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文学研究

合集下载

当代台港文学专题

当代台港文学专题
一、洛夫的诗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5月11日生于湖南衡阳,1946年开始创作新诗。 洛夫敢于大胆创新,是个富有进取心和探索精神的诗人。诗歌风格几经转折,大致经历
了从明朗到艰涩再回归明朗的过程。 二、痖弦的诗
原名王庆麟,笔名有王麟、伯厚等。1932年生于河南南阳县东庄。 痖弦用忧郁的眼睛看人世,表达对现代生活的困惑。 抒情诗大多具有戏剧性,善用重叠的句法,具有甜美饱满的格调,好用典,且善将绘画、
二、《鲁冰花》 这部小说的问世,奠定了钟肇政扎根乡土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虽然这部小说不是专门写 给少年儿童看的,但它的发表却是台湾儿童文学“乡土意识”和现实特征的最早体现,标 志着战后第一代台湾省籍作家用国语创作的、反映台湾这块土地上少年儿童成长和生活 的本土少年小说的萌芽与发端。钟肇政的《鲁冰花》成为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崛起的先 兆。
三、《将军族》 作为陈映真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较典型的体现了其创作思想。从题材上看,它是一个凄婉 的、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家用细腻、婉转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巧妙、引人的情节安排, 同时辅之一现代派手法把一个大陆的国民党退伍兵与一个台湾本土小姑娘之间的按常理 不可发生的感情,写得真实感人。从主题上来看,正如台湾著名学者叶石涛所说:“他 的所有小说的主题大多离不开对于即寓于台湾的大陆人的沧桑的传奇,以及在台湾的流 寓的和本地的中国人的关系所显示的兴趣与关怀。”
三、风格 民族抒情体的现代诗: 民族风格、抒情风格、现代风格的融合。
第二节 “现代诗”及其主要诗人
一、纪弦的诗 纪弦,本名路逾,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县,原籍陕西。1929年,以“路易士”笔名开始写
诗。
前期的诗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有浓重的自我中心、极端个人主义的特征,表现“现代人” 的精神创伤,特别注重渲染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幻灭感和失落情绪。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对比说起港台文学,我首先想到的是台湾的文学作品,比如《乡愁》、《城南旧事》,香港的电影《无间道》,武侠小说《鹿鼎记》、《射雕英雄传》。

其实,无论在形式或者内容上,港台文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在形式上而言,台湾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小说、诗歌、散文,而香港则更倾向于电影、短篇、长篇连载小说。

这与两地的历史、政治背景有很大关系。

台湾在50年代后,大批大陆人士入住,文化习俗受到强烈冲击,整个社会处于调整期;同时国民党当局对于文化的传播有着严格的控制;而且,台湾的经济比较落后,电视电影等发展水平较低。

而香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生活节奏快,实施以商业为主导的香港模式,电影更符合大众需求。

同时香港纯粹的文学期刊不多且很不稳定。

因此发达的报业给小说提供了重要阵地。

很多长篇小说起初都是在报纸连载,然后再出单行本。

发表阵地的“报纸化”,决不仅是发表方式的简单改变,这对小说创作的选材、叙述、结构、语言和手法都有很大影响。

从内容上而言,台湾文学的主旨大多与怀旧思乡有关,同时作品中总免不了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

台湾现代派先驱纪弦“槐树叶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以在故国捡到的一片槐树叶作为自我寄托,表现出了深切的怀乡之情。

我最喜欢的于右任的《思乡曲》中也写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每每读来总忍不住欷歔慨叹。

白先勇的《台北人》由14篇故事组合而成,涉及到的人物从年迈挺拔的儒将仆公、上流社会的窦夫人、知识分子余嵚磊教授到退休的女仆顺恩嫂、帮佣工人王雄,这些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拥有着同样的历史背景——他们皆出生于中国大陆,都是1949年到台湾这个小岛的,而且他们在大陆的“过去”并没有随着迁台而完全消逝,在台湾也不真的是“新”生活,那些无法遗忘的回忆,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台北的现实生活。

港澳台苏轼奏议文研究

港澳台苏轼奏议文研究

港澳台苏轼奏议文研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港澳台苏轼奏议文研究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大家之一。

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见解在当时都有很高的地位,其著作也被后人广泛传颂。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部分关于港澳台地区的奏议文,这些奏议文反映了当时港澳台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苏轼的奏议文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在苏轼的奏议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港澳台地区的政治制度、官员任命、税收征收等情况,这些资料对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体制都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这些奏议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港澳台地区的社会情况,为后人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二篇示例:港澳台苏轼奏议文研究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奏议文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力和文学价值。

苏轼曾经被贬居黄州,这段时间里,他写了大量奏议文,表达了对时事的看法和对政治的建议。

他也涉及了港澳台等地区的问题,他对于这些地区的看法和提出的建议,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苏轼对港澳台地区的奏议文中,主要涉及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在他的奏折中,他指出了港澳台地区在当时的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如官员贪污腐化、官员漠视民生等。

他认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也使得当地百姓的生活受到了不良影响。

他建议要严格整顿地方政府,加强监督,净化政治环境,保证政府公正廉洁。

苏轼在奏议文中也涉及了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他认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

他建议政府要加大对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农业发展,促进工商业的繁荣,从而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他还提出要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社会问题方面,苏轼也提出了很多建议。

他认为,港澳台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犯罪问题,如盗窃、赌博等。

他呼吁政府要加强教育,提倡道德风尚,加强法制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源。

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

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

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港台文学,即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文学作品,由于受到地域、历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拥有自身独特的创作特色。

这些特色包括承传和变革的相容性、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探索、思想独立与社会关怀等方面。

首先,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变革的相容性上。

港台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在这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港台文学作家常常通过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变革,折射出时代风貌和社会变迁。

比如,在香港文学中,著名作家杨绛就以她的作品《洗澡》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呈现出了对于传统社会的怀念和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与此同时,港台作家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变革,不断开辟新的文学领域。

例如,台湾作家黄春明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与现代写作语言的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作品。

其次,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还表现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探索上。

港台地区是历史上的交流重镇,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文化的交汇之地。

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使得港台文学的创作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学作家们广泛吸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创作。

香港作家陈冠中的小说《无声告白》就融入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展示了一个多元共存的城市社会。

台湾作家张爱玲则以其独特的笔触,将东方文化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思潮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受人推崇的作品。

再次,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还在于思想独立与社会关怀的表达。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港台地区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作家们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思想观点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关切,传递对社会的批判、呼唤公正与正义的声音。

林达的作品《林达小说集》正是这种思想独立与社会关怀的集中体现。

他在作品中直面社会弊端,关注弱势群体,探讨道德和社会伦理,为港台地区文学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包括承传和变革的相容性、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探索、思想独立与社会关怀等方面。

对港台通俗文学的认识与了解2

对港台通俗文学的认识与了解2

简谈对港台通俗文学的认识与了解港台通俗文学兴起的最直接的原因是社会生活的非政治化使大众的消遣娱乐需求得到了解放。

在政治运动不断的年代里,政治理性统治了社会文化生活,人们的消遣娱乐需要被抑制到最低程度。

而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与香港,有着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判断标准,政治权力话语的浸染相对薄弱,因此不论对武侠,对情爱,还是对异域风情,都能进行无拘无束的率真描写。

爱情就是爱情,武侠就是武侠,较少有政治话语的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金庸、琼瑶与三毛三位作家的登陆,都或多或少被打上商业化写作的印记。

而“商业化写作”的大众文化传播性质,又因迥异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权力话语的写作方式,给刚刚从文化专制主义恶梦中醒来的国人,以清风拂面的感觉。

金庸笔下的“侠”,个个都是寻情、戏情、护情、殉情的化身,“武”为标,“侠”为本,“武”为形,“侠”为神。

过去,我们谈武论道,以此阐析金庸,奢谈中国文化精神的博大精深,金庸小说几乎成为解释中国文化的启蒙读本;琼瑶高标“纯爱”的旗帜高高飘扬,自然引起广大的少男少女的青睐,也是对以往“以理制情”主义的反拔;而三毛带给我们的则是另一种格局,她的异国情调、异域风情,为久违世界的国人洞开一扇窗牖。

所以他们走红于那个时代,也就非常自然了。

对港台通俗文学的认识从以下多角度分析: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港台通俗文学堪称文化蕴藏量极为丰富的宝库。

传统的儒、道、佛文化,官场文化,商场文化,平民文化,等等。

与同时期纯文学相比,港台通俗文学偏向于传统和保守,不热衷于追求前卫性和现代性。

它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采取基本认同的态度。

因此,在港台通俗文学中保存着更多的传统文化因素。

其一,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

它讲究秩序,推崇情操,遵奉温良恭俭让,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弘扬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

港台通俗历史小说在表现儒家文化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尤其是高阳笔下的人物,从一代明君李世民、康熙、乾隆,到名臣雅士曹彬、唐寅、曹雪芹乃至普通人物,其身上都闪耀着儒家文化的光辉。

港台文学研究

港台文学研究

港台文学研究【摘要】港台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经历了不同时期的风雨历程,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社会背景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思考空间。

本文从港台文学的早期发展、现代主义实验、后现代转型、本土化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展现出港台文学的多元性、创新性和代表性,旨在为深入理解港台文学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提供参考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港台文学;历史意义;文化传承;多元性【Abstract】Hong Kong and Taiwan literatur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It has experienced different stages of ups and downs. Its unique history, culture, language context and social background provide rich research content and thinking space for research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arly development, modernist experimentation, postmodern transformation, localization practi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Hong Kong and Taiwan literature, demonstrating its diversity, innovationand representativeness,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ideas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Hong Kong and Taiwan literature.【Keywords】 Hong Kong and Taiwan literatur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cultural inheritance; diversity【导言】港台文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它不只是两个地域范畴的名词,也不仅仅是语言、方言、文字交织而成的文学体系。

20世纪港台和国外的两汉诗歌研究成果对比范文

20世纪港台和国外的两汉诗歌研究成果对比范文

202120世纪港台和国外的两汉诗歌研究成果对比范文 在当下这个世界文化交流日渐活跃的时代,中国文学研究早已经不是中国人自己的专利。

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国外与港台地区的中国文学研究动态,对于开放我们的学术视野,扩展学术领域,发掘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价值及世界意义,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在20世纪的不同时期,港台和国外等在汉代诗歌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及大陆丰硕,但是却有其独特之处。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观点从事汉代诗歌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认真地总结这些成果,对于推进21世纪的汉代诗歌研究来说也大有助益。

由于受各种条件所限,本人掌握材料不多,仅就个人所知略作介绍。

一、20世纪国外的两汉诗歌研究 首先要提及的是日本。

在20世纪初,日本的汉学研究、特别是文学史的编写上曾早于中国,早在1903年,上海中西书局就翻译出版了日人世川种郎的《历朝文学史》。

在泽田总清的《中国韵文史》里,也有对汉代诗歌的介绍,分为乐府、汉诗、武帝以后的诗、汉的女流诗人、后汉的闺秀诗人几部分,显出与中国人著作的不同①。

关于汉代诗歌的研究文章,早在1929年就有铃木虎雄关于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②,儿岛献吉郎则对汉代戚夫人、班婕妤等的诗作进行了论述③。

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人对于汉代诗歌的研究视域逐渐开阔,其中吉川幸次郎对《古诗十九首》生命主题的研究;小西昇对两汉乐府的研究;增田清秀对《郊祀歌》中邹子乐的研究,乐府历史的研究;泽口刚雄对乐府游仙诗的研究,乐府诗表现形态、声调、音色的研究,汉魏乐府传承的研究,道家春代对古乐府与《古诗十九首》关系的研究等,尤其值得我们重视①。

清水茂对汉乐府“行”的考证也曾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②。

在已经翻译介绍到中国的著作中,如吉川幸次郎的《中国诗史》,其中专门讨论了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

作者不限于这两首歌的字面意义,而是从人类情感的角度和诗歌史的角度对这两诗进行新的解析。

港台文学专题研究第一讲

港台文学专题研究第一讲
, 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 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 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江畔 一排数十株乌桕树,叶子似火烧般红, 一排数十株乌桕树,叶子似火烧般红,正 是八月天时。村前村后的野草刚起始变黄, 是八月天时。村前村后的野草刚起始变黄, 一抹斜阳映照之下,更增加了几分萧索。 一抹斜阳映照之下,更增加了几分萧索。 两株大松树下围着一堆村民, 两株大松树下围着一堆村民,男男女女和 十几个小孩, 十几个小孩,正自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个瘦 削的老者说话。 削的老者说话。
关于香港文学
香港舞蹈家曹诚渊说: 香港舞蹈家曹诚渊说:“香港是一个精 致的城市,就像一个象牙球, 致的城市,就像一个象牙球,本质是脆 弱易碎,外观是灵巧多变, 弱易碎,外观是灵巧多变,而卷藏在一 圈圈球体内的,竟是那么繁复, 圈圈球体内的,竟是那么繁复,不易整 不易清洁。 理,不易清洁。就因为这个象牙球是我 土生土长的地方, 土生土长的地方,所以我有权利去喜爱 也有义务毫无条件去保护它。 它,也有义务毫无条件去保护它。”
温瑞安的“武侠现代派” 温瑞安的“武侠现代派”作品
《杀了你,好吗?》 杀了你,好吗? 请请,请请请》 《请请,请请请》 牛肉面》 《牛肉面》 敬请造反一次》 《敬请造反一次》 没有说过坏话的可以不看》 《没有说过坏话的可以不看》
如何认识“香港新武侠小说”的兴起? 如何认识“香港新武侠小说”的兴起?
祈祷词
我知道这世界不是绝对的好/ 我知道这世界不是绝对的好 / 我也知道它 有衰老/然而我只有一次的机会/ 有离别 有衰老/然而我只有一次的机会/上主 请俯听我的祈祷/请给我一个长长的夏季/ 啊 请俯听我的祈祷/请给我一个长长的夏季/ 给我一段无瑕的回忆/给我一颗温柔的心/ 给我一段无瑕的回忆/给我一颗温柔的心/给我 一份洁白的恋情 所以/ 我只能来这世上一次 所以 / 请再给我一 个美丽的名字/好让他能在夜里低唤我/ 个美丽的名字/好让他能在夜里低唤我/在奔驰 的岁月里/ 的岁月里/永远记得我们曾经相爱的事

港台文学期末总结

港台文学期末总结

港台文学期末总结“台港文学研究”期末总结陈映真与他的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传统里,“乡土”主题的创作可谓历久而弥新。

关于“乡土小说”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寒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尽管鲁迅未对“乡土文学”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

现代文明和进步思想的烛照,几乎成为当时作家书写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准备。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尽管描摹原乡题材的作者背景、年岁有异,怀抱亦自不同,但他们的作品却共享不少叙事抒情的模式:或缅怀故里风物的纯朴固陋、或感叹现代文明的功利世俗、或追忆童年往事的灿烂多姿、或凸显村俚人事的奇情异趣。

六七十年代美、日资本不断向台湾政治、经济领域的深层渗透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陈映真认为台湾正“处于文化解体、生态崩溃、精神荼毒的过程中”。

城市是首先受到资本浸淫的地方,所暴露的问题也最为明显。

他急切地要批判殖民体系、资本社会的种种弊端,但他却又避开对都市生存状况的直接而深入的挖掘,转而描写跨国企业下的世态人情。

事实上,这正是陈映真思考当代殖民体系下、都市化进程中的台湾问题的独特视角。

陈映真的小说,如果仅仅从具体的乡村或乡村人物去理解,大概很难说是所谓“标准”的乡土小说。

然而,正是陈映真,他把“乡土”推上了隐喻和象征的层次,以表达中华民族对文化故乡和精神家园的诉求。

《夜行货车》是陈映真出狱后写的首篇作品,复杂的题材和深刻的寓意别开生面,标示着他进入乡土文学创作期的转折。

小说以女秘书刘小玲与林荣平、詹奕宠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以跨国公司老板在台湾超越经济的渗透为背景,来展开复杂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了台湾社会!工商化、经济国际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病态,也涉及到当代台湾知识分子的分化和走向,从中传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回归乡土的愿望。

台港文学

台港文学

浅谈当代台湾文学的乡愁意识白先勇对“乡愁文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做过这样的阐释:“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是对历代兴亡伤怀的追掉,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的人世沧桑的一种苍凉感,正是中国文学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三国演义》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感,以及《红楼梦》‘好了歌’中‘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无常感。

”[1]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噪着要回家,有乡思的地方就有中国人。

连没有老家的也要返回乡间。

远离家乡“中国人感到‘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秦观)。

这归心在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上,也在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上。

无动词,因诗意贯通了。

乡思扩展了民族与历史意识。

”[2]乡情,一只永远唱不完的歌;乡愁,一种无药可医的病;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是游子永远的情结。

它们蛊惑了无数漂泊的游子,也形成了海外中国人永远挣不脱的心结,多少年又是多少代。

台湾文学中的乡愁意识,是台湾特定历史中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诗人的生命体验。

三百多年以来,台湾这块土地上反复上演着分离与回归,在这个历史场域中发展起来的台湾文学笼罩着浓厚的乡愁意识。

三百多年以来,台湾“一直重演着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对立,以及南宋时代国土分裂的悲剧,”“这一点使台湾文学始终难以摆脱与民族和政治的双重认同相关的移民或遗民色彩。

它一方面背负历史遗留下来的苦难,另一方面为这种苦难进行着充满了悲情的救赎。

”[3]“乡愁文学”前期的代表作家作品有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回忆京华童年;散文家琦君最出色的几本散文集,如《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予他年说梦痕》、《水是故乡甜》、《细雨灯花落》都涌动着一种烟愁般的怀乡思绪;出身于闽南山村的林语堂,对家乡一直怀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步入晚境的梁实秋和林语堂,抒写的是二三十年代的故里风貌;中年一代的子敏、王鼎钧、张拓芜、司马中原、庄因怀念的则是三四十年代动荡不安的破碎家园。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四、李碧华
记者、影视编辑及舞蹈剧策划。代表作品有《霸王别姬》 《青蛇》《秦俑》《胭脂扣》《生死桥》《饺子》《诱僧》 等。
五、琼瑶
琼瑶(1938年4月20日-),琼瑶笔名出自《诗经》“投 我以木桃,报乊以琼瑶”。原名陈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编剧、影视制作人。
祖籍湖南省衡阳县渣江镇人,毕业
亍台北市立中山女中,现居中国台 湾省台北市。笔名除了琼瑶外,还 用过心如、凤凰。
代表作: 《《雨季不再来》 《撒哈拉的故事》 《闹学记》 ......
七、余光中
余光中,祖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1928年10月21日生亍 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 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 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亍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 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 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 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 大学文学院院长。
琼瑶的小说可分为三期:早期小说包括1963年发表的
《窗外》至1971年的出版《水灵》和《白狐》,主要是
由历朝历代中国民间传奇发展的古人爱情短篇故事。中期 的小说由《海鸥飞处》开始,至《燃烧吧!火鸟》,主要
是描写当代台湾为背景的爱情小说,除《我是一片于》外,
可说全是大团囿结局。晚期则由八十年代创作出版《雪珂》 开始,小说的背景搬回古代,内容企图处理变迁 中都会男女的爱情观,幵尝试脱离早期 悲剧的宿命和中期公式化的快乐故事。
代表作:
《乡愁》
《舟子的悲歌》
《听听那冷雨》 《白玉苦瓜》
八、白先勇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作家,
生亍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乊子。白先勇

090519-台港文学

090519-台港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流行,冲破了战斗文学教条的束缚,在 促使文学摆脱国民党当局的政治羁绊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从现代诗方面看,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它的功绩,主要在于奠 定自由诗体为新诗的主要形式,语言上的勇猛的实验以及导致了 诗人们努力的向人类心灵的内在挖掘。 它的弊病则是逃避现实矛盾,走进个人的象牙之塔。它强调 横的移植,提倡异国情调,形成了盲目西化的倾向;它强调为艺 术而艺术,促使唯美主义的流行和形式主义的泛滥;它向内在挖 掘,导致了矫饰造作、无病呻吟和晦涩如谜、甚至使唯性主义大 行其道。所以,步入70年代,在乡土文学崛起的时候,现代诗受 到了猛烈的批评。 当然,这些弊病是就现代诗总体而言,并非每个诗人,和所 有的诗都如此。现代诗运动中的探求者,如纪弦、余光中、痖弦、 郑愁予等,在创作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留学生文学:於梨华、聂华苓、丛苏、陈若曦、张系国和 白先勇等 • 通俗文学创作热潮:琼瑶的言情小说、古龙的武侠小说、 高阳的历史小说
• 继纪弦等人的现代派成立之后,夏 济安创办了《文学杂志》。该刊提 倡说老实话的文学,但在艺术上倾向 现代主义。它支持现代诗运动,介绍 欧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和作品,发 表台湾作家的现代主义的作品,对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起了 推波助澜的作用。1959年夏济安离 台赴美,《文学杂志》停刊。次年 台大外文系学生白先勇、王文兴、 陈若曦、欧阳子、刘绍铭、李欧梵、 戴天等人成立《现代文学》社,出 版《现代文学》杂志,介绍西方现 代主义作家如卡夫卡、卡缪、乔伊 思、托马斯· 曼、詹姆斯、福克纳等 作家,介绍存在主义、意识流、虚 无主义、超现实主义小说。同时也 以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为师创作小说, 他们跟现代派、蓝星诗社、创世纪 诗社的诗人遥相呼应,形成了现代 文学派。现代主义文学主宰了60年 代的台湾文坛。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香港属于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1、香港新文学的开创(20世纪初) 内容: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 状态 如,侣伦《穷巷》 黄谷柳《虾球传》
2、50、60年代的本土作家和通俗小 说潮流 (1)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 传统小说样式 浓郁的现代感 (2)亦舒、岑凯伦的言情小说 3、7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的文学发展 如,董桥的散文 (华侨子弟,有着复杂的教育背景)
(二)台湾当代文学史(20世纪50~70年代)
“三禁”:“党禁”、“报禁”、“戒严法”
1、“战斗文学”“反共文学” 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提倡
“军中三剑客”----司马中原、朱西宁、段彩华 2、怀乡文学 50年代初,缅怀、追忆 林海音《城南旧事》 於梨华《梦回青河》 张秀亚《三色堇》
7 、新生代作家:龙应台、萧飒、罗青、
朱天文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7 、新人类作家与世纪末文学思潮:
朱天文、朱天心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第二节
香港文学
要艺术特点 。 赖和所开创的立足乡土、心怀 祖国、反抗异族统治的现实主义文 学传统,成为后代台湾作家的一笔 宝贵财富。
3、30年代倡导“乡土文学”
黄石辉、郭秋生、叶荣钟大力提倡
口号——“用台湾话做文,用台湾话写 小说,用台湾话做歌谣,描写台湾的事 物” “到民间去,到农村去” 4、 30、40年代,对”皇民文学“的抵制 5、台湾光复以后的论争 6、社团与刊物 “新民会” “台湾文化协会” “南音社” 《台湾青年》《台湾民报》《台湾文艺》 《兴起
与发展 首先从诗歌上倡导 小说方面:围绕在夏济安周围的大学 生作家 60年代,以《文学杂志》、《现代文 学》为阵地掀起现代主义浪潮 白先勇《游园惊梦》 欧阳子《魔女》

港台文学论文

港台文学论文

论琼瑶的言情小说及其爱情观摘要;爱情是人类精神的一种财富,生活诗意的一个源泉。

在这一块优美动人的天地中,人的激情、风度、高尚情操、人格力量更易于得到充分的展现。

正因为这样,以刻划人性、展示人的灵魂为己任的文学无不竞相在此寻幽探胜。

在大陆风靡一时的琼瑶,可说是台湾最多产的言情小说家。

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她的小说及爱情观很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关键词:琼瑶言情小说女主角爱情引言1963年,琼瑶出版了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窗外》,顿时引起了读者对这位女性作者的好奇。

从那以后,琼瑶一部接一部地推出了“琼瑶体”系列小说,据统计共有64部之多。

在青少年学生中引发了普遍的“琼瑶热”,特别是在大陆。

琼瑶的小说属于典型的“纯情”类言情小说,爱情是主题、主线和主干,不涉及重大现实和社会问题,同时又典雅含蓄不涉及色情,正好吻合了转型时期大陆读者的阅读需求,琼瑶小说的时运可谓是得天独厚。

二十世纪80年代的大陆言情小说,真可谓是一片琼瑶的世界了。

琼瑶以处女作《窗外》一举成名,之后的作品数量更让她荣登20世纪80年代言情小说多产女作家之首,并在两岸三地掀起一股琼瑶热。

这股热潮一直持续到了90年代。

但琼瑶开创的女性视角叙述方式,使看与被看的主体颠倒,仍成功将琼瑶的言情小说推向了一个经典的位置。

一、琼瑶作品及其特点(一)琼瑶的成名作《窗外》是一部具有浓厚自传色彩的作品。

主人公江雁容是典型的“琼瑶少女”,聪慧、敏感、忧伤。

在家里不受宠爱,喜欢吟诗做赋,舞文弄墨,而数理化成绩却很差。

这个孤独的少女爱上了她仰慕的老师——风度翩翩的康南。

这是琼瑶本人刻骨铭心的真实经历。

在江雁容眼中,康南有潇洒的风度和旷世的才华,更是她单薄灵魂的寄托。

然而,年龄的差异,世俗的冷眼以及家长的大力阻挠,最终拆散了他们,江雁容失望了,康南绝望了。

对于主人公来说,爱情的流逝成了生命的最重要价值,而读者也被这优雅的悲剧所打动。

“窗外”成了一个魅力无穷的“琼瑶意象”。

港台文学研究 本科 山大20年考试题库及答案

港台文学研究   本科  山大20年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多选题(45分)1、余光中写作的四度空间是()A、诗歌B、散文C、批评D、翻译2、通俗小说一般包括()。

A、新武侠小说B、言情小说C、通俗传记小说D、历史小说3、下列属于余光中在七十年代出版的诗集是()A、《写在中国的诗》B、《隔水观音》C、《沙田随意十三盖》D、《与永恒拔河》4、下列属于林海音作品的是()A、《城南旧事》B、《烛》C、《金锁记》D、《晓云》5、下列属于吕赫若作品的是()A、《牛车》B、《清秋》C、《模范村》D、《善讼人的故事》6、到1937年抗战之后,大批的内地作家南下香港,属于南下作家的有()。

A、许地山B、萧红C、谢晨光D、张吻冰7、新武侠小说的鼻祖是()和()A、古龙B、诸葛青云C、金庸D、梁羽生8、下列属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作的是()A、《乡愁》B、《画室》C、《我之遭难信号》D、《白玉苦瓜》9、台湾新旧文学之争中发表了许多论战文章,其中属于的是()A、张梗《讨论旧小说的改革问题》B、《送颂臣之台湾》C、张学军《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D、《台湾诗乘》10、施淑青主要成就是《香港三部曲》,包括()A、《她名叫蝴蝶》B、《遍山洋紫荆》C、《寂寞云园》D、《盛世恋》11、下列属于郑愁予诗作的是()A、《多愁》B、《错误》C、《情妇》D、《水手刀》12、()、()和()同时奔突于台湾文坛,被称为新文学开拓期的“三杰”。

A、杨云萍B、余光中C、赖和D、张我军13、选出三毛的散文集()A、《撒哈拉的故事》B、《雨季不再来》C、《梦里花落知多少》D、《万水千山走遍》14、金庸的武侠小说被称为代表着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属于他的作品有()A、《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B、《龙虎斗京华》、《十二金钱镖》C、《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D、《天龙八部》、《鹿鼎记》15、刘以图作品的特色有()A、结构新、形式新B、多层次的内心探险C、利用了诗歌的诸多特征来经营小说——诗体小说D、强烈的本土意识二、简答题(42分)16、三毛游记文学的艺术特点学生答案:17、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台港文学

台港文学
(二)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 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 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
二、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特色
(三)借鉴了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 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 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 视觉与心觉的运用等。
(四)语言可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来描 述。
返回
15三朵花--刘雪华俞小凡金素梅 黄叶无风自落 秋云不雨常阴 天若有情天易老 摇摇幽恨难禁 惆怅旧如梦
返回
16望夫崖--俞小凡林瑞阳翁家明 传说里,有一个女孩 心上人飘流在海外 传说中,她站在荒野 就这样,痴痴的等待 山可移,此崖永不移 海可枯,此情永不改
返回
17一帘幽梦--陈德容刘德凯萧蔷林瑞阳 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 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 谁能解我情衷,谁将柔情深种 若能相知又相逢,共此一帘幽梦
(三)战后香港文学
1941年香港沦陷,南来作家大多撤回内地,香 港文学处于凋零时期。从1946年夏天开始, 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残酷镇压民主运动, 大批作家为了躲避战火,再次来到香港。他 们从事创作,创办报刊,培养了大批文艺骨 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郭沫若的《洪波曲》、 茅盾的《锻炼》、黄谷柳的《虾球传》、聂 绀弩的《天亮了》;诗歌有邹荻帆的《浅水 湾》等。
(二)50年代台湾文学 50年代在国民党的专制下,台湾“反共八股” 的“反共文学”泛滥一时
(三)60年代台湾文学 6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流是现代派文学。
(四)70年代台湾文学 乡土文学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陈映真的《将军族》、《华盛顿大楼》,黄春
明的《儿子的大玩偶》
(五)80年代台湾文学 :呈现出多流派、多风 格、多题材的多元化格局。

台港文学鉴赏论文

台港文学鉴赏论文

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情结台湾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界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以他的独特性,与大陆生活的差异性使得他在中国文学界中处在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地位上。

而台湾的乡土文学也是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代表。

那么究竟什么是台湾乡土文学?网络上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以台湾本省作家为主要创作人员,在继承与发扬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基础上,强调文学创作的民族性,并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的文学,被称作台湾乡土文学。

我虽然赞同政治因素会对文学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不主张将文学政治直接挂钩,跟何况今天的论题当中有“情结”二字,所以今天我想聊聊不政治的,客观的,可能也参杂着自我感性的台湾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情结。

我的书籍阅读量并不大,台湾文学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但之前我曾阅读过一本台湾文学作品,是杨渡写的《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如今想来,恰好这部我唯一读过的台湾作品,应该也算台湾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书写了作者一家从晚清到日据时代,再到光复后国民党主政的七十年,五代人一路走来的真实故事。

用鲜活的全景画面,给大陆带来了那对岸的社会演变和民间生活史。

作者虽然将书名冠以“一百年”这个大概念,但是全书却通过寻常农村生民的社会生活史和台湾经济奇迹背后的故事,透视百年来台湾农村的生活图景和向工业社会、商业社会转型的困顿与艰辛。

有一个网友对这本书的评论令我印象最深:“颠倒迷错,流浪生死,我们都是在无边无际的时间里流浪的人!哪有什么日本人,中国人,台湾人,都不过是被命运捉弄的可怜人儿!”这部体量宏大却这着眼于民间生活的作品,让我看到了绵延的亲情与血脉,流淌的辛勤与汗水。

这便是台湾乡土文学给我的最初的也是最直击人心的力量。

以上是我印象当中零碎的,松散的,简单的对台湾乡土文学和情结的看法,那么接下来,我想系统的讲一讲台湾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情结。

台湾的乡土文学经过了一个坎坷的历史发展。

虽然文学政治不挂钩,但是文学的总体趋势仍然和政治因素息息相关。

第四章 50—70年代台港文学

第四章  50—70年代台港文学
.
是白先勇至今唯一的一部长篇小 说,也是一部独特的创作。 1977年开始连载,1983年出版 单行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第一部以同性 恋为题材的小说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聚 焦台北新公园里一群沦落少年— —“青春鸟”,细腻描述了他们不 为人知的生活,以及他们被社会、 家庭、亲人所抛弃的痛苦曲折的 心路历程。
白先勇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从《金大奶奶》发表到赴美前夕,
是他的创作前期。这一时期的作品 主要回忆少年生活,主观色彩较浓, 较多地受到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 到美国留学,是白先勇创作的分水 岭。环境的骤变使他产生了难以排 遣的文化上的乡愁。经过两年的创 作停顿,白先勇写了一系列以留学 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自《永远的尹雪艳》开始,白先勇 的小说艺术臻于成熟的境界。
亮·太阳》、《樱子姑娘》,李辉英的《海角天涯》,张 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唐人《金陵春梦》等。 散文集有叶灵凤的《能不忆江南》,徐訏的《传薪集》, 徐速的《心窗》等。 诗集有力匡的《燕语》,何达的《洛美十友诗集》等。
.
5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香港兴起。1955年8 月,由王无邪、昆南、叶维廉等合办的诗刊《诗朵》出版。 其主要作者包括杜红、卢因、蓝子(西西)等。这是香港 现代诗人的第一次集结。1956年2月,马朗主编的《文 艺新潮》出版。这本杂志集翻译、理论和创作于一体,把 香港现代主义文学推向高潮。西西、李英豪、戴天、王无 邪、蔡炎培等一批年轻的作家都以开创性和实验性的创作 投入这股潮流。
《现代文学》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艺 思潮的深刻影响,它为现代派文学在 台湾的崛起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主义文学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深受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超现实主 义、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从卡夫卡、乔伊 斯、吴尔芙、福克纳、詹姆斯、劳伦斯等现代作家的作品 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中国传统文化对台港文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台港文学的影响

一、概述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学等内容,对台港地区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我国传统文化对台港文学的影响,分析其在文学作品、创作理念、文学风格等方面的体现。

二、我国传统文化对台港文学的深远影响1. 传统文化对文学主题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这些思想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台港地区文学作品的主题选择。

在台湾文学中,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常常贯穿在作品的主题之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的体现。

而在香港文学中,佛家思想所强调的生死轮回、理性超越等概念,则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2. 传统文化对文学创作理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道法自然”、“心灵至善”等思想,深刻影响着台港地区文学创作理念的形成。

在台湾文学中,作家们常常强调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追求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而在香港文学中,作家们则更加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理性思考,倾向于通过小说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我国传统文化对台港地区文学的写作风格也起到了重要影响。

在台湾文学中,受到唐诗宋词等传统诗歌的影响,许多作家对于文字的雕琢和形象的塑造有着很高的要求。

而在香港文学中,影响更多的来自古代的文学思想和现代的西方文学风格,这使得香港文学在文字运用和叙事手法上更加多元和宽广。

三、我国传统文化在台港文学中的现实价值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国传统文化在台港地区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人们对于过去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于未来可能的生活和创造的思考。

在台湾文学发展中,传统文化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创作灵感,同时又鼓励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做出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在香港文学发展中,传统文化则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深厚的文化根基,使得香港文学在现代化的同时仍然贯穿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2. 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与地域归属我国传统文化在台港地区的文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认同和地域归属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关于港台研究
(一)
持怎样的态度去评论香港文学,确实是个值得探讨
的课题。

而目前研究、评论香港文学所出现的偏差, 也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在我看来,大陆学者不仅研究香港文学出现偏差,而且研究台湾文学也缺乏中肯、持平的态度。

今年二月初,笔者随香港作联代表团赴肇庆参
加粤港澳作家联谊活动。

在座谈会上,我针对近年内地研究香港文学出现的不良倾向,坦率地提出自己
的看法。

我毫不掩饰地指出:近几年内地学者、教授研究、评论香港文学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在80
年代初大陆开放初期,内地评论界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香港文学,对香港文学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并冠之以“文化沙漠”、“通俗文学”、“色情文学”的帽子,有个别评论者甚至武断地认为香港没有峙纯文学”(即没有“严肃文学”).但到了近几年,内地评论者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他们大肆
把香港文学吹捧上天,往往是长篇大论,肉麻地把香
港文学高唱人云.更可叹的是,这些评论者,有不少
是专家学者、也不乏名校教授,实在令人惘然。

没料到我的简短发言,却引起在座作家朋友们
的热烈反响。

广东社科院香港文学研究专家许翼心
认为,大陆研究香港文学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
为存在许多“关系学”,有的“老前辈”人情难却.许教授还严肃地指出:内地评论者或许有这么一种想法:反正不在内地发表,便可放弃原则;有的评论者“把三流吹成一流”,从而自降身分。

罗琅更一针见血地说,这些评论者是为了“报恩”,以便有机会申请
到香港交流,获得接待。

我们的发言得到在座的刘斯奋、陈国凯、欧阳翎
等广东作家的首肯以及港澳作家的认同。

与会者一
致认为,如何正确研究、评论香港文学,或者说应该(二)
如众周知,大陆研究港台文学,是在1979年实
行开放政策以后篷勃发展起来的.此前,出于种种政
治因素,大陆文学评论界一直把港台文学视若洪水
猛兽,设置禁区,谁也不敢问津。

后来拜开放改革之赐,评论界终于打破港台文学的禁区,有的人开始从
事研究港台文学。

他们无论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或从历史的角度都认识到,港台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港台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两条重要的
支流,必将要汇合到中国文学浩荡的长河中去。

于是,港台文学的身价和地位在中国文坛获得
百倍提高,从两个“孤儿”一跃变为两个“宠J七”。

于是,全国各地的报刊热中于发表港台作家作
品,许多出版社乐于出版港台作家著作。

北大、复旦、厦大、暨大以及各地的社会科学院,南北呼应,纷纷
成立港台文学研究机构。

他们把港台文学作为重要
的研究课题或开设港台文学专门课程。

此外,自
1984年以来,大陆已先后在暨大、厦大、深大、复
旦等高校举行港台文学研讨会。

总之,大陆研究港台文学,经历了十六年从开始
到发展的过程,至今仍方兴未艾。

大陆评论界对港台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值得肯定。

他们努力不懈地把港台文学引荐大陆,使大陆广大
读者逐渐接受港台文学.使港台文学与中国文学加
强了交流,在这方面,大陆评论界是功不可没的。

(三)
但是,必须指出,大陆评论界在研究港台文学的
过程中,无论整个80年代或进人90年代,都出现一
些不良倾向。

早在多年以前.我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在拙文《大陆研究港台文学管窥)(见1989年
7月26日星岛晚报“大会堂”副刊,刘以琶先生主编)曾经指出:“我不否认大陆近几年在引进港台作
家作品以及研宪港台丈学方面所取得的成蜻。

大险
许多港台文学的研究者、出版人是尽了努力的,但必烦指出:有两个倾向位得注意。

例知:一、大险研宪港合作家作品,还不能傲到兼收并蓄,不能容纳百家之言,也统是说,他们所从事研宪的作家对象及其作品,欠缺深度和广度,代表性仍性不够……我认为, 丈学上的各种流派不甘在任何一种社会,都应该容
许同时并存的.要求文学统一在某一个流派1,鱿会
使丈学作品抉乏朝气,变得枯嫌无味,从而难以实现百花齐放。

大法研宪港台丈学,同样应该研宪各种流派的港台文学.独沽一味是不可取的.唯有兼收并蓄才有出路。

二、我弧调大险研宪港台文学应容纳各种流派.兼收并蓄,并不千于说,所有的港台丈学作品, 包括通俗的、流行的、严方的,娜可不分青红名白地瓜收不谈。

这样傲又会走上另一个极端。

因为不甘是哪一种奥型的港台文学作品,也有内容好坏之分,格调高低之别。


我把大陆评论界对港台文学研究所出现的上述
两种倾向,归咎于他们对港台文学缺乏全面的了解, 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

因此,他们研究港台作家作品,往往会挂一漏万。

但可喜的是,随着港台文学研究的深人发展,大陆评论界已经注愈到纠正上述两
种倾向.有的评论者的笔触以及评论对象,已涉猎港
台一些包含各种流派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甚
至对一些在港台走俏的流行小说及武侠小说作家作品,也产生了评论的兴趣。

这样,大t的港台文学作品及其评论文章,像排山倒海一般涌人大陆文坛,它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

大陆评论界近几年纠正了对港台文学研究不能
兼收并蓄的倾向后,又出现了另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那就是对港台文学大肆吹捧,有赞无弹。

而这类评论高手往往又是教授或学者。

这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的事!
那天我在肇庆三地作家座谈会上发言后,澳门
作家林小姐走过来对我说,非常同意我的看法,说她有的作品被评论者罗列了一大堆优点,连自已都觉
得不好意思而脸红.她的这种心态也颇有代表性。

难怪香港文学评论家璧华先生在《中港文学交流述评) 一文里指出,时下“绝大多数评论素质不高,表砚在无原到的只赞不弹,而赞的又不是地方、高招滚得令人不奇服。


璧华还指出:“我参加过好几次港台丈李研讨
会,发砚大险评论家对港台丈学都捧得过高,中青的评论甚少,在阿谈心态下写出的丈章自然难有创见。

”接寿,璧华更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通的实质:“大
险学者对香港丈李的评论,最初是学术性的,而今却成为一种商业性的行为,确非始朴所及.这不倪不引起关心香港文学的人的深深优虑。

”我基本上是赞同璧华的上述观点的。

(四)
文学要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文学评论的推动.但
正确的文学评论才能够促进文学繁荣与发展.错误
的文学评论,就会阻碍文学转荣与发展.甚至误导读者.而香港文学要繁荣与发展.要加强两岸及香港三地文学交流,同样需要正确的文学评论的推动。

香港文学不仅需要本地评论家的推介与评论,也需要大
陆评论家的推介与评论,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因此,香港文学需要的评论,是实事求是的、公
允的、持平的.任何偏激的、只褒不贬或只贬不褒的评论,都不利于香港文学的发展。

我一向主张大力肯定香港作家作品的成绩与优点,但与此同时,倘作品有缺点的话也给予指出或批评,让读者知道瑕不掩瑜.也未尝不可。

一部作品总不能像碧玉无瑕的,既然这样,我们的评论家为什么要回避作品缺点呢?此外,评论文章对滋美、过誉之词也不宜用得太多太滥,否则弄巧成拙,叫读者、作者读起来怪难受的. 最后,我必须指出的是,大陆研究港台文学出现
的毫无原则的吹捧之风,仅仅是在少数评论者的文
章里反映出来的。

但人数虽少,影响极坏!这些年来, 我们还是读了一些质t较高的香港文学评论文章, 而这些文章正是大陆评论家的大手笔。

据我了解,大陆许多学者、教授正热中于默默地研究、评论港台文学,我有不少作家朋友,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本文提出大陆研究港台文学所出现的不正之风,旨在恳
请评论界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