].B M CG e n o m i c s,2010,11:447.D O I:10.1186/1471G2164G11G447[12]B e r r i m a nM,H a a sB J,L o V e r d eP T,e t a l.T h e g e n o m e o f t h e b l o o df l u k e S c h i s t o s o m a m a n s o n i[J].N a t u r e,2009,460(7253):352G358.D O I:10.1038/n a t u r e08160[13]P r o t a s i oA V,T s a i I J,B a b b a g eA,e t a l.A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i mGp r o v e dh i g h q u a l i t yg e n o m ea n dt r a n s c r i p t o m eo ft h eh u m a n b l o o d f l u k e S c h i s t o s o m a m a n s o n i[J].P L o S N e g lT r o p D i s,2012,6(1):e1455.D O I:10.1371/j o u r n a l.p n t d.0001455[14]B r e h m K,K o z i o lU.E c h i n o c o c c u sGh o s t i n t e r a c t i o n s a t c e l l u l a r a n d m o l e c u l a rl e v e l s[J].A d v P a r a s i t o l,2017,95:147G212.D O I:10.1016/b s.a p a r.2016.09.001[15]H e g g eJ W,S w a r t sD C,C h a n d r a d o s sS D,e ta l.D N AGg u i d e dD N Ac l e a v a g e a tm o d e r a t e t e m p e r a t u r e s b y C l o s t r i d i u mb u t y rGi c u m A r g o n a u t e[J].N u c l e i cA c i d sR e s,2019,47(11):5809G5821.D O I:10.1093/n a r/g k z306[16]D o e r k sT,C o p l e y R R,S c h u l t z J,e t a l.S y s t e m a t i c i d e n t i f i c aGt i o no fn o v e l p r o t e i nd o m a i nf a m i l i e s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n u c l e a r f u n c t i o n s[J].G e n o m e R e s,2002,12(1):47G56.D O I:10.1101/g r.203201[17]H a r v e y Z H,C h e n Y,J a r o s zD F.P r o t e i nGb a s e di n h e r i t a n c e: e p i g e n e t i c s b e y o n dt h ec h r o m o s o m e[J].M o lC e l l,2018,69(2):195G202.D O I:10.1016/j.m o l c e l.2017.10.030[18]L a d dGA c o s t aC,F a l l i n M D.T h e r o l eo f e p i g e n e t i c s i n g e n e t i c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e p i d e m i o l o g y[J].E p i g e n o m i c s,2016,8(2):271G283.D O I:10.2217/e p i.15.102651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1,37(2)[19]G i l l i n g h a m D,G e i g l eS,A n a t o l ev o nL i l i e n f e l dO.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r e a c t i v i t y o fn u c l e i ca c i d sr e l e v a n tt oe p i g e n o m i c s,t r a nGs c r i p t o m i c s,a n dt h e r a p e u t i c s[J].C h e m S o c R e v,2016,45(9):2637G2655.D O I:10.1039/c5c s00271k[20]C o s t aF C,F r a n c i s c o A F,J a y a w a r d h a n aS,e ta l.E x p a n d i n g t h e t o o l b o x f o r T r y p a n o s o m a c r u z i:A p a r a s i t e l i n e i n c o r p o r aGt i n g ab i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Gf l u o r e s c e n c ed u a l r e p o r t e ra n ds t r e a mGl i n e dC R I S P R/C a s9f u n c t i o n a l i t y f o r r a p i d i nv i v o l o c a l i s a t i o n a n d p h e n o t y p i n g[J].P L o S N e g l T r o p D i s,2018,12(4): e0006388.D O I:10.1371/j o u r n a l.p n t d.0006388[21]G a oF,W a n g R,L i uM.T r i c h i n e l l a s p i r a l i s,p o t e n t i a lm o d e l n e m a t o d e f o r e p i g e n e t i c s a n d i t s i m p l i c a t i o n i n m e t a z o a n p a r aGs i t i s m[J].F r o n tP h y s i o l,2014,4:410.D O I:10.3389/f p h y s.2013.00410[22]C h a u h a nA,Q u e n u m F Z,A b b a sA,e t a l.E p i g e n e t i cm o d u l aGt i o no fm i c r o g l i a l i n f l a mm a t o r yg e n el o c i i nh e l m i n t hGi n d u c e d i mm u n es u p p r e s s i o n: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i mm u n er e g u l a t i o ni n n e u r o c y s t i c e r c o s i s[J].A S N N e u r o,2015,7(4):17590914G15592126.D O I:10.1177/1759091415592126[23]M a r z a n oV,M a n c i n e l l i L,B r a c a g l i aG,e t a l."O m i c"i n v e s t iGg a t i o n s o f p r o t o z o aa n d w o r m sf o rad e e p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h u m a n g u t"p a r a s i t o m e"[J].P L o SN e g lT r o p D i s,2017,11(11):e0005916.D O I:10.1371/j o u r n a l.p n t d.0005916[24]H s i e hYW,C h a n g C,C h u a n g C F.T h em i c r o R N A m i rG71i nGh i b i t s c a l c i u ms i g n a l i n g b y t a r g e t i n g t h eT I RG1/S a r m1a d a p t o r p r o t e i n t o c o n t r o l s t o c h a s t i cL/Rn e u r o n a l a s y mm e t r y i n C.e lGe g a n s[J].P L o SG e n e t,2012,8(8):e1002864.D O I:10.1371/ j o u r n a l.p g e n.1002864[25]B o u l i a sK,H o r v i t zH R.T h e C.e l e g a n s m i c r o R N A m i rG71a c t s i nn e u r o n st o p r o m o t e g e r m l i n eGm e d i a t e dl o n g e v i t y t h r o u g h r e g u l a t i o no fD A FG16/F O X O[J].C e l lM e t a b,2012,15(4):439G450.D O I:10.1016/j.c m e t.2012.02.014[26]C a i P F,P i a oX Y,H a oL L,e t a l.Ad e e p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s m a l l n o nGc o d i n g R N A p o p u l a t i o ni n S c h i s t o s o m a j a p o n i c u m e g g s [J].P L o S O n e,2013,8(5):e64003.D O I:10.1371/j o u r n a l.p o n e.0064003[27]C u c h e rM,P r a d aL,M o u r g l i aGE t t l i nG,e t 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E c h i n o c o c c u s g r a n u l o s u s m i c r o R N A sa n dt h e i re x p r e s s i o ni n d i f f e r e n t l i f e c y c l e s t a g e s a n d p a r a s i t e g e n o t y p e s[J].I n t J P a r aGs i t o l,2011,41(3/4):439G448.D O I:10.1016/j.i j p a r a.2010.11.010[28]G u oX L,Z h a n g X Y,Y a n g J,e t a l.S u p p r e s s i o no f n e m oGl i k e k i n a s eb y m i RG71i n E c h i n o c o c c u sm u l t i l o c u l a r i s[J].E x p P a rGa s i t o l,2017,183:1G5.D O I:10.1016/j.e x p p a r a.2017.10.004[29]S w e a r i n g e nK E,E n g J K,S h t e y n b e r g D,e t a l.At a n d e m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s e q u e n c ed a t a b a s es e a r c h m e t h o df o r i d e n t i f i c aGt i o no fOGf u c o s y l a t e d p r o t e i n s b y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J].J P r oGt e o m eR e s,2019,18(2):625G663.D O I:10.1021/a c s.j p r oGt e o m e.8b00638[30]S m i t h B J,M a r t i n sGd eGS o u z a D,F i o r a m o n t e M.A g u i d et o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Gb a s e d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p r o t e o m i c s[J].M e t h o d s M o l B i o l,2019,1916:3G39.D O I:10.1007/978G1G4939G8994G2_1[31]Z h e n g Y D.P r o t e o m i c a n a l y s i s o f T a e n i ao v i s m e t a c e s t o d e sb y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 l i q u i d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Gc o u p l e d t a n d e m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J].V e t P a r a s i t o l,2017,236:113G116.D O I:10.1016/j.v e t p a r.2017.01.024[32]L o n g u e s p e eR,C a s a d o n t eR,K r i e g s m a n n M,e t a l.P r o t e o m i c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h u m a nc y s t i ce c h i n o c o c c o s i si nt h el i v e r[J].M o l B i o c h e m P a r a s i t o l,2017,211:9G14.D O I:10.1016/j.m o lGb i o p a r a.2016.12.002[33]C o n s o r t i u mI H G.C o m p a r a t i v e g e n o m i c s o f t h em a j o r p a r a s i t i c w o r m s[J].N a tG e n e t,2019,51(1):163G174.D O I:10.1038/ s41588G018G0262G1[34]C a m a r g od eL i m a J,M o n t e i r oKM,B a s i k aC a b r e r aT N,e t a l.C o m p a r a t i v e p r o t e o m i c so f t h e l a r v a la n da d u l ts t a g e so ft h em o d e l c e s t o d e p a r a s i t e M e s o c e s t o i d e sc o r t i[J].JP r o t e o m i c s,2018,175:127G135.D O I:10.1016/j.j p r o t.2017.12.022[35]M a r k o s k iMM,B i z a r r oC V,F a r i a s S,e t a l.I n v i t r o s e g m e n t aGt i o ni n d u c t i o no f M e s o c e s t o i d e sc o r t i(C e s t o d a)t e t r a t h y r i d i a [J].J P a r a s i t o l,2003,89(1):27G34.D O I:10.1645/0022G3395(2003)089[0027:i v s i o m]2.0.c o;2[36]C o s t aC B,M o n t e i r oKM,T e i c h m a n n A,e t a l.E x p r e s s i o no f t h eh i s t o n ec h a p e r o n eS E T/T A FGI b e t ad u r i n g t h es t r o b i l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M e s o c e s t o i d e s c o r t i(P l a t y h e l m i n t h e s,C e s t o d a)[J].P a r a s i t o l o g y,2015,142(9):1171G1182.D O I:10.1017/ s003118201500030x[37]A g u i l a rGD i a zH,B o b e sR J,C a r r e r o J C,e t a l.T h e g e n o m e p r oGj e c to f T a e n i as o l i u m[J].P a r a s i t o lI n t,2006,55(S u p p l): S127G130.D O I:10.1016/j.p a r i n t.2005.11.020[38]B o u c h e rM J,G h o s hS,Z h a n g L,e t a l.I n t e g r a t i v e p r o t e o m i c s a n db i o i n f o r m a t i c p r e d i c t i o n e n a b l e a h i g hGc o n f i d e n c e a p i c o p l a s t p r o t e o m e i nm a l a r i a p a r a s i t e s[J].P L o S B i o l,2018,16(9): e2005895.D O I:10.1371/j o u r n a l.p b i o.2005895[39]P r i e t o J H,F i s c h e rE,K o n c a r e v i cS,e t a l.L a r g eGs c a l ed i f f e rGe n t i a l p r o t e o m e a n a l y s i s i n P l a s m o d i u m f a l c i p a r u m u n d e r d r u g t r e a t m e n t[J].M e t h o d s M o lB i o l,2015,1201:269G279.D O I:10.1007/978G1G4939G1438G8_17[40]H o w eK L,B o l tB J,S h a f i e M,e ta l.W o r m B a s eP a r a S i t eG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e s o u r c ef o rh e l m i n t h g e n o m i c s[J].M o lB i oGc h e m P a r a s i t o l,2017,215:2G10.D O I:10.1016/j.m o l b i o p a r a.2016.11.005[41]Y a nH B,L o uZ Z,L i L,e t a l.G e n o m eGw i d e a n a l y s i s o f r e g u l aGt o r yp r o t e a s e s s e q u e n c e s i d e n t i f i e d t h r o u g hb i o i n f o r m a t i c sd a t a m i n i n g i n T a e n i as o l i u m[J].B M C G e n o m i c s,2014,15:428.D O I:10.1186/1471G2164G15G428[42]G o m e z S,A d a l i dGP e r a l t aL,P a l a f o xGF o n s e c aH,e t a l.G e n o m e a n a l y s i so fe x c r e t o r y/s e c r e t o r yp r o t e i n s i n T a e n i as o l i u m r eGv e a l s t h e i r A b u n d a n c eo fA n t i g e n i cR e g i o n s(A A R)[J].S c i R e p,2015,5:9683.D O I:10.1038/s r e p09683[43]H a c a r i zO,S a y e r sG P.T h eo m i c a p p r o a c ht o p a r a s i t i c t r e m aGt o d e r e s e a r c hGar e v i e wo f t e c h n i q u e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sw i t h i n t h e p a s t5y e a r s[J].P a r a s i t o lR e s,2016,115(7):2523G2543.D O I:10.1007/s00436G016G5079G1[44]C a s a r a v i l l aC,B r e a r l e y C,S o u l eS,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m y oGi n o s i t o l h e x a k i s p h o s p h a t e d e p o s i t s f r o ml a r v a l E c h i n o c o cGc u s g r a n u l o s u s[J].F E B SJ,2006,273(14):3192G3203.D O I:7512期李秀荣,等:绦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10.1111/j.1742G4658.2006.05328.x [45]D i a zA ,C a s a r a v i l l aC ,B a r r i o sA A ,e t a l .P a r a s i t em o l e c u l e sa n dh o s t r e s p o n s e s i n c y s t i c e c h i n o c o c c o s i s [J ].P a r a s i t e I mm u Gn o l ,2016,38(3):193G205.D O I :10.1111/pi m.12282[46]K r a u t z GP e t e r s o nG ,D e b a t i sM ,T r e m b l a y JM ,e t a l .S c h i s t o Gs o m a m a n s o n i i n f e c t i o n o f m i c e ,r a t sa n d h u m a n se l i c i t sas t r o n g a n t i b o d y r e s p o n s e t o a l i m i t e dn u m b e r o f r e d u c t i o n Gs e n Gs i t i v e e p i t o p e s o n f i v em a j o r t e gu m e n t a lm e m b r a n e p r o t e i n s [J ].P L o SN e g lT r o p Di s ,2017,11(1):e 0005306.D O I :10.1371/j o u r n a l .pn t d .0005306[47]Z a r l e n gaD S ,N i s b e tA J ,G a s b a r r eL C ,e t a l .Ac a l c i u m Ga c t i v a Gt e dn u c l e o t i d a s es e c r e t e df r o m O s t e r t a g i ao s t e r t a gi 4t h Gs t a g e l a r v a e i sa m e m b e ro ft h en o v e ls a l i v a r y a p y r a s e s p r e s e n t i n b l o o d Gf e e d i n g a r t h r o p o d s [J ].P a r a s i t o l o g y,2011,138(3):333G343.D O I :10.1017/s 0031182010001241收稿日期:2019G09G19㊀编辑:张智芳 消息斜体字母、大小写字母使用规范表1㊀斜体字母的适合场合适用场合示㊀例物理量符号A 面积,a (加速度),p (压强)特征数符号R e (雷诺数),E u (欧拉数)数学中的变量符号㊁函数x ,y ,z (笛卡儿坐标),f (x )代表点㊁线等空间位置的量P (点),A B (直线)坐标㊁变动性数字或量符号表示的下标F x (力F 的x 方向分量),ρl (线密度)生物学中属以下(含属)的拉丁学名E q u u s (马属),O r y z a (稻)化学中表示旋光性㊁分子构型㊁构象㊁取代基位置等的符号d G(右旋),p G(对位)坐标㊁变动性数字或量符号表示的下标F x (x :x 轴),C v (V :体积)表2㊀大写字母的适合场合适用场合示㊀例来源于人名的计量单位符号的首字母H z (赫[兹]),A (安[培]),V (伏[特])化学元素符号的首字母O (氧),C (碳),C l(氯)S I 基本量的量纲L (长度),M (质量),T (时间),I(电流)表示的因数表示大于106的S I 词头符号M (兆),G (吉),T (太),P (拍),E (艾),Z (泽),Y (尧)表3㊀小写字母的适合场合适用场合示㊀例一般计量单位符号m (米),k g (千克),m o l (摩),r a d (弧度),s (秒),只有 升 L (l )例外表示的因数等于小于103的S I 词头符号k (千),d (分),c (厘),m (毫),n (纳),p(皮)851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1,37(2)。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和演化研究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和演化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线粒体是细胞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合成细胞所需的能量ATP。
线粒体基因组是由DNA组成的一个闭合圆环,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和演化研究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是一个圆形的双链DNA分子,大小约为16-20kb。
与细胞核的染色体相比,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小,但是其在昆虫的进化和适应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比较保守,通常包含13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其中有些基因横跨着整个线粒体基因组。
另外,在昆虫线粒体基因组中还存在着“非编码区”(non-coding region),该区域的长度和组成在不同昆虫物种之间差别很大,但是其在整个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演化在不同昆虫物种之间,线粒体基因组的组成和结构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基因组的大小、基因数目和序列组成等方面。
研究表明,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受到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的影响,还受到基因重组和基因转移等因素的影响。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一些昆虫物种会逐渐丧失不必要的基因,如维生素合成基因等。
而一些重要的基因则会得到保留和加强,以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
此外,昆虫线粒体基因组中的tRNA基因和非编码区序列的演化速度比编码基因要快,这意味着在不同物种之间,这些区域的序列组成和长度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意义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对于昆虫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比较保守,因此可以通过对不同昆虫物种基因组的比较研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进化历程。
此外,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还有助于深入了解昆虫的适应性进化和遗传学特征,为昆虫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多房棘球绦虫致病差异与线粒体遗传标志相关性的研究
多房棘球绦虫致病差异与线粒体遗传标志相关性的研究多房棘球绦虫(Fasciola hepatica)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主要感染脊椎动物的肝脏,对人类和牲畜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重要器官,扮演着能量供应和细胞代谢调节的关键角色。
本研究旨在研究多房棘球绦虫的致病差异以及与线粒体遗传标志的相关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多房棘球绦虫的生命周期和寄生方式。
多房棘球绦虫在中间宿主(螺带蜗牛)中生殖繁殖,而后通过与牲畜或人类的食物链相互依存,进一步感染到终宿主(牛、羊以及人类)。
在肝脏中,多房棘球绦虫通过虫卵发育成囊蚴,破坏肝脏组织并引起免疫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肝脏损伤和败血症。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宿主感染的多房棘球绦虫,我们发现其致病力存在差异。
通过比较病理组织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方面的指标,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株系的绦虫在感染过程中引起的病理变化和免疫反应的差异。
一些株系对宿主产生更严重的炎症反应,而另一些株系则可能更具侵袭性,导致更多的病变和组织损伤。
而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产生的中心,我们猜想也可能与多房棘球绦虫的致病性相关。
线粒体DNA是一种具有独立遗传性质的分子,具有自身的基因组和分子机制。
过去的研究表明,线粒体DNA的突变可能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包括多种寄生虫感染。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首先通过测序技术比较了不同株系绦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
结果发现,不同株系在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差异,包括基因组结构、序列变异和单核苷酸多态性等。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一些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变异可能与绦虫的致病能力相关。
这些变异可能影响线粒体的代谢功能、能量供应和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影响绦虫对宿主的侵袭和繁殖能力。
此外,我们还发现一些与线粒体遗传相关的标志物在多房棘球绦虫的感染过程中发生变化。
通过检测线粒体DNA复制过程中的标志物和线粒体蛋白的表达水平,我们发现这些变化可能与绦虫的生长发育、代谢活性和抗氧化能力有关。
猪带绦虫45W基因家族的克隆及A3与B2的表达和结构预测
猪带绦虫45W基因家族的克隆及A3与B2的表达和结构预测猪带绦虫45W基因家族的克隆及A3与B2的表达和结构预测绦虫是一类寄生虫,常常寄生在猪的肠道内。
研究表明,猪带绦虫能够对猪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深入了解猪带绦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其与猪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研发控制绦虫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围绕猪带绦虫中45W基因家族的克隆、A3与B2的表达以及结构预测展开讨论。
在克隆研究中,我们使用了PCR技术从猪带绦虫中获取了45W基因家族的DNA序列。
通过对DNA序列进行测序和分析,我们发现45W基因家族在猪带绦虫中高度保守,在不同的个体中几乎没有基因序列的变异。
这表明45W基因家族在猪带绦虫的生物学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功能。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A3与B2基因的表达分析。
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我们发现A3与B2基因在猪带绦虫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
这提示A3与B2基因在猪带绦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
进一步的功能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A3与B2基因在猪带绦虫中的具体功能。
此外,我们进行了A3与B2基因的结构预测。
根据所获取的DNA序列,我们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了结构预测。
结果显示,A3与B2基因可能编码一种蛋白质,其中包含多个功能域,如结构域、催化活性域等。
这些功能域的存在提示A3与B2基因可能参与猪带绦虫的代谢、免疫逃逸等重要生物学过程。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克隆猪带绦虫中的45W基因家族,并进一步分析了A3与B2基因的表达和结构预测。
结果显示,45W基因家族在猪带绦虫的生物学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功能,A3与B2基因可能在猪带绦虫的生长和发育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并且可能编码具有多个功能域的蛋白质。
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猪带绦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开发控制方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然而,由于研究时间有限,我们只对45W基因家族中的部分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和结构预测,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实和深入研究,以全面了解猪带绦虫的遗传特征和生物学过程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猪带绦虫中的45W基因家族在其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
基于线粒体cox1和Cyt b基因对四川地区多头带绦虫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基于线粒体cox1和Cyt b基因对四川地区多头带绦虫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郝桂英;杨应东;周英姿;杨光友【期刊名称】《畜牧兽医学报》【年(卷),期】2014(045)004【摘要】为研究四川地区多头带绦虫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用线粒体cox1基因和Cyt 6基因全序列分析了20株四川山羊源多头蚴(11株寄生于脑,9株寄生于肌间)的遗传变异,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20株多头蚴cox1和Cytb 基因全序列长度分别为1 623和1 068 bp,分别有59个和9个变异位点,其碱基变异率分别为0.1%~2.5%和0.1%~0.7%;分别检测到17个和6个单倍型,总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68±0.033和0.737±0.068,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598±0.001 33和0.003 06±0.000 79,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6和0.003.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均显示来源于脑部和肌间的20株四川山羊源多头蚴与多头带绦虫同在一个支系,均为多头带绦虫,且多头带绦虫四川分离株与伊朗、土耳其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而与中国甘肃、中国广州、意大利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cox1和Cyt b基因均可作为检测多头带绦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有效分子标记,且Cyt b基因的多样性水平低于cox1基因.【总页数】8页(P631-638)【作者】郝桂英;杨应东;周英姿;杨光友【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雅安625014;西昌学院,西昌615013;四川省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畜牧水产所,攀枝花617061;四川省眉山市畜牧局,眉山62001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雅安625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734【相关文献】1.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中国南方唇(鲭)(Hermibarbus labeo)和间(鲭)(Hermibarbus medius)种群分化及亲缘地理研究 [J], 蓝昭军;范明君;黄小林;赵俊2.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和CR序列的养殖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结构分析 [J], 魏宏达;李波;魏来;刘志平;姜春明;史迎秋;徐艳春3.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和CR序列的养殖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结构分析 [J], 魏宏达;李波;魏来;刘志平;姜春明;史迎秋;徐艳春4.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长江中上游草鱼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J], 欧阳美;张晓宇;张富铁;刘焕章5.基于线粒体基因cox1的中国近海褐斑鲬遗传多样性研究 [J], 黄志基;章群;杨喜书;罗纯;张玉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贾万忠;闫鸿斌;娄忠子;倪兴维;史万贵;郭爱疆;詹芳
【期刊名称】《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年(卷),期】2011(033)011
【摘要】绦虫大约有1500多种,隶属于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绦虫纲(Cestoda),营寄生生活,由成虫及其幼虫(蚴)所致的绦虫病和绦虫蚴病严重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绦虫线粒体基因组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如基因组很小,基因位置排列相对稳定等,tRNA和两个主要非编码区的二级结构、碱基组成和变异等有也其自身特点,这些特征已经在研究物种分类、基因进化、现有物种进化史等方面得到应用[1-4].
【总页数】5页(P910-914)
【作者】贾万忠;闫鸿斌;娄忠子;倪兴维;史万贵;郭爱疆;詹芳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46;甘肃省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
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46;甘肃省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32.3;Q959.15
【相关文献】
1.带科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进展 [J], 贾万忠;闫鸿斌;郭爱疆;史万贵;詹芳;付宝权
2.线粒体基因在带属绦虫分子分类中的研究进展 [J], 郝桂英
3.猪带绦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J], 庞歌;刘长春;石团员
4.绦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J], 李秀荣;闫鸿斌;李立;付宝权;薄新文;朱兴全;贾万忠
5.线粒体基因组学在乳白蚁属鉴定领域的研究进展 [J], 丁志平;王明生;陆军;王晶晶;朱君;袁大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