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苔丝”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苔丝”
摘要本文试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析英国20世纪初现实批判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女性形象,发掘小说女主人公所具有的优秀女性本质特性,探究生态女性主义精神表现和其所受的男权主义思想的影响,揭示这一女性形象命运的启世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苔丝女性本质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德伯家的苔丝》是20世纪初英国现实批判主义作家、诗人托马斯·哈代著称于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一直被公认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在这这部小说中,哈代描述了一个不屈服于世俗偏见的压力,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苔丝。

哈代通过对女主人公苔丝形象的塑造、生活艰辛的遭遇及悲剧性命运的阐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伦理道德,谴责了社会邪恶势力对女性的压迫与摧残,严厉地质问了男权统治下的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和不公的社会制度。

小说注重自然环境与女性的关系,在情节冲突的处理中突出了苔丝处理周围关系时表现出的女性所特有的美德和自然的品质特征属性,与她命运中虚伪、懦弱、残暴的各种人物和遭遇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比。

小说的主旨充分表现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在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故事展现了男权社会如何摧毁了主人公苔丝和她所熟悉并追求的自然本真的生活环境;同
时,生态女性主义所赞美的女性本质特征,即苔丝所具有的纯洁、无私、勤劳、坚强、热爱自然、追求平等和勇于抗争的性格特质恰好与哈代对自然和女性内在的联系的认同以及对夫权制文化的质疑,和生态女性主义所极力倡导的建立平等的两性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观念有着相通相同之处。

哈代借苔丝的形象,表达了他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表达了他与女性生态主义的观点吻合:即女性更能从情感上和自然界形成共鸣,同时也将生命的各种形式视为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实际上这都是由于女性与自然是生命的赋予者,女性所持有的本能、宽容和怜悯的特点,使其更容易地与自然融为一体。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特征及理念
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流派又称女性主义的生态学(the ecology of feminism)。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和男性中心论(androcentrism)。

生态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在女权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而成的、完全能顺应社会进步需求的一种文化思潮,重视女性与自然的对应关系,重视女性和自然的顺应关系,其主旨是揭示在人类思想范围和社会结构中普遍存在的贬低女人与贬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的关系,反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统治下的对女性与自然界的压迫,把女性追求平等和推翻一切压迫和剥削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女性和时代发展及大自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出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新型关系。

(王颖、孔文生,
2011)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人与自然有极大的亲近性,女人天生和自然有着亲近感,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传统思想而言,生态女性主义来源于文化派激进女性主义,承认被男权贬低的女性价值,生态女性主义关注的焦点除了妇女解放的主题以外,还关注生态和环境危机。

就理念而言,它有着一种深深根植于西方的父权制文化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女性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内在联系。

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阻止对生命做无意义的等级划分。

由于这种认识把女性解放和自然的解放束缚在一起,生态女性主义者珍视尊重自然的前现代(pre-modern)世界观中的古老智慧为宝贵的理论来源。

前现代的世界观把自然视为完整的(holistic)有机体(organism),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immanence value),相信人与其他物种、大地的价值是平等的,从而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优秀女性本质在生态女性主义中的体现
苔丝是一位聪明秀丽、善良淳朴、勤劳勇敢的姑娘,虽有着贵族血统却仍生活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之中,但她坦然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心灵的煎熬,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由于家境贫困、弟妹众多,而且父亲嗜酒,十七岁苔丝就早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

为了家庭,她不得不到那个德伯本家中作帮佣,却被德伯家主人亚雷诱骗失身,怀孕生子,受到了周边封建势力的蔑视与侧目。

她忍受着道德偏见的折磨与压力,背井离乡,到牧场当挤奶工。

然而,不幸与贫穷再次降临到苔丝头上,父亲死后,苔丝全家面临着饥饿,为家
庭生计,为摆脱困境,她又一次无奈地选择了牺牲自己,回到亚雷身边,恰恰与后面当她的丈夫从国外一回来,她就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亚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毫无疑问,她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忠贞的爱。

这样的选择透射出她不愿也不会被富足的物质生活污染和腐蚀所侵蚀,勇敢追求真爱和尊严的优秀女性本质。

小说中对这段情节的叙述,采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平铺直叙不作渲染,让事实说话,对苔丝性格特征中吃苦耐劳和善良无私的女性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在这个结局中,看似她已经屈服于世俗的枷锁,屈身于生活的牢笼,其实这些都是表象,在苔丝的心灵深处,她有着更坚定的人生信仰,有着强烈的自尊,渴望自由,追求幸福,她的内心世界是那样的阳光,那样的丰富多彩。

不幸的是:苔丝性格中对爱情真诚和坚贞不渝的女性本质和她的特殊遭遇不被当时英国社会
以男性为中心的理念所接纳。

牧师克莱对苔丝倾慕,经一段时间交往后以致修成正果,在新婚之夜,当苔丝敞开心扉向所爱的人坦白她那受伤的过去时,那个口口声声爱她的克莱竟然不为她的坦诚而感动,不为她的不幸鸣不平,不为她的义举而珍惜,反而缄默不语,对苔丝愤愤然,离家出走,以极端蔑视的态度到巴西逃避现实,这无疑对苔丝是个毁灭性的打击,她的世界彻底坍塌了。

试想,当今社会,有哪位女性会向心爱的人坦诚自己以前的不幸和所遭受到的屈辱,特别是发生在两性之间的事情?作者这样的大胆描述,实质上是对男权思想、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传统的女性贞洁观的挑战,并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苔丝的真诚与善良美德,这
一笔触恰恰说明作者的用心良苦,更能折射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借苔丝备受煎熬、备受责难、备受凌辱的女子形象,对英国上流社会的虚伪、无耻、男盗女娼进行猛烈地抨击。

这部小说之所以深受世界文坛的推崇,深受文学爱好者的膜拜,除了作者浑厚的文学功底、广泛的社会阅历、认真的社会实践以外,新婚之夜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叙述与描写,也是一个重要元素,可以这么说:哈代依靠苔丝的形象享誉世界文坛。

在默默忍受不公待遇的抑郁痛苦中,苔丝的心都碎了,但为了全家的生活,她只好忍受屈辱和苦难。

同时,她还抱着一线希望,盼着丈夫回心转意,回到自己身边。

为了克莱的尊严和荣誉,苔丝仍然对外隐瞒真情。

苔丝正是千万个为爱所动、为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的女性的缩影,苔丝把身体交给了自己不爱的亚雷,却把自己对幸福的憧憬建立在对克莱的爱情上。

在爱与情、性与爱面前,苔丝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更有甚者,当她在绝望中杀死亚雷后,仍嘱咐克莱在她死后娶她的妹妹。

这一嘱咐,既是苔丝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表现,又是苔丝自始至终逃脱不了宿命论的窠臼。

虽然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苔丝的命运以悲剧收场,但是苔丝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富于奉献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女性对待爱情和对待亲人
持之以恒的真诚感情,正是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源泉,也让世人反省男权社会的罪孽、荒谬和残忍。

在小说作品中,哈代还提到了苔丝同克莱在流亡途中,苔丝依旧对克莱无微不至的关心关爱,苔丝的忠贞、乐观、善良等本质随着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也淋漓
尽致地展现出来,如克莱因奔波而睡着时,正值警察围追堵截逼近,苔丝冷静沉着地对警察轻轻地说:“先生,对不起,轻一点,他(克莱)刚刚睡着。

”面对死亡,苔丝这样的举止是一般常人无法做到的,而这就是她与众不同的的特质所在。

三热爱自然和追求平等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大网,没有上下高低、贵贱贫富之分,反对任何等级划分。

(罗婷、谢鹏;2004)世人普遍接受甚至推崇这样的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是分等级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代笔下的苔丝表现出来的生态女性主义的意识,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向往自由、勤奋勤勉的特征却与之背道而驰。

苔丝的出身是名门贵族德伯家的末代子孙。

当时正处于19世纪末期,资产阶级已经在英国全面统治,这些过去曾辉煌一时的贵族世家都纷纷破落。

小说中苔丝的父亲已经沦落到一个乡村小贩的身份,只有家中的一把古调羹和一方着花的古印还能暗示他们曾经有过显赫的祖先。

从社会等级角度来说,苔丝一家是靠辛勤劳动谋生的下层劳动人民,而且事实上曾经作为剥削者的祖先也并没有影响他们勤劳的本性。

苔丝的父亲德伯,他从牧师的考证中获悉自己家庭的历史和谱系之后,就一直为自己处在这个虚无飘渺的高贵家族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足以表现出当时男权社会等级制度的对他的影响以及他个人极度的虚荣心。

这一点反映了世人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看重并张扬富贵与荣华,鄙视贫贱与贫困,对于阶级等级制
度盲目的推崇。

而他们的女儿苔丝,虽然出生并成长在这充满庸俗气氛的家庭里,但她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美德,厌恶父母的贪婪虚伪,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依靠劳动谋生农民的女儿。

她曾经说:“i have as much of mother as father in me!all my prettiness comes from her and she was only a dairymaid.”(hardy,2004:104)这分明是她独立人格、独立意识的反映,是她对自己身份的坦诚和肯定。

苔丝从不向克莱夸耀自己显赫的贵族祖先,坚持用父亲德北的姓。

当克莱以为了让他的母亲更看得起这个儿媳妇为由,提出要苔丝换姓为她祖宗的姓“德伯”时,苔丝断然用短短一句话回绝:“i like the other way rather best(hardy,2004:194)。

”苔丝用这样的言语折射出了她鄙视血统门第观念的想法,冲破等级制度的禁锢,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要求破除男权思想,也充分体现了苔丝的反抗精神,体现了苔丝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

在哈代的笔下,克莱简直是鲁迅笔下阿q的翻版,当有人问起阿q的身世时,阿q理直气壮地说:“我也姓赵,我以前比你们阔多了……”,真乃异国风情之别、异工同曲之妙。

实质上,英国社会的这种等级制度堪比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三重四德”,等级森严,没有人越雷池一步。

四反抗世俗偏见、反对统治和压迫的生态女性主义精神
在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下,苔丝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人物形象。

她不仅具有优秀的女性本质特征,而且也有女性主义的反抗精神,在几经波折的命运中,她无时不刻地与男权社会中的封建主义
残余和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宗教以及社会环境激烈地斗争着。

作为受到统治与压迫的女性,苔丝不愿做亚雷的玩物,不愿做亚雷的附庸,相反,她与亚雷作殊死的较量,与他作坚决的斗争。

她怒不可遏地揭穿了亚雷皈依宗教的虚伪面目,当险恶的亚雷企图对她纠缠不放时,苔丝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义无反顾地趁其不备将他置于死地,使这个无恶不作的淫棍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她以死抗争的一生向世人痛诉当时社会违背人性人理、残害妇女的不公法律、道德和价值观。

苔丝的反抗精神还体现在她对于压迫和摧残女性的宗教的蔑视和否定。

她置宗教的清规戒律于不顾,出于母性对亲子的本能,自行代牧师为她所生的私生子进行洗礼。

她甚至无视19世纪后期英国教堂和法律中禁止男子与死去的妻子的妹妹结婚的明文规定,希望克莱能在她死后娶她的妹妹,她的这些所作所为都直接体现了她意识中不向那些违背自然意愿的宗教思想妥协的反抗精神。

苔丝性格中的女性主义精神在她与其生活环境所作的斗争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她偏远封闭的老家马勒村,当苔丝的失身成为当地封建习惯势力的指责和攻讦的对象时,苔丝不甘心被生活打败、被舆论左右。

她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到塔本篱牛奶场做工,过自给自足,自爱自重的生活。

在尚未开化的19世纪,一个乡村姑娘能以如此决然的否定态度和反抗精神面对传统的贞洁观,折射出苔丝身上强烈的反传统反男权的女性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特质特征,帮助她抵挡住了牛奶场中人们的歧视、讥讽和耻笑。

虽然在精
神上饱受压抑,在身体上倍受摧残,但她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向上、勇敢正视现实,向往明天,向往未来。

苔丝对当时的社会道德偏见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一个孤立无援却不甘屈服的叛逆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当克莱带着忏悔之心突然从巴西回来,与苔丝重归于好,但亚雷仍对苔丝纠缠不放,得寸进尺,无奈中,苔丝悲愤地动了杀机,用自己的生命控诉社会的不允不公不平,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苔丝的这种反抗精神,在叙事过程中也得到了延伸。

当她在棱窟槐农村劳作时,凶狠的富农有意非礼、欺负她,派她干力不胜任的男工活,但是苔丝并没有屈服,而是不畏艰苦地工作,据理力争,用“i thought it made no difference to you as it is task work,and we are only paid for what we do”(hardy,2004:301)这样精辟的话语,来反驳富农的刁难,足见苔丝的不屈不挠的聪明睿智。

五透析传统男性中心观下的女性生态主义自然属性
虽然苔丝的一生充满了反抗和斗争,但是由于所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苔丝性格中却始终受到传统的男性中心观念的影响。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传统的二元等级观念是以男性为中心,而男性则把整个社会当成狩猎场,男性始终是猎手,女性一直被视为猎物。

实质上,要摈弃传统男性中心观,就是要克服二元思维,让所有存在都有其生存的合理性与权利,有生存的理由与自由,在一种生态性的关系中求得平衡而健康地成长。

在苔丝命运中,她将自己的失身看成是一种罪孽。

从肉体上,亚雷才是她的真正丈夫,自己是礼法的罪人,不配做克莱的妻子,这种对丈夫的负罪感一直萦绕在苔丝的脑海中,使她倍受折磨。

就实质而言,也是一种宿命论的思想在作祟,也正是这种自我价值的缺失,对自己行为的忏悔,才使得苔丝放弃了自己的权利,放弃了自由,听天有命,对丈夫唯命是从。

所以当克莱无情地抛弃苔丝,从精神上把苔丝推入绝境,苔丝竟然会逆来顺受,自愿放弃和克莱平等做人的权利,还低三下四地向克莱表示:“i will obey you like your wretched slave,even if it is to lie down and die”(hardy,2004:237)。

苔丝的言行不但没有博得丈夫的怜悯,反而助长了他的冷酷无情,加重了自己命运的悲剧性。

在苔丝被抛弃后,她仍旧恪守克莱的要求,将自己封闭起来。

由此可见,她的痛苦不是来自于天生的本能,而是深受当时男性中心理念的压迫和残害,她的性格特征受到自身和时代的局限,受到社会与道德的制约,受到法律与宗教的影响。

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维多利亚时代,在苔丝同巨大的社会力量做斗争的同时,还要在一个世俗法则的社会里生存,她的遭遇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社会道德法则。

《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悲剧作品。

在苔丝身上我们自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的本性,看到她在深渊中苦苦挣扎,最终她被逼得上了绞刑架,作了祭坛上的牺牲品,而街头巷尾却还在冷漠地议论着她的贞操,这是何等麻木的世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法律制度都是以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和承认剥削阶级压迫人民的权利为前
提,是为有钱人服务的。

亚历克本是一个乡村恶霸,为非作歹却丝毫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而苔丝却沦为杀人犯,被判绞刑。

苔丝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现代文明进程的社会悲剧。

对苔丝这个人物形象,读者同情大于谴责,认可多于否定。

对于她的自我价值的缺失,对于她的罪孽感,我们只能请鲁迅先生代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尽管苔丝摆脱不了男性中心观念思想的束缚,逃脱不了宿命论的桎梏,但她一直在为反对传统的男性中心观而努力,再次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精神。

结语
苔丝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美得清纯,美得自然,她有着每个女人所羡慕的东西——迷人的外表,漂亮的脸蛋,优雅的身材。

如此绝色的女子,却受到社会家庭乃至人性的重重逼迫,在家庭窘境和社会习俗的双重压迫下,最终一步步走向毁灭。

苔丝是哈代笔下一位淳朴善良却屡遭厄运打击的女性形象。

苔丝的悲剧有其社会文化因素,也有其自身性格的因素,此外,苔丝的悲剧也是作者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哈代以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态度描写了苔丝这样一位女性形象,为我们展示了在当时男权文化中妇女的生存状况,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及作者女权主义的思想,对后来的女权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哈代之所以会在现代文坛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原因在于他的创作不仅具有时代感,带着深深的历史烙印,而且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哈代的作品试图超越男权文化,批判男
性中心论,重塑女性形象,彰显女性意识,正是这样才使哈代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为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苔丝命运以悲剧结束,但并不能遏止她性格中纯洁、无私、热爱自然、追求真爱、要求平等、反抗压迫等这些生态女性主义精神品质的光辉。

苔丝身上的多重性格及美德、人格魅力在哈代的笔下栩栩如生,使苔丝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时代感,更有真实性和警示性。

但更为重要的是,《德伯家的苔丝》中所体现的女性生态主义思想,反映出哈代对女性和自然关系的深遂理解和思考,即使对当今的社会问题也有着积极的意义;而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苔丝形象正启示着创建创立一个两性和谐、生态和谐、人类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社会平等、物种平等的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hardy thoma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new
york;bantam dell,2004.
[2] 金莉:《生态女性主义》,《外国文学》,2004年第5期。

[3] 鲁晓霞:《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觉解析〈德伯家的苔丝〉》,《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 罗婷、谢鹏:《生态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求索》,2004年第4期。

[5]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
金颖颖,女,1971—,上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翻译,工作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毛梅兰,女,1956—,上海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施华轶,女,1978—,浙江嘉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商务英语教学,工作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