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评论zxm走进渠道共生新时代(第七篇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分销还有明天吗?当然有!但前提是必须熬过今天。
走进“渠道共生”新时代(第七篇文章)
文/刘新华范莉莉在上一篇中,笔者建议那些非行业领导者的企业采用“浅度分销”模式。这是因为,深度分销固然会给这些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快速成长,但在新的形势下,深度分销也同时会悄然吸干企业的“血液”,使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令企业“一病不起”。
或许有人反诘:在中国产业集中化如火如荼的今天,市场结构正在从垄断竞争向寡头垄断阶段发展,你不做,但如果别人在做,那么你今天就可能率先被吃掉。没有今天,何谈明天?
诚然,对于深陷“深度分销”的竞争各方而言,在无法达成卡特尔联盟的情况下,从博弈论视角,“做”确实是“下策中的上策”,是“坏中取好”的最优策略。这也是众多企业明知深度分销过头了,但总是欲罢不能的根源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熬得过今天呢?
答案是:渠道共生。
源于生物学的营销范式(一级)
生物学家们曾经很吃惊:一只凶猛的疣猪竟然会食蜱鸟在它背上昂首阔步地蹦蹦跳跳?究其原因,这两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食蜱鸟会从疣猪厚皮的褶纹
中觅食蜱虫,从而找到食物;而疣猪却可以借此减轻蜱寄生的痛苦。再如蜜蜂与无花果、水母与海螺,昆虫与植物……它们都是互蒙其利,依存共生。这样的共生例子在生物界不胜枚举。
在营销领域也存在类似现象。1966年,艾德勒 (Adler)就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共生营销》一文,他提出:“共生营销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或企业,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增强市场开拓、渗透与竞争能力,达成了长期或短期的合作联盟关系,共同开发和利用市场机会。”
20年后,P.Rajan Varadarajan & Daniel Rajaratnam阐述了共生营销的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共生营销是是两个或更多个相互独立的组织在资源或项目上的联盟,以达到增强双方市场潜力的目的。”
之后,众多学者对共生营销的模式进行了研究: MinheeSon等提出联合促销策略,利于双方发展。肖恩·克拉克在《合作营销》中建议使用联合广告的形式进行合作营销,同时也探讨了战略联盟、企业上下游的合作关系,以增进品牌信息传递速度。
共生的本质:减少交易成本(一级)
在渠道领域,同样有共生现象,笔者认为,所谓渠道共生,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在渠道操作上形成某种形式的联盟,以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从而用最小的成本去有效渗透并覆盖市场。很显然,渠道共生只是共生营销的具体应用之一。
渠道共生的本质说穿了,就是一个成本与效益的平衡问题。康师傅开的“全家”便利店(CVS),为什么要“助纣为虐”销售统一产品呢?因为,“全家”如果只卖康师傅自己的产品,那么,“全家”注定流血经营,入不敷出,销售其他更多的品项可以分摊成本。于是,康师傅和统一这对冤家,在“全家”这个窄路上实现共生了。同样的道理,在统一开的“7-11”便利店,照样销售康师傅产品,
康师傅和统一在“7—11”同样实现共生。
渠道共生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比喻:各大航空公司都是共用一个机场,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每家航空公司都单独为自己修建一座机场根本没有必要。
渠道共生的理论基础也很简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翻阅罗纳斯·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一句话概括就是,渠道共生的企业,可以在搜索信息成本、人员成本、执行和监督成本上共同分担,从而节约大量的交易成本。这样一来,深度分销照常在做,但却减少了深度分销的固定费用(尤其以人事费用为巨),从而在与对手的重复性博弈中,赢得成本领先优势。
渠道共生的三种方式(一级)
笔者在这里结合实务层面,介绍三种渠道共生方式,希望读者对深度分销的“今天”能够有所领悟:
1.厂家内部自我共生:(二级)
近年,一些大型快消品企业在的深度分销上可谓登峰造极。如国内
某知名台资企业宣称要直接掌握终端200万点,还对分线操作推崇备至:方便面、饮料、糕饼各派一个团队负责。团队之间的磨合暂且不说,单这成本就高的吓人。
时至今日,诸如上述这家企业的分线操作的运行情况怎样了?
答案是:该企业已经在乡镇渠道、现代化渠道、封闭渠道等局部渠道合线,甚至干脆考虑全面合线了。这也正印了一句古话:话说深度分销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为什么要合线呢?共生效应也。以上述企业为例,以前是四个业务服务一个店头,现在改为一个。尽管一个人服务的精细度肯定不如四个,但整体算下来,人力成本大大缩小则是不争的事实。
2.厂商间的协同共生:(二级)
可能有人难以理解,厂商间尤其是同品类厂商之间,一般存在或多或少的竞争关系,攻击对手还来不及呢,遑论和谐共生。
实际上,厂商间协同并不新鲜,国外企业一般都有这个观念,并且有诸多成功合作的案例,只是本土品牌在这方面比较欠缺而已。
比如,雀巢公司曾经把旗下冰爽茶交给与可口可乐销售。雀巢公司乃世界上最大食品公司,为何不用自己的渠道呢?另一方面,可口可乐是世界软饮料第一品牌,为何愿意养别人的“孩子”呢?个中原因还是共生效应。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葛兰素史克2010年进入中国市场,为了强化分销网络,加快铺市速度,与统一企业签订了独家分销协议,两家企业在渠道领域实现共生。近日,康师傅正式联姻百事可乐,两家巨头将在分销领域开展合作……
3.厂家在渠道中间商处共同寄生:
深圳宝安区的一个“崔金晶”货仓耐人寻味。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批发商货仓,却有以下特别之处:
1.一般批发商年销售额大约为一两千万元。当今批发商日渐凋零的
大背景之下,这个货仓居然逆势膨胀,一年销售规模高达20亿元,让人咂舌。
2. “崔金晶”为何能够做到如此规模?因为这个批发商的产品价格
便宜,甚至比厂家直供的终端价还低很多,方圆几十公里内的小店
都愿意到“崔金晶”货仓进货。
3.是什么支撑“崔金晶”的低价呢?因为这个货仓虽然是个批发商,
但他享受的价格比经销商还低。道理前面已经预先埋伏,这个批发
商一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比一般经销商大多了,其议价能力自然
很强。
4.一般批发商削尖脑袋想成为厂家的经销商,也尽管很多知名厂家
纷纷抛出绣球,但这个批发商却不愿被厂家“收编”。因为,该公司老板知道,如果做了品牌经销商,就不能销售同类的其竞品。但如果只做批发商,则不受此约束,可以销售所有品类、所有品牌的产品。所以,在这个货仓,几乎所有的品牌、品类都有陈列,SKU竟然达到5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