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
的深度融合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谢政满
目录
一、《教学导论》
1、序言
2、语文的学科特点和高中
学生的认知特点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
学的深度融合
一、《教学导论》
(一)序言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领域,数字化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
各个学科,成为各科教学的重要
教学手段和表现特征。一些优秀
的语文课堂,因为采用了先进的
互联网技术、交互式白板、pad技术,更加彰显了语文学科的语言
魅力、青春活力。
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运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性,逐步懂得了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立意的重要性,更深切地体会到“一切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能准确定位语文探究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并且善于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创设各种语文探究活动,使语文探究课堂流畅自如,异彩纷呈。
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因为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使语文教学课堂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更具时代色彩。本《教学导论》试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性和高中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结合语文课标中关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相关要求,结合一些语文教学案例,谈谈学科学习与数字化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基本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优势。
(二)语文的学科特点和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1、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
语文,不同语文专家有不同
的解释,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
文”就是“语言与文字”,后来
又有语文教育研究者认为“语文”
指“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
章”,甚至有人认为“语文”就
是“白话文和文言文”。
究其实,不管怎样理解
“语文”,其核心内容都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语言文字实用性的运用和艺术化的运用——为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事务,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沟通;为了表达对人、事、物、景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运用语言文字,通过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
语文课程,《义务教育语文
课程标准(2011版)》这样阐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
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
课程内容涉及的是语言文字的
“作品”——说话和文章,他们
涉及各方面的事务,也少不了文学——口头的和书面的文学,语言、文字及其作品也无不隐含文
化的信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指一种事物所具
有的能被人用以达到某种功效的特性。“人文性”是指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人对有关事物、环境的主观能动反应的特性。
使用工具不同,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工作效率会有所不同;使用工具的技术手段不同,也会使目标的实现程度有所不同。讨论工具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工具的目的,也不能不考虑工作的对象、范围和内容,还需要讲究使用工具的技术手段和实际功效。“人文”一词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社会、文化对人的化育作用,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课程内容不是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的知识拼盘,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语言文字运用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并准备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从而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说,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
课程。同时,《义务教育语文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
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
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
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
践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同时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综上所述,理解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体会其“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逐步培养学生“体悟、思考、评价”文本语言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文本的教学价值。
2、高中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高中学生大都是15岁至19岁阶段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对生活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社会和外界世界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尤其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高中学生更有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对教育(尤其是母语教育)更是充满了期待。
为了适应高中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学生语文学业成绩上的综合表现。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这里将“语文能力”界定为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能力。
对于中学语文学科核心能力还有几种代表性观点:(1)语文界传统观点
认为,语文核心能力就是由“听、说、读、写”构成;(2)《语文义务课标》(2011年版)认为:语文核心能力就是由“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运用”构成,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义务课标》突破只强调“听说读写”的局限性,不止重视逻辑思维,也重视形象思维,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