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发展观视角看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科学发展观视角看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而循环经济则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量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标,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由此可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社会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位。
我们党把执政为民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是全面、协调、可待续发展。
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切工作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为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和人的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内容,协调发展就是要克服传统经济增长的观点,做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现代化建设中,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经济问题与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经济活动既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又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任何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必然受到自然的严厉报复。
而且,一个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总是以上一个时
代遗留下来的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当代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又为下一个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造福子孙后代。
这也是我国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与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必然选择。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而循环经济可以将传统战略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发展循环经济,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同发展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
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矛盾的根本出路。
近些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一方面,我国资源禀赋较差,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匮乏。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未来一个时期对资源的需求必将持续增加。
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那么资源是难以为继的。
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我们早有切肤之痛的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明显制约和损害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其表现为:森林覆盖率低,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面对这种状况,就必须转换发展路径和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生产应该说是缓解我国生态环境瓶颈的必然选择。
3.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壁垒的迫切需要。
经济全球化
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发展中国家物质生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灾祸。
一方面,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又把环保作为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谈判的砝码,使得发展中国家作出更大让步。
因此,我们应该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环境贸易壁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逐步使我国产品从生产过程到末端产品都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二、循环经济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想模式
从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出路。
它可以将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从经济发展模式方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这一理论希望人类社会的经济也能与生态系统类似,物质和资源可以在闭环中流动循环,从而改变工业化运动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谓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直线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和谐的发展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从而把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理论系统地认识到传统直线经济的局限性,并以此建立了一组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内容的行为原则(简称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循环经济本质是生态经济,基本形式是清洁生产,根本目标是要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系统地避免或减少废物,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
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有明显的特点:循环经济极大地减少污染排放。
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准则,它从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并在产品制造、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系统地最大限度地减
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恢复生态平衡,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
因此,循环经济无疑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想模式。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循环经济之路
目前,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形势都更加严峻。
我国不能继续走发达国家当初走过的“末端治理”发展经济的道路。
我们必须从源头做起,在重视废弃物管理和再利用的同时,从资源的开采就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产业布局和优化产业组织,促进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的形成。
总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道路。
(一)发展循环经济要始终着眼于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
从国内讲,地域差别、产业差别、行业差别、企业差别都很大,很难找到现成的框框去套,这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去解决各种不同的实际问题,应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1.加快试点的建立和经验总结,寻找适合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从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入手,通过试点,提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典型城市节约型社会发展模式及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推进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
2.搞好规划,做好“生态设计”。
第一,生产企业制定生态生产规程。
即按照循环经济的需求,规范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达到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废物的最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生产消费的清洁化。
第二,在工业集中区域发展生态工业。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抓好传统重化工业集聚区或工业园区的改造,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考虑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进产业链延伸组合。
第三,在一定区域建设生态链条。
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行业与行业、生产与消费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1.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
因此,除了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还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组合作用,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走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道路。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
4.从发展生态农业入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从政策和法律法规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
1.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并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纳入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系之中,使之与财政金融政策相协调配套。
2.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
改革资源产权管理制度,即国家应加强对采矿权等资源产权的控制,提高国家所有的资源的使用税费等;建立资源能源密集型、重污染行业及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改革资源定价制度,健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彻底改变资源低价状况,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为自觉行动。
3.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必须尽快制定完备的资源节约法和生产先进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让经济发展尽早走向正规科学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