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成果名称:深度变革情境下的工程管理专业
“双强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推荐序号:31017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我国已经进入到深度变革与全面转型时期。在新情境下,传统的工程学科边界受到颠覆式冲击,行业需求与人才供给模式在反转,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范式受到根本性挑战。具体对工程管理专业而言,传统培养理念陈旧、商科与工科知识割裂、教学要素封闭落后、教学评估不完善,造成培养目标与需求脱轨、学生综合能力不足,亟需突破性创新与系统性变革。
成果围绕社会环境和需求变革情境下如何创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结合同济大学工科背景及专业所属学院商科平台,通过重新认知学科特点,基于全球视野,立足需求新趋势,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形成了面向深度变革情境下商科引领的“双强型”(强管理、强工程)人才培养创新成果,即适应学科特点和商科引领下的工科交叉融合新理念,适应行业需求趋势的“双强型”复合能力人才培养新模式,适应快速变化情境的多学科教学要素持续迭代新路径,以及适应新型全球化并立足中国实践的专业评估新标准(图1),取得了丰富成果,具有示范和引领意义。
十多年来,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双强型”优秀毕业生,在校生素质普遍提高,立德树人培养效果明显,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所在一级学科获得A+,在国内外权威机构认证中获得AACSB、
1
EQUIS、AMBA三大国际顶尖商学院认证。成果在全国工程管理专业评估标准更新中得到推广应用,受到教指委和评估委认可,并获得高校、企业界和行业协会的好评。
图1工程管理专业“双强型”人才培养创新成果
一、主要教学问题和解决方法
为适应深度变革情境,以“双强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借鉴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中国实践,着力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及方法如下:
(1)跨学科融合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天然基因,但如何实现却是长期未能解决的核心难题。成果通过商科引领的大管理与大工程学科的深度融合新理念,解决了人才培养理念及专业发展的不适应问题。
解决方法:对接顶级国内外商学院认证体系,挖掘商科引领的工程管理学科特色;立足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基于商科平台优势,
探究大管理视域下的工程管理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模式;遵循宽口径培养人才理念,实施管理大类招生,强化商科通识和素质教育;利用同济工程学科优势,进行大工程学科深度融合,建立新的跨学科专业发展理念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2)复合能力是工程管理人才的本质要求,但如何避免知识、能力与素质脱节却是其中的难题。成果通过建立立德树人下的“双强型”复合能力人才培养新模式,解决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匹配问题。
解决方法:提出“为中国和世界培养用经济管理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以全球视野应对挑战的富有责任感的业界精英”同济经管学院使命下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建立立德树人下的校内外双导师制,对新生实行人生导师制;构建“强管理、强工程”的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学生具有全象限知识和能力;鼓励学生服务西部建设。
(3)教学要素快速更新是工程管理教学的内在需求,但如何以需求变化反向推动教学要素的改革却是实践中的难题。成果通过构建快速迭代与开放共享的多学科要素集成新路径,解决了教学要素的结构、资源和平台与适应需求变化的脱节问题。
解决方法:通过前瞻性预判行业新趋势,组建跨校、跨专业及校企合作开放式教研团队;持续完善“双强型”师资结构,实现教师百分之百直接参与大工程实践,并优化学缘结构;持续更新商科引领的课程体系并实现开放共享,开发面向教学、科研和实践的跨学科集成共享平台。
(4)与实践及国际接轨是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顶层要求,但如何对接中国实践需求与国际发展趋势的快速变化却是一个现实难题。成果通过制订工程管理专业评估新标准,解决了“双强型”人才培养评估标准的重构问题。
解决方法:落实国家持续升级的战略规划,进行多种视角的本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将前瞻性的教学理念与可推广经验反映到专业评估标准中,建立适合专业办学特点的新指标体系;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专业产出为导向,形成全周期、多维度、闭环的教学效能评价评价方式和动态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等行业协会认证,实现与行业内国际认证接轨。二、应用成效
(一)、学生培养情况
“强管理”“强工科”的这一前瞻性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全寿命周期培养理念贯彻其中,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双强型”复合创新专业人才。具体表现为:
(1)践行商科引领下的大管理与大工程学科融合,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突出
专业招生大类招生,实现人才培养宽口径,重管理、强技术等培养模式效果显著。专业学生近年来在上海迪斯尼乐园、广西南宁高铁站、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浦东机场等大型工程项目上直接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在校专业学习过程中坚持“不纸上谈兵”,将深厚
的管理理论与扎实工程学科知识实现应用。工程进度课题组的硕士生、博士生直接参与虹桥枢纽、浦东机场,表现突出,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榜上有名;博士生马亮、吕永敏等同学获得了上海世博会工程建设“优秀建设者”荣誉称号;博士生佘志鹏在世博会的突出表现被直接调到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在校生挑战杯、数学建模、项目管理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内外大赛方面表现突出,综合素质高。每年有5支优秀学生团队参与国际建设工程与管理创新大赛;每年有多个学生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SITP)等创新实践活动。例如,徐华健和杨安琪分别带领团队荣获“创新、创意及创业”比赛全国特等奖和上海市特等奖;本科生郑子浩带领团队荣获挑战杯全国赛银奖、上海赛金奖;本科生杨歆玥带领团队荣获全国高等院校项目管理大赛特等奖。
(2)培养了一批“双强型”优秀毕业生
一批毕业生在科研创新上获得了卓越成就,例如毕业生伍戈获2017年孙冶方经济学奖(中国经济学最高奖);一批毕业生进入顶尖金融机构、大型房地产公司、跨国公司、政府机构等,例如花旗银行、万科地产、普华永道和住建部等。毕业生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得到国内外一流高校的认可。近年来,本科生升学与出国深造占到五成,一批毕业生进入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深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