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几种常见的递推数列通项的求法之教学反思

完整word版,几种常见的递推数列通项的求法之教学反思
完整word版,几种常见的递推数列通项的求法之教学反思

《几种常见的递推数列通项的求法》之教学反思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列恰好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一个章节。

数列通项公式直接表述了数列的本质,是给出数列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列通项公式具备两大功能,第一,可以通过数列通项公式求出数列中任意一项;第二,可以通过数列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的项以及是第几项等问题;因此,求数列通项公式是高中数学中最为常见的题型之一,它既考察等价转换与化归的数学思想,又能反映学生对数列的理解深度,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是衡量考生数学素质的要素之一,因而经常渗透在高考和数学竞赛中。 我在这几年的高中教学中,从每年各省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中,发现“数列通项公式”求法在高中解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求数列(特别是以递推关系式给出的数列)通项公式的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与我们所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基本思想与方法有很大关系,因而在平日教与学的过程中,既要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的学习,又要注意培养和提高数学素质与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提高课堂的教与学的效率,注意多加总结和反思,注意联想和对比分析,做到触类旁通,将一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基础性命题进行横向的拓宽与纵向的深入,通过弱化或强化条件与结论,揭示出它与某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并变更为出新的命题。这样无论从内容的发散,还是解题思维的深入,都能收到固本拓新之用,收到“秀枝一株,嫁接成林”之效,从而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创新的思维。

高考改革的的变化趋势是强调基础,提高能力。相对于旧版教材,当前的新课标教材以意大利著名数学家斐波那契在兔子繁殖问题中提出的“斐波那契数列

12(3)n n n a a a n --=+≥”

,专门定义了数列的递推公式的概念,并由此产生出了怎样应用递推关系求解数列通项公式.

正是基于数列通项求法的重要性,我决定在赛课选题中把这个知识点作为切入点。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高三备课时要依据考纲,但又不拘泥于考纲,灵活运用变通。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节课的重点在数形结合,所以我选择的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都以数形结合为中心。

二、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我应该加强学生在课堂上对习题过程的展示,对数形结合思想的领悟,以图解题,让学生在黑板上亲自演练,或用投影仪展示其做题的思路和过程。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

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由于对几何画板的不熟悉,使得我仅仅将几何画板当作的投影仪在使用,在后期的教学中,要对多媒体的使用加大力度,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停留在原始阶段。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高三复习课,重点应该掌握对解题思想的感悟,联系过去所学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通过联系,善于总结。

五、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如某题的多种解法,需要在备课时就掌握清楚,上课时才能及时处理处理学生提出的比较新颖的解法,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六、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成都七中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尽管准备过程极其的繁杂,但却是能锻炼我们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加强团结协助的精神。

在此次赛课前期,我提前一周做好了准备,并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反复打磨,还上了先行课,我觉得,尽管我们提倡常态课,但赛课是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时候,适当添加一些平时没有元素,也是恰当的。感谢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让我能尽快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去,发生角色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迈进!

最后,我要感谢学校数学备课组的全体老师,尤其是数学教研组长老师,对他们在我备课过程,先行课中的支持和帮助,报以衷心的感谢。

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有答案)

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 一、累加法 1.适用于:1()n n a a f n +=+ ----------这是广义的等差数列 累加法是最基本的二个方法之 一。 2.解题步骤:若1()n n a a f n +-=(2)n ≥, 则 21321(1) (2) () n n a a f a a f a a f n +-=-=-= 两边分别相加得 111 ()n n k a a f n +=-= ∑ 例1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211n n a a n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解:由121n n a a n +=++得121n n a a n +-=+则 11232211 2 ()()()()[2(1)1][2(2)1](221)(211)1 2[(1)(2)21](1)1(1)2(1)1 2 (1)(1)1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n n n n n n n n n n n ---=-+-++-+-+=-++-++ +?++?++=-+-++++-+-=+-+=-++= 所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2 n a n =。 练习. 已知数列 } {n a 满足31=a , ) 2()1(1 1≥-+ =-n n n a a n n ,求此数列的通项公式. 答案:裂项求和 n a n 1 2- = 评注:已知a a =1,) (1n f a a n n =-+,其中f(n)可以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二次函

数、指数函数、分式函数,求通项 n a . ①若f(n)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差数列求和; ②若f(n)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累加后可分组求和; ③若f(n)是关于n 的指数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 ④若f(n)是关于n 的分式函数,累加后可裂项求和。 二、累乘法 1. 适用于: 1()n n a f n a += ----------这是广义的等比数列,累乘法是最基本的二个方法之 二。 2.解题步骤:若 1()n n a f n a +=,则31212(1)(2)()n n a a a f f f n a a a +===,,, 两边分别相乘得,1 11 1()n n k a a f k a +==?∏ 例2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2(1)53n n n a n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解:因为112(1)53n n n a n a a +=+?=,,所以0n a ≠,则 1 2(1)5n n n a n a +=+,故1 32 112 21 12211(1)(2)21 (1)1 2 [2(11)5][2(21)5][2(21)5][2(11)5]32[(1)32]53 32 5 !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n n n n n -------+-+++--= ??? ??=-+-+??+?+??=-?????=??? 所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1 2 325 !.n n n n a n --=??? 练习. 已知 1 ,111->-+=+a n na a n n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答案: =n a ) 1()!1(1+?-a n -1.

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集锦

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集锦 非等比、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题型繁杂,方法琐碎,笔者结合近几年的高考情况,对数列求通项公式的方法给以归纳总结。 一、累加法 形如1()n n a a f n --= (n=2、3、4…...) 且(1)(2)...(1)f f f n +++-可求,则用累加法求n a 。有时若不能直接用,可变形成这种形式,然后用这种方法求解。 例1. 在数列{n a }中,1a =1,11n n a a n --=- (n=2、3、4……) ,求{n a }的通项公式。 解:∵111n a ==时, 213243121 23.......1n n n a a a a a a a a n -≥-=??-=??-=???-=-?? 时, 这n-1个等式累加得:112...n a a -=+++(n-1)=(1)2n n - 故21(1)222n n n n n a a --+=+= 且11a =也满足该式 ∴222 n n n a -+= (n N *∈). 例2.在数列{n a }中,1a =1,12n n n a a +-= (n N *∈),求n a 。 解:n=1时, 1a =1212323431122 22.......2n n n n a a a a a a a a --≥-=??-=??-=????-=?时, 以上n-1个等式累加得 21122...2n n a a --=+++=12(12)12 n ---=22n -,故12221n n n a a =-+=- 且11a =也满足该式 ∴21n n a =- (n N *∈)。 二、累乘法 形如1 ()n n a f n a -= (n=2、3、4……),且(1)(2)...(1)f f f n +++-可求,则用累乘法求n a 。有时若不能直接用,可变形成这种形式,然后用这种方法求解。 例3.在数列{n a }中,1a =1,1n n a na +=,求n a 。

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教案

课 题: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课题类型:高三第一轮复习课 授课教师:孙海明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数列通项公式的基本求法:(1)利用公式求通项(2)累加法 求通项(3)累乘法求通项,并能灵活地运用。 2、能力目标:通过例题总结归纳数列通项公式基本求法,培养学生观察、辨析、运用的 综合思维能力,掌握由特殊到一般、无限化有限的化归转化的数学思想, 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辨证唯物 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 点:数列通项公式的基本求法 难 点:复杂问题的化归转化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数列在历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近三年的高考为例:每年都出一道选择或填空、一道解答题,总分值为17分,占高考总成绩的百分之十。所以,希望同学们认真总结归纳基本方法,灵活运用解题。请同学们思考解决数列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同学们一起回答:通项公式),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数列通项公式的基本求法。 《板书标题: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设计意图] 使学生掌握数列在高考中的地位,从而使学生对数列的学习引起足够的 重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启发诱导、总结方法 1、利用公式求通项 《先给出例题,分析总结方法》 师生互动: 请同学分析叙述解题过程,老师板书。 {}{}{}{}的通项公式求且数列是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 为等差数列设高考卷一例、n n n n b a b a b a b a b a ,,13,21,1,,)07(355311=+=+=={}{}1 2223545322)1(212,202 74,1341,21210,,-==-+===>-===++=+=++=+>n n n n n b n n a d q q q q q d b a q d b a q q b d a ,,则所以所以(舍)因为或解得依题得的公比为等比数列的公差为解:设等差数列

求数列通项专题高三数学复习教学设计

假如单以金钱来算,我在香港第六、七名还排不上,我这样说是有事实根据的.但我认为,富有的人要看他是怎么做.照我现在的做法我为自己内心感到富足,这是肯定的. 求数列通项专题高三数学复习教学设计 海南华侨中学邓建书 课题名称 求数列通项(高三数学第二阶段复习总第1课时) 科目 高三数学 年级 高三(5)班 教学时间 2009年4月10日 学习者分析 数列通项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让他们掌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化归思想、应用意识. 2.通过对数列通项公式的研究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 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规律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 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 问题教学法------用递推关系法求数列通项公式 2. 讲练结合-----从函数、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 三、知识与技能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应用公式的能力; 2. 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 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递推关系法求数列通项公式 2.难点:(1)递推关系法求数列通项公式(2)由前n项和求数列通项公式时注意检验第一项(首项)是否满足 若不满足必须写成分段函数形式;若满足

则应统一成一个式子. 教学资源 多媒体幻灯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复习导入 第一组问题: 数列满足下列条件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1);(2) 由递推关系知道已知数列是等差或等比数列即可用公式求出通项 第二组问题:[学生讨论变式] 数列满足下列条件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1);(2); 解题方法:观察递推关系的结构特征 可以利用"累加法"或"累乘法"求出通项 (3) 解题方法:观察递推关系的结构特征 联想到"?=?)" 可以构造一个新的等比数列 从而间接求出通项 教学活动2 变式探究 变式1:数列中 求 思路:设 由待定系数法解出常数

(完整版)常见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典型例题及习题

常见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典型例题及习题 【典型例题】 [例1] b ka a n n +=+1型。 (1)1=k 时,}{1n n n a b a a ?=-+是等差数列,)(1b a n b a n -+?= (2)1≠k 时,设)(1m a k m a n n +=++ ∴ m km ka a n n -+=+1 比较系数:b m km =- ∴ 1-= k b m ∴ }1{-+ k b a n 是等比数列,公比为k ,首项为11-+k b a ∴ 11)1(1-?-+=-+ n n k k b a k b a ∴ 1)1(11--?-+=-k b k k b a a n n [例2] )(1n f ka a n n +=+型。 (1)1=k 时,)(1n f a a n n =-+,若)(n f 可求和,则可用累加消项的方法。 例:已知}{n a 满足11=a ,)1(1 1+= -+n n a a n n 求}{n a 的通项公式。 解: ∵ 11 1)1(11+- =+= -+n n n n a a n n ∴ n n a a n n 1111--= -- 112121---=---n n a a n n 21 3132-- -=---n n a a n n …… 312123-= -a a 21112-=-a a 对这(1-n )个式子求和得: n a a n 111- =- ∴ n a n 1 2- =

(2)1≠k 时,当b an n f +=)(则可设)()1(1B An a k B n A a n n ++=++++ ∴ A B k An k ka a n n --+-+=+)1()1(1 ∴ ???=--=-b A B k a A k )1()1( 解得:1-=k a A ,2 )1(1-+-=k a k b B ∴ }{B An a n ++是以B A a ++1为首项,k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 1 1)(-?++=++n n k B A a B An a ∴ B An k B A a a n n --?++=-11)( 将A 、B 代入即可 (3)n q n f =)((≠q 0,1)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1 +n q 得q q a q k q a n n n n 1 11+?=++ 令 n n n q a C = 则q C q k C n n 1 1+ =+ ∴ }{n C 可归为b ka a n n +=+1型 [例3] n n a n f a ?=+)(1型。 (1)若)(n f 是常数时,可归为等比数列。 (2)若)(n f 可求积,可用累积约项的方法化简求通项。 例:已知: 311= a ,1121 2-+-=n n a n n a (2≥n )求数列}{n a 的通项。 解:123537532521232121212233 2211+=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n n n n n n ΛΛ ∴ 1211231+= +? =n n a a n [例4] 11 --+?? =n n n a m a m k a 型。

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较全)

常见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公式: 1、 定义法 若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求通公式项时,只需求出1a 与d 或1a 与q ,再代入公式()d n a a n 11-+=或 11-=n n q a a 中即可. 例1、成等差数列的三个正数的和等于15,并且这三个数分别加上2,5,13后成为等比数列{}n b 的345,,b b b ,求数列{}n b 的的通项公式. 练习: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数列{}n b 是等比数列,数列{}n c 中对于任何* n N ∈都有 1234127 ,0,,,,6954 n n n c a b c c c c =-====分别求出此三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 累加法 形如()n f a a n n =-+1()1a 已知型的的递推公式均可用累加法求通项公式. (1) 当()f n d =为常数时,{}n a 为等差数列,则()11n a a n d =+-; (2) 当()f n 为n 的函数时,用累加法. 方法如下:由()n f a a n n =-+1得 当2n ≥时,() 11n n a a f n --=-, () 122n n a a f n ---=-, ()322a a f -=, () 211a a f -=, 以上()1n -个等式累加得 ()()()()11+221n a a f n f n f f -=--+ ++ 1n a a ∴=+()()()()1+221f n f n f f --+ ++ (3)已知1a ,()n f a a n n =-+1,其中()f n 可以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分式函数,求通项. ①若()f n 可以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差数列求和; ②若()f n 可以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累加后可分组求和; ③若()f n 可以是关于n 的指数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 ④若()f n 可以是关于n 的分式函数,累加后可裂项求和求和. 例2、数列{}n a 中已知111,23n n a a a n +=-=-, 求{}n a 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概念及通项公式经典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学习目标】 1. 准确理解等差数列、等差中项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方法,能够熟练应用通项公式解 决等差数列的相关问题 2. 通项对等差数列概念的探究和通项公式的推导,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归纳思想,培养学生 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3?激情参与、惜时高效,禾U 用数列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列的应用价值 【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对等差数列中“等差”特征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学法指导】 1.阅读探究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 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结 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预习自测;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后面“我的疑惑” 一、知识温故 1?数列有几种表示方法? 2?数列的项与项数有什么关系? 3函数与数列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材助读 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________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 ____________ 常数,那么这个数列 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 ___________ ,公差通常用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 2.由三个数a 、A 、b 组成的 ___________ 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 A 叫做a 与b 的等差数列即 3. 如果数列{a n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则a 2 a 1 a 5 a 1 4.通项公式为a n =an+b (a,b 为常数)的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吗?反之,成立吗? ,a 3 a 1 a 4 a 1 1. 等差数列a 2d , a ,a 2d ?' A . a n a (n 1)d B. C . a n a 2(n 2)d D. 2.已知数列{, a n } 的通项公式为 a n A . 2 B. 3 C. 2 3. 已知a 1 b - 1 ?的通项公式是( a (n 3)d a 2nd 2n ,则它的公差为( D. 3 ,则a 与b 的等差中项为 【预习自测】 a n a n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优秀教学设计

2.2等差数列 2.2.1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1)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2)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从函数、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2.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归纳推理能力; 2.通过等差数列变形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 知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以及给出数列和表示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数列的例子:(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 (1)0,5,10,15,20,25, (2)48,53,58,63, (3)18,15.5,13,10.5,8, (4)10 072,10 144,10 216,10 288,10 366, 请你们来写出上述四个数列的第7项 生第一个数列的第7项为30,第二个数列的第7项为78,第三个数列的第7项为3,第四个数列的第7项为 师我来问一下,你依据什么写出了这四个数列的第7项呢?以第二个数列为例来说一说 生这是由第二个数列的后一项总比前一项多5,依据这个规律性我得到了这个数列的第7项为 师说得很有道理!我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我说的是共同特征 生1 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作差是否有顺序,谁与谁相减? 生1 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不能颠倒 师以上四个数列的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起一个名字叫——等差数列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推进新课 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几种常见的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

几种常见的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 一、观察法 1、根据数列的前4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1) ,5 4,43,32,21-- (2) ,5 2,21,32,1 (3)9,99,999,9999,… 二、叠加法:对于型如)(1n f a a n n +=+类的通项公式 2、已知数列6,9,14,21,30,…求此数列的一个通项。 3、若在数列{}n a 中,31=a ,n a a n n +=+1,求通项n a 。 三、叠乘法:对于型如1+n a =f (n)·n a 类的通项公式 4、在数列{n a }中,1a =1, (n+1)·1+n a =n ·n a ,求n a 的表达式。 5、已知数列{}n a 中,3 11= a ,前n 项和n S 与n a 的关系是 n n a n n S )12(-= ,试求通项公式n a 。 四、S n 法利用1--=n n n S S a (n ≥2) 6、已知下列两数列}{n a 的前n 项和s n 的公式,求}{n a 的通项公式。 (1)13-+=n n S n 。 (2)12-=n s n 五、辅助数列法 7、已知数}{n a 的递推关系为121+=+n n a a ,且11=a 求通项n a 。 六、倒数法 8、已知数列{n a }中11=a 且11+=+n n n a a a (N n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1. 已知数列{}n a 的首项11a =,且13(2)n n a a n -=+≥,则n a = 3n-2 .

2.已知数列{}n a 的首项11a =,且123(2)n n a a n -=+≥,则n a 1433n -?-. 3.已知数列{}n a 的11a =,22a =且121()(3)2n n n a a a n --=+≥,则1lim n x n a a →∞+=

数列求通项公式教学设计

数列求通项公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数列通项公式的基本求法:(1)利用 公式求通项(2)累加法求通项(3)累乘法求通项, (4)构造法求通项并能灵活地运用。 2、能力目标:通过例题总结归纳数列通项公式基本求法,培养 学生观察、辨析、运用的综合思维能力,掌握由特 殊到一般、无限化有限的化归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 学生数学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认识 —再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数列通项公式的基本求法 $ 难点:复杂问题的化归转化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数列在历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近三年的高考为例:每年都出一道选择或填空、一道解答题,总分值为17分,占高考总成绩的百分之十。所以,希望同学们认真总结归纳基本方法,

灵活运用解题。请同学们思考解决数列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同学们一起回答:通项公式),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数列通项公式的基本求法。 《板书标题: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 [设计意图] 使学生掌握数列在高考中的地位,从而使学生对数列的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启发诱导、总结方法 1、回顾上节课讲过的公式法,已知n S 求n a ,累加法及其简单应用 给出练习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做题,并让一位学生黑板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例题题干,总结特点:“明确数列是用何种求和方法” 《多媒体》给出同类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方法及解题过程。 、 2、累乘法求通项 回忆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出“累乘法求通项”,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累乘法所适合的结构类型:已知数列相邻两项之比。给出例题让学生分析叙述解题过程。 例:已知数列}{n a ,满足 n n a a n n 11+=+,且21=a ,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 引导学生类比累加法,思考解题方法。并逐步给出答案,引导学生怎样分析解决问题。给出练习 练习1.已知数列}{n a 满足n n n a a 2.1=+,且11=a ,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 [

求数列通项公式常用的八种方法

求数列通项公式常用八种方法 一、 公式法: 已知或根据题目的条件能够推出数列{}n a 为等差或等比数列,根据通项公式()d n a a n 11-+= 或11-=n n q a a 进行求解. 二、前n 项和法: 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的解析式,求n a .(分3步) 三、n s 与n a 的关系式法: 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与通项n a 的关系式,求n a .(分3步) 四、累加法: 当数列{}n a 中有()n f a a n n =--1,即第n 项与第1-n 项的差是个有“规律”的数时, 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五、累乘法:它与累加法类似 ,当数列{}n a 中有()1 n n a f n a -=,即第n 项与第1-n 项的商是个有“规律”的数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六、构造法: ㈠、一次函数法:在数列{}n a 中有1n n a ka b -=+(,k b 均为常数且0k ≠),从表面 形式上来看n a 是关于1n a -的“一次函数”的形式,这时用下面的 方法:------+常数P

㈡、取倒数法:这种方法适用于1 1c --=+n n n Aa a Ba ()2,n n N * ≥∈(,,k m p 均为常数 0m ≠) ,两边取倒数后得到一个新的特殊(等差或等比)数列或类似于 1n n a ka b -=+的式子. ㈢、取对数法:一般情况下适用于1k l n n a a -=(,k l 为非零常数) 例8:已知()2113,2n n a a a n -==≥ 求通项n a 分析:由()2113,2n n a a a n -==≥知0n a > ∴在21n n a a -=的两边同取常用对数得 211lg lg 2lg n n n a a a --== 即1 lg 2lg n n a a -= ∴数列{}lg n a 是以lg 3为首项,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故1 12lg 2lg3lg3n n n a --== ∴123n n a -= 七、“1p ()n n a a f n +=+(c b ,为常数且不为0,*,N n m ∈)”型的数列求通项n a . 可以先在等式两边 同除以f(n)后再用累加法。 八、形如21a n n n pa qa ++=+型,可化为211a ()()n n n n q xa p x a a p x ++++=+++ ,令x=q p x + ,求x 的值来解决。 除了以上八种方法外,还有嵌套法(迭代法)、归纳猜想法等,但这8种方法是经常用的,将其总结到一块,以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常见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超好)

常见数列通项公式的求 法(超好)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常见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1.定义法:①等差数列通项公式;②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例1.等差数列{}n a 是递增数列,前n 项和为n S ,且931,,a a a 成等比数列, 2 55a S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n a n 53= 2.公式法:已知n S (即12()n a a a f n ++ +=)求n a ,用作差法:{ 11,(1) ,(2) n n n S n a S S n -== -≥。 例2: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s n ,12-=n s n 求}{n a 的通项公式。 解:(1)当n=1时,011 ==s a ,当2≥n 时 12]1)1[()1(221-=----=-=-n n n s s a n n n 由于1a 不适合于此等式 。 ∴? ??≥-==)2(12)1(0 n n n a n 练习:数列{a n }满足a n =5S n -3,求a n 。 答案:a n =34 (-14 )n-1 3.累加法: 若1()n n a a f n +-=求n a :11221()()()n n n n n a a a a a a a ---=-+-+ +-1a +(2)n ≥。 例3:(1)数列{a n }满足a 1=1且a n =a n -1+3n -2(n ≥2),求a n 。 (2)数列{a n }满足a 1=1且a n =a n -1+1 2n (n ≥2),求a n 。 解:(1)由a n =a n -1+3n -2知a n -a n -1=3n -2,记f (n )=3n -2= a n -a n -1 则a n = (a n -a n -1)+(a n -1-a n -2)+(a n -2-a n -3)+…(a 2-a 1)+a 1 =f (n )+ f (n -1)+ f (n -2)+…f (2)+ a 1 =(3n -2)+[3(n -1)-2]+ [3(n -2)-2]+ …+(3×2-2)+1 =3[n+(n -1)+(n -2)+…+2]-2(n -1)+1 =3×(n+2)(n -1)2 -2n+3=3n 2-n 2 (2)由a n =a n -1+12n 知a n -a n -1=12n ,记f (n )=1 2n = a n -a n -1 则a n =(a n -a n -1)+(a n -1-a n -2)+(a n -2-a n -3)+…(a 2-a 1)+a 1 =f (n )+ f (n -1)+ f (n -2)+…f (2)+ a 1 =12n +12n -1 +12 n -2 +…+122 +1=12 -12n 练习:已知数列{}n a 满足211=a ,n n a a n n ++=+211 ,求n a 。答案:n a n 1-23= 4.累乘法:已知1()n n a f n a +=求n a ,用累乘法:121121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2)n ≥。 例4:在数列{n a }中,1a =1, (n+1)·1+n a =n ·n a ,求n a 的表达式。 解:由(n+1)·1+n a =n ·n a 得 1 1+=+n n a a n n ,

中职数学(人教版)拓展模块教案: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数列公式数学学科导学案 教师寄语: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课题: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班级 17级姓名陈兆侠组别二年级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 (2)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 (3)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2.过程与方法: 理解数列的定义,表示法,分类,初步学会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观察,分析能力,理解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会写出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 难点:数列与函数关系的理解,用归纳法写数列的通项 三、学习过程【导、探、议、练】 导 知识点一:数列及其有关概念 思考1:数列1,2,3与数列3,2,1是同一个数列吗? 思考2:数列的记法和集合有些相似,那么数列与集合的区别是什么? 梳理: (1)按照________排列的________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_____.数列中的每一项都和它的序号有关,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__________(通常也叫做______),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排在第n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__________. (2)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简记为_________. 知识点二:通项公式 思考1:数列1,2,3,4,…的第100项是多少?你是如何猜的? 思考2 数列的通项公式an=f(n)与函数解析式y=f(x)有什么异同? 知识点三:数列的分类 思考:对数列进行分类,可以用什么样的分类标准? 梳理: (1)按项数分类,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__________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__________数列. (2)按项的大小变化分类,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___________;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各项相等的数列叫做;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_____________. 探、议 (一)自主探究 类型一: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公开课教案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公开课教案教学时间:2009年12月25日上午第四节 授课班级:08商外 授课地点:职三(3) 授课教师:郭玲 一、教学任务及职业背景分析: 商务外语班学生多数数学基础较差,对数学学习也不够重视。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载体,特别是本专业学生多数准备出国,更应该加强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外激烈竞争的环境。所以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不能再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所考虑的不是简单告诉学生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而是通过分组分享法,创造一些数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发现,去分享,去体验成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团队精神,也提高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根据通项公式解决 a n 、a 1 、d、n中的已知三个求另一个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理解和对通项公式的熟悉与应用 四、教学难点:对等差数列概念中“等差”特点的理解及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分组分享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雅思、托福考试常识】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要求申请留学人员应具备雅思、托福成绩。如果达不到,就需要在国外就读价格昂贵的语言学校。雅思、托福考试词汇量一般在8000个单词左右。 (1)雅思要求:考试科目为阅读、听力、口语、写作4科,每科满分为9分,成绩一般要求平均分5分以上,费用为1450元。(2)托福要求:考试科目也为是阅读、听力、口语、写作4科,每科满分30分,总分为120,成绩一般要求总分达80分以上,费用为1370元。 (一)复习回顾:数列的定义 引例:(1)莺生原来只会500个单词,她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5个单词,那么从今天起她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500,515,530,545,560,575,…… (2)靓靓目前会1000个单词,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每周忘掉20个单词,那么从今天起她的单词量逐周依次递减为:1000 ,980,960,940,920 ,900,…… 【说明】:通过两个具体的数列,复习数列的定义,为后面学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建立基础。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这一类有特点的数列: 1000,980,960,940,920 ,900 ……① 500, 515 ,530,545,560,575 ……② 问题1:观察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同学们思考后作答。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后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 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列。 【说明】:通过例题(1)和(2)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 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每相邻两项的 差相等——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 问题2:请同学们分别用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等差数列的定义: 文字语言:一般的,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 差,用字母d表示。 数学语言:a 2 – a 1 = a 3 - a 2 = a 4 - a 3 = ··· = d 即:a n - a n-1 = d (n∈N+且n≥2) 或a n= a n-1 +d (n∈N+且n≥2) 问题3:分组比赛抢答,观察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如果是求出公差d (1)25,20,15,10,5……√d=-5

常见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常见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中学数学论文 常见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邹后林 (会昌中学,江西赣州342600) 摘要:数列的通项求法灵活多样,需要充分利用化归与转化思想。非等比、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题型繁杂,方法琐碎,笔者结合近几年的高考情况,对数列求通项公式的方法给以归纳总结。现举数例。 关键词:数列;通项公式;求法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12-0031-01 例1: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1=1,an+1=2Sn+1 (n∈N*),等差数列{bn}中,bn0 (n∈N*),且b1+b2+b3=15,又a1+b1、a2+b2、a3+b3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an}、{bn}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an·bn}的前n项和Tn。 解:(1)∵a1=1,an+1=2Sn+1 (n∈N*), ∴an=2Sn-1+1 (n∈N*,n1), ∴an+1-an=2(Sn-Sn-1), 即an+1-an=2an,∴an+1=3an (n∈N*,n1)。 而a2=2a1+1=3,∴a2=3a1。 ∴数列{an}是以1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an=3n-1 (n∈N*)。∴a1=1,a2=3,a3=9,

在等差数列{bn}中,∵b1+b2+b3=15, ∴b2=5。 又∵a1+b1、a2+b2、a3+b3成等比数列,设等差数列{bn}的公差为d,则有(a1+b1)(a3+b3)=(a2+b2)2。 ∴(1+5-d)(9+5+d)=64,解得d=-10或d=2,∵bn0 (n∈N*),∴舍去d =-10,取d=2,∴b1=3,∴bn=2n+1 (n∈N*)。 (2)由(1)知Tn=3×1+5×3+7×32+…+(2n-1)3n-2+(2n+1)3n-1,①∴3Tn=3×3+5×32+7×33+…+(2n-1)·3n-1+(2n+1)3n,② ∴①-②得-2Tn=3×1+2×3+2×32+2×33+…+2×3n-1-(2n+1)3n=3+2(3+32+33+…+3n-1)-(2n+1)3n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说课稿 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从容说课 本节课先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根据这个公式去进行有关计算.可见本课内容的安排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猜想、应用能力.结合本节课特点,宜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方法,即学生主动观察——分析概括——师生互动,形成概念——启发引导,演绎结论——拓展开放,巩固提高.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样数学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学会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1)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2)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从函数、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2.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归纳推理能力; 2.通过等差数列变形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以及给出数列和表示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数列的例子:(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 (1)0,5,10,15,20,25,…; (2)48,53,58,63,…; (3)18,15.5,13,10.5,8,5.5…; (4)10 072,10 144,10 216,10 288,10 366,…. 请你们来写出上述四个数列的第7项. 生第一个数列的第7项为30,第二个数列的第7项为78,第三个数列的第7项为3,第四个数列的第7项为10 510. 师我来问一下,你依据什么写出了这四个数列的第7项呢?以第二个数列为例来说一说. 生这是由第二个数列的后一项总比前一项多5,依据这个规律性我得到了这个数列的第7

常见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典型例题及习题

1 【典型例题】 [例 1] a n 1 (1)k (2) k 比较系数: {a n a n [例 2] a n 1 (1)k 例: 已知 解: a n a n a 3 a n 常见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典型例题及习题 ka n b 型。 1 时,a n 1 1时,设a n km m ka n 1 时, a n } 是等比数列, (a i f (n) 型。 a n 1 a n {a n }满足a i a n a n a n a 2 对这(n b {a n } 是等差数列, a n b n 佝 b) k(a n m) a n 1 ka n km 公比为 1) k ”1 f(n) k ,首项为 a n 1 a n a i a n (a 1 k n1 f (n )可求 和, 则可用累加消项的方 法。 n (n 1)求{a n }的通项公 式。 1 n(n 1 ) a 2 a n 1 a n a 1 1 个式子求和得: a n a 1 a n 2 - n

(2) k1时, 当f(n) an b则可设a n A(n 1) B k(a n An B) a n 1 ka n (k 1)A n (k 1)B A (k (k 1)A 1)B 解得: a 2 (k 1) ,? {a n An B}是 以 a1 B为首项, k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a n An (a1 B) k n1 a n (a1 B) k n1An B将A、B代入即可 (3) f(n) 0, 1)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 a n 1 1 c n 1 得q a n n q C n 令C n 1 {C n}可归为a n 1 ka n b型 [例3] a n f(n) a n型。 (1)f(n)是常数时, 可归为等比数 列。 f(n)可求积,可用累积约项的方法化简求通项。 例:已知: a1 2n 1 a n 1 2n 1 2)求数列{a n}的通项。 解: a n a n a n 1 a n 1 a n 2 a n a 1 a n 2 a n 3 k m a n 1 m a n 1 型。a3 a2 a2 a1 2n 1 2n 2n 1 2n 3 2n 5 5 3 3 2n 1 2n 3 7 5 2n 1 [例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