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媒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冯浩城
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24期
摘要:新媒体是指将数字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入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形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多维度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WiFi的覆盖和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和多种社交网站等各类新媒体应用取得迅猛发展也彰显出极大的影响力。但正由于新媒体具有较高的自由和开放性,出现了例如个人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被侵犯的许多案例,其中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极强,能够使人的身心遭受巨大痛苦;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使网络不断出现的抄袭、“借鉴”的侵权行为,但原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等等,网络舆情开始不断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针对新媒体的特点,对新媒体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希望对以后我国的新媒体发展提供借鉴性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应用;影响;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和资源共享的平台,我们可以不被限制的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传播数字资源,但有时的“交流”是带着恶意的,资源共享伤害了原创作者的情感,人们肆无忌惮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未经同意转载他人心血的作品都是伤害。所以,面对给社会带来极为恶劣影响的情况,正确认识新媒体并合理利用他,加强相关新媒体信息的传播的法规,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以促进社会舆论的良好发展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发展虽然为我们带来了无限乐趣,但不能否认的是由于新媒体法制度的落后,对我国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制约,本文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
(一)人身权
新媒体的发展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信息传播的快速和自由,但是这种自由缺乏监管,近些年来,以名誉权为主,肖像权、隐私权等各种人身权在网络上被侵犯的案例有增无减。网络名誉权相对于民事领域的名誉权更容易使人们受到伤害,所以网络名誉权更应该收到保护。在网络上,由于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不一致时言论冲突现象屡见不鲜,充斥着人们的互联网生活,更有甚者,会对所讨厌的目标进行“人肉搜索”,让其正常的生活受到影响。网络语言暴力在对其实施暴力伤害的同时,对整个社会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实施语言暴力的网民都是20岁左右的青少年,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导致他们会通过观察去学习他人的行为,经常充斥在暴力语言的网络中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网络谣言作为网络语言暴力之一,对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
(二)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通常是指原创作者凭借自身能力创造出的产品享受的专有权利,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且门槛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原创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屡遭被窃,但原创作者总因证据不足无法保护自身合法著作权利,增强国内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提升网络环境安全和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二、关于新媒体应用中的法制建设
(一)规范和完善网络舆论管理机制
传统舆论管理机制无法承受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影响,所以网络舆论管理目前已经不单单是公安机关网监部门和治安部门的责任,也是各种新闻媒体、运营商等网络参与者的责任,建立舆论管理机制时要注意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协调。舆论管理对信息爆炸的社会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快速、准确地顺应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对不当内容进行管理,确保舆论的积极性,加强对舆情信息工作的认识,全面规范管理机制,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网络舆论管理平台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加强公民自我教育,全面推进网络行业自律
政府、社会全力推动新媒体的健康发展的同时,公民的自我约束和教育也很重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善公民有效的网络参与,处理好网络和公民言论的关系,对公民普及滥用言论自由所应承担的后果和不发表侵犯他人言论的义务,充分散发网络正能量,抵制滥用新媒体侵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发生,加强网络思想舆论建设,行业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努力提高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不断严格要求自身发展,推动优秀的网络文化传播。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新媒体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网络舆论真假难辨,网络暴力危害之深,有些不当行为早已超出我们的控制,网络技术能否真正为社会治理所运用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爱英.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J].瞭望,2014(6).
[2]毛湛文.新媒体事件研究的理论想象与路径方法“微博微信公共事件与社会情绪共振机制研究”开题研讨会综述[J].新闻记者,2014(31).
[3]张文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纲领一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认知和解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16).
[4]杨清波.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的信息管理和舆论引导[J].新闻知识,2009(1).
[5]李晓静.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媒体责任[D].长春:吉林大学,2011.
[6]原光,王艺,赵西娟.原生型与伴生型:网络谣言、网络舆情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内在联系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2).
[7]贾立壮,甄月桥,李娜.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机制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学报,2010(12).
作者简介:
冯浩城,北京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