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中医诊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 论
Summary
一 中医诊断学的有关概念
二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三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四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五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六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一 中医诊断学的有关概念
1.中医对“诊断(Diagnosis)”的理解
诊 诊察了解(四诊)
断 分析判断(辨证)
两字涵盖了中医诊断疾病的
过程和主要内容
2.中医诊断学:理论指导,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三基学科。
3.有关概念
⑴疾病(Disease):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的概括和抽象。(不能直接指导治疗)
⑵症状(Symptom):疾病所反映的个别的现象,它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自觉症状(Discomfort):包括病人主观
感觉到的异常表现。
体征(Sign):能被客观发现的异常表现。
⑶证:①一定阶段的(当前本质)
②多种病理因素的概括(直接指导治疗)
③对“证”的判断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依据。
⑷证候: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为证的外候。
⑸证型:常见、典型、规范
4.本学科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⑴临床角度:正确治疗的前提(辨证)
⑵学科角度:桥梁课程
二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Diagnostic Methods)(四诊)
1 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舌诊等
2 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3 问诊:全面了解病情,以自觉症状为主
4 切诊:脉诊、按诊
(二)诊病:对病名的判断,又称辨病。
? 举例:风心病(心慌、气短、咳嗽、呼困、咯血)
– 中医:在喘证、血证、咳嗽等基础上辨治
– 西医:①风湿性心脏病(病因诊断)
②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病解诊断)
③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诊断)
④心房颤动(同上)
(三)辨证(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定义见书。
辨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的判断,是以八纲辨证(The Eight Principle SD)为纲领,脏腑辨证(Visceral SD)为核心的多种辨证方法的综合。
*强调中医的诊断思维方式
(四)病案:
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古代医案是学习中医临证经验的有效途径。
三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The Basis of TCM)
朱丹溪:“有诸内者形诸外”
(一)司外揣内(由表知里)
(二)见微知著
(三)以常衡变
四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The principles of Diagnosis in TCM)
(一)整体审察
(二)诊法合参(四诊合参)
(三)病证结合
五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The Brief History of TCM
Diagnostics)
? 《内经》、 《难经》
? 诊籍
? 《伤寒杂病论》
? 《脉经》
? 《诸病源候论》
? 敖氏《伤寒金镜录》
? 金元医家
? 《濒湖脉学》
? 温病学家
? 现代有关专著颇多
? 现代研究微观化
六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 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 其次,要在不断实践中掌握中医的诊
断思维方式。
? 第三,要学会辩证思维的方法。
? 传统中医的诊断思维方式
中基 四诊 辨证 治疗
不断修正
第一章 问诊
Chapter1 Inquiry
●概念及内容: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历史沿革:
1.《内经》为中医问诊奠定了基础。
2.历代医家长期实践中不断补充,逐渐完善。
3.明代医家张景岳将问诊概括为十问歌。
4.清代喻嘉言在《寓意草》中对于问诊的一般项目、现病史、既往病史等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近似现在中医病案的书写内容。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Section 1 Significance and Methods)
一 意义
(一)搜集病情资料的重要渠道。
(二)心理诊疗的重要手段。
二 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较安静的环境。
(二)对病人疾苦要关心体贴。
(三)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
(四)不可凭主观意愿去暗示和诱导病人。
(五)重视问主诉,善于围绕主诉深入询问。
(六)危重病抢救为先,病情缓解,再详问。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Section 2 Contents of Inquiry)
一 一般情况(General Data)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二 主诉(Chief Complaint)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要求简明扼要。
三 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Disease)
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病情况、病变过程和诊治经过。
此外,问现在症状也属问现病史的范畴,因其包括的内容较多,是问诊的主要内容,将专门讨论。
四 既往史(Anamnesis)
(一)既往健康状况
素体健壮,多为实证;素体衰弱,多为虚证;
素体阴虚,易感温燥;素体阳虚,易受寒湿
(二)既往患病情况
五 个人生活史(Life Style and Process)
(一)生活经历
(二)精神情志
(三)饮食起居
(四)婚姻生育
六 家族史(Family History)
第三节 问现在症
(Section 3 Present Symptoms)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
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睡眠、疼痛、目、带下、口味)
一 ?êo?èè(Cold and Fever)
辨别2?D°μ?D??ê和机ì?ò???ê¢?¥?£
????根据寒热的óD?T£?ê???í?ê±3???£??á??£?3???ê±??£?3?D?ê±??£??°?????¢£?áù′23£??μ?o?èèààDí有£o¢ùμ?o?2?èè£?¢úμ?èè2?o?£?¢???o??¢èè£?¢üo?èèíùà′?£
对寒、热的认识:
寒:1恶寒:得温不解。 “有一分恶寒,
2恶风:避风则缓。就有一分表证。”
3畏寒:得温则缓。
热:1体温升高(体温计证实)。
2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
(一)恶寒发热:
恶寒重发热轻 ── 主风寒表证
病邪性质 发热重恶寒轻 ── 主风热表证
发热轻而恶风 ── 主伤风表证
恶寒发热皆较重 ── 感邪较重
邪正俱盛
恶寒发热均较轻 ── 感邪较轻 邪正盛衰
恶寒重发热轻者 ── 邪盛正衰
(二)但寒不热
⑴新病邪客阳郁恶寒(里实寒证或表证初起)
⑵久病阳虚失煦畏寒(手足冷)
(三)但热不寒
⑴壮热:里热实证。
⑵潮热:阳明潮热-胃肠燥热内结(阳明腑实证)
阴虚潮热-阴虚阳亢(骨蒸潮热)
身热夜甚-温病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⑶微热:阴虚;气虚;血虚;气郁化火;
气阴两虚
(四)寒热往来
⑴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⑵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 疟疾。
二 问汗(Sweating)
(一)汗出有无:外邪的性质和卫阳盛衰。
1表证有汗 —— 中风表虚证;表热证
2表证无汗 —— 伤寒表实证
3里证汗出 —— 里热证;诸虚证
4里证无汗—— 津亏、失血、伤阴
(二)特殊汗出
1自汗 —— 气虚、阳虚证
2盗汗 —— 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
3绝汗(脱汗) —— 亡阴、亡阳证。
4战汗 —— 邪正相争,病情发展的转折点。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 邪去正复
身热不减,烦躁,脉来疾急─ 邪胜正衰
5冷汗:阳气虚或受惊吓
6热汗:里热蒸迫
7黄汗:风湿热邪交蒸
(三)局部汗出
1头汗: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
2半身汗出 :风痰或瘀痰、风湿阻滞经络
3手足心汗: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热盛
脾虚津液旁达;中焦湿热郁蒸
4心胸汗: 心脾两虚; 心肾不交
三 问疼痛(Pain)
“不通则痛”── 因实而致痛。
“不荣而痛”── 因虚而致痛。
*一般
规律:
新病,痛剧,持续不解,拒按 ─ 实证
久病,痛轻,时痛时止,喜按 ─ 虚证
(一)问疼痛的性质(Character of Pain)
1胀痛:气滞作痛的特点。
胸胁脘腹等处,时发时止 ─ 气滞
*仅头目胀痛 ─ 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2刺痛:瘀血疼痛的特征之一。
(固定痛) 胸胁脘腹等处较为常见。
3冷痛:常见于腰脊脘腹及四肢关节等处。
⑴寒邪阻络 ─ 实证
⑵阳气不足,脏腑肢体失于温煦 ─ 虚证
4灼痛 —— 火邪窜络,或阴虚火旺
5重痛:常见于头部、四肢、腰部及全身。
—— 湿邪阻滞,气机不畅
*头部重痛 —— 肝阳上亢,气血上壅
6酸痛:—— 湿邪侵袭关节,气血不畅;
肾虚,骨髓失养。
7绞痛 —— 有形实邪(瘀血、结石、蛔虫)
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
8空痛: 多见于头部或小腹部。
—— 气血精髓亏虚,组织器官失养
9隐痛——阳气精血亏损,脏腑经脉失养
10走窜痛:
胸胁脘腹,走窜不定(窜痛)─气滞
肢体关节,游走不定(游走痛)─风湿痹病
11固定痛:胸胁脘腹,多属血瘀
肢体关节,寒湿、湿热痹病
12掣痛: —— 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
掣痛多与肝病有关
(一)问痛的部位(Location of Pain)
1头痛 : 根据头部部位,可确定病在何经
头痛连项者 ── 属太阳经
两侧头痛者 ── 属少阳经
前额连眉棱骨头痛者 ── 属阳明经
巅顶痛者 ── 属厥阴经
2胸痛:心、肺;虚里
3胁痛:肝、胆
4脘痛:胃 进食后痛势加剧 —— 实证
进食后痛势缓解 —— 虚证
5腹痛:多个脏腑
6背痛:督脉;膀胱经;手三阳经。
7腰痛:肾
8四肢痛:
⑴风寒湿邪侵袭,或湿热蕴结,阻滞气血运行
⑵脾胃虚损,水谷精微不能达于四肢而作痛
⑶足跟或胫膝酸痛 ── 肾虚,年老体衰
9周身疼痛:新病风寒湿;久病气血虚
四 问头身胸腹不适 除疼痛外的其它症状
(一)头晕 (二)胸闷
(三)心悸 (四)胁胀
(五)脘痞 (六)腹胀
(七)身重 (八)麻木
(九)阳痿 (十)遗精
(一)头晕(Dizzy)
其伴随症状是判断临床意义的重要依据。
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
肾虚精亏;痰湿阻滞;瘀血阻滞
(二) 胸闷(Oppression in the chest)
心气、心阳不足;热邪、痰热壅肺;
寒邪客肺;痰饮停肺
(三)心悸(Heart-throb)
自觉心跳,心慌,甚则不能自主。
1惊悸:病情较轻。
2怔忡: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
3临床
意义:病机多端,有虚有实,以
心脏病变为主。
(四)胁胀:肝胆病变,如肝气郁结;肝胆 湿热等。
(五)脘痞:脾胃病变,如饮食伤胃;脾胃 虚弱等。
(六)腹胀:喜按属虚;拒按属实。
臌胀多虚实夹杂。
(七)身重:沉重酸困
水湿泛溢肌肤;湿困脾阳;
脾气虚;邪热耗伤气阴
(八)麻木:感觉减退甚至消失
气血亏虚;肝风内动;风寒入络;湿痰瘀阻
(九)阳痿:性功能低下表现之一
肾阳虚命门火衰;思虑伤脾;
肝气郁结;湿热下注;肾气亏虚
(十)遗精:非性交而精液自遗
心脾两虚;湿热下注;肾气亏虚
五 问耳目
(一)问耳(Ear)
1耳鸣、耳聋:如蝉如潮、减退或消失。
⑴虚:肾虚失充;脾虚清阳不升;肝肾阴血不足,耳窍失养。
⑵实:肝胆火盛;肝阳上亢(虚实夹杂)。
2重听:减退而重复
⑴久病多虚:肾之精气虚衰,耳窍失荣
⑵骤发为实:痰浊上蒙;外感风邪
3耳胀、耳闭
风邪侵袭;痰湿蕴结;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二)问目(Eye)
1目痒:
⑴痒甚多实,肝火上扰或风热上袭。
2目痛:⑴痛剧属实:肝火上炎或风热上袭
⑵痛微属虚:阴虚火旺
3目眩:如坐车船;或眼前如蚊蝇飞动。
⑴实:风火上扰清窍或痰湿上蒙清窍。
⑵虚:中气下陷,清阳不升;
肝肾不足,精血亏虚。
4目昏、雀盲、歧视
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充养
六 问睡眠(Sleep)
阴阳气血的盛衰,心肾等脏腑功能的强弱。
(一)失眠(Insomnia)
①经常不易入睡;②睡而易醒不能再睡;
③时时惊醒睡不安稳;④彻夜不眠
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1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以养心神。
2阴虚火旺,内扰心神(心肾不交)。
3邪气干扰:痰热上扰心神。
食滞胃脘。
(胃不和则卧不安)
(二)嗜睡(Sleepiness)
痰湿内盛,阳虚阴盛
1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
─ 痰湿困脾,清阳不升
2饭后嗜睡,神疲倦怠,食少纳呆
─ 中气不足,脾失健运
3大病之后精神疲乏而嗜睡
─ 正气未复
4极度疲惫,但欲寐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
热入心包、中风昏迷不属嗜睡
七 问饮食口味(Diet and Taste in Mouth)
津液的盈亏及输布,脾胃功能的盛衰。
(一)口渴与饮水(Thirst and Drinking):
津液盛衰
1口不渴饮和口渴欲饮
⑴口不渴,不欲饮:津液未伤;寒证,湿证
⑵口渴欲饮水:津伤、阴伤;燥证、热证
2渴不多
饮和口渴多饮
⑴渴不多饮:湿热、痰饮(水逆证)、瘀血
⑵口渴多饮:阳明热盛;津液大伤(消渴)
(二)食欲和食量(Appetite and Food Intake) 脾胃强弱;预后转归
1食欲减退:不欲食、纳少或纳呆
⑴新病食欲减退 ── 保护性反应,病轻
⑵久病食欲减退 ──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⑶食少纳呆,头身困重,脘腹胀闷,苔腻
── 湿盛困脾,或饮食停滞,脾失健运
2厌食
⑴厌食,兼嗳气酸腐,脘腹胀满─食滞内停
⑵厌食油腻,兼胸胁脘腹胀满─湿热蕴脾
肝胆湿热
⑶孕妇厌食呕恶─ 妊娠恶阻
3消谷善饥——胃火炽盛,腐熟太过
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5偏嗜食物——偏食肥甘,易生痰湿
偏嗜生冷,易伤脾胃
过食辛辣,易病燥热
嗜食异物,小儿虫积
6在疾病过程中:
⑴食欲恢复,食量渐增
——胃气渐复,疾病向愈
⑵食欲逐渐不振,食量渐减
——脾胃功能逐渐衰弱,病情加重
⑶“除中”—— 脾胃之气将绝,危在旦夕
(三)口味(Taste in Mouth)
脾胃功能失常或其它脏腑病变的反映
1口淡 —— 脾胃虚弱,或寒邪、寒湿犯胃
2口苦 —— 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胆气上逆
3口甜 —— 脾胃湿热;脾胃气虚
4泛酸 —— 肝胃蕴热、伤食
5口涩 —— 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
6口咸 —— 肾虚及阳虚水泛
7黏腻 —— 痰热、湿热、寒湿
八 二便(Defecation and Urination)
(一)大便(Defecation ):
次数规律,成形不燥,无脓血、粘液及未消化食物。
便次异常;便质异常;
排便感异常;颜色异常
1便次异常(Frequency of Defecation)
有便秘和泄泻之分。
⑴便秘(Constipation):便难,间隔长,干结
①热秘:热盛伤津;②冷秘:阴寒凝结;
③气秘:气机壅滞;④虚秘:气液两亏等。
病机总属肠燥津亏,运行无力
⑵泄泻 (Diarrhoea):
不成形,次数多,水样、完谷不化或鸭溏。
新病泻急 —— 实证;病久泄缓 —— 虚证。
①水样或溏泄——脾虚或寒湿困脾,脾失健运
②泻下臭秽稀水或黄糜,腹痛,肛门灼热
─ 湿热之邪伤及肠腑
③五更泻 —— 肾虚命门火衰,寒湿内积
④痛泄,泄后痛减,脘闷嗳腐
—— 伤食泄泻
⑤痛泄,泄后痛减,与情志相关
—— 肝郁脾虚
2便质异常(Stool Form)
⑴完谷不化 ─ 脾虚或肾虚;食滞胃肠
⑵溏结不调
①时干时稀 ─ 肝郁脾虚,肝脾不调
②大便先干后稀 ─ 脾胃虚弱
⑶脓血便(痢疾
)
湿热积滞交阻于肠,脉络受损,气血瘀滞
血多脓少 —— 偏于热,病在血分
脓多血少 —— 偏于湿,病在气分
3排便感异常(Feeling in Defecation)
⑴肛门灼热 ─ 热迫大肠
⑵肛门气坠甚则脱垂 ─ 脾虚气陷
⑶排便不爽
①腹痛腹泻而排出不爽,腹胀矢气
─ 肝气犯脾,肠道气滞
②便泄不爽,夹有未消化食物,酸腐臭秽难闻,泻后痛轻 ─ 伤食泄泻
③泻下黄糜,粘滞不爽
─ 湿热蕴结大肠
⑷里急后重:湿热内阻,肠道气滞(痢疾)。
⑸滑泻失禁 ── 脾肾虚衰,肛门失约
4颜色异常(Color of Stool)
⑴大便色灰白,溏结不调(黄疸)
——脾虚或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⑵便血 肠风
近血—— 热伤肠络 痔疮
(先血后便,便血鲜红) 肛裂出血
远血—— 肝胃瘀滞等
(先便后血,便血褐暗) 柏油样便
(二)小便(Defecation)
1 尿次异常
⑴小便频数
①新病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迫
─下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
②小便频数,量多色清,夜间尤甚
─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⑵癃闭: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
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
①虚证—— 肾气、肾阳不足,气化无力
②实证——湿热下注,或有瘀血、结石阻塞
膀胱气化失司
1尿量异常
⑴小便清长量多 —— 虚寒证;消渴病
⑵小便短黄 —— 热盛津伤,
(热病) 或汗吐下伤津,化源不足
⑶小便短少 —— 肺、脾、肾功能失常,
(水肿) 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3排尿感异常
⑴小便涩痛 ─ 湿热下注(淋证)
⑵余沥不尽 ─ 肾气虚弱,肾关不固
⑶小便失禁 ─ 肾气不足,下元不固
下焦虚寒,膀胱失煦
若神昏而小便自遗,属于危重证候。
⑷遗尿 ─ 肾气不足,膀胱失约
4小便颜色等
⑴尿中带血(尿血、血淋):
——热伤血络;脾肾不固;湿热蕴结膀胱
⑵尿有砂石(石淋):
——湿热内蕴,煎熬尿中杂质
⑶小便浑浊如米泔水(尿浊、膏淋):
——脾肾虚损,脂液下流
九 问经带
(一)月经(Menstruation):期、量、色、质
1经期异常:
⑴月经先期:
①气虚失于统摄,冲任不固(脾、肾)
②热(虚热、实热)扰冲任,血海不宁
⑵月经后期:
①营血亏损,或阳气不足,血海失蓄
②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阻滞,
冲任不畅
⑶经期错乱:血海蓄溢失常
①肝郁气滞,气机不调
②脾肾虚损
③瘀血阻滞
2经量失常
⑴月经过多:
①血热,冲任受损
②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约
③瘀阻胞宫,络伤血溢
⑵月经过少:
①营血衰少,血海空虚;②肾气亏虚,
精血不足;③寒凝、血瘀或痰湿阻滞
⑶崩漏:非经期出血
①热伤冲任,迫血妄行
②脾肾气虚,冲任不固
③瘀阻冲任,血不归经
⑷闭经:
①气虚血亏,血海空虚
②肾气亏虚,精血不足
③气滞血瘀或寒凝痰阻,胞脉不通
3经色、经质异常
⑴淡红质稀:血少不荣
⑵深红质稠:血热内炽
⑶经色紫暗,夹血块,小腹冷痛:寒凝血瘀
4痛经:
气滞、血瘀、寒凝、阳虚、气血虚
(二)带下(Vaginal discharge)
1白带: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2黄带:湿热下注
3赤白带:肝经郁热,或湿热下注
十 问小儿
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一)出生前后情况
(二)预防接种、传染病史
(三)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
第二章 望 诊
Chapter 1 Observation
? 定义:视觉; 搜集
? 原理:脏腑 经络 体表、五官、四肢
? 地位:
“望而知之谓之神”
四诊合参
? 望诊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⑴ 光线充足,避免干扰
⑵充分暴露,排降假象
⑶掌握生理,以常衡变
⑷ 动态观察,四诊合参
? 内容:
⑴ 全身望诊:神,色,形,态
⑵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四肢,
二阴,皮肤
⑶ 望舌:舌体,舌苔,舌下脉络
⑷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小便
⑸ 望小儿食指脉络
第一节 全身望诊
Section 1 The Whole Body Observation
神
色 病性的寒热虚实
形 病情的轻重缓急
态 —— 所谓“一会即觉”
一 望神(Observing vitality)
? 神(Vitality)的含义
广义之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精神意识活动。
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搜集病情资料的方法。
(一)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1原理:物质基础;功能表现。
(精气神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2临床意义: ⑴脏腑精气的盛衰
⑵疾病的轻重
⑶预后的吉凶
(二)主要内容
1两目 2色泽
3神情 4体态
5呼吸、语言、舌脉等
(三)对神气的判断(对病情程度的判断)
★神的衰旺:得神(Full or having V)
失神(Loss of V)
少神(Lack of V)
假神(False V)
☆神的错乱:神乱(Mental Abnormality)
★神的衰旺 1临床特征
⑴两目(目→脑→心神;脏腑精气
汇聚之处)
★得神:两目灵活,明亮有神,视物清晰。
◆少神:乏神。
▼失神:两目晦暗,运动不灵,视物模糊。
●假神:突然目光转亮,浮光外露。
⑵神情(神志、思维)
★得神:神清,语晰,表情自然。
◆少神:精神不振,思维迟钝。
▼失神:神萎,郑声;或烦热、谵语;卒倒。
●假神:突然神志清醒,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突然烦躁不安。
⑶气色(面色:脏腑精气的外荣)
★得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少神:面色少华,暗淡不荣。
▼失神:面色枯槁无华,晦暗暴露。
(急性重症:形神合参)
●假神:面色无华,颧红如妆,游移不定。
⑷体态(形体、姿态:机体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志)
★得神:动作自如,反应灵敏,肌肉不削。
◆少神:动作迟缓,肌肉松软。
▼失神:反应迟钝,形体羸瘦;烦热抽搐;或循、撮;或两手固握,牙关紧闭。
●假神:久病卧床,突思起床活动。
⑸其他(呼吸、饮食等):
★得神:呼吸平稳。
◆少神:少气懒言。
▼失神:呼吸气微或喘促。
●假神: 突然食欲增进。
2临床意义(脏腑精气盛衰;轻重;预后)
★得神:健康或病而脏腑精气未伤,病轻。
◆少神:轻病或恢复期;体虚者。
▼失神:精亏神衰-慢性久病,病重。
邪盛神乱-急性重病
(热扰心神或肝风挟痰蒙窍阻络)。
●假神:极度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⑴整体好转与局部好转
⑵突然好转与逐渐好转
⑶暂时好转与越来越好
☆神的错乱 1临床特征
癫:表淡,神痴,喃语,无常,悲观失望。
狂:狂妄,胡语,寐梦,打詈,亲疏。
痫:突倒,吐涎,上视,肢抽,醒常。
脏躁:精抑,闷躁,故叹,悲哭;甚肢抽。
卑碟:时恐,焦虑,悸促,不敢独处一室。
2临床意义
癫:痰气凝结,蒙蔽心神。
狂:痰火扰心。
痫:肝风挟痰上扰,阻蔽清窍。
脏躁:心肝血虚,或肝气郁结。
卑碟:心胆气虚,心神失养。
(四)望神的注意事项
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2做到神形合参(狭义之神)
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饮食不入,泄泻不止)
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见前)
二 望面色
(Observing Complexion )
? 概念:皮肤;颜色(color)、光泽(luster);
搜集病情资料的方法。
? 临床意义: ⑴脏腑的虚实
⑵气血的盛衰
⑶病性的寒热
⑷病情的进退(轻重、预后)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1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外荣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
2面部分候脏腑,可判断相应脏腑的病变
(《素问﹣刺热》的面部分候脏腑方法)
(二)色与泽的临床意义
颜色(属血属阴): 疾病的不同性质
不同脏腑的疾病
光泽(属气属阳): 脏腑精气的盛衰
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三)常色与病色
1常色(The Normal C):
明润(有神气),含蓄(有胃气)
(与血色相兼)
⑴主色(Host C)
⑵客色(Guest C)
2病色(The Abnormal C)
五色显露或暗淡
善色(Benign C):光明润泽(“气至”)
恶色(Malignant C):枯槁晦暗
(“气不至”)
(四)五色主病(主病、机理、临床特征及意义)
(The Five Colors and Their Indicated Diseases)
◆两句古语
为基础
“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
“黄赤为热,青黑为痛,白为寒”
⑴赤色(Red):主热证,戴阳证
– 满面通红:实热证(外感;脏腑热盛)
– 两颧潮红:阴虚阳亢
– 颧红如妆,游移不定:“戴阳”证
面赤
面赤
颧赤
⑵白色(White):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 面色光白而虚浮:阳虚水泛
– 面色淡白而消瘦:营血亏虚
– 面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光白
淡白
⑶黄色(Yellow):主脾虚、湿证
– 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 黄胖: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泛溢肌肤
– 黄疸:阳黄——湿热内蕴,胆汁外溢
阴黄——寒湿内蕴,胆汁外溢
萎黄
阳黄
阴黄
⑷青色(Blue):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 —— 寒盛、痛剧
面色口唇青紫 —— 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滞;
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真心痛 —— 心阳暴脱,心血瘀阻
面色青黄(苍黄)—— 肝郁脾虚,气滞血瘀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惊风
⑸黑色(Black):主肾虚,寒证,瘀血,水饮,痛剧,
面黑暗淡:肾阳虚
面黑焦干:肾阴虚
目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久停
面黑
眼圈黑
肌肤甲错
(五)望色的注意事项
1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2注意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
3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4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 清-汪宏在《望诊遵经》中提出望色十法:
– 浮沉分表里:浮显;沉隐
– 清浊分阳阴:清朗;浊暗
– 微甚辨虚实:浅淡;深浓
– 散抟知近远:疏散;壅滞
– 泽夭断成败:润泽;枯槁
三 望形体
(Observing Figure )
? 强弱、胖瘦、体质形态等异常表现
(一)原理
(二)内容
1形体
强弱: 外在表现(五体合五脏);
功能状态;
神的衰旺;
2形体胖瘦:注意与脏腑功能强弱相结合
形气有余:体胖能食,肌肉充实,神旺有力
精气充足,体健
形盛气虚:体胖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
(肥人多痰) 阳气不足,多痰湿
形瘦阴虚:形瘦颧红,皮肤干焦
(瘦人多火) 阴血不足,内有虚火
骨瘦如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
消瘦
3体质形态:机体阴阳盛误的禀赋特点;
对疾病的易感性。
阴脏人:阳虚阴盛
阳脏人:阴虚阳亢
阴阳平和之人:阴阳平衡,气血调匀
四 望姿态
(Observing Posture )
(一)原理
1. 动静姿态与阴阳盛衰和寒热虚实密切相关。
阳主动:阳证、热证、实证,机体功能亢进
──躁动不安
阴主静:阴证、寒证、虚证,机体功能衰减
──喜静懒动
2. 内脏及筋骨、肌肉、经脉的疾病会出现某些具有特异性 的异常动作。
(二)内容:
1动静姿态:
动、强、仰、伸──阳证、热证、实证
静、弱、俯、屈──阴证、寒证、虚证
⑴坐位:坐而喜仰,肺胀气粗──肺实气逆
坐而喜俯,少气懒言──肺虚体弱
坐俯首
⑵卧位:喜静,怕冷:阴、虚、寒证
喜动,怕热:阳、热、实证
⑶强迫体位:
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咳喘肺胀
或水饮停于胸腹
但卧不得坐,坐则眩晕──气血大虚,
脱血夺气
喘不能平卧
⑷行态(护处必痛;肝风内动等)
2衰惫姿态:脏腑病变程度;预后转归
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精气神明将衰惫)
背屈肩垂──府将坏矣(心肺宗气将衰惫)
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肾之精气将衰惫)
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
不能久立,行则振掉──肾将惫矣
3异常动作:有助于诊断某些疾病。
动风;小儿惊风;中风;痫病;寒战;痿病;痹病等。
*风: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眩晕、麻木、抽搐、震颤等症状,叫“风气内动”,病变多与肝有关。
*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动风;
血虚生风
角弓反张
第二节 局部望诊
Section 1 The Local Body Observation
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及
局部与脏腑经络的内在联系。
一 望头面(Face and Head O )
(一)头部(Head Observation)
肾、脑的病变和脏腑精气的盛衰
1头形态:方颅;囟填;囟陷;解颅;
头摇
2
发的形色:肾气、精血的盛衰
斑秃(血虚受风);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
(二)面部(Face Observation)
1面肿:阳水(yang-edema);阴水
2腮肿:痄腮(蛤蟆瘟);发颐
3口眼歪斜:中经络(面瘫);中脏腑(中风)
4面削颧耸:精亏神衰
5苦笑貌:破伤风;新生儿脐风
面瘫
二 望五官(Five Sense Organs O )
(一)望目(Eye O):心、肝、肾
★“五轮”学说 —— 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
眼胞:肉轮 —— 脾 望目时应将
目眦:血轮 —— 心 “五色主病”与
白睛:气轮 —— 肺 “五轮”学说结合
黑睛:风轮 —— 肝 起来综合分析
瞳人:水轮 —— 肾
五轮学说
1色泽:全目赤肿-肝经风热
2形态:针眼、眼丹-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
3动态:昏睡露睛-脾虚气血不足,
胞睑失养
(二)望耳(Ear O) :肾;胆;全身病变
1色泽:干枯焦黑-肾精亏耗,精不上荣
2形态:
3耳内病变:脓耳-肝胆湿热熏蒸
(三)望鼻(Nose O) :肺;脾;胃
1色泽:
2形态:酒糟鼻-肺胃蕴热
鼻翼煸动-喘、哮
3鼻内病变:鼻渊
酒糟鼻
(四)望口唇(Lip O) :脾;胃
1色泽:唇色淡白-血虚或失血
2形态:口角流涎-脾虚湿盛;中风
3动态:口形六态
口撮
(五)望牙龈(Teeth and Gum O) :
肾、胃、津液
1望齿:干燥;光燥;枯骨;松动外露
2望龈:淡白;红肿;牙疳
(六)望咽喉(Throat O):
1红肿:深红、肿、痛-肺胃热毒壅盛
2成脓:
3溃烂:
4伪膜:白喉
5部位形态:乳蛾;烂乳蛾;喉痈
乳蛾
三 望躯体(Trunk O)
(一)望颈项(Neck Observation)
1外形变
⑴瘿瘤:肝郁气结痰凝; 水土失调,痰气搏
⑵瘰疬: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
外感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部
⑶其它:颈瘘、项痈、颈痈、气管不正
瘿瘤
颈瘘
2 动态变化
⑴项强:风寒;痉病;落枕
⑵颈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年老体弱
⑶颈脉跳动:动脉
⑷颈脉怒张:静脉
(二)望胸胁(Chest and Flank O)
1外形
2呼吸
(三)望腹部(Abdomen O)
(四)望腰背部(Waist and Backside O)
桶状胸
四 望四肢(Limb Observation)
(一)形态异常
1肢体萎缩 4下肢畸形
2四肢肿胀 5青筋暴露
3膝部肿大 6手指变形
下肢瘘
鹤膝风
杵状指
(二)动态异常
1肢体痿废 4手足颤动
2四肢抽搐 5手足蠕动
3手足拘急 6循衣摸床(撮理)
五 望皮肤(Skin Observation)
(一)色泽形态
(二)
皮肤病症
1斑疹(Macula and Rash)
⑴斑(Macula):大;红、紫;摊;不碍;不褪
a.阳斑:邪热郁于肺卫,内迫营血
b.阴斑:脾不统血或阳衰寒凝
⑵疹(Rash):小;红紫;高;碍手;褪色
a.麻疹:外感风热时邪
b.风疹:外感风邪
c.瘾疹:外感风邪或过敏
2水疱
⑴白疹:湿热郁于肌肤,汗出不彻
⑵水痘:外感湿热之邪
⑶湿疹: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3疮疡(多与火热毒邪相关)
1痈:红肿高,根盘束,热痛(皮肉间)
2疽:漫无头,部位深,肤不变或暗,不热少痛
(骨与关节间)
3疔:初粟米,脚硬深,麻木痒,顶白痛,
易走黄
4疖:小圆,肤表,热痛不甚,脓溃即愈
痈
疔
疔
疥
第三节 望排出物
(Observation of Excreta)
一般规律:
色淡白清稀 —— 虚证,寒证
色黄赤粘稠—— 实证,热证
(一)痰涎涕唾
1望痰(Sputum):肺、呼吸道排出的粘液。
(病理性分泌物)
⑴寒痰(Cold S):痰白清稀量多
⑵热痰(Heat S) :痰黄稠有块
⑶燥痰(Dry S) :痰少而粘,难于咯出
⑷湿痰(Damp S):痰白滑,量多,易咯
⑸咯血(Bloody S):痰中带血,色鲜红或暗红
⑹脓血痰(Pus and Bloody S):米粥样,气腥臭
2望涎(Saliva):口腔中产生的清稀粘液,属
正常的分泌物,病体可发生异常改变。
(涎为脾液)
⑴量多:脾胃虚寒或气虚
⑵时吐粘涎:脾胃湿热
⑶滞颐:小儿口角流涎渍颐(脾虚不摄)
3望涕(Nasal Discharge):鼻腔分泌的粘液
(涕为肺液)
⑴外感风寒:鼻塞流清涕(Watery ND)
⑵风寒束肺:清涕不止(鼻鼽)
⑶外感风热:鼻流浊涕(Watery ND )
⑷湿热蕴阻:粘稠腥臭、黄水脓血(鼻渊)
4望唾(Spittle):口腔中排出的泡沫状粘液。
(唾为肾液,与胃相关)。
⑴胃寒:冷积、宿食、寒湿,胃气上逆
⑵肾虚:肾阳虚温化失职,气化失司,
水邪上泛
(二)望呕吐物(Observing Vomitus)
1寒呕(Cold Vomiting):清稀无味
——脾胃阳虚、寒邪犯胃
2热呕(Heat Vomiting):秽浊酸臭
——邪热犯胃,胃失和降
3伤食呕(V due to Food Retention):酸馊
——暴食,损脾,食停,胃逆
4黄绿苦水,频发频止
—— 肝胆气滞,郁热或湿热
5痰饮(清水痰涎,胃脘有振水声)
——水饮停胃,胃失和降
6胃痈(脓血混杂,挟有食物残渣)——食滞热积,气血蕴结(肝火犯胃或胃府血瘀)
第四节 望小儿食指络脉
(The infantile Index finger-vein Observation)
? 概念:<3岁;食指内侧络脉
(浮络);
部位、色泽、形态。
? 原理:1属肺经;
2肺朝百脉;
3反映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
一 观察方法
二 临床意义:病邪性质浅深;气血阴
阳盛衰;疾病轻重吉凶
正常指纹:浅红微黄,隐隐显露于食指掌侧前缘,掌指横纹附近,色淡红略紫。
1浮沉分表里:浮而明显;沉隐不显
2红紫辨寒热:鲜红寒;紫红热
3淡滞定虚实:浅淡细虚;浓滞粗实
4三关测轻重:透关射甲,病情凶险
八 二便(Defecation and Urination)
(一)大便(Defecation ):
次数规律,成形不燥,无脓血、粘液及未消化食物。
1便次异常(Frequency of Defecation) 有便秘和泄泻之分。
⑴便秘(Constipation):便难,间隔长,干结
①热秘:热盛伤津;②冷秘:阴寒凝结;
③气秘:气机壅滞;④虚秘:气液两亏等。
病机总属肠燥津亏,运行无力
⑵泄泻 (Diarrhoea):不成形,次数多,水样、完谷不化或鸭溏。
新病泻急 —— 实证;病久泄缓 —— 虚证。
①水样或溏泄——脾虚或寒湿困脾,脾失健运
②泻下臭秽稀水或黄糜,腹痛,肛门灼热
─ 湿热之邪伤及肠腑
③五更泻 —— 肾虚命门火衰,寒湿内积
④痛泄,泄后痛减,脘闷嗳腐 —— 伤食泄泻
⑤痛泄,泄后痛减,与情志相关 —— 肝郁脾虚
2便质异常(Stool Form)
⑴完谷不化 ─ 脾虚或肾虚;食滞胃肠
⑵溏结不调
①时干时稀 ─ 肝郁脾虚,肝脾不调
②大便先干后稀 ─ 脾胃虚弱
⑶脓血便(痢疾)湿热积滞交阻于肠,脉络受损,气血瘀滞
3排便感异常(Feeling in Defecation)
⑴肛门灼热 ─ 热迫大肠
⑵肛门气坠甚则脱垂 ─ 脾虚气陷
⑶排便不爽
①腹痛腹泻而排出不爽,腹胀矢气 ─ 肝气犯脾,肠道气滞
②便泄不爽,夹有未消化食物,酸腐臭秽难闻,泻后痛轻 ─ 伤食泄泻
③泻下黄糜,粘滞不爽 ─ 湿热蕴结大肠
⑷里急后重:湿热内阻,肠道气滞(痢疾)。
⑸滑泻失禁 ── 脾肾虚衰,肛门失约
4颜色异常(Color of Stool)
⑴大便色灰白,溏结不调(黄疸) ——脾虚或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⑵便血 肠风
近血—— 热伤肠络 痔疮
(先血后便,便血鲜红) 肛裂出血
远血—— 肝胃瘀滞等
(先便后血,便血褐暗) 柏油样便
(二)小便(Defecation)
1 尿次异常
⑴小便频数
①新病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迫 ─下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
②小便频数,量多色清,夜间尤甚 ─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⑵癃闭: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
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
①虚证—— 肾气、肾阳不足,气化无力 膀胱气化失司
②实证——湿热下注,或有瘀血、结石阻塞
2尿量异常
⑴小便清长量多 —— 虚寒证;消渴病
⑵小便短黄 —— 热盛津伤,
(热病) 或汗吐下伤津,化源不足
⑶小便短少 —— 肺、脾、肾功能失常,
(水肿) 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3排尿感异常
⑴小便涩痛 ─ 湿热下注(淋证)
⑵余沥不尽 ─ 肾气虚弱,肾关不固
⑶小便失禁 ─ 肾气不足,下元不固
下焦虚寒,膀胱失煦
若神昏而小便自遗,属于危重证候。
⑷遗尿 ─ 肾气不足,膀胱失约
4小便颜色等
⑴尿中带血(尿血、血淋): ——热伤血络;脾肾不固;湿热蕴结膀胱
⑵尿有砂石(石淋): ——湿热内蕴,煎熬尿中杂质
⑶小便浑浊如米泔水(尿浊、膏淋): ——脾肾虚损,脂液下流
九 问经带
(一)月经(Menstruation):期、量、色、质
1经期异常:
⑴月经先期:
①气虚失于统摄,冲任不固(脾、肾)
②热(虚热、实热)扰冲任,血海不宁
⑵月经后期:
①营血亏损,或阳气不足,血海失蓄
②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阻滞,
冲任不畅
⑶经期错乱:血海蓄溢失常
①肝郁气滞,气机不调
②脾肾虚损
③瘀血阻滞
2经量失常
⑴月经过多:
①血热,冲任受损
②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约
③瘀阻胞宫,络伤血溢
⑵月经过少:
①营血衰少,血海空虚;②肾气亏虚,
精血不足;③寒凝、血瘀或痰湿阻滞
⑶崩漏:非经期出血
①热伤冲任,迫血妄行
②脾肾气虚,冲任不固
③瘀阻冲任,血不归经
⑷闭经:
①气虚血亏,血海空虚
②肾气亏虚,精血不足
③气滞血瘀或寒凝痰阻,胞脉不通
3经色、经质异常
⑴淡红质稀:血少不荣
⑵深红质稠:血热内炽
⑶经色紫暗,夹血块,小腹冷痛:寒凝血瘀
4痛经:
气滞、血瘀、寒凝、阳虚、气血虚
(二)带下(Vaginal discharge)
1白带: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2黄带:湿热下注
3赤白带:肝经郁热,或湿热下注
十 问小儿
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一)出生前后情况
(二)预防接种、传染病史
(三)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