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古诗的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整合、设疑、探究、创新四者紧密相联,让我们的学生在整合、设疑、探究、创新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注重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优美语言”,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关键词:古诗教学设疑整合探究创新
新课程标准为古诗教学打开一个新的天地,使古诗的学习回归了本真。
它注重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优美语言”,提倡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而对诗句的本身意思只需要“大体把握”即可。
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个高度出发,笔者认为古诗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探究
古代贾岛和尚“推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推”和“敲”一字之差,贾先生为何茶饭不思,值得后人深思,更值得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进行“推敲”了。
贾岛和尚反复琢磨“推”和“敲”哪个更好,他也是在进行探究。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积极倡导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而字词凝练、讲究意境的古诗又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有的一首诗之精、神、韵就体现在一两个字词中,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一“绿”
字,《江雪》“独钓寒江雪”句中一“钓”字,《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句中一“裁”字,等等,在学习中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句时,应该抓住这些字词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又如学习《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两句,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句时,设下一疑:对诗句中这个“晚”字,有人认为是“傍晚”的意思,也有人解释为“晚秋”,老师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你们认为应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于是学生又沉入到对诗句的品读中去。
在对诗句描绘的意境进行反复体味后,学生们开始发表他们研究的结果了。
有同学支持“晚秋”的说法,他从“霜叶”一词中领会到当时肯定的深秋,到了“晚秋”,经过霜打的枫叶才会红得像二月里的花;也有的同学认为“晚”应该是傍晚的意思,其理由是因为当时夕阳将落,在火红的霞光映衬下,枫叶才会红得快要燃烧一样,几乎超过了二月里的鲜红的花朵。
双方争持不下,各从诗句的字词中,从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中,寻找说服对方的证据。
不管结果怎样,这种学习方式对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肯定大有好处。
二、完美整合增强学生感受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在文字上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的注释来理解诗句应该说不难,但要学生较好地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深远意境,就比较有难度。
因为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大多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是需要学生自己从中去感受,去反复体会的。
限于小学生的阅历和经验,他们面对文字所能产生的表
象和情感体验是有限的,所以制约了学生对美好情感、意境的体验和领悟。
《标准》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的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在古诗的教学中可以将多种方式进行整合应用,如把图画、音乐、散文甚至是相关的生活场景整合到古诗的教学中去,这对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是大有帮助的。
如我在教学《春日》中“无边光景一时新”一句时,学生对“景物一下子焕然一新”的字面意思能理解,但是他们缺乏相关的感受,不能在大脑中形成景物“一时新”的表象,也就是学生不能受到美好事物的熏染,不能体验到欣赏美好事物带来的愉悦情感。
我就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找找能感受到“一时新”的图。
于是有的同学从茵茵绿草中感受到了“一下子焕然一新”,有的同学从大片金黄的菜花中感受到“焕然一新”。
三、利用活动鼓励学生创新
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古诗具有简洁而意境深远的特点,注重诗句的言外之意,这对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1、演中创新。
这里所讲的“演”是指老师用表演的手段鼓励学生体悟诗句的言外之意,进行联想、补充和创造,鼓励学生创新。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组织指导一位学生演一演李白是怎样送别老朋友的。
这位学生在久久注视“天边”之后,忽然用袖拂面,并作举杯喝酒状,还以指代笔在空中“画”了起来。
老师问他在干什么?他解释说李白送别老朋友时,想起这一别后不知何时方能相见,心中自然伤感,会忍不住流下眼泪,所以用袖子擦眼泪。
又因为李白是个豪放的诗人,心中有感,自然马上要喝酒写诗了。
师生都不禁为他鼓起了掌。
这样的表演不是好看,而是让学生对诗句进行深入地阅读,展开了联想,继而进行了有创意的表演,真正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画中创新。
课堂上画古诗是指以“画”为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草》时,就引导学生画一画诗中描述的“草”。
学生在细读诗句后,有的画了嫩黄色的草,说从“春风吹又生”这句中看出来这草刚长出来,应该是这种颜色;有的画的草是斜着的,说是诗中写“春风吹又生”,肯定当时吹着风,那么草肯定是斜的。
学生在画画中主动地读悟诗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这自然是一种创新。
3、写中创新。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例如,在《赠汪伦》一诗教学的最后,老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他。
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
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
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
总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要死搬硬套。
让我们的学生在整合、设疑、探究、创新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体会拥用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古代诗歌的韵味,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