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新认识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改革开放后传入我国,立即受到教育界的广
泛重视,但至今人们对它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将其内涵理解为狭隘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其内容仅局限于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其实现途径追求可操作性并将其模式化等。
由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深远,它涉及人才培养目标导向问题,有必要对其深刻内涵再次进行讨论。
[标签]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20世纪中期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并广泛流传的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已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但是,这种教育思想一经在我国传播就受到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广泛重视,一时间教育理论界都在研究和评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小学校教师中也掀起了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热潮。
今天,当国外各种教育思想如潮水般涌入我国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仍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
然而,这种教育思想即便是早已被我国教育界广泛接受,但并不代表它就被人们真正理解了。
相反,在对“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认识上,仍然存在某些误区。
一、把“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解为狭隘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出发,在大量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按照他的话说,即“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对这一观点的诠释,我国教育界有人将其理解为狭隘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即人人都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受到全面训练,得到全面发展。
这种理解必然导致:其一,不能理解“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对象是单数的现实的“个人”而非抽象的复数的“人”;其二,只重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中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若从这种偏见出发,必然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严重伤害。
首先,我们应注意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思想是以马克思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的,我们必须对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特定历史背景进行考察,才能更好地理解“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对象范畴。
马克思提出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其历史背景有二:一是,当时只有少部分特权阶层有权接受教育,而广大劳苦大众只能参加生产劳动,这种劳动与教育的分离直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二是,深入到工业生产过程内部,由于受过细分工的制约,每个人都终其一生地从事一种职业,成为整个机器中的一个部件,从而造成人的全部潜能的一部分过度畸形发展而另一部分闲置荒废的片面发展局面。
因此,马克思指出,所谓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中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
可见,马克思是在“有人受教育,有人受不到教育”的背景下,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的视野中提出个人智力和体力全面发展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提出的,是对马克思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进一步发展。
他认为,教育要因人而异,必须使人的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资、意向、爱好、兴趣等个性特点得到充分
地发挥,教育“就是让走向生活的每一个青年男女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可见,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对象指向的是单数的现实的“个人”。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与资产阶级的和谐发展教育根本不同,与前苏联在十月革命之后所强调的全面发展也有很大差别。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其后经过人文主义者和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提倡,人的“自由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这些思想都带有空想的性质,始终未能摆脱人性论的思想范畴,不能揭示个性的真正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现实的、客观的可能性。
而在十月革命之后,列宁给社会主义教育提出的目标就是“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
这个任务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主要原因可以说是人们片面地理解了全面发展的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既明确地加以区别,又恰当地予以联系,从而使“全面发展”的内涵更充实、更完整、更恰切。
苏霍姆林斯基所指的“全面发展”,首先包含有多方面发展的意思,就是要求必须使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忽视哪一方面都是不可以的。
其次,它更体现着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即明确要求各个方面需要发展到何种程度,这是全面发展的重点所在。
关于多方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纳入了“和谐发展”的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互相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同时他又阐述了人与外在客观世界以及内在的自我世界内部的和谐。
在《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一文中,他指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
”关于各个方面发展到何种程度,他认为是因人而异。
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认识到这一点,就会陷入狭隘的“全面发展”观之中。
他说:“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跟样样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
”全面和谐发展是对每一个受教育的人的共同要求,可以说是共性教育,而各种才能、兴趣、天资、倾向充分、圆满地发挥是因人而异的,可以说是个性教育。
共性教育不但不排除个性教育,而且还必须有赖于个性教育去充实去完善去提高。
个性教育也不仅不排斥共性教育,而且它必须以共性教育为前提为后盾为基础,才能得以充分发展与发挥。
二者只能是和谐相助的关系。
可见,“个性发展”、“和谐发展”是“全面发展”这一主体所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