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与中国古代炼丹术

食盐与中国古代炼丹术
食盐与中国古代炼丹术

中国古代食盐与炼丹术

张银河*

摘要:中国古代炼丹术始于战国,兴于汉、魏、晋,盛于唐、明,终于清。炼丹术源于中国道教方士,前后传承一千多年。道教方士为何将黄帝、老子称为鼻祖,炼丹术中食盐怎么会成为“三要素”之一。本文通过引经据典,对道教炼丹术产生的原因及理论体系,对食盐在炼丹术中所起重要作用的必然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食盐;中国;炼丹术。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箓、禁咒等巫术综合起来的产物。因此古代《文献通考·经籍考》云:“道教之术,杂而多端”。炼丹术是道教方术之一种。它始于战国,兴于汉、魏、晋,盛于唐、明,衰于清中叶。道教方士将黄帝、老子并称“黄老”,视为始祖,不外乎两方面因素:一是黄帝、老子名望辈份高;二是《黄帝内经》中的食盐养生理论、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理论,给炼丹术带来了诸多启示。食盐在炼丹术中被广泛推广应用,是其矿物质元素对生命的必然属性所决定。

一、黄帝与《黄帝内经》中的食盐养生理论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下来就神奇灵异,襁褓中就会言语,幼时聪明伶俐,成年后事事通达。

黄帝作为中原部落首领执政时期,位于南方的炎帝神农氏的势力已经衰落。诸侯相互侵伐,残害百姓,炎帝却无力征讨。于是黄帝时时举兵,以征讨不服管教的诸候。包括最为残暴的蚩尤氏族,最终也被黄帝征服灭绝。

黄帝用蓍草推算历数,预测未来的节气朔望。顺应天地四时的纲纪,阴阳五行的故常,死生的道理和存亡的大限。种植百谷草术,德化及于鸟兽昆虫,遍布于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勤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上古帝王。无疑,道教方士奉黄帝为始祖,有借其名望抬高道教方士地位

*张银河(1964-- ),男,河南省盐务管理局,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盐业杂志特邀编委。

的目的。这是其一。

其二,《黄帝内经》中的食盐养生理论,不能说不是道教方士推崇的又一原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它的内容涉及面很广,被中国中医学尊为医典。后来著名的道士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吕洞宾等,都是著名的中医学家。

《黄帝内经》中有两点,对道教方士炼丹术影响较深。

首先,《黄帝内经》讲到“五味”养生理论的地方很多,而“五味”之一的“咸”,即指食盐。许慎《说文解字》云:“盐,咸也。”盐对后来炼丹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伤骨气,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儒,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气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腾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脱膛而唇竭;多食甘,则骨癌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肉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素问·宣明五气篇》)在《黄帝内经》下卷《灵枢》“五味篇”、“五味论”、“五音五味”诸篇中,分别又论述了:五果、五谷、五畜、五菜、五色中所含天然“盐”的食用禁忌与伤人原理等。

通过上述这些,可以看出,食盐对人体的健康与否极为重要。

其次,《黄帝内经》也不乏效法自然之理论。比如在开首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穷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通俗地说,上古时代那些深明修养道理的人教诲普通的人们,总是告诫他们:对于四时不正的虚邪贼风,能够适时回避;同时思想上保持清静,保持虚无,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毫不耗散,如能这样,病又从哪里来呢?所以他们精神都很安闲,欲望不多,心境安定,没有恐惧;虽然劳作,但身体不会感到疲倦;真气平和而调畅;每人都能顺心所欲并感到满意;吃什么都觉得香甜,穿什么都感到舒服,随遇而安,互相之间从不羡慕地位的高下,人人都自然朴实。所以不正当的嗜好,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的邪说,不能诱惑他们的心态;不论愚者、智者、贤者还是不肖者,对于物外从不动心,这就吻合养生之道了。

从道教方士炼丹术最终形成的炼丹原料看,食盐作用于人体,自然作用于生命,正是道家一贯倡导的哲学。再者,黄帝不仅是最古老的君王,而且也是一位被神仙化的人物,有食用“金华丹”骑龙飞升成仙的神话传说流播于世。

二、老子与《道德经》中的自然理论

司马迁《史记·老韩列传》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曾任东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李耳为何称老子呢?史书无明文记载。晋葛洪在《神仙传》中说,他在母亲怀里整整七十二年才出生,一落下地就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了,所以被称为“老子”。但这只是传说而已,显然十分荒谬。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说:“古者,称师为子”。他的著作《道德经》为何又称《老子》,那是源于古代人善于把一些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卓然成为一家之言的著作,通称为“子书”。由此可见,老子的名望辈份亦很高。无疑,有助于提高道教地位。其次,老子著作富于“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自然哲理。《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炼丹术中,方士们使用最多的是丹砂和食盐。其一,丹砂是红色,而人的血液也是红色,因此古人认为,天然的红色丹砂是天地气血所致,是生命永恒的标致。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把丹砂列为上品药之首,说丹砂可以治“身体五脏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恶鬼,六服通神明不老。”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里,记有很多古代“仙方”,言述丹砂经简单浸泡,服后可以“仙道乃成”、“面目鬃发皆赤长生也”。现中医学实践证明,天然丹砂

的确有养气、明目、清肝、润肺、止渴等医疗功能。其二,食盐被用于炼丹术,也绝非偶然。首先,食盐的味道是咸的,人体中的血汗、津液也是咸的。食盐也是一种自然生成的矿物质,化学成份是氯化钠:NaCI。是很早就被人类发现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调料品。我国上古史书《尚书·禹贡》篇就有:“海岱惟青州,厥贡盐絺”的记载;《说命》篇云:“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见食盐作为佐料之重要;《洪范》篇云:“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明代李世珍在《本草纲目·金石部》说:“夫水周流于天地之间,水生咸,在人则血脉应之。”我国第一部官制记录《周礼》,就有了关于“盐人”的记述。殷纣王曾把盐列为八珍之一。盐广称为“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其次,从保健和治病方面,盐的作用亦功不可没。李世珍《本草纲目》说:“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唐本草》、《宋本草》、《本草纲目》、《扁鹊方》、《圣惠方》、《千金方》等一系列历代史书、验方集和中医学著作中,我们知道,盐具有清热、凉血、润燥、通便、抑菌、明目、坚齿、去翳等功能。盐主治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呕吐、胃炎、吐血、便秘、腹泻、遗尿、遗精、皮炎、腹痛、咽痛、妇病、难产、湿疹、冻疮、麻疹、沙眼、糖尿病、烫火伤、小便不通、毒虫蜇伤等多种内外科疾病。

由此可见,丹砂、食盐做炼丹原料,既符合自然保健治病药理,也符合老子“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的哲学观点。

《道德经》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征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征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征乃足,复归于朴。”

老子的这些哲学观点,在公元150年左右,被东汉丹王魏伯阳视为化学反映规律,融入《周易参同契》中。事实证明,炼丹术中所使用的多种矿物质,都含有自己不同的化学元素,这些化学元素经过加热和融合,又生成另外相异或是相同的化学元素。古人不懂这些科学道理,以为这些现象十分神秘。如炼丹术中所使用的其中一种主要原料是丹砂,加热后的变化非常奇妙,红色丹砂化学成份是硫化汞:Hgs,加热后可分解出白色的水银(汞)和硫磺,水银和硫磺重新组合后,适当加热,又可复得红色的丹砂结晶。如此循环往复,在方士看来正是“道”生万物,万物归“道”(即“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万

物永存正是这种道理。

《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暂且不说炼丹术功效如何,但其中有些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炼丹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长生不死,羽化升天,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古代人深信人们能摆脱自然界束缚;人的幸福不是建立在来世而是建立在今生。这种以人为本,人定胜天的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思想,在鼓励炼丹活动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

《道德经》是老子一生学问的结晶,也是他隐退人世之前留下的惟一一部著作,作品上下五千言,但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故被列为诸子百家经典之一。老子一生追求自然、归于自然的思想,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道教方士把老子奉为始祖,既有看中了他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一面,更有将老子神化的一面。

三、炼丹术的渊源

古代炼丹术的兴起,不外乎四方面因素,一是古人受神秘好奇心理影响;二是宗教迷信思想推风助浪;三是统治阶级贪得无厌的畸形愿望;四是当时煮盐、冶炼业滥觞。

炼丹术产生于道教前身的一些教派组织。如战国时燕齐一带,将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阴阳五行说糅合起来,形成了以追求长生不老的“方仙道”,他们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心理,大力鼓吹神仙长生。如战国时的“黄老道”,假托黄帝、老子思想,形成自己的团体,其后由政治、哲学流派,转为以祭祀黄帝、老子为主的宗教组织。

炼丹术的诱因是中国古代的神仙说。

《山海经》有多条记载:“有轩辕国,不寿者乃八百岁。”(《大荒西经》) “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海内经》)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明、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海内西经》)

《庄子·逍遥游》篇理想中的仙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列子·汤问篇》描写仙境道:“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

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旦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楚辞·远游》中写道:“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一息。……仍羽人而丹丘兮,留不死之归乡”。

《战国策》关于不死药的记载:“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谢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

正是这些荒诞不经,浪漫无际的异书华章,对神仙的记述和描绘,加之战国与汉时,煮盐、冶金技术已有了相当基础,让大权在握,贪得无厌的统治者想入非非;同时也为游手好闲,故弄玄虚的方士们提供了最佳的藉口。

战国时期,诸侯开始了大规模的求仙问药活动,其迷信之念一发而不可收拾。《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福)等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在遣韩众、徐市(福)、卢生等方士携巨资带领上千人入东海求仙药无果的情况下,秦始皇一怒之下,捕来在京的儒生方士“一坑”泄其私愤。但作为秦始皇个人仍不死心,尔后,又亲临东海祭拜山神,欲求仙药。《史记·秦始皇本纪》又载,秦始皇“悉召文学方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炼以求奇药”。由此可见,炼丹术在秦始皇时代已经兴起。

西汉时期,汉武帝求仙药更为心切,不仅指派大批船队入海求仙药,还下令在沿海一带修建了许多金碧辉煌的望仙楼,年年亲自东巡,焚香设贡,祈祷神仙赐不死之药。继武帝之后,宣帝、成帝、哀帝等如法效仿,致使迷信神仙之风盛行。

北魏太祖,设置仙人博士,建立仙坊,也曾驱使上万人为其炼制仙药。

唐代时期,唐玄宗经常召见道士,封官赐爵,亲授法箓,并下诏:“诸郡有自古得道升仙之处,虽令醮祭,犹虑未周,宜每处度道士二人、三人,永修香火。……天下灵山仙迹,并宜禁断樵采戈猎……。”(《唐大诏令集》卷九)。由此可见,唐时对道教及方士极为重视。

炼丹术的出现,虽然受不死药诱惑,但并非一开始方士们就有炼制的思想和方术,而是经历了由采到炼的过程。

战国时期,道家方士内分为三大派:一是服食派,专以服食药物求得长生不老;二是房中派,注重以房中养生为成仙之道;三是吐纳导引派,讲究导引服气羽化成仙。当时,较受推崇的是服食派。因为服食派讲求的是自然,主要是服食“绿色食物”。即采集于大自然生成的植物药,矿物药和动物药。经过试验,偶然会收到一些效果,但不是很佳。于是,受“煮盐”、“熬药”和当时冶炼技术的启示,生发出炼制“仙丹”的思想。

四、食盐在炼丹术中肇始

早期炼丹术所用原料,多是采集于大自然中的植物和矿物,未见成效之前,难以定论,加之选取的原料不同和投入的比例难以划一,再加方士本身多是巫师,惯于神秘兮兮,掩人耳目。因此,几乎没有文字著作传世。第一部炼丹理论著作,是东汉时期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虽为炼丹理论著作,但它并没有包括战国时期以来炼丹术形成的全部学术观点和实践结果,多是魏伯阳个人的理论。《周易参同契》的理论依据:《周易·大易》是一,黄老是二,炼丹是三。书名就标示主题:参,通三;契,即合。《周易参同契》中写道:“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转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起初,在文中找不到食盐的影子,只有一种仙丹药名为“秋石”。

《周易参同契》第十六章赞曰:“吾不敢虚说,仿效圣人文。古记题龙虎,黄帝美金华。淮南炼秋石,王阳喜黄芽”。表明黄帝升天时主要也是服了“金华”丹药。但未见史料有载,因此只能是神话传说而已。说淮南王刘安曾炼制过“秋石”,表明“秋石”在西汉已经出现。可惜,当时配方无存,无法确定“秋石”为何物。唐代以后“秋石”的炼法被披露,后人才知道“秋石”是从人尿等物中提炼出的含有雄性激素的石盐。宋初问世的《苏沈方良》记有十南道人所传的几种“秋石”炼方。这里摘录其一:

“小便不计多少,大约两桶为一担。先以清水挼好皂角浓汁,以布绞去滓。每小便一担桶,入皂角汁一盏。用竹篦急搅拌令转千百遭乃止。直侯小便澄清,白浊者皆淀底,乃徐徐撇去清者不用,只取浊脚,并作一担桶。又用竹篦子搅百余匝,更侯澄清,又撇去清者不用。十数担不过取得浓脚一二斗。其小便须是先以布滤过,勿令有滓。取得浓汁,入净锅中煎干,刮下捣碎,再入锅,以清汤煮

化。乃于筲箕内布纸筋两重,倾入筲箕内,丁淋下清汁,再入锅熬干,又清汤煮化。再依前去丁淋。如熬干色末洁白,更准前丁淋,直候色如霜雪即止。乃入固济砂合内,歇口火煅成汁,倾出。如药未成窝,更煅一两度,侯莹白五色即止,细研入砂合内,固济,顶火四砂,养七昼夜,久养火尤善。”

宋《证类本草》和明《本草纲目》都推荐秋石为补肾壮阳之良药,并有介绍说:秋石,味咸,无毒、滋肾水、养丹田、安五脏、润三焦、清咳止痰、明目清心、壮腰补肾、治虚劳冷疾、小便遗数等症。

东汉末年,食盐在炼丹药物组合中的影子才日益凸现。当时出现一位著名炼丹专家狐丘(又名孤刚子)。他的著述有《粉图经》、《五金诀》、《出金矿图录》、《玄珠经》等。在其《矿图录》“炼金银法”中,已经反复提及盐在炼丹中所起作用。但此时,盐在其中所占比率位置还不甚重要。

葛洪在《抱扑子·内篇》中,记录下四十五个炼丹方法,这时,食盐在炼丹术中的位置已较显著。在此仅举两例:

1、“金丹法”:

“当先取武都雄黄,丹色如鸡冠,而光明无夹石者,多少任意,不可令减五斤也。捣之如粉,以牛胆和之,煮之令燥。以赤土釜容一斗者,先以戎盐、石胆末荐釜中,令厚三分,乃内雄黄末,令厚五分,复加戎盐于上。如此,相似至尽。又加碎炭火加枣核者,令厚二寸。以蚓蝼土及戎盐为泥,泥釜外,以一釜覆之,皆泥令厚三寸,勿泄。阴干一月,乃以马粪火煴之,三日三夜,寒,发出,鼓下其铜,铜流台冶铜铁也。乃令铸此铜为筒,筒成以盛丹砂水。又以马屎火煴之,三十日发炉,鼓之得其金,即以为筒,又以盛丹砂水。又以马粪火煴三十日,发取捣冶之,取其二分生丹砂,一分并汞,汞者,水银也,立凝成黄金矣。光明美色,可中钉也。丹砂水作法:治丹砂一斤,内生竹筒中,加石胆消石各二两,覆荐上下,闭塞筒口,埋之地中,深三尺,三十日成水,色赤味苦也。”

2、“黄帝九鼎神丹”:

“黄帝九鼎神丹,第一之丹名曰丹华,当先作玄黄,用雄黄水、矾石水、戎盐、卤盐、礐石、牡蛎、赤石脂、滑石、胡粉各数十斤,以为六一泥,火之三十六日成,服之成仙。”

西晋《崔氏方》载炼丹法:

“用水银十两,石硫黄十两,各以一铛熬之。良久,银热黄消,急倾入一铛,少缓即不相入,仍急搅之。良久硫成灰,银不风,乃下伏龙肝末十两,盐末一两,搅之。别以盐末铺铛底一分,入药在上,又以盐末盖面一分,以瓦盆覆之,盐土和泥涂缝。炭火煅一伏时,先文后武,开盆刷下,凡一转。后再以盐末和箱,更换新的伏龙肝,和飞如前,如此七转,乃成丹霜用之”。

中唐(760——763年)时期,楚泽《太清石壁经》载炼丹法:

“小银一斤,盐二斤,朴硝四两,太阳玄精六两,敦煌矾石一斤。首先以锡置铛中,猛火销成水,别温水银,即令人锡中搅之,泻于地上,少时即凝白如银。即以盐二斤和锡,捣之令碎。以马尾罗重罗令尽。即以玄精末及矾石末和之。布置一依四神,唯以朴硝末覆土。用文多武少灶夜。其霜如芙蓉生在上,甚可爱。取得霜,更研。”

唐宋(937——958)之间,独孤滔,号紫阁山叟《丹方鉴源》,全面阐述了炼丹药物的类别、性质、反应和应用。其中,对食盐等药物特性、禁忌、制备、服用均有详细说明,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及道教炼丹术提供了不少资料。

从第一部炼丹理论著作《周易参同契》问世,到后来众多炼丹著作所载,尽管炼丹所用原料很多,五光十色,乱花迷眼,但为主的仍是“八石”。《周易参同契》第十一章赞曰:“八石正纲纪。”即指炼丹的八种药物:“砂石、雄黄、云母、空青、硫磺、戎盐、硝石、雌黄”。最终“八石”之说又演变成“三元素”(硫磺、水银、食盐)说。在这其中,硫磺代表的是“燃烧元素”;水银代表的是“易变元素”,方士们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这两种同属于一个二元性的元素构成。把食盐作为除硫磺和水银以外的“哲学”第三元素,象征物质的“实体性”;当炉火燃烧时,硫磺变成了火焰,水银化成了青烟,惟有食盐以灰烬的形式保留下来。因此前两者被喻为“精神”,食盐则被看作是“物质”,其基础成份是质子、电子和中子。

密封丹炉,是炼丹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方士们对此十分重视,研究和运用了许多方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盐泥”和“六一泥”。盐泥就是用盐水把黄泥调成糊状封固丹炉罐口,填补裂缝。用盐水调制成的黄泥有越烧越硬不开裂的优点,是炼丹家们最常用的固济材料。此外,还有用戎盐调和蚓蝼土,或用盐水调和加工处理过的细沙石盐泥等类似方法。

据《抱朴子·内篇》记载,“六一泥”主要是用:戎盐、卤盐、矾石、牡蛎、赤石脂、滑石等药物组成。据《太清丹经要诀》记载,“六一泥”主要是用:矾石、戎盐、卤碱、礐石、牡蛎、赤石脂等制成,只是在制作方法上有不同程度的区别。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主要原料都离不开盐和卤水。

古代炼丹术涉及盐做原料的著作很多,除散佚民间的之外,还有上百篇现存于明万历年间编纂的《道经》之中,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炼丹术始于战国时期,兴于汉、魏、晋,盛于唐、明,衰于清。秦统一六国后,雄心勃勃的秦始皇帝嬴政,为了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帝王之欲,力倡炼丹术;盛唐三百年,炼丹大盛行,不少人因此而夭亡。如:唐高宗、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均是因服用道士炼制的“仙丹”慢性中毒而亡;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因服“仙丹”,直至中腹坚硬,胀痛昏死过去。

到了宋朝,皇帝、道士、百姓都不敢轻易妄动去炼丹、服丹。明时,炼丹术曾一度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之势,原因是明朝众多皇帝仍然抱有一劳永逸之幻想,他们为成仙,侥幸地大量服用仙药,结果仁宗、宪宗、孝宗、武宗相继服丹身亡。到清代中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道士的方术持敬而远之之态,其结果使炼丹术失去了生长的土壤,自此一蹶不振。

中国古代炼丹术,不仅伤害了众多无辜性命,而且迷惑了不少文人学者。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度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如果说李白二十二岁游四川著名道教圣地青城山,是为了领略饱揽祖国名山大川的风光,那么,四十五岁辞官,作七日七夜入教仪式,正式接受道教的符箓,应该说是李白人生的一大转折。从此开始行路饮酒,求仙访道,并加入炼丹队伍,其诗歌也增添了几分浪漫气息。

“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

身披豁落图,腰垂虎鞶囊。”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梁园吟》)

杜甫做为一位深有名望的现实主义诗人,最终也误入歧途: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赠李白》)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

家事丹砂决,无成涕作霖”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白居易晚年所写的《旧思》诗,追忆着几位文友服丹、炼丹的命运:“退之服硫磺,一病讫不痊。

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

杜子得丹决,终日断腥膻。

崔君夸药力,终冬不衣棉。

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

综上所述,中国炼丹术作为一种方术,无论在整个过程中形成了什么样的理论,无论它怎样被人神化,其实质毕竟是建立在巫术之上的一种伪科学,最终不免被历史所淘汰。若果说中国炼丹术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它不仅昭示鼓励人们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主宰自然,同时它对后世的化学和药物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对食盐与生命的永存和不朽所起到的传承作用,给予了进一步肯定。

主要参考文献:

①《中国历代方术大观》,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

②《黄帝内经》,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版。

③(春秋)老子著:《道德经》,北京白云观编,1993年12月版。

④《山海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2月版。

⑤(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

⑥(汉)司马迁著:《史记》,湖南岳麓书社,1987年12月版。

⑦(晋)葛洪著:《抱朴子·内篇》,蓝天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⑧(德)汉斯·比德曼著:《世界文化象征辞典》,漓江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⑨(明)王世贞:《列仙全传》,湖南岳麓书社,2003年1月版。

⑩(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喀什维吾尔出版社,2002年9月版。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阅读试题答案及 翻译译文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 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 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 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1)。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 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2),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3),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 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

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1)祥刑:谓善用刑罚。(2)四岳:唐尧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一说为一人名。()鲧(gǔn):传说大禹之父,四凶之一。(3)方命:违命;抗命。圮pǐ族:毁害族类。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从而哀矜惩创之矜:同情。 B.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胜:尽。 C.夫君子之已乱已:已经 D.因其褒贬之义因:根据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图)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青龙》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形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皇帝的象征与代表。在东方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话里,龙更像是长翅膀的蜥蜴。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白虎》在中国,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而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中说的了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朱雀》凤凰在中国来说,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又有说是佛教大鹏金翅鸟变成的。凤凰神话中说的凤凰是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又请凤是有五种品种,以颜色来分的:红是凤、青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凤凰又可说是朱雀或玄鸟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玄武》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玄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祖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

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宋代四大书院

宋代四大书院 一、岳麓书院 在岳麓山东面山下,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冠。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采纳刘*的建议,由官府捐资兴建。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宋室南迁后,书院于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抚史刘珙重建。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张栻二人主持讲学期间,是岳麓书院全盛时期,学生达1000人。当时有民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并且称书院为“潇湘洙泗”,将它与孔子在家讲学的地方并称。恭帝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将阿里海牙兵毁书院,元世祖运载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郡人学正刘必大才又重建。此后,数经兵灾,屡经修复,到清康熙(公元1662-1720)年间,书院又有大的复兴。康熙以“学达性天”赐给书院,乾隆(公元1736--1795)亦赐书“道南正脉”匾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高等师范,1918年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迁此。1926年,工专、商专与政法专校合并,改为湖南大学。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1981-1987年按原貌分期修复。书院前厅左右两壁石刻“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为朱熹所写。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的一颗璀璨明珠,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它历经千载,瀚墨流香,弦歌不绝,办学不已,故有“千年学府”的美称。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它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明文公布,岳麓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但因时久境迁,世事沧桑,保留至今的书院极少,象岳麓书院一样保留和修复得如此完好的书院,更是屈指可数。古代书院为名流或当地开明士绅、百姓捐资而建,一般有学田养护,当然也有得到官府资助的。书院办学的规模、层次不尽一致。层次较低的书院授受蒙童,承担启蒙教育的任务;层次中等的书院可出秀才之类的文人。岳麓书院系高层次的书院,其讲学者中多有全国名流大师;入院生徒对经史有一定了解,赋诗作文已有一定基础,甚至还要通过一定的考试或推荐,才能选拨入学。“潭州三学”就反映了岳麓书院录取生徒的情况。据明代《岳麓志》载:“宋潭士目居学读书为重,岳麓书院外,于湘江西岸复建湘西书院,州学生月积分高等,升湘西书院;又积分高等,升岳麓书院。潭人号称‘三学生’”(明《岳麓志》卷三)。岳麓书院由于师生水平较高,加之多代著名山长的努力,建院有章,治学有方,故此,在历史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经世济民之才,成为湘楚人才脱颖而出的摇篮。人才之盛带来学术研讨之盛。从著名的朱(熹)张()会讲到成为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从宋代的理学到明代的王学;从朱熹、张、吴猎、王守仁、王夫之、罗典、王文清等巨儒的各种著述到毛泽东的老师、知名教育家、伦理学家杨昌济(岳麓书院著名学子之一)的真知灼见,可以清晰地看到岳麓书院学术思想发展的轨迹及其对湖南文化乃至其它方面发展的深刻影响。所以,古代岳麓书院既是江南一带的教育中心,又是一个学术中心。它在历史上的几度辉煌,颇受学人青睐,尤受皇室重视。宋真宗、理宗及清康熙、乾隆帝先后为之题名赐额或赠书,使岳麓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 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

四大神兽之朱雀

四大开光神兽之朱雀 上两期小编跟众位分享了《四大开光神兽之青龙》与《四大开光神兽之白虎》,本期小编继续同各位讲诉关于四大开光神兽之一朱雀的故事。有人说,朱雀即是凤凰,到底是不是呢,让我们引经据典来探讨一下吧。 朱雀又名玄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上古四大开光神兽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南方的神兽,颜色为红,代表的季节是夏季。在二十八宿中,朱雀是南方七宿的总称。朱雀为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朱为赤色,南方属火,故名南宫朱雀,亦称“朱鸟”。 (文自简单购中国,谢谢欣赏) 道教经典中关于朱雀的描述很多,对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有云:“南方朱雀,众禽之长,丹穴化生,碧雷流响,奇彩五色,神仪六象,来导吾前。”《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描述南方朱雀星君为:“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匮星君,柳宿天厨星君,星宿天库星君,张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轸宿天街星君。”另外,道教也将朱雀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言:“朱雀者,南方丙丁火朱砂也,刨液成龙,结气成鸟,其气腾而为天,其质阵而为地,所以为大丹之本也,见火即飞,故得朱雀之称也。” 受到西方不死鸟浴火重生的神话以及日本动漫流行文化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朱雀就是凤凰,事实上并非如此。朱雀特指代表南方的开光神兽,严格上朱雀只限于“南方属火的凤鸟”,也就是凤凰的亚种。自古就有凤鸟属火的说法,古书《春秋演孔图》说:“凤,火精。”昔蔡衡云:“凤之类有五,其色赤文章凤也,青者鸾也,黄者鹓雏也,白者鸿鹄也,紫者鸑鷟也。”可见凤凰并不是指单一鸟种,而是泛指一种鸟的类别,有许多不同的亚种。事实上,

中国四大书院

中国四大书院中国四大书院中国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 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 中。白鹿洞最初是唐代贞元时,李渤、李涉兄弟隐居 读书的地方。 据传李渤在此隐居时,曾养一白鹿自娱,因此人们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又因此地四山回合,由山麓小路进去也有数里之遥,真有点入洞之感,所以称为白鹿洞。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由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置田聚徒,成为讲学和藏书之所。“四方之士受业而归,出为用世,名绩彰显者甚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赐九经。宋仁宗皇祐五年,孙琛在故址建学馆十间,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应天府、嵩阳并为“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虽为宋初所建,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南宋淳熙六年,朱熹知南康军。朱烹到任时,白鹿洞书院已经毁于兵燹,栋宇消落,林园荒芜,触目皆是尘封书海,网结门廊。经过朱熹的一再请求,宋孝宗终于同意重建白鹿洞书院。修葺后的白鹿洞书院,以圣礼殿为中心,组成一个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的庞大建筑群。书院共有殿宇书堂三百六十余间,其中包括御书阁、明伦堂、宗儒词、先贤祠、忠节祠等。圣礼殿是用于学生拜谒孔子的殿堂,门上方两块匾额写有“学达性天”、“万世师表”的字样。在文会堂有朱熹亲书“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峰泉交映,知仁独得之天”的对联。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还广邀国内著名学者前来讲学,学术空气相当活跃。宋淳熙二年,朱烹与陆九渊二人由于学术观点不同,曾在地处江西铅山县境内的鹅湖发生过激烈的论辩。但是朱熹并不因此而持有门户之见,邀请陆九渊前来白鹿洞书院讲学。陆九渊讲的是《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深受白鹿洞书院师生们的欢迎,有些学生甚至被陆九渊精湛、透辟的说讲感动得落泪。为此,朱烹特意把陆九渊所讲内容刻石立于院门。这不仅首开书院“讲会”制度的先河,为不同学派同在一个书院讲学树立了范例,在中国儒学史上也一直被传为佳话。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一直到明代的正统元年才修复,以后又有所扩修。

中国古代四大别称

中国古代四大别称 中国古代四大别称神州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地心,俗称“神州大地”。神州即华夏、中国、中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混元圣纪》:“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俗称“神州大地”。中土为神州,黄帝为中央天神。黄帝以土德王,相传黄帝领治的土地称为神州,赤帝统辖的土地称为赤县,赤县和神州合称“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神州雄屹九垓数千载,何以万古相冠?不亦谬哉!夫万古者,诚非精微象数也。实寄吾辈之情思,托区区之遐想,祈与太清同始兴而舍湮灭耳!春风放胆梳万柳,夜雨瞒人润百花。廿一纪,九天居士拟春风夜雨为标范;欲仙游而观万仞,骋翰逸而致神飞。腕下汩汩泻出“数泠清泉挟几多珠玉”,化文以成《万古神州赋》。记曰:寰宇裂而玄幽失,混沌开而光明至。孰知何纪?水波浩淼,盈漫田畴。紫微璀璨,布陈太空。经长年,五洲七洋遂成。越累月,八索九丘踵生。借奇硕金晴, 居苍穹俯瞰:亚细亚东端,太平洋西畔,状若“雄鸡”,内

蕴“龙体”。膏腴富庶者,神州之属也。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本义为周朝于西周时期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后复包举中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中国的古称。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族战败,并入黄帝族,炎黄联盟初具雏形。炎黄集团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并与山东境内东夷集团的其他部落组成更庞大的大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流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族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了。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汉族于先秦时自称华夏,华夏族。从汉朝开始逐渐以汉族代替了诸夏、华夏等旧称。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这两种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九州“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即九州

中国古代天文讲义

《中华文化》讲义 中国古代天文——占星术与古代社会 一、观象授时:古代的天文观测 引语:a.康德:世间有两样东西最能引起我们的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规律。 b.天空给古人的震撼与今人不同 c.巨石阵、贝冢图案解释 d.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1、“天文”一词源于《易经》:“观乎天文,以查时变”。本意指天象。 《系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天文一词又引申为预知由天象所昭示之人事吉凶,就是占星术(astrology)。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探索宇宙奥秘为目的的天文学(astrolomy) “绝地天通”、“通天者王”,天文为王权独占的知识。 举例:武王伐纣、历代禁天文、宋太宗、刘伯温 2、观象授时标准星 根据星象判定季节叫“观象授时” (既指导农业生产,也是王权象征。某王衰微,重要表征就是历法不准) (天球图,讲述空间知识基础) 。太阳:金乌负日、汤谷扶桑 ?日出前、日落后亮星: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尧典》四仲中星) ?大火星、参星:行如参商: a.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左传》) b.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七月》 c.行如参商(高辛氏二子) d.商星=大火星=苍龙之心=商族星 参星=白虎之心=夏族星 ?北斗七星 a.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 皆冬。(《鶡冠子》) b.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昬建者杓, 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史记·天官书》) ?古人观测所用标准星 正月,鞠则见,初昬参中,斗柄县在下。三月,参则伏。四月昴则见,初昬南门正。五月,参则见,初昬大火中。六月,初昬,斗柄正在上。七月,汉案户,初昬,织女正东乡,斗柄县在下则旦。(《夏小正》星象)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试题已排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D皇权专制 )的统治。 2.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 B 君主专制)的统治。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 C王 )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5.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 C一条鞭法)。 6.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 A 70 )岁。. 7.明清时代中国的政体是( D 绝对君主制)。 8.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 A世官世禄制)。、 9.三国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属于( A.制度荐举)。 10.晚清时期的国体是( 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11.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C 典客)。、 12.隋炀帝改革国家组织,增设谒者台和( A 司隶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 13.在中国历史上六部职权最大的时期是( D、明朝) 14.清代掌管礼仪、学校、科举等事务的是( C礼部)。 15.两汉国家结构与秦代最大不同是( C郡国并存制) 16.明代首创的国家组织是( B通政司) 17.我国出现“私学”教育是在( B春秋)时期。 18.初创于南朝,后发展为南北朝时对州一级行政长官刺史行使监查的主要官员是( B典签)。 19.北魏宋宇文政权以( D 《周礼》 )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20.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 D东汉)时期。 *21.中国古代地主封建制的衰落时期是( B明清)。 22.唐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中,掌封驳之权的是(A门下省)。 23.宋代的三师是( B 太师、太保、太)。 24.元代掌管驿站的机构是( C 通政院)。 25.“秀才”是指通过( A童试)的称谓。 26.标志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是( A设五口通商大臣)。 27.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 D 、秦朝)时期 28.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中由各省主持,在各省贡院举行的考试称( B乡试)。 29.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时期是( A春秋战国)。 30.清末居各部之首的是( A外务部)。 31.明代的“戚家军”属于( C招募兵役制)。 3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开印行的法典是( A 《刑统》 )。 33、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34、根据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国家最高一级考试是( C高等文官考试)。 35、在南京国民政府五院中,职权最广泛、组织最庞大的是( C司法院)。 36、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议会的政府是( A南京临时政府)。 37.广州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是( 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 38.抗日战争时期集党、政、军最高权力的是( A国防最高委员会)。 39.“行宪”时期(1948--1949)中华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 A国民大会)。 *40.在近代国家结构中,市制兴起于( B北洋政府)时期。 *41.北洋政府时期设立参战督办的是( B段祺瑞)。 42.南京政府建立了以( C六法 )为主的法律体系。 *43.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公务员任用的第一资格是( D考试及格)。P687-688 44.我国第一次文官考试在(北洋政府A )时期。 45.南京政府考试院,行使公务员的考选和( D铨叙 )权。 46、广州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构是( C 监察院)。 47.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C 资产阶级专政)。 *48.南京国民政府在省与县政权之间设中间层级最普遍的是( D行政督察专员制)。P653 二、多选题

中国上古四大神兽简介

中国上古四大神兽简介 古代中国传说的四大神兽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东方青龙为木,西方白虎为金,南方朱雀为火,北方玄武为水,中央黄为土。下面是有中国上古四大神兽简介,欢迎参阅。 中国上古四大神兽简介在商朝,古人就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 西方七星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水蛇)、轸(火蚓)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俞),其形如龟,称玄武。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宫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 中国四大神兽;;青龙青龙,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我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三垣”是“紫微

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 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 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家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中国四大神兽;;白虎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源于上古星宿崇拜。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的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组成。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所以白色是从五行中说的。 除了道教中的四灵包括青龙白虎之外,连在风水师探勘墓地时,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摘要】:阴阳和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文化的骨架”,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至大至深,是中国文化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有鉴于此,故笔者以本论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本书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结合传世资料和出土资料(“二重证据法”),全面梳理阴阳和五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并综合考察了先秦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对先秦思想和学术的一次整理和总结。本论文共计六章,其内容次第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是一篇带有“引论”性质的文字。大致界定了本书研究的范围与时限,陈述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列举了在阴阳五行研究中可资利用的“资料与方法”,并做了相关“学术史”的回顾与总结。在本章中,笔者明确提出:古中国的阴阳五行,实际上业已成为一大“公共思想资源”。第二章《阴阳的起源》和第三章《五行的起源》,主要是利用考古资料和传世资料详细总结和考察阴阳、五行的起源问题,内容包括“阴阳”和“五行”语群的含义以及它们起源的地域、时代和起点等问题。笔者认为,阴阳说和五行说并非外来之物,它们的起源地就在中国。阴阳观念产生于对自然的观察,“阴阳”一开始就是一组对立概念,“二分对比”的思想是阴阳观念的本义。商和西周时期,“阴阳”字眼虽然已经出现,但尚不具备形而上的抽象的意义。考察表明,直至商朝中后期,商人仍然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但甲骨卜辞中已经蕴涵着后世“五行”观念的种

子了。“五行”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应当就在殷商末季。第四章《前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主要是参照《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历史典籍,分别考察阴阳和五行在春秋末期以前(时间范围有时越出春秋)各自的发展情况,从而为考察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做一铺垫。从西周晚期开始,阴阳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阴阳观念而上升为阴阳概念,直至春秋末年形成阴阳范畴。春秋时期,“阴阳”已经分别和物质性的概念“气”结合在一起了,当时人已经认识到阴阳之间存在着“相克”关系,但又认为对立的阴阳可以趋于和谐,阴阳转化思想也正式提了出来。在老子和孔子手里,“阴阳”被提炼为一对高度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范畴。从春秋到战国的五百余年,是五行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学理上,古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日渐加深,五行”相杂”、“相生”、“相胜”、“无常胜”思想相继提出。在五行图式上,被配入图式的事物由简单而复杂,由自然而社会,直至成为无所不包的宇宙图式。第五、六章《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是本书的两大主体部分。因为篇幅过大,故而将其割裂为两章,分别以“上”、“下”字眼标示。上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儒、道、墨三家;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上篇”,是因为它们均有理论的制度的系统的关怀,可以归为一类。约略而言,战国道家对阴阳思想贡献甚多,而儒家和墨家则大大地发展了五行思想。下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阴阳、名、法、纵横、农五家(以阴阳家开首);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下篇”,是因为它们侧重于实用的技艺的具体的关怀(阴阳家是个例外,它兼有上述两类关怀,故以其开下篇之头)。除阴阳家外,其余

中国古代耻辱刑浅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法学 中国古代耻辱刑浅析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在我们今天看来,耻辱刑这一制度设计似乎不免过于迂腐,但在当时却能反映出古人特定的刑罚逻辑。以髡刑为例。头发对今人来说其意义主要在于保护及美观,然而于古人远非如此简单。古人认为须发乃是人身精气之所在,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而除非出家当和尚,头发是不能剪也不能剃的。三国时曹操率军经过麦地,曾下军令凡踩踏麦地者,一律处死,但是他自己却因坐骑受惊踩踏了麦地,他不得不“割发代首”以示惩戒。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存在即为合理。那么“耻辱刑”作为一种横亘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制度设计,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那其中的合理内核也不能为我们所借鉴。 首先,耻辱刑兼有肉刑的性质,是一种可归人身体刑的跨界刑,只不过这类刑罚的主要矫正方法是给罪犯以精神罚罢了。我们现在应该提倡合理的、合法的、人道的刑罚。“耻辱刑是以对罪犯施加耻辱为刑罚方法的,是以摧残精神为主,包括辱没人格的直到贬为牲畜同类的‘奴’。”如前所述,耻辱刑的刑罚方法与现代刑法对罪犯的人格和理性的尊重的精神是相抵悟的。各国的刑法修正,莫不趋向于刑罚之人道而进行。刑罚之人道与人格保障有其密切之关系。 其次,耻辱刑的理论预设是,人皆有“羞恶之心”和“是非之心”,但在现实生活中,耻辱刑对无廉耻心的罪犯来说,是刑轻于罪,甚至完全失效。毫无疑问,社会上存在一类寡廉鲜耻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我是流氓我怕谁”甚至基于扭曲的价值观念,他们往往不但不把受刑罚处罚视为一种耻辱,反而将其作为一种值得夸耀、崇拜的事,在这种亚文化圈中,罪犯所受的刑罚越重,便越被这些人认为是“英雄”;受到的刑罚次数越多,便越被视为“好汉”。对于这样的人,想要通过对他施以耻辱刑,让他感到有罪和耻辱,并因此体验到痛苦或不愉快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我们也应当看到耻辱感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古代不食嗟来之食,现代有丐帮凭借要饭发家致富,不以耻反以为荣;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人视贞节为生命,现在靠卖淫为生在一些国家已经合法化。在大力倡导法治、强调社会的规范体系建构和控制的今天,我们似乎没有注意到,西方发达国家正在从“法治国向文化国”迈进,我们要以中国传统的合理内涵去构建现代社会。不得不说的一点:耻辱刑给罪犯烙以不名誉的印记,有时并不能收到防止罪犯再次犯罪的效果,恰恰相反,现代标签理论发现,被施以耻辱刑的罪犯一旦被社会贴上“无耻者”的标签,就有可能在社会互动的作用下产生“自我表现欲”,在这种逆反心理的支配下,罪犯很可能变成真正的“无耻之徒”,从而再次走上

上古十大神兽排行榜

上古十大神兽排行榜 上古十大神兽是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这十种神兽分别是太阳烛照、太阴幽荧、青龙、白虎、玄武、朱雀、黄龙、应龙、螣蛇、勾陈。下面是有上古十大神兽排行榜,欢迎参阅。 太阳烛照是古中国居民的神话传说中的圣兽,其与太阴幽荧的神话是类似于伏羲女娲之类的孪生神话,是人类社会原始宗教性质的产物,同时也极有可能如部分学者所说的是母系氏族往父系氏族过渡阶段的产物,两者存在颇多的相似之处,但实际却又大相径庭,学者当带有审慎的思维展开研究。 从古籍文献中可以看出,关于太阳烛照的起源实际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太阳烛照是盘古开天辟地后混沌所化两仪中的阳与盘古一眼结合而产生的圣兽。[1] 而第二种说法则没有盘古的参与,认为太阳烛照是直接由“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阳变化而来的大道的化身。 但到了秦汉以后,无论何种说法都逐渐销声匿迹了,如今在活态神话中已经不可再见。 据专家猜测,对太阳神烛照的崇拜是源于当时人民身处频发的自然灾害当中,而急需一个信仰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太阳烛照代表的是天空中最耀眼的星辰,人类光明的来源;;太阳,也有说太阳烛照所代表是一切属于阳的一面的事物,而其黑色外形则是对“物极必反”的

体现。 在中国神话学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太阳烛照即山海经烛龙传说在民间的变种神话。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甚至屡遭驳斥。 也有学者认为烛照的黑色球体形象是中国古代观察到了太阳黑子的佐证,并认为烛照是先民对太阳黑子的神话印象。[2] 更多的人认为太阳烛照的源起是中国古代先民早期的太阳崇拜结合古创世神话后的自然崇拜。《道枢》:太古洪荒之世,有圣神名烛照,光遍寰宇。 上古十大神兽之太阴幽荧太阴幽荧是古中国居民的神话传说中的圣兽,在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关于太阴幽荧的起源实际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太阴幽荧是盘古开天辟地后,混沌所化两仪中的阴与盘古一眼结合而产生的圣兽。 而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太阴幽荧的诞生没有盘古的参与,认为太阴幽荧是直接由“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阴变化而来的大道的化身。这一说法至少是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开始流传的,比盘古神话更为古老,当代学者也普遍认为后者才是太阴幽荧神话的原型。 但是,自秦汉以后无论哪一种都逐渐销声匿迹了到了现在,她与太阳烛照在活态神话中已经不可再见,而太阳烛照的少数的活跃尚有一些古籍善本当中的零星记载和青铜器的铭文,但太阴幽荧的记载却只有极少数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以及部分甲骨文的记载,同时,因为资料典籍的缺失,对太阴幽荧进行研究的学者寥寥可数,这对于神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 (2012-11-19 20:07:06) 标签: 杂谈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对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学术文化中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良好的学术传统。书院学子皆为有志于学的成年士子。其主持人称山长或堂长,由书院办院人聘请或自任,此人须是名重一时的学者。书院采取问难论辩式,师生各抒己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学术研究和教育相结合,是书院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开元三十一年,下诏设丽正书院,到宋代书院逐渐形成一种制度。 我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主要有河南嵩阳书院、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书院坐落于历史名城长沙市湖南大学校园,该院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咸平二年(999),州守李允则扩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式。宋真宗时期,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周式,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学生增至数百人。岳麓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成高档学堂,绵延927年,历宋、元、明、清四朝,原名不变,直到现在已越千载,真不愧为"千年学府"。培育了大批楚才。在南宋时,闻名理学巨匠张拭主持书院时,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处所并称。该院从南宋到清代,名人辈出,陶澍、贺长龄、郭嵩焘、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陈天华、程潜等更是岳麓高徒。在岳麓进入学堂时期,又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革命家,蔡和森、郑中下、谢觉哉、甘泗淇、周小舟等毕业于该校。毛泽东曾三次寓居岳麓,问学于恩师杨昌济。现有布局,系清同治七年(1868)湖南巡抚刘昆修建。书院大门横匾“岳麓书院”四个大字,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讲堂正中悬清乾隆御书“道南正脉”匾,左右壁有刻字石壁“忠、孝、廉、节”

中国古代四大名间传说是

1.中国古代四大名间传说是() A.《孟姜女》 B.《梁山泊与祝英台》 C.《天仙配》 D.《白蛇传》 2.多项选择题:将下列文学家与朝代对应起来 李白()屈原()龚自珍()李煜()苏轼()施耐庵() A、南唐 B、战国 C、清 D、唐 E、明 F、宋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称为诗三百,分为风,雅,颂 4.三国演义中的蜀国的军师____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象征,请写出关于他的一个故事名称:____。在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还有一部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这个人物是______,他的绰号是_____,这部作品是______。 5.我国的“春城”(),“泉城”指(),“羊城”指(),“山城”指(),“石头城”指( ) 6.我国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是谁 7.新闻信息应具备五要素,新闻界称为"五W","五W"的内容是(用英文书写) 它源自于19世纪中叶美国新闻界. 8.下列作家、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都德——《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屠格涅夫 B. 施耐庵——《智取生辰纲》——杨修 C. 司马光——《陈涉世家》——吴广 D. 曹文轩——《草房子》——杜小康 9.“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开篇词。作者是罗贯中,你喜欢作品中的哪个人物理由是什 么 (4分) 10.被苏轼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 A.王维 B.孟浩然 C.李商隐 D.王昌龄 11.下面哪个故事不是三国故事 A :卧薪尝胆 B :赤壁之战 C :三顾茅庐 D :草船借箭 12.《林黛玉进贾府》选自《》,作者()名(),字(),号()。《红楼梦》是我

2020年等级考试《中国法律史》模拟卷(第85套)

2020年等级考试《中国法律史》模拟卷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180分钟。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在单位的名称。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4、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标封区填写无关的内容。 5、答案与解析在最后。 姓名: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70题) 1.下列对清末官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刑部改为法部,大理寺改为大理院 B.户部改为财政部,兵部改为陆军部 C.在中央设置资政院,随后在地方设置咨议局 D.取消军机处、内阁,外务部、吏部照旧 2.清末修律过程中颁布的《法院编制法》,规定司法审判实行:( ) A.四级四审制 B.四级三审制 C.四级二审制 D.三级三审制 3.有关国民政府“六法全书”体系之一的《中华民国民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法典采用民商分立的原则 B.法典主要效仿德、日等国民事立法原则和法律条文

C.法典由《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等部分组成 D.法典各部分为分期编订而成 4.中国法制近代化经历了曲折的渐进过程,贯穿着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法律传统的交汇与碰撞。关于中国法制近代化在修律中的特点,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2010年卷一14题,单选) A.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后,修律大臣俞廉三上陈“奏进民律前三编草案折”, 认为民律修订仍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格局 B.1911年《大清新刑律》作为中国第一部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在吸纳近代资产阶级 罪刑法定等原则的同时,仍然保留了部分不必科刑的民事条款 C.1910年颁行的《法院编制法》规定,国家司法审判实行四级三审制 D.1947年颁行的《中华民国宪法》,所列各项民主自由权利比以往任何宪法性文件都充 分 5.杜甫有诗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对诗歌涉及的典当制度,下列哪一选项可以成立? A.唐代的典当形成了明确的债权债务关系 B.唐代的典当契约称为“质剂” C.唐代的典当称为“活卖” D.唐代法律规定开典当行者构成“坐赃” 6.秦代经常使用“髡”“耐”“完”等耻辱刑。其中,剃光犯人头发的耻辱刑指:( ) A.耐 B.髡 C.完 D.鬓 7.南京国民政府1941年公布《律师法》,计51条:其后,于1945年4月和1948年3月对该法又加以修正。依照《律师法》撤销律师资格的条件不包括:( ) A.曾受一年有期徒刑之宣告者 B.曾受律师除名之处分者

四大神兽

?四大神兽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着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 ?神兽玄武简介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的请龟到冥间去诣问袓先,将 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龟 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 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它和其他三灵一样,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变成的:斗、牛、女、虚、危、室、壁。 而古时候的人对玄武它的解释有以下的数种,'玄武'即龟。《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 鸟而后玄武。‘玄武’乃龟蛇。”《楚辞·远游》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 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玄武’为蛇合体、龟与蛇交。” ?玄冥的含义 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 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三灵 它和其他三灵一样,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变成的:斗、牛、女、虚、危、室、壁。而古时候 的人对玄武它的解释有以下的数种,玄武即龟。《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玄武’乃龟蛇。”《楚辞·远游》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玄武’为蛇合体、龟与蛇交。” 北方大帝 但玄武被后世的道士们升级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别于其他三灵。其他的青龙和白虎,只做了山庙的门神,而朱鸟就成了九天玄女。 ?其一神名 《楚辞·远游》:“召玄武而奔属。”王逸注:“呼太阴神使承卫也。”洪兴祖补注:“说者曰:‘宣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蔡邕曰:'北方玄武,介虫之长。’《文选》注:‘龟与蛇交为宣武。’又《礼记·曲礼》: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孔颖达疏:“玄武,龟也。” 《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李贤注:“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按玄武即

中国古代文化的“四大”

中国古代文化的“四大” 中国古代的四民: 士、农、工、商 中国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中国京剧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中国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汉宫秋》、KCB齿轮泵 关汉卿《窦娥怨》、 白2CY系列齿轮泵 朴《墙上马头》、郑光祖《倩女离魂》 中国古代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汉)、卓文君(西汉)、KCB不锈钢齿轮泵 李清照(宋)、班昭(宋)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西施(秦汉)、落雁王昭君()、 闭月貂禅(三国)、羞花杨贵妃(唐)LYB系列立式液下齿轮泵中国古代四大丑女:嫫母(远古)、钟离春(战国)、

孟光(东汉)、阮女(东晋)KCB-T铜齿轮泵 中国古代四大名妓:苏小小、李师师、梁红玉、陈圆圆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专诸(春秋吴国)、要离(春秋吴国)、 聂政(战国魏国)、荆柯(战国卫国)GZYB高精度齿轮泵 中国古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稽康、周瑜、杨华、阑陵王高长恭 KCB系列大流量齿轮泵 中国古代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KCB齿轮泵安装尺寸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中国古代有四大工程,即长城、都江堰、灵渠和大运河。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1、四川都江堰2、新疆坎儿井3、京杭大运河4、兴安灵渠2CY齿轮泵安装尺寸

四大神话小说: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清代李汝珍著的《镜花缘》、清代郭小亭著的《济公传》、高压齿轮泵清代无垢道人著的《八仙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