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及其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甲午战争及其反思

1894年和今年一样,都是甲午年,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因此被称为甲午战争,日本称其为日清战争。如今,两个甲子都过去了,历史进入了21世纪,中日两国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之一,虽然两国的经济文化交往非常密切,但政治外交关系一直波澜起伏。在亚太局势风云变换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对中日两国的交战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中汲取教训,鉴往知今,总结失败原因,这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今天,让我们重温甲午之战,了解那一场战争是如何爆发的?中国为什么会落得惨败的结局?今天的中国人应该从这场战争中得到哪些启示?

战争是两国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两国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较量。“天朝上国”被“岛夷”所败,应非偶然。那么,1894年以前中日两国社会历史是怎样的局面呢?

甲午之战的背景

一、中日两国不同的强国之路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都是被外国列强用武力打开了国门,落后挨打的遭遇让两国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必须图强自新。

日本从1868年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这是一场近代化政治改革,通过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在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鼓吹脱亚入欧并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日本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仅在经济技术上迅速西化,教育文化和政治

制度也走向近代化。

中国的统治者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归结于洋人的船坚炮利,于是,兴起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先靠引进西方技术创办官办的军事工业以求自强,在经费材料等遭遇困境时又以求富为目的允许民间资本经营近代工业和运输业,这些近代化创举在当时的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朝廷虽然有了强大的军舰,却没有能够拥有抵御外敌的强大海防,军队的战斗力依然不堪一击。腐败的朝廷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反而自大而狂妄。

其实,早在中日甲午战争开战前,国际上就已经有了一番关于胜负的争论,著名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预言,中日之战,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很多人不信,俾斯麦说,这些年日本和中国都派了不少使团来德国。日本的使团一来就奔我们的政治、制度、治国的理念和思想,回去就改造他们的国家。中国的使团来了就是买东西,了解哪里造了新的火炮?哪里有了新的军舰?性能如何?价格怎样?他们以为把这些东西买回去了,中国就强大了。他们不知道只有国家强大了,才会有这些东西。可见中国的现代化仅浮于表面,实质依然腐朽落后。

二、日本政府的“大陆政策”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作为一个资源有限的岛国,以3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当时只有三千多万的人口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此时,一个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开始逐渐被日本统治者所认可,并定为国策。“大陆政策”分为六步:1、吞并台湾,2、吞并朝鲜,3、吞并满蒙,4、吞并中国,5、称霸亚洲,6、

称霸世界。野心之大令人惊讶。从大陆政策的步骤可以看到,日本早已把中国当成他崛起道路上的敌人,最终要以消灭中国为目的完成称霸野心。日本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中国为敌对目标扩军备战

为了给海军增添军舰“吉野号”,(实际上吉野号是中国在英国定制的巨轮,因耗费巨大被清政府放弃)明治天皇决定节省皇室开支,日食一餐,日本内阁在此压力下也加大了军费开支,致使日本在短短几年,海军军舰就从无到有从弱变强。而中国,1888年北洋水师建成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但之后却一直因为经费紧张而未添一炮一船。海军军费去哪里了呢?大家去北京,都要逛颐和园,这个园子就是那个时期为慈禧太后修建的,据说前前后后花了一千万两白银。

2、不断制造争端挑衅中国

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之后与清政府签订退兵条约,由于清政府的步步退让,藩属国琉球最终被日本设为冲绳县;日本还企图在1882年朝鲜的“壬午兵变”和1884年的“甲申政变”中插手和侵略朝鲜,虽被清政府遏制了,但却使得日本达到了向朝鲜派兵的目的,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了祸根。

3、详备的谍报为战争做准备

战前,日本军部就派出大批特务间谍以经商为掩护从事各种间谍活动,搜集情报涉及范围不仅包括军事政治,更是经济文化地理交通无所不包。

一个虎视眈眈的敌国外患在身旁,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呢?

其实,长期以来,清政府眼中的外患只有西方列强,对身旁这个东洋小国的崛起尚未放在眼中。日本的数次挑衅虽然也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但他们始终认为,自己的北洋水师即已建成,完全足以控制局面。当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时,日本政界欣喜若狂,认为战争时机已经到来,并迅速进入战争状态,而清政府不仅没有防备,反而因为慈禧的六十大寿而上下忙碌。

三、东学党起义使中日两国在争夺朝鲜的控制权上矛盾激化

1894年1月至3月,东学党领袖率农民军接连爆发起义,朝鲜国王李熙恐慌,急忙向清政府告急,作为宗主国,清政府派聂士成和叶志超出兵朝鲜帮助平叛。清军到达朝鲜,很快就平息了起义。但日方得知中国出兵朝鲜的消息后,立即向朝鲜派兵,并蓄意制造事端,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本军队突袭汉城王宫,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并成立以金弘集为实际首脑的亲日傀儡政府。

甲午之战的经过

一、丰岛海战

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北洋水师的战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历经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及威海卫战役,直到次年4月的马关议和,战争才宣告结束。

二、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1894年7月25日----1894年9月17日)

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被迫撤到平壤,与马玉昆等先期部队汇合。平壤之战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平壤城的地势也非常险要,易守难攻。可惜清军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战斗中,清军不乏英勇奋战的将领,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激战中,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从1894年9月15日以后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日军一路追击,遂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9月15日上午,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返航后在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日本海军投入战斗军舰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华,几乎可以说是倾巢出动。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

战争中,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松岛”、“吉野”、比叡、赤城、西京丸号5舰,但北洋舰队损失也“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遂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