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背景
• 60、70年代,香港逐渐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获得初步繁荣, 生活秩序得到恢复,社会逐渐走向富裕。人们对不同生存
方式可以作自由选择,处理阶级矛盾不困采取你死我活的
做法,这是70年代的香港人新的生活态度。
• 这时,一方面是西方意识形态得到香港年轻一代 的接受和仰慕,新的文化潮流孕育了香港年青人 共同的思想观念及价值模式,模糊了原有的阶级 和传统规范。在文化领域内阶级等分被削平了, 民主化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开始不为某一特权阶 级所垄断而广及社会大众。 • 另一方面,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在香港被误解 为民主化与反传统,和某些西方观念吻合,因而 扩大了大陆的影响力。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 香港文坛深思后才发现其实它与西方是不同的。 但不管怎样,大陆文化当时对香港各界都有或多 或少的影响。
• B、作品分析
• 夏易小说中的人物大致有两类: • 一类是要求进步的有正义感的正面人物,他们大都以国 家的兴衰为己任,公而忘私,不顾自己的安危,他们是社 会的栋梁。比如像《香港两姐妹》中的张敏、《激情的 日子》中的叶老师等。 • 另一类是现实中的芸芸众生,他们都在艰难的环境中奋 力挣扎:或深得为人处世之道;或为环境所困,一生劳 苦。比如像《香港两姐妹》中的姐姐张云。 • 夏易的小说总是以进步的思想、精神和世俗彼此溶汇, 形成巨大的感染力,给人以奋进的动力。
• B、作品分析 • 侣伦在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态度建立在对美好人性的充分 肯定上。正直、善良、纯洁的人性,忠贞不二的爱情观, 是侣伦用以关照现实的人生理想。 • 侣伦经历的时代是一个战乱和贫穷的年代,他的理想与 社会现实的反差使得他的小说蕴含了张力,从而使得他 的作品产生了令人鼓舞的力量。如小说《穷巷》中,四 个背景各异的男主人公,拥挤在一间破屋子里,过着公 社式的生活,他们收留了一个无家可归的飘零女,共同 在一间小屋里生活,时有矛盾,但仍然互相帮助,互相 扶持。与他们对立的人物是包租婆、恶霸和重利轻义的 小生意人。
• 作为报人的阮朗善于将社会丑闻纳入到小说创 作中,烛照出香港社会的黑暗面,这是他的作品的 很显著的特点。
2、香港本土作家侣伦和舒巷城 (1)侣伦
• A、作家简介 • 侣伦1911年生于香港九龙,原名李霖,又名李 林风。1927年回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后因为军队 动向改变而回香港。1931年任香港体育协会书记, 并在香港《南华日报》任职。抗日战争爆发后离港 回内地教书,日本投降后回香港,第二年任香港 《华侨日报》文艺周刊主编。1955年创办香港采风 通讯社。他是香港早期文坛上少数拓荒者之一。近 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出版过二十余种著作。
二、作家介绍 1、海辛
• • (1)作家简介 海辛,1930年出生于广东中山县,原名郑辛雄。1947
年从中山流浪到香港,当过酒店侍者、面包工人,也曾在田
间耕耘。后入南方文艺学院攻读文学。1956年在一家影片公 司任职,从事宣传广告工作二十多年。60、70年代他的创作
非常活跃出版近几十部作品集。
• (2)作品分析
• 在舒巷城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大段大段贴近现实的描摹,这 种贴近生活的细致描写,使得作品处处透露出香港本土的 特色。 • 侣伦和舒巷城都是香港本土作家,因此他们的作品更加贴 近香港本土,他们促进了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在香港的还原。
第三节 七十年代香港小说表现出 “大陆 文化向往”和“海洋文化向往” 的双向选择
港,成了逃亡作家的庇护所”。这批南迁作家为沉寂的香 港文坛的复苏储存了创作力量。
二、文坛状况 1、五十年代初的文坛状况
•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封锁台湾海峡,推行敌视 新中国的政策。台湾国民党在美国新闻处的资助下 在香港创办了亚洲出版社、友联出版社,发行《祖 国周刊》、《人人文学》、《今日世界》、《大学 生活》等期刊,用高出几倍的稿酬收买反共文稿。 所以这个时期的“美元文化”占了上风。沙千梦的 《长巷》、赵滋蕃的《半下流社会》、谢冰莹的 《圣洁的灵魂》等小说都是为国民党反对新中国服 务的。除此以外,言情小说也占了当时文坛的一席 之地。
• 以促销报纸为目的的流行文学慢慢开始在市场上 运作,梁羽生和金庸的创作被称为“新武侠小 说”,纳入到流行文学中去。 • 另一部分,欧美现代派作品传入到香港,香港的 一些作家也在艰难实践,主要代表人物是刘以鬯。 他成为华人作家创作意识流小说的元老。
• 梁羽生、金庸扛起了流行文学的大旗,而以刘以 鬯为主的作家则扛起了现代派小说的大旗,创造 了《好望角》期刊。两者虽然在艺术技巧方面表 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但都脱离了政治。另外, 还有依达的言情小说和三苏针砭时弊的怪论。

(2)作品介绍
• 阮朗以一个共产党人的身份来进行文学创作,其作品充 满正义感,有一种理直气壮的美学力量。他是一个多产作家。
• 《金陵春梦》是其代表作。作品写出了蒋介石的嫌贫爱 富,善于耍权术等俗人性格,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在特定时期 内国民性的特点。
• 作家充分运用了历史史料,力图保持事实本身的质朴, 让事实说话。而在蒋介石的思想行为中,作家又注入了自己 的眼光、情感、思想、倾向、体验。因此,我们阅读到的蒋 介石不是一个简单的面具,而是一个呼之欲出的俗人。
• 大陆的一部反映打工妹生活的粤语片,被 社会广泛承认与接受。于是,崛起了一批 “打工仔”出身的作家,像海辛、金依、 张君默、陈浩泉等,他们以工厂、渔村、 小镇生活的纯朴古风来对抗资本主义生活 中的厚颜无耻、冷酷无情、斤斤计较、利 欲熏心、追求虚荣。这些来自下层的作家 以宣扬下层劳动人民轻利重义、互相帮助、 忠贞爱情等美德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并 希望以此来拯救社会,也从而来肯定自身 的价值。于是,70年代出现了一批“拯救 社会和自我”小说创作。
第二章 香港文学创作概述
本单元重点
• 1、了解不同时期小说创作的特点。
• 2、掌握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创作状况。
• 香港处在大陆与西方的交接地,受着双重文化的
影响,因此,香港文学是一种边缘性的文学。这
种文学融汇了各种思潮的特点。
• 因此,香港小说和内地小说既有联系但又有其本
地的特色。下面我们就以时间为线索,作粗略的
(2)阮朗
• 阮朗是以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来从事创作的,他 的作品真正发挥了揭露作用、鞭挞作用、鼓舞作用、 振奋作用。在他的作品里充分表现了作家对受难中 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香港社会阴暗面的暴露,如 《袭》、《黑裙》、《弹簧刀下》等。另外,他在 《天涯沦落人》、《香港大亨》等作品中也刻画了 一些为钱而尔诈我虞的人物。
梳理。
第一节 五十年代文学领域: 政治、怀乡、爱情题材唱主角
Leabharlann Baidu
一、政治背景
• 五十年代港英当局针对新中国的成立对香港社会的影响制
定了一系列法令和条例,反映了当时香港政府对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抵触态度。 • 这样的政治背景,使“大量左派作家返回大陆,很多非左
派作家则离开大陆,到了香港、台湾和海外。50年代香
第二节 六十年代流行文学在 香港倾斜,现代主义文学艰难实 验,现实主义文学本土化
一、文坛状况
•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美元文化”在香港 开始撤退,怀乡爱情小说逐渐衰退。 • 香港开始从欧美引入大量文学,从创作角度 讲作家也有一个实验阶段。欧美国家的现代 派作品对于当时当地的作家的冲击力很大。 • 1956年10月10日的香港暴动直接打击了作家 创作的激情。为了生活,他们开始向流行文 学倾向,由此促进了文学商业化。突出代表 人物有梁羽生、金庸等。
(2)舒巷城
• A、作者简介
• 舒巷城1921年生于香港,原名王深泉,笔名舒巷
城、秦西宁、方维等。1941年赴内地,于战乱中
跋涉颠沛,1948年返港。他曾在洋行、商行、建 筑公司、教育机构任职,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从事 创作。有多部短篇小说集、诗歌集、散文集。
• B、作品分析
• 舒巷城是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作家,他以“美”的感悟选 择题材。他的作品不注重悬念但讲求意境,常常会有苦 中作乐的幽默。他极珍惜霎时间的人间美好,并在作品 中努力渲染人间的温馨,同时在他的作品中更注意刻画 世事沧桑、浮尘变迁,使得他的作品常常有着淡淡的伤 感,这几乎构成了他作品的基调。 • 在《太阳下山了》这篇作品中,作家通过一个身世苦难 的小男孩来看世界,虽然生活苦难,但男孩仍然充满了 憧憬,这也寄托了作家的人生理想。
三、作家情况 1、阮朗
• (1)作家简介 • 阮朗(1919年-1981年),原名严庆澍,笔名阮朗、唐 人、高山客等,原籍江苏吴县。抗战初期,曾在长沙参加湖 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和战地书报供应所工作,同时兼任军委 会战地文化服务处事务。1946年进上海《大公报》,在业务 部门任职。1947年被派往台北,建立《大公报》分馆,任报 社驻台北分馆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回香港《大公报》任职。 1950年《新晚报》创刊,他自《大公报》业务部调《新晚报》 编辑部,开始编报与写稿的生涯。
2、五十年代中期的文坛状况
• 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香港做文化工 作,通过左派力量在香港创办了一份有规模的文艺 月刊《文艺世纪》,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 这样便与“美元文化”展开了文学上的政治斗争。 • 于是,在香港不同的政治观点通过作家的文学 创作进行政治较量,文学中的刀光剑影显得格外鲜 明。如揭露国民党领袖人物内幕的小说《金陵春梦》 (唐人)和《侍卫官杂记》(宋乔)在报刊上连载 后,南郭的写共产党领导人的秘密内幕的《红朝魔 影》、《烛影摇红》也在报刊连载。双方作家各自 为自己的阵营摇旗呐喊。
二、现实主义本土化
1、夏易和阮朗
• 60年代中国大陆在香港文坛的影响逐渐
加深,左派作家创作异常活跃,这可以看作
是大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香港的再运用。 突出的作家有:夏易和阮朗。
(1)夏易
• A、作家简介 • 夏易,生于香港,太平洋战争后回到内地就读昆明西南 联大社会学系,1946年转入清华大学,选修朱自清的《现代 文学讨论与习作》。她的小说倾注了反封建、反压迫、反剥 削的倾向,同情下层劳动人民,憎恨剥削者,并将小说变成 “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思想 武器”。她出版的长篇小说有《香港小姐的日记》、《红冰》 等十七部;短篇小说集有《恋爱三十题》、《决不演悲剧》、 《橙色的诱惑》等,另外还有在报刊上发表的小说与散文。
2、金依
• (1)作者简介
• 金依,1927年生于广东中山县,原名张燮雄。抗 战期间全家迁入香港。他曾在制衣厂当工人,
1949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51年从事新闻工作,
后成为《香港商报》编辑主任。
• (2)作品分析
• 金依熟悉工人生活,对工人生活有透彻的理解。 • 他的代表作《还我青春》反映了香港由五十年代 末期开始的社会骤变,给劳动人民的生活造成的 变化,通过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变化直接批判了不 合理的社会,同时也对工人中愚昧、落后的国民 性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香港水上一家人》则 写了下层劳动人民在社会的压力下的变态生活。
• 《穷巷》将患难中建立的爱情和以钱为目的的爱 情作了鲜明对照,表现出作家“在艰苦的岁月中, 仍应保持守正不挠,刚正不阿的浩然之气”的创 作理念,传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 观念。在《无尽的爱》小说中,作家通过一位普 通女子对已经成为战俘的未婚夫痴情等待的故事 刻画,对残酷的侵略战争作了无情的鞭挞。 • 侣伦的小说创作重情节结构,他的作品悬念叠出, 跌宕起伏,自始至终紧紧地吸引着读者,有着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
2、其他作家
• 在香港也有一部分南下的作家,他们对当 时的时局感到迷茫,对政治感到厌烦,悲观 厌世,厌倦人生。 • 这些作家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他们从事 文学创作不仅是理想,更是谋生手段。他们 远离政治,将笔墨转向内心,抒发乡愁,缅 怀大陆,迷恋爱情因此,这个时期以爱情为 题材的小说也很有市场。这方面比较突出的 有徐速、无名氏、李辉英等。
• 海辛的作品重在“以榜样的力量对社会作出温情 的规劝”。他认为富人是新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践 者,穷人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守护者。 • 在他的作品中,常把富人生活的明争暗斗处理得 阴沉而痛苦,从而赞美穷人生活的群体协和,互 敬互爱的美德。《出卖影子的人》、《叛逆的女 儿》、《乞丐公主》等等都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创 作倾向与理想。如《出卖影子的人》就表达了他 的做人原则:远离资本主义生活环境,亲近纯朴、 真诚的劳动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