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上古映像》专栏 阿余铁日《用古彝文破解三星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古彝文破解三星堆
——《大公报》《上古映像》专栏第五期
阿余铁日
选自大公报2011年10月3日
彝族学者看三星堆
四川三星堆文化遗址1929年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后又进行过几次大规模发掘,出土数以万计的玉器、石器、青铜器、金器、陶器。
也有不少器物散藏民间,却并未引起重视。
上古文化艺术馆开了民间保护的先例。
我是长期从事彝文古籍和文字研究工作者,多次去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和三星堆文化收藏单位及收藏者家中去考察,发现大量的器物上有文字。
多数文字难识,目前,除钟鸣先生释读了一些类似甲文的,有部分确可用古彝文释读。
文字的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为寻找华夏古文明踪迹,需多角度探究。
经研究,古彝文和汉语,恰好又是一种同源关系,所以,用古彝(夷)文字释读三星堆文字,不失为妙策。
用古彝文释读三星堆
上古文化艺术馆收藏的三星堆玉器上存在大量的、不同时期的文字,证明了:与中原夏商周同期的三星堆文明不仅有了成熟的文字体系,并且从最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到抽象成熟的文字,有着完整的文字发展序列。
国家博物馆的陶器上也有七个字符,因辑录而成,排序与图片中不一样。
释读大意是:“阴阳人仰望神祖”。
图1:上古文化艺术馆玉器上的文字
这些被官方称为“刻符”的符号在彝文古籍里却是成熟的文字。
比如:上图第一个字在彝文古籍里面频频出现,读“ge”,指宇宙间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阴阳两性相交。
《招唤精卵液》经文中便有记载。
图2:彝文古经《招唤精卵液》书影
《招唤精卵液》这段的意思是:“天上降阳,地上出阴,降阳给主人,出阴给主人,人类找阴阳,得阴阳。
妇女接受阳生子,夫妻阴阳旺盛生育子女。
”这是古人的求子欲望。
图3:从彝文字集辑录的文字
以上字例是《滇川黔桂彝文字集》收集的文字,第一行第三个字是三星堆遗址出土陶器刻划符号图录的第二个字。
此字本义指“二”或“两”。
三星堆遗址出土陶器刻划符号图录中其余五个字,也分别出现在《滇川黔桂彝文字集》、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简明彝汉字典》和其它彝文古籍里,如下图:
图4:四川规范彝文字表
祖先头像惊现上古文化艺术馆
上述字表中,“H”字符在三星堆文化造像使用最多,厦门上古文化艺术馆收藏的皇祖头像额上就契刻有这个文字。
图5:上古文化艺术馆刻有字符的皇祖头像
这些人物形像是古蜀祖灵偶像,首领大王偶像或祖神偶像,额头上的“H”字,读“pā”,彝语指父(父王、爸爸)、祖父、祖先。
当时可能考妣死后都要用金石做偶像用来纪念祭拜,刻上此字表示是自己的父辈,后代的祖先。
关键是,彝文至今仍普遍使用此字。
彝族现在祭祖,也还在做祖灵偶像,只是材料由金银玉石变成了树木竹根,祖灵偶像装殓在灵筒里,然后,择吉日集中送往祖灵地。
金玉满堂耀祖光宗
三星堆出土有大量的金器,多见装饰品、太阳轮、金箔面具、金杖、青铜头像金面、玉眼金睛等金玉饰品。
给祖先脸上贴金子,是为了给先辈或王者添光彩、塑威望、报孝恩、祈兴旺。
图6:三星堆文化的金面罩及金面青铜皇祖像
关于用金银耀祖光宗,彝文古籍《考妣变换》有明确的记载:
图7:彝文古籍《考妣变换》经中的经文
直译过来即:“变换考变换,考变成白银;变换妣变换,妣变成黄金;不变祖难随,要变演成银,要变演成金。
转骨灵,做考形,制妣像,考变跟考美,妣变随妣美,铸金镌银成祖像。
塑祖像,用玉石,造祖像;用兔皮,垫祖下。
用银镶祖首,用金贴祖脸,金片垫祖身,蚕丝盖祖体。
工匠阿尔来铸造,炼铜又铸铁,铸得牢,锁得固。
石柱大师来塑造,工匠、毕摩来塑像,锁得牢,缠得固。
”
这段古彝文的意思是:“考妣祖灵的形象用玉石雕琢,用金银装饰考妣的面容,用丝绸盖考妣,用野兔的皮毛给祖灵做垫褥。
祈求亡灵变成神灵,变成慈祥光彩的灵魂,回归祖先住地祖界冥间去。
”这说明了三星堆用金子贴脸的习俗贯穿于彝族的习俗。
三星堆文物为何有彝文
三星堆文化器物出现古老文字,多数不是简单的刻符,而是很成熟的文字,部份可用彝文释读,字形、字音和字意都是古彝文。
为什么上古时期的文物上有彝文呢?因为彝文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应该是彝文和汉文的前身,即语言学所谓的“先语言”。
彝文历史有千年、万年说,可考年代不明,因古彝文创造时间太久远了。
远古的时候华夷不分,现在称为汉族的人和称为彝族的人同宗同祖,彝文字和汉文字也是同源关系。
彝族和汉族就像棵大树,茎杆是一根,多头分枝,逐渐分化而成,文字也就此发展成两种文字。
即使现在,部份汉字部首和小写数目字与古彝文也相同。
汉文分支后,比较规范,使用人口多,便枝繁叶茂;彝文使用人口比少,流行区域偏僻,不易受外来文化冲击,所以仍保留着最古老的样式。
彝族先民希慕遮部约在商末周初时自旄牛徼外入居于‘邛之卤’,即成都平原达31代之久,与当地土著濮人融合,并与自西北迁来的昆夷通婚,故三星堆的文字体系混合古彝文理所当然。
彝族是中国土著人,彝族先民上古时期居于成都平原,是古夷人和古蜀人的后裔。
现在的彝族也主要居于成都周边滇川黔桂等地,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杂居,与汉藏语系的华人一脉相承、同舟共济。
正是共同的祖先,创造了三星堆这样发达非凡的古文化,或也只有共同的研究,方能寻到出路。
阿余铁日
著名古彝文学专家,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地地道道的彝族人。
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彝文古籍翻译、整理工作。
阿余铁日认为,三星堆文化与彝族文化一定存在某种联系。
成都平原曾是彝族先民生息和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研究发现,彝族的文字、天文历法、祭祖、祭祀、习俗等文化和古蜀三星堆文化具有众多相同的特征,彼此之间具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彝族因其数千年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传承等原因,较好地保留和延续了古蜀三星堆文明,彝族文化是解开三星堆文化之谜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