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萧红对东北地域文化的思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2期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Vol.27No.22011年2月

Journal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Feb.2011

收稿日期:2010-12-09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

作者简介:张晓晶(1967-),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文写作教学研究。

浅析萧红对东北地域文化的思索

张晓晶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摘

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鉴于前人的研究,本论文试图从萧

红小说的题材、人物、环境等方面分析萧红小说中的地域文化色彩,从而探索萧红对东北地域文化的

思索。[关键词]萧红;地域文化;思索[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9042(2011)02-0052-02An Analysis of Xiao Hong's Thinking on Northeast Regional Culture

ZHANG Xiao-j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Law ,Jinli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Changchun Jilin 130118,China )

Abstract :Xiao Hong is a talented woman writer with unique writing styl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culture color of Xiao Hong's novels from the aspects of subjects ,characters and environment and so on ,thus discusses Xiao Hong's thinking on northeast regional culture.

Key words :Xiao Hong ;regional culture ;thinking

萧红能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她的作品能赢得很多读者的青睐,是与其文学创作的鲜明地域文化色彩分不开的。呼兰河不仅给了她生命,也给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和永不枯竭的灵感。终生萦绕于心难以排遣的复杂的故乡情结,使其笔下具有乡土情怀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从第一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她就不厌其烦地叙说这片土地的各样人们和故事。这片神奇的土地及其文化,成就了萧红文学创作的基本风貌和艺术。地域文化对萧红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在题材、表现视角、人物与环境描写等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东北地域文化中的开拓、闯荡、狂放、自由等精神,更在萧红身上发扬光大,她那任性倔强独立不羁的个性和标新立异不拘成规的艺术创造,都得利于黑土文化的熏陶与滋润。

萧红的故乡呼兰,位于黑龙江流域南部,松花江北岸,南与哈尔滨隔江相望,呼兰河沿城而过,城外就是广阔无垠的三江平原。她就出生在这块质朴淳

厚而又充满苦难的黑土地。正是这块土地,给了萧红生命,给了她一双灵秀敏感的眼睛和一颗聪慧多

情热爱生命的心,

也给了她文学创作无尽的源泉与灵感。她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倾心眷恋,她与故乡的城与人,天与地,更是血肉相连。故乡让她感受到了温暖、爱、善良、真诚与生命的乐趣,也让她饱尝了冷漠、残酷、伤害、虚伪与生命的无聊;故乡对她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有永久的诱惑与吸引力,有剪不断理还乱诉说不尽的复杂情愫,与她整个人生历程有着爱憎交织、好恶并存、矛盾重重、悲喜交加、欲说还休的错综关系。萧红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落,都与故乡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人物与环境文学是人学,人物在文学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中生活的,人的行为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深刻的地域文化

第27卷第2期张晓晶:浅析萧红对东北地域文化的思索

印迹。萧红笔下的人物大都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东北人所特有的。如王婆承受人生苦难时超乎常人的坚韧与顽强;寡妇们对天盟誓的粗犷、豪迈与决绝;翠姨的温柔妩媚,王大姑娘的真诚坦荡,敢做敢当;冯歪嘴子面对厄运时的豁达、乐观与执着等等,都体观出一方水土对一方人的养育塑造,只有开阔、博大、严寒、艰苦的环境中才能产生这样的人物。

黑土地上人们的日常生活,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和每年四月十八的娘娘庙大会,但在这些“精神盛举”的热闹嘈杂音响和色彩背后则是窒息一切生机与活力的麻木、刻板、单调、死寂与无聊,是生命的寂寞、荒诞、悲凉、无奈与无价值。都被萧红原汁原味地描绘出来,并具有比一般小说更为诱人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久远耐人回味的审美享受。萧红之所以能把呼兰河的城与人描写得如此出神入化,与东北地域文化对她的深刻影响有关。这块土地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她都了如指掌镌刻在心,同时她又能以一个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现代新女性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和反思故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因此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不同凡响,使《呼兰河传》成为一部真正具有社会风俗和民族生活史价值的杰作。

二、选材与视角

从选材上看,萧红很少写她不熟悉的人和事,她的作品几乎都是与故乡有关。东北黑土地文化从她幼年时期开始就感染熏陶着她,使她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在创作中具体表现为深沉的乡思乡情和对黑土地文化的传神描绘。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黑土地文化最早的表现者和审视者之一。她从写东北乡土生活起步,其重要作品都取材于故乡,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通过对故乡生活的传神写照,表现了对民族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悲悯。萧红故乡所处的黑龙江流域,是偏远、荒凉、自然环境十分严酷的地方,这里一年有四五个月飘着雪花,由于沉重的压迫和外敌的入侵、土匪的横行,使这里的人们经常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艰难生存困境中,加上汉民族变化负面影响下因循守旧的生活态度,使得萧红笔下的东北社会更多地体现出蒙昧、病态冷酷与畸形的色彩,同时又透着北方白山黑水的苍茫、凝重与悲凉。

萧红走上文坛时,关注的就是故乡农村的人和事,她早期的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看风筝》、《夜风》写的都是乡土生活。在这些小说里,她写了地主阶级的冷酷、刻薄、凶残与吝啬,也写了贫苦农人的悲惨、不幸、绝望与反抗。但这时的作品还只是限于浅层次的自然主义描绘,有点浮光掠影,还没有真正写出中国宗法制乡土社会的神与魂来,但已经体现出萧红文学创作对乡土社会特有的关注和面对悲惨暗淡现实的勇气。到了写《生死场》时,萧红则敏锐独到的发现:中国千百年不变的生存方式乃是最原始、最蒙昧、最落后的动物般的生死轮回,在这里———生命已失去了任何意义与价值。正是从这种独特的发现中,萧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古老生存方式的新视角,并以逼真越轨的笔触所作的深切描绘,给人以惊心动魄般的震撼和直面惨淡人生的深刻印象。到了后期写《呼兰河传》、《后花因》、《小城三月》等作品时,萧红对宗法制故乡的描绘则达到了出神入化勾魂摄魄的境界,在那如诗如画委婉从容的叙述和如泣如诉余音缭绕的抒情韵律中,萧红对故乡对人民最深切的同情与悲悯,对愚昧而又落后的宗法制社会的嘲讽与否定,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萧红对封建宗法制故乡的审视、嘲讽与批判,都源于她对故乡对人民的大爱与真爱,有了大爱才能有大憎,而正是爱憎交织的故乡情结成就了《生死场》、《呼兰河传》、《城三月》等传世之作。在萧红的小说中,还隐藏着另一种情感,那就是对故乡的怀恋,这种情感与对家乡的怨恨纠缠在作品中,是被萧红的理智所不承认却又遮掩不了的,时时流溢在字里行间中,且越到生命的最后就越强烈。她不自觉地与人们一同欣赏那一些乡土风情的温馨画面,绮丽变幻的火烧云、纷纷扬扬的清雪,还有绣着野花的无边旷野。

可以说,东北大地的雄浑广阔,拓展了萧红的视野和胸襟;黑土地文人直率、开拓、狂放、自由的精神,也直接影响到她的文学创作。萧红也以她的智慧和才情、奉献和创造,为东北地域文化增添了一道永远靓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单元:走进萧红世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文艺出版社,1982.[3]萧红.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欧喜军]

·

3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