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张衡《灵宪》中的宇宙论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衡《灵宪》中的宇宙论思想

本文摘自杨子《宇宙生成论》张衡(78-139年),河南南阳人。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此人在各方面成就都很大。这里只简单介绍他的宇宙生成学说。

张衡的宇宙生成学说是受到杨雄的思想启发的,特别喜欢杨雄的《太玄经》。他曾对他的好朋友崔瑗说:“吾观《太玄》,方知子云妙极道数,乃与《五经》相拟,非徒传记之属,使人难论阴阳之事,汉家得天下二百岁之书也。得二百岁,殆将终乎?所以作者之数,必显一世,常然之符也。汉四百岁,《玄》其兴矣。”(《后汉书》张衡列传第四十九)),张衡认为《太玄经》中的天道术数实在是

太妙了,可与《五经》相比美,说这是汉朝得天下后二百年的作品,再过二百年也不会过时。而且他还观测汉朝四百年时,《太玄经》中的太玄之学一定会兴起。很遗憾的是,《太玄经》并没有张衡预料的那样广为天下所知,以致于李白曾有诗“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进行调侃吐槽。写到这里,我忽然想笑,想自

嘲自己的这本书远没有《太玄经》有才华,但也会有同样的命运吧。我有生之年,都不指望此生有知已。

张衡的宇宙思想集中体现在《灵宪》一书中。书中全面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科学课题。

《灵宪》里说:“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漠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衡的宇宙生成论是继承了老子的道生万物思想,认为在天地未形成之前的状态是幽静玄静的混沌状态,天体内部是空虚的,外面是无象的。先是有了道的根,根从虚无中生发出有,这是对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思想的解释。接着他又说:“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

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彁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为庬鸿,盖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有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灵宪》),有了道根后,宇宙开始有浑沌不分气开始分化,这个说法比老子思想更具体,老子只是说“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但并没有说这个“物”是什么,张衡这里直接给这个“物”命名为气,于是就成了宇宙生成论中的物质本原。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体系中称原物质为“质料因”,对于形成原因,他则称为“动力因”。以朱熹为代的理学家们在解释宇宙生成论时,也认为“气”为物质本原。所不同的是朱熹等理学家们认为生成万物的是会动的道,但推动力是不会动的理,张衡认为道直接生成万物。可见,张衡理论中的道、朱熹理论中的“理”与亚里士多德理论中的“动力因”是同一个概念,都是宇宙生成的原动力。

《灵宪》又说:“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合化,堙郁构精,时育庶类,斯谓太元,盖乃道之实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万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纪。”张衡认为天是圆

的,包着地的,继承发展了浑天说理论。他继承了杨雄《太玄经》里对天地的“九分”法,对天文地理进行划分。《灵宪》的宇宙起源学说和《淮南子·天文训》的提法相似,只是《淮南子》更直接地引用道家的宇宙生成的二元论,《淮南子》说:“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历史上把一理论称为盖天说。而《灵宪》主张清气所成的天在外,浊气所成的地在内,这是浑天说,这一说法是受到杨雄《太玄经》的影响。

在宇宙的有限和无限方面,张衡提出了一个相对的概念。他认为可知的部分是有限的,不可知的部分是无限的。他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意指宇宙其实是无限的。

张衡的宇宙学说观点,还体现在天体运行方面,《灵宪》说:“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意思是月亮本身

是不发光的,而是太阳光照到月亮的原因,月亮才有光的,“魄”(月蚀)的天象是由于太阳光被遮住了,当太阳光全照时就月亮光就满,当太阳光全被遮盖起来时,就没有光了。这是对日蚀、月蚀天象很科学的解释。

摘自杨子《中国形而上》之《宇宙发生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