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以徐州市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以徐州市为例

[摘要] 城市形象是城市竞争与发展的软实力。徐州市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通过合理规划、精确定位、抓战略实施建设、打造形象工程和拓宽宣传渠道等措施,积极塑造政府形象、旅游形象、经济形象和人文形象,打造各种城市“名片”,从而增强城市形象的认知效果、接受效果和宣传效果。

[关键词] 徐州市;城市形象;建设;传播

一、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市民素质和社会秩序等构成要素的外在表现,是公众对城市的综合实力、发展动力、前进活力及发展前景的感知、看法与综合评价[1]。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需要城市政府、企业及公众的共同努力,要注意总体规划,确定形象建设目标;在抓好战略设施、形象工程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借助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介,利用重大赛事及节假日等有利时机,扩大宣传,积极塑造政府形象、旅游形象、经济形象和人文形象,打造各种城市“名片”,从而增强城市形象的认知效果、接受效果和行动效果[2][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化,城市形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与制约作用逐渐引起各级管理和

决策部门的重视,也不断受到公众的关注。如何塑造城市形象和传播城市形象成为城市形象建设的焦点问题。徐州具有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彭祖故国、项羽故都、刘邦故里,被后人称为“三故胜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徐州市政府及广大民众愈来愈注重城市形象的建设与传播,采取有效措施,正面打造,积极宣传,使徐州形象享誉国内外。

二、徐州概况

(一)五省通衢,交通便利

徐州拥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交通便捷发达,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拥有全国第二大铁路编组站,5条国道、20条省道、5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一,京杭大运河绕城迤逦穿行,观音机场为国家民航干线机场,鲁宁输油管道纵贯境内,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体系。尤其是京沪、徐兰客运专线在徐交汇,建成后徐州到北京、上海的时间均缩短到两个多小时,徐州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速铁路枢纽。

(二)资源丰富,享誉海内外

徐州是资源富集且组合条件优越的地区之一。煤、铁、钛、石灰

石、大理石、石英石等30多种矿产储量大、品位高,其中煤炭储量69亿吨、石膏44.4亿吨、岩盐2l亿吨、铁8300万吨、石灰石250亿吨;农副产品品种众多、特色鲜明,银杏、富士苹果、牛蒡等20多种农副产品享誉海内外。徐州年产煤炭2500多万吨,是江苏唯一的煤炭产地;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1000万千瓦,是江苏省重要的能源基地[4]。

(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徐州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胜迹浩繁,以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代表的“汉代三绝”名扬海内外。徐州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汉兵马俑,与秦俑写实的风格相对应,徐州的汉兵马俑是用写意的手法,将汉代兵士的神态、表情,甚至是内心活动都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数以千计生动传神的汉兵马俑,宛如一支威武雄壮的汉代军阵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展现在世人面前。除两汉文化胜迹之外,项羽“戏马台”、刘邦“大风歌碑”、苏轼“放鹤亭”、北魏”大石佛”、唐代“燕子楼”,以及明清“城下城”遗址等历史胜迹遍布全市,使徐州这座古城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独特魅力。

(四)山川形胜,美不胜收

徐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山川形胜,美不胜收。故黄河穿城而过,大运河傍城而流,山围着城,城环着山,山城相依,山水相连,形成了徐州独特而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心方圆60平方公里的云龙山、云

龙湖、泉山森林公园园林风景区将城市装点得雅致秀丽,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旅游胜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化城市风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兼得北雄南秀、富有鲜明个性的城市风格。徐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一个繁荣文明和谐的新徐州正在古彭大地上迅速崛起。

三、徐州城市形象建设

(一)合理规划,抓好城市整体形象建设

近年来,徐州市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徐州经济总量由小变大、产业层次由低变高、城市功能由弱变强、生态环境由灰变绿。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奋进号角推动下,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用“勤劳、智慧、朴实、团结”这支如椽巨笔描绘出了一幅幅令人振奋的恢弘发展画卷。

近十年是徐州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大幅完善,城市环境大幅改观,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大幅攀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归属感大幅增强的十年。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明显提高,老城区空间梳理加快推进,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城建投入和城建重点工程数量年年创历史新高,城市现代化功能大幅提升。

市委、市政府围绕“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充满魅力的生态园林城市”和“充满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淮海经济区

产业、交通、商贸物流信息、教育、医疗、文化、金融、旅游”八大中心”,编制完成了综合交通、生态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空间特色、民生民计等专项规划以及41个片区、248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推动了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大幅提升,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优势更加突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展开,完成了约60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和1300万平方米老小区治理,十年间全市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6921公顷,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1.3%,居全省第一;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35天。

道路畅通工程解决市民出行难。十年间徐州市下大力气实施老城区改造,加快道路建设,至2011年末,市区道路面积达到3168.83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159%;人均道路面积由2002年末的10.89平方米增加到2011年末的17.66平方米,增长62%[4]。

积极实施新城开发建设。自2003年7月新城区起步区规划设计招标至今,短短9年时间,新城区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行政办公区基本建成,100多家市级党政机关单位入驻办公;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青年路小学、撷秀中学、幼师幼儿园等徐州名校在新城区招生办学,市级机关医院、徐州工程学院新校区投入使用。大龙湖会所、下沉式商业广场、体育休闲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已投入运营。奥体中心、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大龙湖五星级酒店、水街、移动信息港、中茵广场等项目正有序推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