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文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关于港台研究
(一)
持怎样的态度去评论香港文学,确实是个值得探讨
的课题。而目前研究、评论香港文学所出现的偏差, 也是值得引起注意的。在我看来,大陆学者不仅研究香港文学出现偏差,而且研究台湾文学也缺乏中肯、持平的态度。
今年二月初,笔者随香港作联代表团赴肇庆参
加粤港澳作家联谊活动。在座谈会上,我针对近年内地研究香港文学出现的不良倾向,坦率地提出自己
的看法。我毫不掩饰地指出:近几年内地学者、教授研究、评论香港文学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在80
年代初大陆开放初期,内地评论界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香港文学,对香港文学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并冠之以“文化沙漠”、“通俗文学”、“色情文学”的帽子,有个别评论者甚至武断地认为香港没有峙纯文学”(即没有“严肃文学”).但到了近几年,内地评论者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大肆
把香港文学吹捧上天,往往是长篇大论,肉麻地把香
港文学高唱人云.更可叹的是,这些评论者,有不少
是专家学者、也不乏名校教授,实在令人惘然。
没料到我的简短发言,却引起在座作家朋友们
的热烈反响。广东社科院香港文学研究专家许翼心
认为,大陆研究香港文学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
为存在许多“关系学”,有的“老前辈”人情难却.许教授还严肃地指出:内地评论者或许有这么一种想法:反正不在内地发表,便可放弃原则;有的评论者“把三流吹成一流”,从而自降身分。罗琅更一针见血地说,这些评论者是为了“报恩”,以便有机会申请
到香港交流,获得接待。
我们的发言得到在座的刘斯奋、陈国凯、欧阳翎
等广东作家的首肯以及港澳作家的认同。与会者一
致认为,如何正确研究、评论香港文学,或者说应该(二)
如众周知,大陆研究港台文学,是在1979年实
行开放政策以后篷勃发展起来的.此前,出于种种政
治因素,大陆文学评论界一直把港台文学视若洪水
猛兽,设置禁区,谁也不敢问津。后来拜开放改革之赐,评论界终于打破港台文学的禁区,有的人开始从
事研究港台文学。他们无论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或从历史的角度都认识到,港台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港台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两条重要的
支流,必将要汇合到中国文学浩荡的长河中去。
于是,港台文学的身价和地位在中国文坛获得
百倍提高,从两个“孤儿”一跃变为两个“宠J七”。于是,全国各地的报刊热中于发表港台作家作
品,许多出版社乐于出版港台作家著作。北大、复旦、厦大、暨大以及各地的社会科学院,南北呼应,纷纷
成立港台文学研究机构。他们把港台文学作为重要
的研究课题或开设港台文学专门课程。此外,自
1984年以来,大陆已先后在暨大、厦大、深大、复
旦等高校举行港台文学研讨会。
总之,大陆研究港台文学,经历了十六年从开始
到发展的过程,至今仍方兴未艾。大陆评论界对港台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值得肯定。
他们努力不懈地把港台文学引荐大陆,使大陆广大
读者逐渐接受港台文学.使港台文学与中国文学加
强了交流,在这方面,大陆评论界是功不可没的。(三)
但是,必须指出,大陆评论界在研究港台文学的
过程中,无论整个80年代或进人90年代,都出现一
些不良倾向。早在多年以前.我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在拙文《大陆研究港台文学管窥)(见1989年
7月26日星岛晚报“大会堂”副刊,刘以琶先生主编)曾经指出:“我不否认大陆近几年在引进港台作
家作品以及研宪港台丈学方面所取得的成蜻。大险
许多港台文学的研究者、出版人是尽了努力的,但必烦指出:有两个倾向位得注意。例知:一、大险研宪港合作家作品,还不能傲到兼收并蓄,不能容纳百家之言,也统是说,他们所从事研宪的作家对象及其作品,欠缺深度和广度,代表性仍性不够……我认为, 丈学上的各种流派不甘在任何一种社会,都应该容
许同时并存的.要求文学统一在某一个流派1,鱿会
使丈学作品抉乏朝气,变得枯嫌无味,从而难以实现百花齐放。大法研宪港台丈学,同样应该研宪各种流派的港台文学.独沽一味是不可取的.唯有兼收并蓄才有出路。二、我弧调大险研宪港台文学应容纳各种流派.兼收并蓄,并不千于说,所有的港台丈学作品, 包括通俗的、流行的、严方的,娜可不分青红名白地瓜收不谈。这样傲又会走上另一个极端。因为不甘是哪一种奥型的港台文学作品,也有内容好坏之分,格调高低之别。”
我把大陆评论界对港台文学研究所出现的上述
两种倾向,归咎于他们对港台文学缺乏全面的了解, 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他们研究港台作家作品,往往会挂一漏万。但可喜的是,随着港台文学研究的深人发展,大陆评论界已经注愈到纠正上述两
种倾向.有的评论者的笔触以及评论对象,已涉猎港
台一些包含各种流派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甚
至对一些在港台走俏的流行小说及武侠小说作家作品,也产生了评论的兴趣。这样,大t的港台文学作品及其评论文章,像排山倒海一般涌人大陆文坛,它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
大陆评论界近几年纠正了对港台文学研究不能
兼收并蓄的倾向后,又出现了另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那就是对港台文学大肆吹捧,有赞无弹。而这类评论高手往往又是教授或学者。这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的事!
那天我在肇庆三地作家座谈会上发言后,澳门
作家林小姐走过来对我说,非常同意我的看法,说她有的作品被评论者罗列了一大堆优点,连自已都觉
得不好意思而脸红.她的这种心态也颇有代表性。难怪香港文学评论家璧华先生在《中港文学交流述评) 一文里指出,时下“绝大多数评论素质不高,表砚在无原到的只赞不弹,而赞的又不是地方、高招滚得令人不奇服。”
璧华还指出:“我参加过好几次港台丈李研讨
会,发砚大险评论家对港台丈学都捧得过高,中青的评论甚少,在阿谈心态下写出的丈章自然难有创见。”接寿,璧华更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通的实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