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香港文学创作概述

本单元重点

•1、了解不同时期小说创作的特点。

•2、掌握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创作状况。

•香港处在大陆与西方的交接地,受着双重文化的影响,因此,香港文学是一种边缘性的文学。这种文学融汇了各种思潮的特点。

•因此,香港小说和内地小说既有联系但又有其本地的特色。下面我们就以时间为线索,作

粗略的梳理。

第一节五十年代文学领域:政治、怀乡、爱情题材唱主角

一、政治背景

•五十年代港英当局针对新中国的成立对香港社会的影响制定了一系列法令和条例,反映了当时香港政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抵触态度。

•这样的政治背景,使“大量左派作家返回大陆,很多非左派作家则离开大陆,到了香港、台湾和海外。50年代香港,成了逃亡作家的庇护所”。这批南迁作家为沉寂的香港文坛的复苏储存了创作力量。

二、文坛状况

1、五十年代初的文坛状况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封锁台湾海峡,推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台湾国民党在美国

新闻处的资助下在香港创办了亚洲出版社、友联出版社,发行《祖国周刊》、《人人文学》、《今日世界》、《大学生活》等期刊,用高出几倍的稿酬收买反共文稿。所以这个时期的“美元文化”占了上风。沙千梦的《长巷》、赵滋蕃的《半下流社会》、谢冰莹的《圣洁的灵魂》等小说都是为国民党反对新中国服务的。除此以外,言情小说也占了当时文坛的一席之地。

2、五十年代中期的文坛状况

•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香港做文化工作,通过左派力量在香港创办了一

份有规模的文艺月刊《文艺世纪》,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这样便与“美元文化”展开了文学上的政治斗争。

•于是,在香港不同的政治观点通过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政治较量,文学中的刀光

剑影显得格外鲜明。如揭露国民党领袖人物内幕的小说《金陵春梦》(唐人)和《侍卫官杂记》(宋乔)在报刊上连载后,南郭的写共产党领导人的秘密内幕的《红朝魔影》、《烛影摇红》也在报刊连载。双方作家各自为自己的阵营摇旗呐喊。

三、作家情况

1、阮朗

•(1)作家简介

•阮朗(1919年-1981年),原名严庆澍,笔名阮朗、唐人、高山客等,原籍江苏吴

县。抗战初期,曾在长沙参加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和战地书报供应所工作,同时兼任军委会战地文化服务处事务。1946年进上海《大公报》,在业务部门任职。1947年被派往台北,建立《大公报》分馆,任报社驻台北分馆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回香港《大公报》任职。1950年《新晚报》创刊,他自《大公报》业务部调《新晚报》编辑部,开始编报与写稿的生涯。

•(2)作品介绍

•阮朗以一个共产党人的身份来进行文学创作,其作品充满正义感,有一种理直气壮的美学力量。他是一个多产作家。

•《金陵春梦》是其代表作。作品写出了蒋介石的嫌贫爱富,善于耍权术等俗人性格,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在特定时期内国民性的特点。

•作家充分运用了历史史料,力图保持事实本身的质朴,让事实说话。而在蒋介石的思想行为中,作家又注入了自己的眼光、情感、思想、倾向、体验。因此,我们阅读到的蒋介石不是一个简单的面具,而是一个呼之欲出的俗人。

2、其他作家

•在香港也有一部分南下的作家,他们对当时的时局感到迷茫,对政治感到厌烦,悲

观厌世,厌倦人生。

•这些作家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他们从事文学创作不仅是理想,更是谋生手段。他

们远离政治,将笔墨转向内心,抒发乡愁,缅怀大陆,迷恋爱情因此,这个时期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也很有市场。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徐速、无名氏、李辉英等。

第二节六十年代流行文学在香港倾斜,现代主义文学艰难实验,现实主义文学本土化

一、文坛状况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美元文化”在香港开始撤退,怀乡爱情小说逐渐衰退。•香港开始从欧美引入大量文学,从创作角度讲作家也有一个实验阶段。欧美国家的现代派

作品对于当时当地的作家的冲击力很大。

•1956年10月10日的香港暴动直接打击了作家创作的激情。为了生活,他们开始向流行文学倾向,由此促进了文学商业化。突出代表人物有梁羽生、金庸等。

•以促销报纸为目的的流行文学慢慢开始在市场上运作,梁羽生和金庸的创作被称为“新武侠小说”,纳入到流行文学中去。

•另一部分,欧美现代派作品传入到香港,香港的一些作家也在艰难实践,主要代表人物是刘以鬯。他成为华人作家创作意识流小说的元老。

•梁羽生、金庸扛起了流行文学的大旗,而以刘以鬯为主的作家则扛起了现代派小说的大旗,创造了《好望角》期刊。两者虽然在艺术技巧方面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但都脱离了政

治。另外,还有依达的言情小说和三苏针砭时弊的怪论。

二、现实主义本土化

1、夏易和阮朗

•60年代中国大陆在香港文坛的影响逐渐加深,左派作家创作异常活跃,这可以看

作是大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香港的再运用。突出的作家有:夏易和阮朗。

(1)夏易

•A、作家简介

•夏易,生于香港,太平洋战争后回到内地就读昆明西南联大社会学系,1946年转入清华大学,选修朱自清的《现代文学讨论与习作》。她的小说倾注了反封建、反压迫、反剥削的倾向,同情下层劳动人民,憎恨剥削者,并将小说变成“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她出版的长篇小说有《香港小姐的日记》、《红冰》等十七部;短篇小说集有《恋爱三十题》、《决不演悲剧》、《橙色的诱惑》等,另外还有在报刊上发表的小说与散文。

•B、作品分析

•夏易小说中的人物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要求进步的有正义感的正面人物,他们大都以国家的兴衰为己任,公而忘私,不顾自己的安危,他们是社会的栋梁。比如像《香港两姐妹》中的张敏、《激情的日子》中的叶老师等。

•另一类是现实中的芸芸众生,他们都在艰难的环境中奋力挣扎:或深得为人处世之道;或为环境所困,一生劳苦。比如像《香港两姐妹》中的姐姐张云。

•夏易的小说总是以进步的思想、精神和世俗彼此溶汇,形成巨大的感染力,给人以奋进的动力。

(2)阮朗

•阮朗是以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来从事创作的,他的作品真正发挥了揭露作用、鞭挞

作用、鼓舞作用、振奋作用。在他的作品里充分表现了作家对受难中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香港社会阴暗面的暴露,如《袭》、《黑裙》、《弹簧刀下》等。另外,他在《天涯沦落人》、《香港大亨》等作品中也刻画了一些为钱而尔诈我虞的人物。

•作为报人的阮朗善于将社会丑闻纳入到小说创作中,烛照出香港社会的黑暗面,

这是他的作品的很显著的特点。

2、香港本土作家侣伦和舒巷城

(1)侣伦

•A、作家简介

•侣伦1911年生于香港九龙,原名李霖,又名李林风。1927年回广东参加国民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