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合集下载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导言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贯穿了先秦时期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探讨阴阳五行的起源、演变和影响,并对其在先秦时期的研究进行深入剖析。

一、阴阳五行的起源阴阳五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天人观念,而周朝的天人相应观念又西来自与孤立的一元论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观念融合发展,形成了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

阴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阴为雨,阳为天”的观念。

阴阳原本指的是自然界中的阴暗与明亮、冷与热等对立现象。

五行则是人们观察到的五个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这些元素通过相互作用来构成万物,并且被赋予了阴阳的属性。

二、阴阳五行的演变在先秦时期,众多学派纷纷探讨了阴阳五行的本质和作用。

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和墨家学派都对阴阳五行进行了研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论述。

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主要关注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儒家经典《礼记》中提到:“人类以天地阴阳作为模板,在仪式中模拟阴阳之道。

”儒家认为通过效仿自然界的阴阳表现,可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则更加重视自然界的阴阳现象。

《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述。

道家认为道是无形的,包含了阴阳的各个方面,通过理解和顺应自然的变化,人们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3.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注重阴阳的平衡和和谐。

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主张个人和社会应该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实现和平与公义的社会秩序。

三、先秦时期对阴阳五行的研究在先秦时期,对阴阳五行的研究在不同学派中有所侧重。

以下将分别探讨各学派对阴阳五行的理解和贡献。

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将阴阳五行应用于社会伦理和政治中。

他们认为统治者应该以阴阳五行的原则来管理社会秩序,实现民众的和谐和安定。

在孔子的思想中,阴阳五行体现在仁、义、礼、智和信等五位德行中。

儒家追求的就是阴阳五行的和谐统一,通过仁爱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社会的正义与公平。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 夏商周(宗教) 春秋战国(先秦子学)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①、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 异:夏:忠义 商:遵命遵神 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 祖先即上帝(夏商) A、祖先与上帝分离 B、天命可以转移 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

生产工艺 五材属性2、占星术 五大行星之号3、甲骨卜辞 卜辞中的五方说 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

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1 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 “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 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 :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 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 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士子救国 儒——文士墨——武士 道——隐士 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阴阳五行与秦汉政治史观_宋艳萍

阴阳五行与秦汉政治史观_宋艳萍

2001年第3期史学史研究No.3,2001总103期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General,No.103阴阳五行与秦汉政治史观宋艳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875) [摘 要] 阴阳五行对秦汉政治史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秦汉时期共有四种主要的政治史观:以五行相胜原则运转的五德终始说;以五行相生原则运转的汉家尧后说;董仲舒所创三统说以及质文说。

这四种政治史观都与阴阳五行有密切关联,并对秦汉乃至以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阴阳五行 政治史观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32(2001)03-0018-10阴阳和五行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很早,《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从《洪范》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五行是指五种物质元素,而没有后世所说的神秘色彩。

阴阳起初的意义也和后世相去甚远,《诗经·大雅·公刘》中提到:“既景乃岗,相其阴阳。

”这里的阴阳只是指是否向着太阳。

阴阳范畴的扩大大约在春秋时期,它不仅被用来解释自然现象,而且也被附会到社会现象中去。

阴阳五行的结合是在战国时期,当时出现了一批专门言灾异的阴阳家。

他们吸收了齐燕等地的图谶及各种神话传说,使他们的阴阳五行观念带上了神秘色彩。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齐人邹衍,他把阴阳五行观念引申到历史观中,创造了“五德终始说”。

邹衍认为五行的排列顺序为木、火、土、金、水,五行运行的原则是间相胜,即: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邹衍认为,五行便是五德,人类历史是按五行相胜的原则循环前进的,每个帝王要得到五行中的一德,上天降下相应的符应表示对政权的承认,当这一帝王的德衰了,便由五德中胜过它的那一德来代替。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循环论,它对秦汉时期的历史观产生了极大影响,因这种史观与政治联系紧密,我们姑且称之为政治史观。

先秦阴阳五行文化中的“和合”美学观念

先秦阴阳五行文化中的“和合”美学观念

先秦阴阳五行文化中的“和合”美学观念党圣元【摘要】先秦阴阳五行文化,系上古先民建构的一种关于宇宙万物普遍性法则的系统结构理论,并且逐渐成为阐发宇宙三才之道、建构整体意义世界的解释框架.当古人以阴阳五行解释框架来认知审美实践活动时,便形成了先秦时期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文化底蕴的“和合”美学观念.先秦时期的阴阳五行文化及其“和合”美学观念,对于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文学理论、艺术创作,尤其是音乐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文艺思想对于美与善、文与质、乐与悲、物与欲、音与心、礼与乐等关系的认识,都集中体现了先秦阴阳五行文化中的“和合”美学观念.【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47)006【总页数】9页(P111-119)【关键词】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相成相济;“和合”美学观念【作者】党圣元【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2五行学说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观念,所谓“五行”即为构成世界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性元素;阴阳观念始见于八卦,形成于殷周之际,在古人的观念中阴阳二气是万物生成、发展和运动的动力因素。

先秦时期,阴阳五行思想逐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甚至出现合流现象,则是我国上古先民生存、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经验总结概括的必然。

先秦阴阳五行文化形成了关于宇宙万物普遍性法则的系统结构理论,当古人以此来解释世界时,便成为一个阐发宇宙三才之道、建构整体意义世界的解释框架。

当古人以阴阳五行解释框架来认知审美实践活动,用朴素的对立统一观点总结审美经验,并且逐步拓展延伸,便形成了先秦时期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文化底蕴的“和合”美学观念。

阴阳五行文化的哲学核心是强调多样性、对立面之间的统一和谐,“和合”美学观念则超越了形式、结构间的对立,发展为天与人、心与物、性与情、文与质之间的“相成”“相济”,而传统文艺思想和美学观念对于诸如美与善、文与质、乐与悲、物与欲、音与心、礼与乐问题的关系认识,都集中体现了先秦阴阳五行文化中的“和合”思想观念。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一、引言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体系,它起源于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贵遗产。

本文将围绕阴阳五行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起源、内涵和影响。

二、阴阳五行的起源阴阳五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变迁的历史时期。

人们开始思考自然、人类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思考。

阴阳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而五行理论起源于《尚书》和《礼记》等古代典籍。

三、阴阳五行的内涵1. 阴阳理论阴阳是阴阳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宇宙中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基本要素。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

阴阳互为根源,相生相克,在交融中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

2. 五行理论五行理论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属性和作用。

每一种物质都具有特定的性质,相互之间相生相克。

这一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阴阳哲学,使之更加系统和完整。

四、阴阳五行的作用阴阳五行理论在先秦时期的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影响自然观阴阳五行理论促使人们对自然界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认识到天地万物的动态变化和内在联系。

这对后来的农业、医学和天文学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 影响人文观阴阳五行理论不仅应用于自然观,还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文观。

人被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具有相似的规律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中国人追求的理想状态。

3. 影响社会伦理阴阳五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伦理规范中。

人们通过观察和研究阴阳五行的变化来指导社会生活,如选择时机、布局家居等。

这种观念在后来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五、结论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资源,它对中国古代哲学、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阴阳五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对于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思考和认知。

它为后来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新2018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最新2018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2018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ppt
4.《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无毒分为上、中、 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酸、苦、 甘、辛、咸五味。
2018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ppt
二、 两晋,隋唐时期(全面发展时期) 1.《脉经》晋·王叔和---脉学专著,24种病脉。 2.东晋·葛洪《肘后救卒方》:腹水护理、止血、狗脑敷治
一难”。该书用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 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 方面内容较《黄帝内经》更为详细。 补充黄帝内经的不足,独取寸口、五腧穴理论、命门三 焦理论。
2018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ppt
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东汉末年)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前书以外感病为主, 后书以内伤杂病为主。 成就:创立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
• 李 杲(李东垣):认为脾胃虚弱或异常是内伤疾病的主要 病因,脾胃一伤,百病由生,治疗上善补脾胃,世称补土 派。
• 朱丹溪(朱震亨):认为人体阴津常不足,相火常有余,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世称滋阴派。
2018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ppt
四、明清时期: • 在继承古人同时,提出一些新的创见,尤其是温病学说
疯狗咬伤。 3.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4。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专科护理
“葱管导尿术”比橡皮管导尿术早1200年。 5.唐·王涛《外治秘药》:传染病护理
2018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ppt
三、宋,金,元时期(丰富与发展) 医学界百家争鸣,涌现许多流派,中医的理论体系产生突破 性进展。

孟凯韬:阴阳五行思想的沿革及五行的本质

孟凯韬:阴阳五行思想的沿革及五行的本质

孟凯韬:阴阳五行思想的沿革及五行的本质阴阳五行学说不仅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

然而,它的此等地位并不是一开始就已形成,而是随着“五行”概念的发展及其应用范围的扩大,及至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合璧之后,才逐步确立的。

最早提出“五行”一词的是《尚书·甘誓》,最早对“五行”作了系统解释的则是《尚书·洪范》。

但据考证,二者的含义并不相同,《尚书·甘誓》所说的五行,指五种德行,即五种行为规范;《尚书·洪范》所说的五行,指五种自然物,即五材,亦即木、火、土、金、水。

因此,五行的核心在于五材。

这也是五行最原始的意义。

后来经过演变而引伸为五种属性乃至五种功能,便使之涵盖上述两种意义并具有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功能,从而使之登上大雅之堂,被作为说理的工具。

由于古人对五行说的推崇,处事接物都试图将其纳入五行的框架,对天文、气象和医学的研究更是如此。

以四时配五行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对此,古人曾提出多种方案。

《管子·四时》篇中,以春、夏、秋、冬各占三月,各据一方,各应一行(即春与东方及木对应,夏与南方及火对应,秋与西方及金对应,冬与北方及水对应)外,特提出“中央日土,土德实辅四时出入”,即土辅四时而不名时。

紧接其后的《管子·五行>篇中又提出一个“七十二日配一行”的方案,即从冬至开始,第一个72日配木,第二个72日配火,第三个72日配土,第四个72日配金,第五个72日配水。

这两种匹配法,一个突出四时而委屈五行,一个突出五行而委屈四时,都不是万全之策。

于是出现一年分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每季各配一行之说。

与五季配五行相关的还有五季配五运,即从木运开始,木为初运,主春;火为二运,主夏;土为三运,主长夏;金为四运,主秋;水为终运,主冬。

木运起于大寒,水运起于冬至后第四日。

每运各主73日零1刻,五运合计365日零5刻,正合周天之数。

此法沿用已久,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儒家思想与地域文化》序

《儒家思想与地域文化》序

承蒙作者 的盛情 与美意 ,再三嘱托于我——希望 化 》一书,纵使不能称之为 “ 心香一瓣 ”,但其芬芳
2 0 0 8 年 6 月 ,我 作 为 引进 人 才 至 四川 大 学 工 作 基 础上 , 一定会 在 中 国古 史研究 中获 得更 蘑要 的成
( 这 是我多年来 梦寐 以求 的事) 。时至今 日,我虽然仍 果 ,包括 在阴阳五行研究这样 的重大课题上 。中国古 未 能 被 评 聘 为硕 士 生 导 师 或 博 士 生 导 师 ,但 聊 以慰 藉 史研 究的更 灿烂的一页应会在这样 的年轻 一代学 人于
的 是 , 尚能 通 过 开 设研 究 生 课 程 等 方 式 ,与 诸 多 研 究 中写 就 。 ”
生交 流 。我所 开 设 的研究 生课 程 ,虽 然听 众不 算太
某也不敏 ,兼且不才;惟愿在此 ,接续师语 。私
多 ,但依然有不少 学 予愿 意选修 ,并且乐意在课外跟 窃之 意,笃 信 “ 一阳来复 ”,坚信 “ 花落春仍在 ”, 我继续交流 。程得 中君,便是其中之一 。在与学子们 期盼 “ 燕子 归来花 再红 ”。如此 ,唐人韩俚所云 “ 一 的 交 流 中 ,使 我 不 时感 受 到 绵 绵 不 尽 的 愉 悦 与 油 然 而 炷 心 香 洞 府 开 ”(《 仙 山 》) ,或 可切 切 期 待 矣 !
第 1 5卷 第 2期 2 0 1 3 年 4月
衡 水 学 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n g s h u i Un i v e r s i t y
Vo1 .1 5. NO. 2
Ap r . 2 01 3
《 儒 家 思 想 与地 域 文 化 》序
文章编 号 :1 6 7 3 — 2 0 6 5 ( 2 0 1 3 ) 0 2 — 0 0 4 2 — 0 2

中医阴阳五行的本源——五行十节历法

中医阴阳五行的本源——五行十节历法

中医阴阳五行的本源——五行十节历法摘要:中医阴阳五行根源在远古五行十节历法。

五行十节历或在黄帝时期、夏朝、商朝都有应用,在彝族、羌族、苗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研究中可找到应用依据。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不应该归到哲学之下,应还原其远古大文历法本源。

找到中医阴阳五行的根源,厘清中医阴阳五行与道德、政治领域阴阳五行的同根异用,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组成部分。

在当代西方哲学、科学思想占据制高点的语境下,中医基础理论以何种方式被今人解读,是当代中医人面临的问题。

遍捡当代中医基础理论书籍、辞典,几乎无一例外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气、阴阳、五行归到“哲学思想”。

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迫切地将中国数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理论体系套进“哲学”中?而西方哲学家却清醒地注意到,用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讨论中国或印度的思想或智慧往往不得要领。

阴阳消长、五行生勉的思想,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

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体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骨架,在阴阳、五行这两个词语之上衍生出来的学说、理念充斥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在中华文明的传统语境之下,阴阳五行作为文化体系的基本概念而无处不在。

直到晚清赢弱,文化思想界部分学者为引进西方科学和民主,将阴阳五行置于鄙视批判、践踏抛弃的境地。

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词汇的中医理论受到严重冲击。

中医不科学、废除中医、废医存药、阴阳五行是伪说等甚嚣尘上。

当代学者对阴阳五行的研究从容理性、平和客观。

采用“二重证据法”(即出土文物证据结合传世文献)对阴阳五行进行探源、归类、分析。

本文拟从中医阴阳五行溯源的角度,提供一个远占历法切入点。

一、阴阳五行概览阴阳五行是一体阴阳五行还是分畛(zhěn,界限)阴阳、五行,文献纷杂无从定论,既有阴阳五行一体的学说,也有阴阳、五行互不相关、各自独立发挥的分珍说。

1.阴阳五行一体论阴阳和五行一体,共存互用、相互指代,呈现在《管子》诸篇和邹衍及其传人的学说中,邹衍被称为“阴阳家”,而“阴阳家”实为“阴阳五行家”的简称。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两个方面在动态变化中维持着平衡关系,达 到平衡状态时则表现为调和状态。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01
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如气属阳,血属阴,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02
中医运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用阳药治阴病,
阴药治阳病等。
免疫调节与中医气血 理论
免疫调节和中医气血理论都关注 机体的健康状态,两者结合可形 成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与氧化应激
01
氧化应激与阴阳平衡
02
氧化应激与五脏虚实
氧化应激可导致阴阳失衡,对机体产 生损害。
五脏虚实与氧化应激之间存在联系, 五脏虚实可影响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03
氧化应激与气血津液
2023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 件
目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阴阳学说 • 中医五行学说 • 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 • 中医养生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
起源
奠基
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历经数千年的发 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汉代,张仲景、华佗等医家奠定了中医基础 理论的基础。
发展
现代发展
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发展和 完善,出现了众多医学流派。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发扬古代中医理论 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 完善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用阴阳两极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界和 人体内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等。
饮食养生法
合理搭配

魏氏易经研究(10)——阴阳五行

魏氏易经研究(10)——阴阳五行

魏氏易经研究(10)——阴阳五行一、阴阳(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源自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它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

古人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既对立又相联的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冷热、男女、上下、奇偶、动静、刚柔等,以朴素的哲学思想归纳出“阴阳”的概念,并用“阴阳”来说明一切事物同时存在对立与统一的两方面属性,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笔者在第6讲《周易》六十四卦体例浅析中讲过,古人用“--”代表阴,用“—”代表阳。

《黄帝内经》曰:“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即是说,阴阳是万物的基本属性,阴阳交感则万物化生。

万事万物皆含有阴阳,大到天地阴阳、自然阴阳,小到人体阴阳。

即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

(二)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研究的是天地变化之道,万物运行法则,生命变化规律以及生命内部的相互制约和支持关系,它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一体、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六个方面。

1.阴阳一体,也叫阴阳互藏。

指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2.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正如《荀子·礼记》中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3.阴阳对立。

既指事物内部皆有其相互对立的特性,如:表里,正反。

亦指宇宙间所有事物皆对立存在,任何事物都有其基本的对立面,如:天地,男女。

4.阴阳互根。

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关系。

阴与阳的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即所谓“独阳不生、孤阴不长”。

5.阴阳消长。

指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是运动变化的,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阴阳两个对立的矛盾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之中。

阴阳五行学说:秦朝灭亡的深层原因!

阴阳五行学说:秦朝灭亡的深层原因!

阴阳五行学说:秦朝灭亡的深层原因!秦朝统一之初的文化整合政策,表明秦朝统治思想有过开放和包容的发展时期,然而又何以急转直下、推行焚书和禁绝私议政策,亲手终结了文化整合进程呢?直接原因是由于六国士人未转变心态导致的政治冲突,但这一转折的内在思想根源,却与秦朝采用的“五德终始”为核心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统治思想有关,秦始皇改造的“水德”,不但使得秦朝思想文化由相对开放的文化整合政策,转向与韩非如出一辙的文化专制主义,而且使得秦朝法制走向严刑峻法甚至“急法刻削”的极端。

从秦朝统治的制度设计和理论指导层面上来看,其统治思想应该是以“水德”为核心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主,统摄诸子学说。

司马迁对秦政高度概括为:“以为水德之始。

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

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司马迁的评价是建立在秦朝“水德”模式:“水主阴,阴刑杀,故急法刻削,以合五德之数”的施政特色基础上的。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后,虽然国家对立和军事冲突问题己经得到解决,然而帝国初立,在黎民思安的同时,六国地区对秦人及新生政权的抵触态度和隔阂心理却仍然存在。

六国贵族势力残余仍心有不甘、蠢蠢欲动、成为帝国暗流隐患,因而急需在统一政治制度的同时,统一思想文化、维护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阴阳五行由来己久,然而用阴阳五行解释社会变迁与历史发展,则始自邹衍所创的“五德终始”说。

邹衍将自然现象解释为有上天意志主宰的灾异祥瑞,并使之与历史更迭相结合,建立“五德终始”理论体系,其学说主旨是“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的儒家学说,目的在于劝谏君主实行德治。

邹衍学说的贡献在于用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历史更迭、帝王兴衰,以说明德治的重要性,然而其思想主旨是宣扬己久的儒家“德治”思想,并无新意,同时统治者也不愿意节制私欲,因而不为时人所重视;然而邹衍把“五德相胜”与王朝更迭相结合、将人事兴衰解释为天命意志的主宰的“五德终始”说,却流行一时。

邹衍学说的核心就是“天命符应”和“五德转移”,鼓吹王朝的建立将有天降符瑞以示德运,而符瑞德运遵循五行相胜的规律,五行又对应各自的德治,新王朝建立后必须对应德运进行改制以区别旧王朝。

论《吕氏春秋》之阴阳五行说

论《吕氏春秋》之阴阳五行说
covets
all aspects of“Lv’s Spring and
as
Autumn”From rulers to civilians,everyone Ireats this thought
the guide of their act
The
thou曲t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is the main idea of“Lv’s Spring and refers to many
………………11 15
《吕氏春秋》中的阴阳学派
……
……
……………
《吕氏春秋》在阴阳血行思想支配F构建的世界图式
第一节阴阳血行学说掏建的独立体系——《十二纪》………… 第二节阴阳五行学说支配下的人事规则——《八览》…
……………16
筇_宵阴阳血行学浣指导下的“下验之地’,_一《六论》…………………
筑四章
areas
Autumn”This
thouj;11t,which
such
as
politics,military affairs,agriculture,sacred action,
astronomical phenomena,health and daily life,forms the main fame of“Lv’s Spring and Autumn”and make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沦文《沦《吕氏春秋)之171阳^行说》.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古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耍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山本人承担。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摘要】:阴阳和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文化的骨架”,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至大至深,是中国文化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有鉴于此,故笔者以本论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

本书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结合传世资料和出土资料(“二重证据法”),全面梳理阴阳和五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并综合考察了先秦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对先秦思想和学术的一次整理和总结。

本论文共计六章,其内容次第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是一篇带有“引论”性质的文字。

大致界定了本书研究的范围与时限,陈述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列举了在阴阳五行研究中可资利用的“资料与方法”,并做了相关“学术史”的回顾与总结。

在本章中,笔者明确提出:古中国的阴阳五行,实际上业已成为一大“公共思想资源”。

第二章《阴阳的起源》和第三章《五行的起源》,主要是利用考古资料和传世资料详细总结和考察阴阳、五行的起源问题,内容包括“阴阳”和“五行”语群的含义以及它们起源的地域、时代和起点等问题。

笔者认为,阴阳说和五行说并非外来之物,它们的起源地就在中国。

阴阳观念产生于对自然的观察,“阴阳”一开始就是一组对立概念,“二分对比”的思想是阴阳观念的本义。

商和西周时期,“阴阳”字眼虽然已经出现,但尚不具备形而上的抽象的意义。

考察表明,直至商朝中后期,商人仍然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但甲骨卜辞中已经蕴涵着后世“五行”观念的种子了。

“五行”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应当就在殷商末季。

第四章《前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主要是参照《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历史典籍,分别考察阴阳和五行在春秋末期以前(时间范围有时越出春秋)各自的发展情况,从而为考察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做一铺垫。

从西周晚期开始,阴阳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阴阳观念而上升为阴阳概念,直至春秋末年形成阴阳范畴。

简论阴阳五行说对秦之影响

简论阴阳五行说对秦之影响

作者: 汤其领
出版物刊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2-124页
主题词: 阴阳五行说;儒家思想;阴阳家;五德终始说;统治思想;秦始皇;秦王朝;甲骨卜辞;思想统治;统治者
摘要: <正> 关于秦代的统治思想,不少学者已经发表了很多颇有见地的文章,分别肯定了法家和儒家思想在秦代的地位和影响。

但对阴阳家思想在秦代的地位与影响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本文试就阴阳五行说形成的历史过程揭示其对秦的影响,说明阴阳五行思想在秦代统治者心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和法家、儒家思想一起,相辅相成,构成秦王朝思想统治体系。

1阴阳二字起源甚早。

商代甲骨卜辞中已见“阳”字。

周代金文中不仅发现“阴”“阳”二字,而且有的将阴阳连在一起使用。

阴阳起初是言山、水与太阳之向背关系。

《说文》曰:“阴,暗也。

水之南,山之北也。

”阳与阴相反,即是指水之北,山之南。

《诗经·大雅·公刘》中说:“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既岗,相其。

先秦农家与阴阳五行

先秦农家与阴阳五行

先秦农家与阴阳五行彭华【摘要】古中国"以农立国",是名副其实的"以农为本"的国度(尤以先秦时期最为典型),故农事向受重视,其中又以农家为最.就思想渊源而言,农家与阴阳五行关系颇为密切.因此,本文以先秦时期的农家作品(<吕氏春秋>"上农"四篇、<管子·地员>等)为考察重点,择要论述农家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如顺"时"而为、"三才"之道、土壤分类、耕作方法等),并对此作出一定的评价.【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9)005【总页数】5页(P68-72)【关键词】先秦农家;阴阳;五行;三才;土壤【作者】彭华【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9.9古中国“以农立国”,是名副其实的“以农为本”的国度(尤以先秦时期最为典型②);故农事向受重视③,其中又以农家为最。

农家的源头甚为久远,亦出于“王官之学”;《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论次诸子之学,说农家“盖出于农稷之官”。

研究者认为,这是有相当道理的说法 (如吕思勉、李零)④。

战国时期,农学知识已经相当丰富,并且出现了专门的农学著作。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的农家作品共九家、一百一十四篇 (括号内为班固自注 )[1]卷三十,1742-1743:《神农》二十篇。

(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于神农⑤。

)《野老》十七篇。

(六国时,在齐、楚间⑥。

)《宰氏》十七篇。

(不知何世。

)《董安国》十六篇。

(汉代内史,不知何帝时。

)《尹都尉》十四篇。

(不知何世。

)《赵氏》五篇。

(不知何世。

)《氾胜之》十八篇。

(成帝时为议郎⑦。

)《王氏》六篇。

(不知何世。

)《蔡癸》一篇。

(宣帝时,以言便宜,至弘农太守⑧。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出版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出版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出版书名: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作者:彭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版次:2020年12月第1版字数:万字丛书项:儒藏论丛【说明:本书由博士学位论文《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4月。

指导教师:谢维扬教授)修订、增补而成。

】附:全书详细目录序(谢维扬)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第二节“公共思想资源”第三节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四节研究的材料与内容第二章阴阳的起源第一节症结与方案问题的症结——解决的方案第二节旧说之评述“阴阳”的含义——诸说之评述(国别与地域、时期、起点等)第三节起源之考察文字学的考察——文献学的考察——附论:阴阳与二分——简短的小结第三章五行的起源第一节“五行”语群的梳理地—天—人—物—读音与本义第二节旧说之评述及起源之考察五行起源的地域—五行起源的时期—五行起源的始点问题本章内容小结附:所引甲骨文、金文著录书目及其简称第四章前诸子时期的阴阳五行第一节阴阳思想的进展阳光之向背与地理之方位—阴阳·气·地震—阴阳及其“正”与“不正”(阴阳二分对照)—阴阳与占星术(阴阳相克)—阴阳与医学(阴阳和谐)—阴阳与兵家(阴阳转化)—老子与孔子(阴阳的对立统一)第二节五行思想的进展《洪范》的五行图式(自然物的分类)—和同之辨(五行相杂)—五帝与五行(五行图式之一)—干支与五行(五行图式之二)—五色与五行(五行图式之三)—五行相生—五行相胜—五行无常胜附:阴阳与五行的合流、一点评论第五章诸子时期的阴阳五行(上)第一节儒家一、儒家概观“儒家”正名—学术渊源—儒家流派—六艺与儒家二、孔子与阴阳五行孔子与《论语》及其他—孔子思想的三个层面—孔子说阴阳五行三、思孟五行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摘要】:阴阳和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文化的骨架”,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至大至深,是中国文化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有鉴于此,故笔者以本论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

本书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结合传世资料和出土资料(“二重证据法”),全面梳理阴阳和五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并综合考察了先秦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对先秦思想和学术的一次整理和总结。

本论文共计六章,其内容次第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是一篇带有“引论”性质的文字。

大致界定了本书研究的范围与时限,陈述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列举了在阴阳五行研究中可资利用的“资料与方法”,并做了相关“学术史”的回顾与总结。

在本章中,笔者明确提出:古中国的阴阳五行,实际上业已成为一大“公共思想资源”。

第二章《阴阳的起源》和第三章《五行的起源》,主要是利用考古资料和传世资料详细总结和考察阴阳、五行的起源问题,内容包括“阴阳”和“五行”语群的含义以及它们起源的地域、时代和起点等问题。

笔者认为,阴阳说和五行说并非外来之物,它们的起源地就在中国。

阴阳观念产生于对自然的观察,“阴阳”一开始就是一组对立概念,“二分对比”的思想是阴阳观念的本义。

商和西周时期,“阴阳”字眼虽然已经出现,但尚不具备形而上的抽象的意义。

考察表明,直至商朝中后期,商人仍然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但甲骨卜辞中已经蕴涵着后世“五行”观念的种
子了。

“五行”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应当就在殷商末季。

第四章《前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主要是参照《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历史典籍,分别考察阴阳和五行在春秋末期以前(时间范围有时越出春秋)各自的发展情况,从而为考察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做一铺垫。

从西周晚期开始,阴阳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阴阳观念而上升为阴阳概念,直至春秋末年形成阴阳范畴。

春秋时期,“阴阳”已经分别和物质性的概念“气”结合在一起了,当时人已经认识到阴阳之间存在着“相克”关系,但又认为对立的阴阳可以趋于和谐,阴阳转化思想也正式提了出来。

在老子和孔子手里,“阴阳”被提炼为一对高度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范畴。

从春秋到战国的五百余年,是五行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学理上,古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日渐加深,五行”相杂”、“相生”、“相胜”、“无常胜”思想相继提出。

在五行图式上,被配入图式的事物由简单而复杂,由自然而社会,直至成为无所不包的宇宙图式。

第五、六章《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是本书的两大主体部分。

因为篇幅过大,故而将其割裂为两章,分别以“上”、“下”字眼标示。

上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儒、道、墨三家;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上篇”,是因为它们均有理论的制度的系统的关怀,可以归为一类。

约略而言,战国道家对阴阳思想贡献甚多,而儒家和墨家则大大地发展了五行思想。

下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阴阳、名、法、纵横、农五家(以阴阳家开首);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下篇”,是因为它们侧重于实用的技艺的具体的关怀(阴阳家是个例外,它兼有上述两类关怀,故以其开下篇之头)。

除阴阳家外,其余
四家多援引阴阳五行思想以为说理之助而已,对阴阳五行思想没有多少贡献。

在“结语”部分,笔者对全书的主要内容做了概要式的总结和归纳,并在某些部分有所延续和扩展——如总论阴阳五行的三大走向,同时附论“中国思维模式”问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21
【目录】:内容摘要4-5Abstract5-9第一章导论9-30第一节研究的意义与价值9-10第二节“公共思想资源”10-13第三节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3-24第四节研究的材料与内容24-30第二章阴阳的起源30-47第一节症结与方案30-31问题的症结30解决的方案30-31第二节旧说之评述31-39“阴阳”的含义31-32诸说之评述(国别与地域、时代、起点等)32-39第三节起源之考察39-47文字学的考察39-42文献学的考察42-44附论:阴阳与二分44-45简短的小结45-47第三章五行的起源47-70第一节“五行”语群的梳理47-53地47-48天48-50人50-52物52-53读音53第二节旧说之评述及起源之考察53-68五行起源的地域53-54五行起源的时代54-61五行起源的始点问题61-68本章内容小结68-69附:所引甲骨文、金文著录书目及其简称69-70第四章前诸子
时代的阴阳五行70-92第一节阴阳思想的发展70-80阳光之向背与地理之方位70阴阳.气.地震70-72阴阳及其“正”与“不正”(阴阳二分对比)72-74阴阳与占星术(阴阳相克)74-76阴阳与医学(阴阳和谐)76-78阴阳与兵家(阴阳转化)78-79老子与孔子(阴阳的对立统一)79-80第二节五行思想的发展80-92《洪范》的五行图式(自然物的分类)80-81和同之辨(五行相杂)81-82五帝与五行(五行图式之一)82-84干支与五行(五行图式之二)84-86五色与五行(五行图式之三)86-88五行相生88-89五行相胜89-90五行无常胜90-92第五章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上)92-176第一节儒家92-121一、儒家概观92-93“儒家”正名92学术渊源92-93儒家流派93六艺与儒家93二、孔子与阴阳五行93-107孔子与《论语》及其他93-96孔子思想的三个层面96-99孔子说阴阳五行99-107三、思孟五行考107-116思孟及其著述107-109思孟之五行说109-116四、荀子与阴阳五行116-121荀子与《荀子》116荀子说阴阳116-119别一种“五行”之说119-121第二节道家121-144一、道家概略121-124“道家”正名121学术渊源121道家流派121-122道家著述122-124二、老子与阴阳五行124-132老子与《老子》124-125《老子》说阴阳(联系《太-生水》)125-131《老子》与五行131-132三、文子与列子132-135《文子》与阴阳五行132-134《列子》略说134-135四、庄子与阴阳五行135-138庄子与《庄子》135《庄子》与阴阳五行135-138五、帛书《黄帝四经》与阴阳138-142黄老之学与《黄帝四经》概述138-140《黄帝四经》的阴阳观140-142六、鹖冠子与阴阳五行142-144鹖冠子与《鹖冠子》142-143《鹖冠子》与阴
阳五行143-144第三节墨家144-176一、墨家概要144-152墨子生平144墨家学派144-145墨学渊源145-148墨家思想148《墨子》考辨148-152二、墨子与阴阳五行152-157墨子说阴阳152-154墨子说五行154-157三、《墨经》与五行157-164“五行毋常胜”正解157-162“五行毋常胜”说的影响162-164四、城守诸篇与阴阳五行164-170《迎敌祠》篇分析164-168《旗帜》篇分析168-169墨家与兵家的比较169-170五、墨学的流衍及影响170-176秦汉时期的墨学170-172墨家与道教172-176第六章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下)176-223第一节阴阳家176-202一、阴阳家要略176-185思想探源176-178两大类别178-180七大流派180-182有关著述182-185二、邹衍的思想185-198生平及著述185-186邹衍的思想186-197邹衍的影响197-198三、后学与末流198-202一般情形198-199炼丹术199-202第二节名家与法家202-210一、名家的直接援引(《公孙龙子》)202-206二、法家的驳斥与援引(《韩非子》)206-210第三节纵横家210-218一、纵横家述略210-212纵横家概貌210-211纵横家之著作211-212二、纵横家与阴阳五行(《鬼谷子》)212-218纵横家的阴阳观212-215纵横家的五行观215-218第四节农家218-223一、农家略述218-219农家与农学219-218农学著作218-219二、农家与阴阳五行219-223顺“时”而为219-220“三才”之道220土壤分类220-221耕作方法221-222总体评价222-223结语223-229附录:主要参考文献229-239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