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滨江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徐汇滨江国际社区规划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011年12月29日

结合上海“四个中心”的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徐汇滨江要充分挖掘其特有的地域、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优势,开发建设成以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等现代服务业和居住功能高度复合的国际社区。这是市、区两级政府对徐汇滨江开发提出的希望。

为此,我们必须思考研究的是:如何以主动可行的科学规划引领建设,将徐汇滨江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国际社区,并使其成为上海的“新名片”。对此,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与致公党区委、民革区委、九三学社区委联合开展了为时五个月的深入调研。课题组先后去区规划局和滨江实地调研,赴浦东碧云国际社区学习取经,还到上海图书馆查阅相关权威资料。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讨论,分析研究,提出如下思考与建议:

一、徐汇滨江国际社区的“国际化”内涵

评价一个社区是否“国际化”,通常从两个角度衡量:一是从社区内人口数量结构或建筑标准的角度衡量其是否“国际化”,即以外籍人口占到社区人口较大的比例或房屋建筑采用较高档的外国风尚为衡量标准;二是从社区功能、设施、环境、管理、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等物质形态和精神面貌的复合角度衡量其是否“国际化”。

我们认为,徐汇滨江国际化内涵的定位,必须着眼于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当今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潮流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上海历来是世界看中国和中国联系世界、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是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国际化舞台的桥头堡和先驱。从近代上海繁荣到现代上海建设的成果看,上海城市的人口状况和物质形态可以说是接近甚至部分赶超了国际水准;再从国际经济重心逐渐东移,被视为新经济体的金砖国家迅速崛起来看,上海城市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讲还应当承担起“领跑者”的历史责任,要展现后发居上的领先优势。

定位徐汇滨江的国际化内涵,还必须着眼于滨江地区的地域特点、厚重的历史积淀、多彩的人文资源,并且理性地兼顾到滨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徐汇滨江所处的龙华地区,其人文历史可追溯千年之久远,现在要规划建设国际社区,这一段历史必须充分地传承和发扬;徐汇又地处上海中心城区,滨江国际社区的规划建设一定程度上讲是“老城区改造”而不是纯粹的“新区开发建设”,这其中必然会有种种局限,如何做到统一兼顾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客观问题。比如,龙华地区和东航地块,其中有大量的已建、在建项目或已出让的地块,必须对其重申国际化的内涵要求。有关的市政、生活配套设施应当由相关的商务、教育,卫生等主管部门重新按国际化的要求进行调整、充实和提高,从而达到整个滨江地区的协调发展。

因此,徐汇滨江作为上海今后城市发展的宝地,其国际化的定位远不能仅局限于人口结构或建筑标准,它的内涵必须是丰富广泛的,是在人口结构、建筑风格、环境标准、管理制度、生活水平、服务质量、交通通讯、人文环境、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形”和“义”的综合体现,即形态上能看出国际化,内在的涵义上也必须让人们体验到国际化。而国际化也不等同于“外国化”,它的内涵必不可少地是以传承、发扬本土历史、人文特征为基础的,

必须在本土的客观条件下才能实现国际化。

从科学规划的要求出发,为了充分体现这些国际化内涵,我们的规划工作至少应着重考虑几大要素:一是“人”的要素,二是“社区功能”要素,三是市政设施,房屋建筑等“硬件建设”要素,四是人文环境的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科学规划让徐汇滨江成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区域,成为上海国际社区的新“亮点”,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和吸引力的“星级”社区。从尊重历史和客观条件的角度出发,定位徐汇滨江国际社区的国际化内涵应当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一个鲜明的主题,围绕主题形成丰富的内涵,达到历史与现代的沟通、本土与国际的交汇、传承与创新的结合、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经济水平的共同提升,从而使国际化社区的规划建设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动力和活力,为徐汇人民带来福祉。

二、城市国际社区建设、发展的启示

城市社区就是一个社会和空间的复合单元,国际社区是城市社区发展中的一种“升级版”。上海作为中国走向国际化的桥头堡,在不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逐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的同时,其国际社区发展建设的步伐也始终是超前和领先的。最早甚至可溯及到近代的上海租界。有专家评价,历史上的上海租界就是一个典型的国际社区,它的建设水准和繁华程度能与当时国际上任何一个国际都市相媲美。究其原因,最重要和直接的就是全方位的开放和海纳百川的包容。

近一、二十年来,古北新区,小陆家嘴滨江社区,碧云、联洋社区等成为上海新一代国际社区的代表。分析它们的崛起不难发现,最主要的推动力还是在于开放和包容。古北新区和小陆家嘴滨江社区分别位于虹桥开发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对外开放政策成为它们的优势,虹桥开发区还是上海(也是全国)最早实行土地批租的地区,小陆家嘴则是上海商业用地批租最为集中的区域。在政策优势的吸引下,在上海悠久的国家文化底蕴的培育下,加之上海优良的人才基础,以及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大量的外籍人士和企业进入进驻这两个社区及其周边区域,具有很强包容性的社会环境又帮助外籍人士和企业很快很好地融入进来,从而使社区的国际化得以实现。

从上述历史过程分析,开放和包容是上海国际社区建设发展的正确理念和成功经验。

另一个值得分析和总结的问题是:上述上海近、现代国际社区建设发展也有其重要的区别,这就是单向被动性与双向主动性的区别,注重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区别。近代的租界是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于我国的状况下,被动打开国门对外开放的产物,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单向推动,是国外势力在中国土地上强加实施的“国际化”。现在上海的各个国际社区则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主导下,由国内主动对外开放与国外资本和人才看好国内发展前景及机遇前来投资这种双向力量共同推动的。因此,现代上海的国际化社区是我们主动开放的政策成果,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和升华。

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开放的政策虽然是我国主动制定的,但上海现在这些国际社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却还是带有“自发”成分的,往往在建设初期仅仅是把房屋建筑造得标准高一些,与国际标准靠得近一些,并没有更多、更细致地考虑和规划有关文化、服务、人文环境需求等软件方面的建设,最终成为国际化社区也就往往基于事后的“既成事实”而不是事先的“主观追求”。所以,科学合理、全面周密的事先规划,应当是体现徐汇滨江国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