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教学指导领域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联想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联想的活动是人们借助某一已有事物过渡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架起联想的桥梁,可以活跃思维、拓宽思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运用联想呢?笔者从以下几个细微方面略陈管见:1、字形联想法,课文中的有些字容易被混淆是由于近似字的干扰。这样的字,或形似、或音同、或音近,而字义又往往相关联,倘不辨析清楚,就难免张冠李戴。例: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②地球上已经历数代沧桑,文明已经历多次兴衰,冰期出现又消失多次。由名中的“泻”应联想到“泄”,让学生理解:“泻”意为很快地流,如“泻药”“一泻千里”;“泄”意为液体、气体排出,如“排泄”“水泄不通”。由名中的“沧”应联想到“苍”,使学生把握:“沧”意为(水)青绿色,如“沧海一粟”“沧海桑田”;“苍”意为青色、灰白色、天,如“苍翠”“苍穹”。2、词语联想法接触到课文中的词语或成语,教师宜适时点拨,让学生联想意思相接近的一些词语或成语,辨析意义,体会细微差别。如: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④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⑤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由④⑤中的“常常”、“滥用”、“叹为观止”可分别联想到“往往”乱用“登峰造极”。体会:“常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往往”则带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滥用”指过多的使用;“乱用”则指胡乱的使用。“叹为观止”只能使用褒义场合,而“登峰造极”则大多在贬义场合使用。3、语句联想法依据教材中的重点语句,稍加变换,体会异同,揣摩虚词意义,把握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正确运用。如:⑥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⑦我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上两句联想后可通过换位组成新句,揣摩:不但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这种方正”能领起两个分句,故应放在“不但”前)这个问题对我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出现了主客体颠倒的现象)4、迁移联想法,依据教材中的字词,联想精美诗句,让学生感知诗句内容,揣摩诗句内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例如:⑧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⑨四美具,二难并。由⑧中的“墟”字可联想到陶渊明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王维的诗句“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⑨中的“四美”可联想汤显祖《牡丹亭》的语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教学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关键因素,从典型的字词句入手,引导学生加以联想,体会异同,既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分类整合的能力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