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昆山城市空间发展的对策研究_宋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型期昆山城市空间发展的对策研究

宋煜

摘 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昆山在经历了多年以“快”为主的增长期后,进入了以追求“好”为重点的转型升级期。上轮规划《昆山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已经不能指导昆山未来的发展。在“大城市、现代化、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下,昆山有必要制定一个从全局角度引导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使昆山的城市空间实现从分散向统一的转型。因此,在新一轮《昆山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的编制中,构筑一个契合昆山发展特征、具有昆山特色的空间结构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昆山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即快速拓展下空间结构的失控、原有片区理念的落空、对新的发展条件考虑的缺失以及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忽视,继而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包括多个行政开发主体并存、规划理念与实施产生偏差和对传统发展路径的惯性依赖。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破解昆山空间蔓延式发展的对策,即打破传统的发展路径依赖,提升片区理念,统筹市域空间,交通引导,优化空间结构,资源约束,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全面铺开、多方同时出击向战略空间打造、重点有序转变,整合各镇资源,合理归并发展主体,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昆山,空间结构,规划对策,片区,交通引导,资源约束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经济进入了高速成长期,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23.9%的幅度增长,2001年来年均增幅更是超过30%。2009年昆山市经济总量达1750亿元,位居全国县级市首位。经济快速增长也带来了城市超常规的发展,2009年昆山城乡建设用地达到382.46平方公里①,接近昆山市域总面积927平方公里的一半。当经济发展速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城市的增长模式就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城市的增长速度和增长模式之间没有取得协调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城市病并导致城市运行效率降低(赵燕菁,2001)。目前昆山市域空间连片,用地蔓延,以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局部生态环境牺牲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越发表现出发展的短期性与不可持续性,且上轮规划《昆山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未能有效地整合现状分散的城市用地,已经不能指导昆山的未来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在“大城市、现代化、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下,昆山有必要制定一个从全局角度引导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使昆山的城市空间实现从分散向统一的转型。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在新一轮《昆山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的编制中,构筑一个契合昆山发展特征、具有昆山特色的空间结构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2 原有空间结构的不适应

2.1 快速拓展下空间结构的“失控”

在过去的30年里,昆山一直以外延式的增量发展为主。1986年昆山市城镇建设用地规

模和太仓、常熟、吴江相当,但是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2008年昆山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达

到342.76平方公里,用地规模不仅远超太仓、常熟和吴江市等周边城市,且完全突破了规

划预测211平方公里的规模。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城镇建设用地年平均增长24平方公里,

平均增长率高达16%。(图1)

图1:1989年市域现状图 2002年市域现状图 2008年市域现状图 用地的快速拓展导致了城市蔓延发展,缺乏发展重点,城市空间结构日益模糊,突出表

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1 周边乡镇的蔓延式拓展

昆山用地拓展主要表现在中心城区外拓和周边城镇蔓延两个层面上的增长。尤其是外围

城镇形成了非常庞大的建设规模,2002-2008年,50.45%的市域增量用地集中在周边张浦、

陆家、花桥、周市、千灯等镇,玉山镇、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桥经济开发区、陆家镇以及周

市镇、张浦镇、千灯镇的大部分用地已连绵成片,形成蔓延之势。

2.1.2 工业用地的包围式发展

工业发展的重心不断由开发区向各镇倾斜,基本形成“工业包围城市”的格局。从近几

年的土地出让数据分析表明,以玉山、周市、千灯、花桥的工业用地增长最为明显,2006

年四镇合计工业用地出让量占全市的58.1%,另一方面,开发区工业用地出让规模逐年减少,

占全市的比例由2000年的46.6%降到2006年的12.4%。2008年工业用地规模达到121.68

平方公里,相比2001年增加90平方公里,年增幅约22%,超过了城镇建设用地的平均增

幅。工业用地的外移表现为各乡镇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在经济发展的诉求下,各镇和中心城

区都依赖工业用地的扩张来实现GDP的增长,工业用地进一步挤压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内

可开发利用的空间资源更趋紧缺。(图2,图3)

图2:2008年昆山市现状工业分布图 图3:工业包围式发展示意图

2.2 原有片区理念的“落空”

2000年以后,昆山工业化发展愈加迅猛,城、镇、村一体化趋势加剧,带来了资源利用透支、用地分散、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发展各自为政等问题。上轮城市总体规划预见到城市超常规的发展,率先考虑城乡统筹,把规划研究重点延伸到全市域,弱化行政区划,按照“片区统筹发展”的理念将市域划分为中心城综合片区、北部片区、东部片区、吴淞江工业园片区、中部生态农业片区、阳澄湖休闲旅游片区和南部水乡古镇旅游片区七个功能片区,以期实现集约紧凑的发展目标,但是原有片区的划分已不能适应昆山目前的发展状况。

在实际发展中,归因于各镇的快速拓展,城镇蔓延的趋势使得七片区的格局日益模糊,用地规模远远突破规划预期目标。以片区统筹市域空间的“全覆盖规划”变成了用地的“全覆盖拓展”。其次,过于强调产业发展和主导功能的打造,而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强制性控制,最终导致了对片区模式的片面理解,昆山城市空间发展规模不断被突破土地资源大量消耗,城市生态控制线不断失守,也使得原先各有特色的片区呈现同质化的发展态势。可以说,片区最终停留在了规划理念阶段。(图3,图4)

图3:昆山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片区划分示意图 图4:2008年用地现状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