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体小说、流浪汉小说、成长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信体小说:用书信的形式写成的小说。即以书信形式为基本表达途径和结构格局的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环境心理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通过一封封书信的形式来实现的。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讲解故事,塑造形象,写人叙事都以"我"的亲身经历,亲眼见闻展开,使人感到亲切,增加真实感。塞缪尔·理查逊(1689—1761)是英国小说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处女作《帕米拉》属于英国早期的心理小说。《帕米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理查逊独特的展现人物心理现实的手法,即书信体手法.《帕米拉》讲述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仆的不同寻常的故事。帕米拉出身卑微,但天资聪颖。由于太太的偏爱,她于是有机会接受了那些名门闺秀所受的教育,弹琴、唱歌、舞蹈、写作,无一不精。太太去世后,她服侍少东家。
她历尽艰辛,饱受折磨,抗拒少东家的勾引与诱惑,最后以自己的贞节自爱打动了少东家,并得到了回报,从女仆一跃成为贵妇。理查逊塑造帕米拉这个人物形象,其目的是为了给
年轻妇女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理查逊认为,女性身上的原罪比男性更根深蒂固,妇女总
是面临着堕落的危险,所以他希望通过富有说教性的故事来指导妇女的思想和行为。他
的这种艺术观点正好继承了贺拉斯对诗歌的目的所作的论述,“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
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小说《帕米拉》既有虚构的故事,又有严肃的主题,因而受到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妇女读者,尤其是广大女仆的欢迎。帕米拉成功的婚姻恰好体现出这些妇女内心的美好愿望。在《帕米拉》中,理查逊运用书信体写作方式将女主人公每时每刻的经历、感受及心理活动都详细地记录下来,使人物的命运与时间、空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理查逊把这种新的叙述技巧称为“写至即刻”。所谓“写至即刻”就是“通过巧妙地分割每封信的内容,使小说中的场面有如戏剧里的场次,生动、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每封信终止在事件的当中或紧要关头,又造成了紧张的悬念。”《帕米拉》分为上下两部。第一部勾画了女仆帕米拉孤身生活在大户人家的艰难处境,揭示出她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第二部讲述帕米拉婚后的生活。小说第一部情节曲折,悬念迭出。帕米拉是个聪明漂亮但又涉世未深的年轻女仆,她的生活范围很小,和她在感情上最亲密的就是她的父母和女主人。女主人去世后,父母便成了她唯一的交流对象,与父母沟通感情的书信就成了记述她经历的主要载体。书信体便于直抒情怀,展现内心世界,尤其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妙龄少女向父母倾诉衷肠的信件给人以可信感和亲切感。而且,书信成为作者叙事的重要方式。性追求和性抗拒这样的主题可谓老生常谈,而理查逊能把一个普通的故事叙述得那么引人入胜,这归因于他运用的心理现实主义手法和他在意识流创作方面所作的早期尝试。书信体形式使作者能非常自如地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除了书信,理查逊还采用了日记的形式进行叙述。日记通常记录人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因而能极大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满足其好奇心。书信体的形式能使作者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而“写至即刻”的写作技巧又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效果,这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更加鲜明突出,故事的矛盾冲突更加强烈、集中,情节的发展也更加扣人心弦。比如帕米拉与她的情敌道韦杰女伯爵相遇的那一幕。这篇日记生动、详细、又富有戏剧性地记录了帕米拉面对女伯爵时的心理变化,先是自卑、伤心,接着是焦虑、不安,最后是平静、坦率。帕米拉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丝表情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不禁为理查逊刻画女性心理的高超手法所叹服。他充分利用书信和日记的优势把读者尽可能地向女主人公拉近,让读者自己去体验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的矛盾和斗争。事实上,书信和日记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已经使读者完全沉浸在女主人公的经历之中了,这种独特的叙述效果是其它叙述方式不能比拟的。它给读者一种持续不断的实身介入感,这样读者就有身临其境、与事件同步发展的感觉,因而在阅读中获得了心理上和感官上的极大满足,同时,作者也达到了愉悦读者和教育读者的目的。当然,《帕米拉》这部小说也暴露出了书信体小说的一些不足,如强烈的实身介入感有时会使读者忽视
了小说的道德完整性和人物的道德意义。用书信体叙事也很难跳越时空的限制,因为每封信单为一小整体,又都有各自的头尾及必然情节之外的铺叙。因此,书信体小说显得情节拖沓缓慢,小说的篇幅也过于冗长。
随着现代通讯事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写信的热情越来越低,即使偶尔写信,也不大注意写信的艺术和技巧,但这种写作手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尽管理查逊的处女作《帕米拉》在叙述手法上还显得有些稚嫩,但理查逊为书信体小说和意识流写作手法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所以,他的名字当之无愧地载入了英国文学的史册。
流浪汉小说picaresquenovel:流浪汉小说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的一种新文学体裁,它是以描写城市下层的生活为中心,从城市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小说。作品通常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写他们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窃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他们的消极反抗情绪。作品借主人公之口,抨击时政,指陈流弊,言语竭尽嘲讽夸张之能事,使读者在忍俊不禁之余,慨叹世道的不平和人生的艰辛。小说中的流浪汉都是动乱社会的特殊产物,他们是在不断解决与周围环境所产生的矛盾中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从而适应社会,求得个人的发展的;他们没有什么明确的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常常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在紧要关头,他们往往见机行事,依靠自己的智谋求生存;他们总是以欺骗、偷窃等手段混日子或干些恶作剧,以发泄私愤。所以,这种文学体裁也称为“消极抗议文学”。在题材上,它与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有相似之处,以描写城市下层人民生活为中心,并且从城市下层人民的视角观察与分析社会。它往往采取第一人称,以自传的形式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以人物流浪史的方式构建小说,用幽默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反映当时人的生活风貌。它较为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但主人公属于性格通常没有发展。比较典型的流浪汉小说——尤其是长篇一般都写出主人公在社会上如何适应、也即由清变浊的过程。代表作-- <小癞子>全名为<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 在中国,有人曾经将流浪汉小说称为“恶棍小说”或“恶棍罗曼司”。而翻译与研究流浪汉小说并且取得了卓越成就的杨绛先生则这样界定:“按照一般文论的说法,流浪汉小说都是流浪汉自述的故事。流浪汉故事如果由第三人叙说,就不是流浪汉小说。自述的故事如果主角不是流浪汉,当然也不是流浪汉小说。”此外,流浪汉小说的结构特征是“由一个主角来贯穿杂凑的情节”。这里,杨绛先生要强调狭义上的流浪汉小说必须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形式和插曲式结构,也必须采用一个真正的流浪汉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而“历险性或奇遇性的小说尽管主角不是流浪汉,体裁也不是自述体,只因为杂凑的情节由主角来统一,这类小说也泛称为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一个单纯的主人公。(2)不同寻常的出身。(3)狡猾。4)千变万化的形态。(5)疏远。(6)内心动荡不安。
首先是钱钟书的<围城> ,整体采用流浪汉小说的框架,其次,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也可以算是流浪汉小说的雏形。另外一个可以算是中国流浪汉小说集大成者,张炜。
成长小说,亦称启蒙小说,起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是西方近代文学中颇重要也常见的一个类型。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认为是这一小说类型的原始模型。[1]成长小说进入当代中国之后,最有影响的应该是《青春之歌》和《欧阳海之歌》。这是成长小说经过意识形态改造之后,结出的本土化的果实。这种成长小说与西方的成长小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西方的成长小说主要是叙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他们各种遭遇和经历,并通过巨大的精神危机长大成人的故事。成长”这个词,似乎总是和青少年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