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

综合实际,谈谈中国在全球供应链运作中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也使中国市场成为全球采购市场,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世界市场经济份额的争夺,成了国际竞争的重心。

然而全球供应链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国际化企业为了更充分地利用全球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优势,将国际分工从产品间扩大到产品内,把自己不具备比较优势、附加价值低的工序或生产环节如加工与装配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己专注于具有比较优势、自己擅长的,如研发、设计、销售等核心业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核心优势,以获得在全球竞争中的领先优势。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中处于低端,地位低,分享利益少。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亦不可或缺,因为是最大的人口大国和资源大国。有人曾说过在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国际供应链发展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在成本和要素投入方面的比较优势,使供应链服务呈现了向中国这个低成本的世界工厂专转移的趋势,而发达的技

术提供了实现的手段。

中国是全球供应链中的加工大国。作为拥有十几亿人口、国土面积庞大、资源丰富的大国,伴随着对外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与全球供应链的联系不断加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欧美的任何一个跨国公司,在进行全球战略规划、构建全球供应链时都不可能不考虑中国。加工贸易就是中国在发达国家国际化公司主导的全球供应链中所分工从事的一个环节,或者说就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从事的具体分工。能够说,中国分工贸易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就是中国参与全球供应链的广度与深度。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从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大致上能够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来料加工阶段,从20世纪改革开放的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从加工贸易方式来看,由于中国原材料短缺,制造业落后,产品的花色和品种单一、档次不高,中国加工贸易以外商提供原材料、加工技术及相关设备的来料加工为主;从区域分布看,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国内开展来料加工贸易业务主要在广东、福建两省,与中国外资的地理分布相似。第二阶段是进料加工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在这一时期,部分欧美跨国公司开始进入中国,日本也直接向中国转移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进出口商品构成开始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双高”方向演变,最明显的例子是机电产品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并位居加工贸易主导地位,使中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档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阶段

就是“双高”阶段,1992年以后,中国进入了其发展阶段。加工贸易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加工贸易产业构成逐步发生质变,由劳动密集型为绝对主导逐步向劳动密集与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并重的方向发展,甚至来料加工中也出现了一批技术先进、规模领先的大型项目;加工贸易企业相互之间的配套程度提高,不少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零部件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加工贸易与国产产业的联系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取代乡镇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随着上海外高桥、大连、天津港等保税区的建立,投资运营环境进一步完善,中国加工贸易取得了蓬勃发展。近年来,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制造加工环节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联系越来越广。无论从与全球供应链联系的广度还是深度来说,中国都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的一环。没有哪个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转移时能够不考虑中国这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哪个跨国公司在进行全球战略规划,考虑其全球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布局时不考虑中国。

中国参与全球供应链具有间接性和被动性。首先,中国外资企业才是加工贸易的主力,国营、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只占很小的比例;其次,中国加工贸易的主要伙伴集中、进出口地区不对称;最后就导致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作用不强。

决定一个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优势主要是技术和销售优势,这既是

供应链之间竞争的取胜法宝,也是核心主导企业吸引其它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被选择为供应链的合作伙伴的前提条件。而且,从供应链利益分配中所考虑的价值增值来说,技术和销售这两个环节的价值增值程度最高,如同“微笑曲线”所描述的一样。因此,在全球供应链中拥有技术、销售优势,处于这两个环节的企业作用最大、地位最高,获得的全球供应链分工利益也最多。而中国之因此处于全球供应链的低端,一是中国技术水平低,加工技术含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供给处于劣势。特别是在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方面不具备成本低的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定位国际分工的位次,中国大多数产业仍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层次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上看,中国出口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不高。二是缺乏品牌优势。一直以来,中国大部分产品是以低价策略进入国际市场的,忽略了自身品牌的建设。国际市场上中国商品很多,但使用中国品牌的商品很少。而在全球供应链这个体系中,销售原来就控制在核心企业手上,从事加工组装活动也不涉及品牌建设,产品是利用链条中核心企业的品牌进行销售的。在中国的三资企业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国际知名工厂商的贴牌生产。缺乏技术与品牌优势,就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加工贸易,中国虽然参与到全球供应链中了,但从事供应链低端加工所需的那些先进技术,都主要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而且,这些先进技术与全球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先进技术相比,远不能称为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