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一)

合集下载

港台文学之一:萧红、张爱玲

港台文学之一:萧红、张爱玲

小说中,无 论是豪门千 金、望族闺 秀,还是小 家碧玉,她 们的灵魂都 深深浸润着 这种依附意 识。
第三、关注现实中的女性、透视女性的 生存价值与心态的不同:
萧红擅长通过普通农妇求生存的艰辛和痛苦, 控拆封建传统、夫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张爱玲揭去封建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反思怨 女恶妇的文化负面,‚榨‛出隐秘角落的‚恶‛。
• 《金锁记》中年轻、健壮的曹七巧嫁给了瘫痪的姜家二少 依附男 爷。 性成为一个 • 《留情》中36岁的敦凤做了59岁的米先生的姨太太。 女人存在的 • 《倾城之恋》中出身书香门第的白流苏迫于娘家人的逼迫 和生计,耍尽手腕与范柳原周旋。 全部意义, 她没有独立 • 《连环套》中花季年龄的霓喜。 • 小说《等》中的太太们。 存在的权利。 • 傅雷在评张爱玲小说时有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论断: 在张爱玲的 “人类最大的悲剧往往是内在的”。
第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张爱玲和萧红 在对女性命运观照角度上的差异。 萧红主要揭示北方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和生命 形式。张爱玲则多描写被传统男权文化剥夺了自我 意识的港、沪大都市里中上层家庭的女性角色。

萧红侧重于对女性的身体体验和特殊的 生命感受的表现。 • 张爱玲重视对女性心理的矛盾、压抑和 自我冲突的深层挖掘,她关注的是女性的内 省,是对女性自我的质询,或许在不期然间, 张爱玲完成了将女性写作由控诉社会到解构 自我的深化。
——王剑丛:《香港文学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 3 页。

二、香港文学的特质
1、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 2、具有流动性、开放性、兼容 性的特色。 3、都市文化色彩浓重。 4、快餐(专栏)文学最为活跃。 5、香港通俗文学所占比重最大。
三、香港文学的萌芽期、开拓期

第六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ppt.Convertor

第六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ppt.Convertor

中国当代文学第六章第六章50-70年代香港文学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该时期香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概况。

掌握刘以鬯、金庸的小说创作特色与成就。

第六章50-70年代香港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拓荒期真正崛起在1927年以后;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1928);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1929);30年代刊物涌现,《红豆》影响最大。

第六章50-70年代香港文学二、40年代1.南来作家掀起了第一次创作高潮。

2.1939年,文协香港分会成立。

3.丰硕的创作实绩(四种体裁都有)。

4.1946年起第二次南来作家,阵容更为强大。

5. 创作实绩可观,《虾球传》影响最大。

第六章50-70年代香港文学三、50-70年代1.政治色彩浓厚。

2.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南来作家(第三波),本土作家也在崛起。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兴起(诗刊《诗朵》)。

4.通俗文学崛起。

5.第四波南来作家,本土作家阵容强大。

6.文学进入繁荣期,形成多元发展的格局。

第六章50-70年代香港文学第二节重要作家作品一、刘以鬯的《酒徒》(1963)“中国首部意识流长篇小说”1.是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的混合物其外部结构以主人公的“醉—醒—醉、现实—梦幻—现实”的循环形式进行,从而把小说分成两部分:一是主人公醒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构成写实情节;二是主人公醉时的幻觉和幻象,构成虚幻情节。

第六章50-70年代香港文学2.是诗和小说的混合物为表现万花筒似的幻觉和幻象,采用了跳跃性、抒发性的诗的语言和形式。

3.小说的内在结构主人公与麦荷门、莫雨的关系——事业线索主人公与张丽丽、杨露的关系——爱情线索4.象征手法(1)结尾雷老太太的死是主人公绝境的象征;(2)以“酒徒”在清醒和醉倒两种姿势中的反复,揭示香港人生存的某种本质。

第六章50-70年代香港文学二、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创作阶段1.早期(1955-1957):已现新派特征2.中期(1957-1964):成熟期3.后期(1965年以后):高潮期(二)思想内涵1.深厚的文化意蕴。

港台文学专题研究第一讲

港台文学专题研究第一讲
, 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 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 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江畔 一排数十株乌桕树,叶子似火烧般红, 一排数十株乌桕树,叶子似火烧般红,正 是八月天时。村前村后的野草刚起始变黄, 是八月天时。村前村后的野草刚起始变黄, 一抹斜阳映照之下,更增加了几分萧索。 一抹斜阳映照之下,更增加了几分萧索。 两株大松树下围着一堆村民, 两株大松树下围着一堆村民,男男女女和 十几个小孩, 十几个小孩,正自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个瘦 削的老者说话。 削的老者说话。
关于香港文学
香港舞蹈家曹诚渊说: 香港舞蹈家曹诚渊说:“香港是一个精 致的城市,就像一个象牙球, 致的城市,就像一个象牙球,本质是脆 弱易碎,外观是灵巧多变, 弱易碎,外观是灵巧多变,而卷藏在一 圈圈球体内的,竟是那么繁复, 圈圈球体内的,竟是那么繁复,不易整 不易清洁。 理,不易清洁。就因为这个象牙球是我 土生土长的地方, 土生土长的地方,所以我有权利去喜爱 也有义务毫无条件去保护它。 它,也有义务毫无条件去保护它。”
温瑞安的“武侠现代派” 温瑞安的“武侠现代派”作品
《杀了你,好吗?》 杀了你,好吗? 请请,请请请》 《请请,请请请》 牛肉面》 《牛肉面》 敬请造反一次》 《敬请造反一次》 没有说过坏话的可以不看》 《没有说过坏话的可以不看》
如何认识“香港新武侠小说”的兴起? 如何认识“香港新武侠小说”的兴起?
祈祷词
我知道这世界不是绝对的好/ 我知道这世界不是绝对的好 / 我也知道它 有衰老/然而我只有一次的机会/ 有离别 有衰老/然而我只有一次的机会/上主 请俯听我的祈祷/请给我一个长长的夏季/ 啊 请俯听我的祈祷/请给我一个长长的夏季/ 给我一段无瑕的回忆/给我一颗温柔的心/ 给我一段无瑕的回忆/给我一颗温柔的心/给我 一份洁白的恋情 所以/ 我只能来这世上一次 所以 / 请再给我一 个美丽的名字/好让他能在夜里低唤我/ 个美丽的名字/好让他能在夜里低唤我/在奔驰 的岁月里/ 的岁月里/永远记得我们曾经相爱的事

香港文学研究综述(一)

香港文学研究综述(一)

香港文学研究综述(一)大陆的香港文学研究在近年来表现出日渐深入的态势,2001年又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在此仅就所了解、掌握的大陆香港文学研究的一些情况予以简略评述。

一、综述性研究和台湾文学研究一样,进入2001年以来,大陆学者也开始了对香港文学某个或某些问题的总结和综述。

杨匡汉的《学术语境中的香港文学研究》(1)对当今香港文学研究中带有学理性的问题进行了阐释。

首先对所谓“大中国文学”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一体多元”的文学,并基于此生出两个理念:一是任何试图“圈地”的一厢情愿或“画地为牢”的固执,都会给学术思想和文学研究带来局限;二是实行现代与当代之打通、主体民族与众多兄弟民族文学之打通、大陆与台港澳地区文学之打通、北方与南方之打通,即四个“打通”,这也意味着将研究视野从“封闭的空间”到“距离的空间”再到“共享的空间”的转移。

与此相连的,作者对“殖民主义文学”、“中国性淹没了香港性”等提法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其次作者细致探讨了文学形态和研究话题的问题,把文学形态分为意识形态文学、意象形态文学、意绪形态文学和意义形态文学几类。

最后作者列举了近年来香港文学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表示了对今后香港文学研究的期望。

本文把香港文学研究放到了学术语境中进行整体考察,归纳了近期香港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是对该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的一次小的总结。

香港文学作品在内地传播的历史由来已久,古远清的《香港文学内地传播简史》(2)总结了自香港文学传入大陆以来的三种传播视角及其传播手段即意识形态视角时期(1978—1983年)、商业视角时期(1984—1993年)以及商业视角与文化视角并列时期(1994—2000年)。

作者在对传播视角进行了分期后又特别指出,这三种视角在任何时候均是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的。

文章系统地分析了香港文学在内地传播的历程以及其传播的原因和影响,是对多年来香港文学在内地传播状况的一次梳理。

二、文学批评研究香港文学从整体上讲是一种都市文学,由这种都市文学派生出来的文学理论批评自然迥异于内地的文学理论批评。

香港文学

香港文学

2. 电视剧本:《七女性》《北斗星》《年青 人》《小时候》《狮子山下》《岁月河山》《烙印 》《霸王别姬》等。
3. 电影剧本:《父子情》《细圈仔》《窥情 》《胭脂扣》《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秦俑》等 ;舞剧作品《搜神》、《女色》。 4. 散文集:《白开水》《爆竹烟花》《红尘 》《青红皂白》《戏弄》《镜花》《绿腰》等。
抗战前期香港文学运动的特点:
1、复刊和新办的鼓吹抗战文艺和刊载抗战文学作品的文 艺杂志、报纸副刊,成为抗战文艺运动在香港开展的有力支柱 。 2、诗歌和戏剧运动蓬勃兴起。
3、在理论上大力促进文学与时代与战斗的人生紧密结合
。 4、从文学创作来看,形成了一支经常写稿的核心队伍, 杜埃、林焕平、袁水拍等便是台柱。
5、作品富有深厚的文学内涵,语言畅达明快,雅俗共赏; 6、作品的历史知识与社会知识十分丰富;
7、作品情节曲折离奇,人物性格鲜明。
二、梁羽生
梁羽生(1924-2009), 原名陈文统,著名武侠小说 家,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 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 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代表作有《白发魔女 传》、《七剑下天山》、 《萍踪侠影》等。
香港文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香港文学概说 香港小说创作及代表作家 香港诗歌创作及代表诗人
香港散文创作及其代表作家
第一节 香港文学概说
香港位于珠江口外侧,原 属广东省东莞县,后划归 宝安县。这个原来只有几 千人口的海岛渔村,现已 发展为包括香港岛、九龙 、新界,有1095平方公里 ,人口600多万高度现代的 商业大都会,有“东方之 珠”的美誉。
3、女性空间
1980年代以来,女性作家创作是香港文坛一道活跃 的风景。代表作家及作品: 李碧华:《胭脂扣》、《霸王别姬》 钟玲玲:《爱莲说》《爱人》 辛其氏:《红格子酒铺》 黄碧云:《其后》、《温柔与暴烈》、《双世女子 维洛列嘉》

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
乾隆皇帝的江南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
诗歌在节奏上明显显露 出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 即通过诗句的移行来造 成一种视觉效果和情绪 效果。复沓的手法与重 词叠字的反复使用,不 仅增强了这首诗的音乐 性,读来韵致绵长,而 且有效地助成了内在情 韵的摇曳多姿。
小说中的孽子们是一群漂泊无依的孩子,他们 被遗弃在街头,被逐出家门,或屡次从家中逃 跑。父母视他们为“畜生”,世俗世界更不可 能接纳他们。于是他们只能在夜间出没。他们 虽然各有各的不幸,却选择了同一个可以逃避 不幸的王国,因为“在我们这个王国里,我们 没有尊卑,没有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强弱。 我们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让欲望焚炼得痛不可当 的躯体,一颗颗寂寞得发疯发狂的心”。
倪匡谈《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一开始,就是魔教长老曲洋和刘 正风的友谊,两人琴萧合奏了一阕《笑傲江 湖》,正、邪之间的分野究竟如何,是根据世 俗的人云亦云来分野,还是根据个人的意愿来 分野,还是照自己的判断来分野。正是什么? 邪是什么?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一连串发人深 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全书中又各有了答 案,这是《笑傲江湖》最不同凡响之处。
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 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 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热爱中 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称“中国,最美最母亲 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 条黄河的支流”。表达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
开始在《明报》连载。同时,又连载《白马啸 西风》。 1969年 创作《鹿鼎记》。 1972年 《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封笔。

新 香港文学资料

新 香港文学资料
香港文学
• 一、香港文学概况: • (一)、殖民叙事(西方中心主义):如毛 姆的《面纱》(《彩色的面纱》),殖民话 语(拯救与被拯救,文明与愚昧野蛮,对东 方神秘化的赞扬或妖魔化); • 克莱威尔的《大班》,美美情妇,惟一正面 描绘的东方女人,史迪克的情妇,隐喻着殖 民地东方是一个充满性魅力又渴望征服的女 性。
• 纪实小说《艰苦的行程》。 • 这部作品记述了作者于香港沦陷后,胸怀 着报国之志,辗转飘泊于中国大地的千山 万水的艰苦行程。小说避开对战争的正面 描述,侧重写战争留下的灾难,写沿途的 凄怆景色、难民的流离失所。 • 《艰苦的行程》这部纪实性文学作品是中 国四十年代历史的一面镜子,在香港文学 史上具有特殊的史学价值。
• 他们萍水相逢,殊途同归,共同组成 一个“穷家”。 • 他们互相同情,互相支持,相濡以沫, 苦苦挣扎,但在迫租、失业、失恋的 重重打击下,无法生活下来, • 这个“家庭”最后被迫走向崩溃。小 说形象地反映了抗战胜利后香港现实 生活中的混乱、严酷和社会的不合理。
• 《穷巷》结构严谨,描写细腻,矛盾斗争 犬牙交错,“家庭”内外的矛盾相结合, 历史的矛盾与现实的矛盾相糅合,环环相 扣,人物命运层层推进,高潮迭出。 • 《穷巷》中的人物已经从梦幻状态走向现 实生活,情感描写也从男女间的纯爱转向 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这标志着作者创作艺 术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作者创作倾向上的 变化,是香港文学史上一部有历史意义的 作品。
舒巷城(1923—1999) 乡土作家
原名王深泉。1923年生于广东惠阳。太平洋战争 爆发前,舒巷城在茅盾主编的《立报》副刊 《言林》发表作品,并从此开始其文学创作之 路。1942年,舒巷城北上桂林,遇上湘桂大撤 退,于是便四处飘泊,于1948年重返香港。 深受五四新文学创作理念的影响。先后出版短篇 小说集《山上山下》、《雾香港》、《伦敦的 八月》、《曲巷恩仇》;长篇小说《太阳下山 了》、《白兰花》、《巴黎两岸》;诗集《我 的抒情诗》、《回声集》和《都市诗钞》等。 1999年4月17日于香港逝世。

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

h
13
余光中曾说:“在许多诗歌中,母亲的形象是
和故乡内地的形象重叠在一起的。就我个人来 说,出生在南京,抗战的时候在四川,后来又 到了福建,我的心里有中国文化的胎记。这是 抹杀不掉的。在台湾几年后,我又到美国读书, 在美国待了好几年,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 和社会。这种文化上的对照感令我觉得:一个 人必须离开母亲才能有家的感觉,一个没有出 过国的人不会有国家和民族的概念。”
h
9
白先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采取以形写神 的手法,在人物心理活动上采取意识流的手法 等;在结构上纵横交织,既有传统的纵剖,又 有西方的横端截取;语言上典雅精美、洗练明 快。
h
10
三、余光中的诗文
余光中(1928-): 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 故也自称“江南人”。
h
11
h
h
14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h
15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h
16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h
8
就是在那个王国里,他们过着为人唾弃、靠出卖肉体 为生的肮脏生活。然而,他们毕竟还生活在人间的边 缘,食着人间的烟火,在他们的世界里,我们毫无意 外地看到胜似人间的温情在荡漾。白先勇以全方位的 情感视角,辩证地描写孽子们的生活,既不隐讳他们 的堕落和放荡不羁,也不因为他们受到世俗的排斥就 一叶障目,而是把他们“不孽”的一面真切感人地表 现出来,从而呈献给读者一群鲜活、生动、立体的人 物形象。

新 香港文学

新 香港文学

这些小说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被淡化, 情调则各异,或亲切柔和,花好月圆; 或痛苦感伤,惆怅困扰;或疯狂宣泄, 万念俱灰。
香港女作家的言情小说一般都带有很 强的商业性,给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 余提供娱乐,消除劳顿疲乏,追求畅 销。
• 这类小说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 见的,模式化可谓最突出的毛 病。
亦舒
第二代本土作家:钟晓阳
1963年出生于广州,同年随父母定居 香港,19 81 年从圣玛丽亚英文书院毕 业后赴美留学,就读文科电影系,在 读期间,钟晓阳陆续推出《停车暂借 问》、《春在绿芜中》、《爱妻》、 《流年》、《唤真真》、《细说》、 《哀歌》等中长篇和散文小说集多部。 “中文文学奖”、“青年文学奖”。
香港文学
• 一、香港文学概况: • (一)、殖民叙事(西方中心主义):如毛 姆的《面纱》(《彩色的面纱》),殖民话 语(拯救与被拯救,文明与愚昧野蛮,对东 方神秘化的赞扬或妖魔化); • 克莱威尔的《大班》,美美情妇,惟一正面 描绘的东方女人,史迪克的情妇,隐喻着殖 民地东方是一个充满性魅力又渴望征服的女 性。
• 他们萍水相逢,殊途同归,共同组成 一个“穷家”。 • 他们互相同情,互相支持,相濡以沫, 苦苦挣扎,但在迫租、失业、失恋的 重重打击下,无法生活下来, • 这个“家庭”最后被迫走向崩溃。小 说形象地反映了抗战胜利后香港现实 生活中的混乱、严酷和社会的不合理。
• 《穷巷》结构严谨,描写细腻,矛盾斗争 犬牙交错,“家庭”内外的矛盾相结合, 历史的矛盾与现实的矛盾相糅合,环环相 扣,人物命运层层推进,高潮迭出。 • 《穷巷》中的人物已经从梦幻状态走向现 实生活,情感描写也从男女间的纯爱转向 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这标志着作者创作艺 术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作者创作倾向上的 变化,是香港文学史上一部有历史意义的 作品。

香港文学概述

香港文学概述

梁羽生是“新武侠小说”的创始人 共创作武 梁羽生是“新武侠小说”的创始人,共创作武 侠小说30多部 代表作品为 七剑下天山》 侠小说 多部,代表作品为《七剑下天山》、 多部 代表作品为《 《萍踪侠影》、《白发魔女传悄地进行为着的革命 一场静悄悄地进行为着的革命 金庸的武侠小说
第一节 武侠小说
具有相当影响力和较高艺术成就的是以梁羽生、 具有相当影响力和较高艺术成就的是以梁羽生、金庸为 代表的“新武侠小说” 代表的“新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在我国源远流长,也经历过曲折的衍变过程。 武侠小说在我国源远流长,也经历过曲折的衍变过程。 早在先秦诸子典籍中就开始出现“ 五蠹》 早在先秦诸子典籍中就开始出现“侠”。《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 五蠹 篇的“侠以武犯禁” 墨子》 摩顶放踵, 篇的“侠以武犯禁”和《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 而为之” 就记述了“ 的行为和“ 的精神。 而为之”,就记述了“侠”的行为和“侠”的精神。汉 司马迁《史记》中的朱家、郭放、聂政、 代,司马迁《史记》中的朱家、郭放、聂政、高渐离 等可以看成我国早期的侠客形象;唐人传奇的出现, “等可以看成我国早期的侠客形象;唐人传奇的出现, 标志着我国武侠小说已初具雏型, 昆仑奴》 标志着我国武侠小说已初具雏型,如《昆仑奴》、《红 线女》 虬髯客传》 线女》、《虬髯客传》等。
金庸是香港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 金庸是香港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浙江海宁 本名查良镛,金庸是他写武侠小说的笔名, 人,本名查良镛,金庸是他写武侠小说的笔名, 字的一分为二。 年处女作《 是“镛”字的一分为二。从1955年处女作《书 年处女作 剑恩仇录》的创作开始,一直到1972年《鹿鼎 剑恩仇录》的创作开始,一直到 年 的全部出版,金庸宣布“封刀” 记》的全部出版,金庸宣布“封刀”,退出江 一共创作了15部作品 部作品。 越女剑》 湖,一共创作了 部作品。除《越女剑》外, 金庸把每一部作品题目的开头一字连成两句诗: 金庸把每一部作品题目的开头一字连成两句诗: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

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

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超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阅读书目一、台港澳华文文学台湾:(一)小说:赖和:《一杆秤仔》《不如意的过年》《可怜她死了》吕赫若:《牛车》杨逵:《送报夫》《模范村》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钟理和:《笠山农场》《原乡人》钟肇政:《浊流三步曲》《台湾人三部曲》陈映真:《将军族》《夜行货车》黄春明:《青番公的故事》《看海的日子》王祯和:《嫁妆一牛车》《小林来台北》李乔:《寒夜三部曲》陈冠学:《田园之秋》田雅各:《拓拔斯·搭玛匹玛》白先勇:《金大奶奶》《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游园惊梦》《孽子》欧阳子:《花瓶》《魔女》王文兴:《家变》七等生:《我爱黑眼珠》《隐遁者》东方白:《浪》宋泽莱:《红楼旧事》《废园》聂华苓:《桑青与桃红》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陈若曦:《尹县长》《突围》张系国:《棋王》马森:《夜游》《生活在瓶中》丛甦:《盲猎》赵淑侠:《我们的歌》李敖:《北京法源寺》林海音:《城南旧事》孟瑶:《梨园子弟》郭良蕙:《四月的旋律》《心锁》施叔青:《壁虎》廖辉英:《油麻菜籽》《不归路》袁琼琼:《自己的天空》《今生缘》高阳:《慈禧全传》《胡雪岩》古龙:《绝代双骄》《楚留香》系列《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琼瑶:《窗外》《几度夕阳红》《彩云飞》黄凡:《赖索》张大春:《将军碑》《四喜忧园》李昂:《杀夫》《迷园》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荒人手记》苏伟贞:《离开同方》吴锦发:《燕鸣的街道》王幼华:《狐》(二)诗歌:张我军:《乱都之恋》赖和:《流离曲》吴晟:《手》《路》白萩:《流浪者》莫那能:《美丽的稻穗》纪弦:《你的名字》余光中:《乡愁》《芝加哥之死》《我之固体化》《武陵少年》《当我死时》《双人床》洛夫:《风雨之夕》《石室之死亡》郑愁予:《梦土上》《错误》覃子豪:《追求》《诗的播种者》罗门:《流浪人》《都市之死》痖弦:《深渊》《坤伶》商禽:《长颈鹿》《逃亡的天空》李魁贤:《弦音》蓉子:《伞》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盼望》林耀德:《军火商韩鲍》向阳:《阿爹的饭包》钟鼎文:《留言》墨人:《烟水亭》钟雷:《夜雨》周梦蝶:《树》胡品清:《画云的女人》詹冰:《水牛图》羊令野:《红叶赋》叶维廉:《花开的声音》隐地:《爱情风筝》高准:《中国万岁交响曲》林亨泰:《风景》文晓村:《誓约》杨唤:《二十四岁》张默:《饮那绺苍发》辛郁:《豹》郭枫:《观莲蕊峰有得》非马:《鸟笼》朵思:《影子》林焕章:《受伤的蝴蝶》张香华:《午后的垂钓》张健:《选战之后》杨牧:《凄凉三犯》杜国清:《蜘蛛》王润华:《皮影戏》绿蒂:《风与城》张错:《茶的情诗》吴晟:《土》施喜继:《小耘周岁》简政珍:《政客》百灵:《风筝》陈义芝:《黄鹤楼下午》渡也:《眼疾与牙疼》詹澈:《日升月落》向阳:《阿爹的饭包》杨平:《忘言》(一)散文: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琦君:《压岁钱》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给母亲梳头》罗兰:《夏天组曲》张晓风:《愁乡石》梁实秋:《雅舍小品》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三毛:《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简媜:《四月裂帛》林清玄:《紫色菩提》《有情菩提》刘墉:《点一盏灯》《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言曦:《伴》张秀亚:《父与女》《风雨中》李敖:《老年人与棒子》林文月:《遥远》叶维廉:《母亲,你是中国最根深的力量》许达然:《瀑布与石头》蒋勋:《苔》吴鲁芹:《鸡尾酒会》子敏:《“纯真”好》王鼎钧:《那树》《最美与最丑》杨牧:《山谷记载》亮轩:《剑》林耀德:《树》陈冠学:《田园之秋》阿盛:《唱起唐山谣》余光中:《望乡的牧神》《青青边愁》台静农:《辅仁旧事》《我与老舍与酒》李敖:《老年人与棒子》(二)戏剧、影视:李曼瑰:《楚汉风云》姚一苇:《来自凤凰镇的人》《碾玉观音》侯孝贤:《东东的假期》《风柜来的人》李安:《推手》《喜宴》香港:(一)小说:黄谷柳:《虾球传》侣伦:《穷巷》舒巷城:《太阳下山了》海辛:《乞丐公主》西西:《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吴煦斌:《牛》钟晓阳:《停车暂借问》黄碧云:《盛世恋》董启章:《安卓珍妮》徐訏:《江湖行》《女子与事》《结局》李辉英:《人间》《名流》徐速:《星星·月亮·太阳》刘以鬯:《酒徒》陶然:《与你同行》《一样的天空》东瑞:《无言时代》《迷城》颜纯钩:《天谴》《红绿灯》王璞:《扇子事件》《幺舅传奇》刘绍铭:《二残游记》也斯:《剪纸》施叔青:“香港的故事”“香港三部曲”梁羽生:《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云海玉弓缘》金庸:《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鹿鼎记》温瑞安:“四大神捕系列”亦舒:《喜宝》《玫瑰的故事》李碧华:《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梁凤仪:《千堆雪》《九重恩怨》林燕妮:《缘》《纯爱无边》卫斯理:《蓝血人》《回归》《老猫》白洛:《赛马日》张君默:《大预言》南宫博:《杨贵妃》。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香港属于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1、香港新文学的开创(20世纪初) 内容: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 状态 如,侣伦《穷巷》 黄谷柳《虾球传》
2、50、60年代的本土作家和通俗小 说潮流 (1)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 传统小说样式 浓郁的现代感 (2)亦舒、岑凯伦的言情小说 3、7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的文学发展 如,董桥的散文 (华侨子弟,有着复杂的教育背景)
(二)台湾当代文学史(20世纪50~70年代)
“三禁”:“党禁”、“报禁”、“戒严法”
1、“战斗文学”“反共文学” 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提倡
“军中三剑客”----司马中原、朱西宁、段彩华 2、怀乡文学 50年代初,缅怀、追忆 林海音《城南旧事》 於梨华《梦回青河》 张秀亚《三色堇》
7 、新生代作家:龙应台、萧飒、罗青、
朱天文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7 、新人类作家与世纪末文学思潮:
朱天文、朱天心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第二节
香港文学
要艺术特点 。 赖和所开创的立足乡土、心怀 祖国、反抗异族统治的现实主义文 学传统,成为后代台湾作家的一笔 宝贵财富。
3、30年代倡导“乡土文学”
黄石辉、郭秋生、叶荣钟大力提倡
口号——“用台湾话做文,用台湾话写 小说,用台湾话做歌谣,描写台湾的事 物” “到民间去,到农村去” 4、 30、40年代,对”皇民文学“的抵制 5、台湾光复以后的论争 6、社团与刊物 “新民会” “台湾文化协会” “南音社” 《台湾青年》《台湾民报》《台湾文艺》 《兴起
与发展 首先从诗歌上倡导 小说方面:围绕在夏济安周围的大学 生作家 60年代,以《文学杂志》、《现代文 学》为阵地掀起现代主义浪潮 白先勇《游园惊梦》 欧阳子《魔女》

香港文学

香港文学

一、香港大众文学新文学回顾香港乡土文学【太阳下山了】香港言情小说亦舒【喜宝】李碧华【胭脂扣】【青蛇】金庸及其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鹿鼎记】西西【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二、影像香港岁月神偷罗启锐麦兜当当伴我心天水围的日与夜许鞍华香港乡土文学-------------------------------特点:1.故乡这个词用在香港人身上有点奇怪,我们基本在一个城市成长。

香港的很多作家都会很刻意地去写香港这个地方,因为大家都觉得香港是故乡。

所以这里很有趣,那就是香港有乡土文学的元素,但是这种乡土的元素不是在农村,而是在城市里。

这种城市乡土与一般的乡土不一样,城市是人为的世界,我们跟周围人为的东西产生的亲密感构建了我们的“世界”,所以我们会费尽心思地去讲述其中的关系。

1.《虾球传》黄谷柳香港乡土文学《虾球传》是一部富有浓厚地方色彩和强烈生活气息的作品,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从流浪少年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虾球的形象。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崩溃前的最黑暗的日子里,《虾球传》的出现给窒息的文坛送来了春风。

书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作者对粤港乡风市井的深刻洞察,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当时粤港市民的生活风貌2. 《我城》西西《我城》,西西传诵三十余年的出名巨著,风格独特,被认为是开创了香港本土城市文本的先河。

《我城》发表三十周年时,香港报纸曾专门设版纪念。

中学毕业生阿果眼中的70年代香港,阿髪、悠悠、阿傻、麦快乐等草根百姓逛街、郊游、搬家、求职、讨生活的香港,西西以其“顽童体”的观察带人游走各地,刻画一代香港人的真实状态,记录当时诸多重要的历史瞬间,其中寄托着青年的开放、进取和各种成长之潜力充满可能性。

是创造美丽新世界吧。

西西在《我城》里借阿发老师之口说,“目前的世界不好,我们让你们到世界上来,没有为你们好好建造起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实在很惭愧,但我们没有办法,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又或者我们懒惰,除了抱歉,没有办法。

我们很惭愧,但你们不必灰心难过;你们既然来了,看见了,知道了,而且你们年轻,你们可以依你们的理想来创造美丽的新世界……”西西的美丽世界,记载一(两)代人的辛勤坎坷,社会变化的累累片段,从现实观照未来,开启的是一段历史与记忆,也是将要在我们手中出现的美丽世界:浮城是我城,亦是美丽城。

香港文学第3节

香港文学第3节

二、本时期重要的作家有: 本时期重要的作家有: ★徐速 星星•月亮 太阳》 月亮•太阳 《星星 月亮 太阳》(香港高 原出版社出版) 原出版社出版) ★刘以鬯 本名刘同绎,1918年12月 本名刘同绎,1918年12月 出生于上海。 出生于上海。 主要有:长篇小说《 主要有:长篇小说《酒 岛与半岛》 徒》、《岛与半岛》、《他有 一把锋利的小刀》 一把锋利的小刀》等,短篇小 说集《天堂与地狱》 说集《天堂与地狱》等,评论 短绠集》 看树看林》 集《短绠集》、《看树看林》 等。 • 他的“实验小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运用新技巧、 他的“实验小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运用新技巧、新手法创作 第二类虽也运用新技巧、新手法,但主要侧重于探求人物的“ 的;第二类虽也运用新技巧、新手法,但主要侧重于探求人物的“内心真 实”。 • 酒徒》 《酒徒》:“一个因处于这个苦闷时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识分子 怎样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继续生存”的故事。 怎样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继续生存”的故事。” 心态作家;处女作《静斋半年》 长篇连载小说《 ★夏易 心态作家;处女作《静斋半年》;长篇连载小说《香港小姐 日记》 开拓了香港小说的创作模式。 日记》;开拓了香港小说的创作模式。 • 香港的“乡土作家” ★舒巷城 香港的“乡土作家”。 •
• 歌颂人性美,义,歌颂人性美,鞠笞人性 歌颂人性美, 歌颂人性美, 肯定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生原则, 恶,肯定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生原则, 具有历史的、人生哲学的深度。 具有历史的、人生哲学的深度。 • 在艺术上:吸取我国古典小说的精华, 在艺术上:吸取我国古典小说的精华, 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 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具有恢宏的 气势、壮阔的场景、曲折的情节、 气势、壮阔的场景、曲折的情节、鲜明的 形象、雅趣的语言。 形象、雅趣的语言。

下列关于香港文学说法正确的是()。本题4分 董桥是香港散文家

下列关于香港文学说法正确的是()。本题4分 董桥是香港散文家

下列关于香港文学说法正确的是()。

本题4分董桥是香港散文家下列关于香港文学说法正确的是()。

A:董桥是香港散文家,其“学者散文”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B:香港通俗文学成熟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作家有巴金董桥是香港著名散文家,青少年在印尼三宝垄(Semarang)度过。

除了香港公民身份,他还兼具印尼归侨身份。

由于多地的旅居与移民经验,他算是多重离散华人的典型代表。

在克利福德·詹姆斯(Clifford James)看来,移民是一种旅行文化,在居住中旅行,在旅行中居住,它本身包含着“连续与断裂、本质与变迁、同质与差异之间的历史性对话”。

①如果说“移民”更多表示地理空间的位移,那么“离散”(Diaspora)指的就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民散居,还有移置所造成的对身份、记忆和家园的困惑。

②由于求学、工作及定居等诸般因缘,董桥一度离散游走于印尼、台湾、英国、香港四地,作品也时常带有跨界流动的地域色彩。

以其散文所书写的离散特征来看,主要也是这四大板块,即以印尼为中心的南洋书写、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书写、台湾书写及香港书写。

董桥凭借南洋记忆构建了自我的身份同,在印尼(南洋)之外,他还以怀旧笔触构建出一方文化豢养的精神家园。

正如比吉特·诺伊曼(Birgit Neumann)所言,许多文本描述了个人和群体如何记住他们的过去以及他们如何基于重新收集的记忆去构建认同。

③显然,董桥的离散体验已不再拘泥于一时一地,而是形塑为超越国界的多元身份认同,其核心指向应是精神层面的文化认同。

进一步而言,记忆与创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写作活动能赋予这些经验在生活中的一些重要性,并因此赋予它们一个位置、形式和秩序,以使它们获得理解。

拜厄特(A.S.Byatt)就此指出,“作家或者可能所有的艺术家都被他们早年生活非常鲜活的记忆困扰或追逐着。

”。

台港文学

台港文学
(二)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 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 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
二、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特色
(三)借鉴了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 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 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 视觉与心觉的运用等。
(四)语言可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来描 述。
返回
15三朵花--刘雪华俞小凡金素梅 黄叶无风自落 秋云不雨常阴 天若有情天易老 摇摇幽恨难禁 惆怅旧如梦
返回
16望夫崖--俞小凡林瑞阳翁家明 传说里,有一个女孩 心上人飘流在海外 传说中,她站在荒野 就这样,痴痴的等待 山可移,此崖永不移 海可枯,此情永不改
返回
17一帘幽梦--陈德容刘德凯萧蔷林瑞阳 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 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 谁能解我情衷,谁将柔情深种 若能相知又相逢,共此一帘幽梦
(三)战后香港文学
1941年香港沦陷,南来作家大多撤回内地,香 港文学处于凋零时期。从1946年夏天开始, 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残酷镇压民主运动, 大批作家为了躲避战火,再次来到香港。他 们从事创作,创办报刊,培养了大批文艺骨 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郭沫若的《洪波曲》、 茅盾的《锻炼》、黄谷柳的《虾球传》、聂 绀弩的《天亮了》;诗歌有邹荻帆的《浅水 湾》等。
(二)50年代台湾文学 50年代在国民党的专制下,台湾“反共八股” 的“反共文学”泛滥一时
(三)60年代台湾文学 6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流是现代派文学。
(四)70年代台湾文学 乡土文学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陈映真的《将军族》、《华盛顿大楼》,黄春
明的《儿子的大玩偶》
(五)80年代台湾文学 :呈现出多流派、多风 格、多题材的多元化格局。

香港文学简史(肖向明)

香港文学简史(肖向明)

香港文学发展历程
香港文学是近代以来随着香港开埠,中华 民族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在这一特定区域、特 定时间里,不断与外来文化和外来文学思潮交 会、冲撞、融合,经历了与内地文学的互相延 伸到独立品格的追寻,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 现代都市文化特征的中国文学的分支。它以衍 自母体又区别于母题的独特性,显示着独特的 价值和地位。
4、80年代多元化文学时期
三、50年代自立期
1、反共的“美元文化” (“绿背文化”) 代表作家及作品:张爱玲的《秧歌》、 《赤地之恋》
2、爱国进步文学 代表作家及作品:徐纡的《江湖行》、 曹聚仁的《酒店》、侣伦的《穷巷》
四、60年代现代主义传播期
1、背景 (1)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工商业发展, 各种观念的变化 (2)文学本身的发展需要:旧的文艺传统、 样式需要革新

在这一时期,香港文学运动又经历了两个不同 的时期:第一是开创期,第二是繁荣时期。 开创时期(1937.7-1939.3)在“辟荒”和启 蒙的基础上与大陆抗战文学运动相衔接。繁荣 时期(1939.3-1941.12)以中华全国抗敌协会 香港分会的成立为标志,香港文艺界统一战线 形成。


抗战后期,香港文学运动的明显变化是组织的建 立与健全,力量更充实,较前一阶段更具广度、 深度和力度。1939年3月26日中华全国抗敌协会 香港分会正式成立,标志着香港文艺界统一战线 形成。一批新的报刊出版,如《华商报》、《时 代文艺》、《笔谈》、《大众生活》等。它们与 原有的进步文艺刊物一起,成为香港文坛具有压 倒优势的舆论阵地和文学舞台。
陈德锦、钟伟民等“新穗”诗人群;南来诗人犁 青、吴正、王一桃、傅天虹等。在散文方面,此 时学者散文蔚为大观,有余光中、思果、梁锡华、 黄维梁、也斯、黄国彬、董桥、戴天、潘铭燊; 还有南来家曾敏之、张文达、彦火、颜纯钩等。 香港文学再一次呈现了繁荣景象,在这一时期, 有一些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等更注意精神层面 的探索和艺术魅力的追求,如余光中、董桥、曾 敏之、刘以鬯、吴正、西西等。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一、台湾文学(一)台湾文学概述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

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一致。

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

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

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

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转向文艺副刊。

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

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

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2)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

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

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

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

透视新世纪《香港文学》——改版后《香港文学》期刊研究

透视新世纪《香港文学》——改版后《香港文学》期刊研究

作者: 宋原
作者机构: 福建师大传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页码: 57-58页
主题词: 香港文学;新世纪;期刊;研究
摘要:区别于其他海外华文文学和内地文学的特质。

《香港文学》期刊创刊21年,已成为香港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者不可不看的一本重要的文学杂志。

本文利用期刊研究的方法(如专辑分类分析、抽样分析、内容分析等)就2000年9月改版5年来出版的《香港文学》期刊进行研究,发现改版后的《香港文学》栏目设置更加合理,编辑理念上更加关注文学作品本身,文字编排和版式设计更具现代感,适应了世界华文文学发展的需要,体现了《香港文学》的“世界性”特征。

从内容分析中透视出新世纪香港文学“本土性、现代性、都市性”色彩浓重,文学作品形式上追求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已逐渐受到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视。

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方面,《香港文学》期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香港文学创作概述本单元重点•1、了解不同时期小说创作的特点。

•2、掌握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创作状况。

•香港处在大陆与西方的交接地,受着双重文化的影响,因此,香港文学是一种边缘性的文学。

这种文学融汇了各种思潮的特点。

•因此,香港小说和内地小说既有联系但又有其本地的特色。

下面我们就以时间为线索,作粗略的梳理。

第一节五十年代文学领域:政治、怀乡、爱情题材唱主角一、政治背景•五十年代港英当局针对新中国的成立对香港社会的影响制定了一系列法令和条例,反映了当时香港政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抵触态度。

•这样的政治背景,使“大量左派作家返回大陆,很多非左派作家则离开大陆,到了香港、台湾和海外。

50年代香港,成了逃亡作家的庇护所”。

这批南迁作家为沉寂的香港文坛的复苏储存了创作力量。

二、文坛状况1、五十年代初的文坛状况•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封锁台湾海峡,推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台湾国民党在美国新闻处的资助下在香港创办了亚洲出版社、友联出版社,发行《祖国周刊》、《人人文学》、《今日世界》、《大学生活》等期刊,用高出几倍的稿酬收买反共文稿。

所以这个时期的“美元文化”占了上风。

沙千梦的《长巷》、赵滋蕃的《半下流社会》、谢冰莹的《圣洁的灵魂》等小说都是为国民党反对新中国服务的。

除此以外,言情小说也占了当时文坛的一席之地。

2、五十年代中期的文坛状况•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香港做文化工作,通过左派力量在香港创办了一份有规模的文艺月刊《文艺世纪》,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

这样便与“美元文化”展开了文学上的政治斗争。

•于是,在香港不同的政治观点通过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政治较量,文学中的刀光剑影显得格外鲜明。

如揭露国民党领袖人物内幕的小说《金陵春梦》(唐人)和《侍卫官杂记》(宋乔)在报刊上连载后,南郭的写共产党领导人的秘密内幕的《红朝魔影》、《烛影摇红》也在报刊连载。

双方作家各自为自己的阵营摇旗呐喊。

三、作家情况1、阮朗•(1)作家简介•阮朗(1919年-1981年),原名严庆澍,笔名阮朗、唐人、高山客等,原籍江苏吴县。

抗战初期,曾在长沙参加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和战地书报供应所工作,同时兼任军委会战地文化服务处事务。

1946年进上海《大公报》,在业务部门任职。

1947年被派往台北,建立《大公报》分馆,任报社驻台北分馆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回香港《大公报》任职。

1950年《新晚报》创刊,他自《大公报》业务部调《新晚报》编辑部,开始编报与写稿的生涯。

•(2)作品介绍•阮朗以一个共产党人的身份来进行文学创作,其作品充满正义感,有一种理直气壮的美学力量。

他是一个多产作家。

•《金陵春梦》是其代表作。

作品写出了蒋介石的嫌贫爱富,善于耍权术等俗人性格,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在特定时期内国民性的特点。

•作家充分运用了历史史料,力图保持事实本身的质朴,让事实说话。

而在蒋介石的思想行为中,作家又注入了自己的眼光、情感、思想、倾向、体验。

因此,我们阅读到的蒋介石不是一个简单的面具,而是一个呼之欲出的俗人。

2、其他作家•在香港也有一部分南下的作家,他们对当时的时局感到迷茫,对政治感到厌烦,悲观厌世,厌倦人生。

•这些作家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他们从事文学创作不仅是理想,更是谋生手段。

他们远离政治,将笔墨转向内心,抒发乡愁,缅怀大陆,迷恋爱情因此,这个时期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也很有市场。

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徐速、无名氏、李辉英等。

第二节六十年代流行文学在香港倾斜,现代主义文学艰难实验,现实主义文学本土化一、文坛状况•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美元文化”在香港开始撤退,怀乡爱情小说逐渐衰退。

•香港开始从欧美引入大量文学,从创作角度讲作家也有一个实验阶段。

欧美国家的现代派作品对于当时当地的作家的冲击力很大。

•1956年10月10日的香港暴动直接打击了作家创作的激情。

为了生活,他们开始向流行文学倾向,由此促进了文学商业化。

突出代表人物有梁羽生、金庸等。

•以促销报纸为目的的流行文学慢慢开始在市场上运作,梁羽生和金庸的创作被称为“新武侠小说”,纳入到流行文学中去。

•另一部分,欧美现代派作品传入到香港,香港的一些作家也在艰难实践,主要代表人物是刘以鬯。

他成为华人作家创作意识流小说的元老。

•梁羽生、金庸扛起了流行文学的大旗,而以刘以鬯为主的作家则扛起了现代派小说的大旗,创造了《好望角》期刊。

两者虽然在艺术技巧方面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但都脱离了政治。

另外,还有依达的言情小说和三苏针砭时弊的怪论。

二、现实主义本土化1、夏易和阮朗•60年代中国大陆在香港文坛的影响逐渐加深,左派作家创作异常活跃,这可以看作是大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香港的再运用。

突出的作家有:夏易和阮朗。

(1)夏易•A、作家简介•夏易,生于香港,太平洋战争后回到内地就读昆明西南联大社会学系,1946年转入清华大学,选修朱自清的《现代文学讨论与习作》。

她的小说倾注了反封建、反压迫、反剥削的倾向,同情下层劳动人民,憎恨剥削者,并将小说变成“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她出版的长篇小说有《香港小姐的日记》、《红冰》等十七部;短篇小说集有《恋爱三十题》、《决不演悲剧》、《橙色的诱惑》等,另外还有在报刊上发表的小说与散文。

•B、作品分析•夏易小说中的人物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要求进步的有正义感的正面人物,他们大都以国家的兴衰为己任,公而忘私,不顾自己的安危,他们是社会的栋梁。

比如像《香港两姐妹》中的张敏、《激情的日子》中的叶老师等。

•另一类是现实中的芸芸众生,他们都在艰难的环境中奋力挣扎:或深得为人处世之道;或为环境所困,一生劳苦。

比如像《香港两姐妹》中的姐姐张云。

•夏易的小说总是以进步的思想、精神和世俗彼此溶汇,形成巨大的感染力,给人以奋进的动力。

(2)阮朗•阮朗是以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来从事创作的,他的作品真正发挥了揭露作用、鞭挞作用、鼓舞作用、振奋作用。

在他的作品里充分表现了作家对受难中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香港社会阴暗面的暴露,如《袭》、《黑裙》、《弹簧刀下》等。

另外,他在《天涯沦落人》、《香港大亨》等作品中也刻画了一些为钱而尔诈我虞的人物。

•作为报人的阮朗善于将社会丑闻纳入到小说创作中,烛照出香港社会的黑暗面,这是他的作品的很显著的特点。

2、香港本土作家侣伦和舒巷城(1)侣伦•A、作家简介•侣伦1911年生于香港九龙,原名李霖,又名李林风。

1927年回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后因为军队动向改变而回香港。

1931年任香港体育协会书记,并在香港《南华日报》任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离港回内地教书,日本投降后回香港,第二年任香港《华侨日报》文艺周刊主编。

1955年创办香港采风通讯社。

他是香港早期文坛上少数拓荒者之一。

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出版过二十余种著作。

•B、作品分析•侣伦在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态度建立在对美好人性的充分肯定上。

正直、善良、纯洁的人性,忠贞不二的爱情观,是侣伦用以关照现实的人生理想。

•侣伦经历的时代是一个战乱和贫穷的年代,他的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反差使得他的小说蕴含了张力,从而使得他的作品产生了令人鼓舞的力量。

如小说《穷巷》中,四个背景各异的男主人公,拥挤在一间破屋子里,过着公社式的生活,他们收留了一个无家可归的飘零女,共同在一间小屋里生活,时有矛盾,但仍然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与他们对立的人物是包租婆、恶霸和重利轻义的小生意人。

•《穷巷》将患难中建立的爱情和以钱为目的的爱情作了鲜明对照,表现出作家“在艰苦的岁月中,仍应保持守正不挠,刚正不阿的浩然之气”的创作理念,传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观念。

在《无尽的爱》小说中,作家通过一位普通女子对已经成为战俘的未婚夫痴情等待的故事刻画,对残酷的侵略战争作了无情的鞭挞。

•侣伦的小说创作重情节结构,他的作品悬念叠出,跌宕起伏,自始至终紧紧地吸引着读者,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舒巷城•A、作者简介•舒巷城1921年生于香港,原名王深泉,笔名舒巷城、秦西宁、方维等。

1941年赴内地,于战乱中跋涉颠沛,1948年返港。

他曾在洋行、商行、建筑公司、教育机构任职,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

有多部短篇小说集、诗歌集、散文集。

•B、作品分析•舒巷城是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作家,他以“美”的感悟选择题材。

他的作品不注重悬念但讲求意境,常常会有苦中作乐的幽默。

他极珍惜霎时间的人间美好,并在作品中努力渲染人间的温馨,同时在他的作品中更注意刻画世事沧桑、浮尘变迁,使得他的作品常常有着淡淡的伤感,这几乎构成了他作品的基调。

•在《太阳下山了》这篇作品中,作家通过一个身世苦难的小男孩来看世界,虽然生活苦难,但男孩仍然充满了憧憬,这也寄托了作家的人生理想。

•在舒巷城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大段大段贴近现实的描摹,这种贴近生活的细致描写,使得作品处处透露出香港本土的特色。

•侣伦和舒巷城都是香港本土作家,因此他们的作品更加贴近香港本土,他们促进了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在香港的还原。

第三节七十年代香港小说表现出“大陆文化向往”和“海洋文化向往”的双向选择一、社会背景•60、70年代,香港逐渐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获得初步繁荣,生活秩序得到恢复,社会逐渐走向富裕。

人们对不同生存方式可以作自由选择,处理阶级矛盾不困采取你死我活的做法,这是70年代的香港人新的生活态度。

•这时,一方面是西方意识形态得到香港年轻一代的接受和仰慕,新的文化潮流孕育了香港年青人共同的思想观念及价值模式,模糊了原有的阶级和传统规范。

在文化领域内阶级等分被削平了,民主化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开始不为某一特权阶级所垄断而广及社会大众。

•另一方面,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在香港被误解为民主化与反传统,和某些西方观念吻合,因而扩大了大陆的影响力。

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香港文坛深思后才发现其实它与西方是不同的。

但不管怎样,大陆文化当时对香港各界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大陆的一部反映打工妹生活的粤语片,被社会广泛承认与接受。

于是,崛起了一批“打工仔”出身的作家,像海辛、金依、张君默、陈浩泉等,他们以工厂、渔村、小镇生活的纯朴古风来对抗资本主义生活中的厚颜无耻、冷酷无情、斤斤计较、利欲熏心、追求虚荣。

这些来自下层的作家以宣扬下层劳动人民轻利重义、互相帮助、忠贞爱情等美德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并希望以此来拯救社会,也从而来肯定自身的价值。

于是,70年代出现了一批“拯救社会和自我”小说创作。

二、作家介绍1、海辛•(1)作家简介•海辛,1930年出生于广东中山县,原名郑辛雄。

1947年从中山流浪到香港,当过酒店侍者、面包工人,也曾在田间耕耘。

后入南方文艺学院攻读文学。

1956年在一家影片公司任职,从事宣传广告工作二十多年。

60、70年代他的创作非常活跃出版近几十部作品集。

•(2)作品分析•海辛的作品重在“以榜样的力量对社会作出温情的规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