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点】2014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55讲:生态工程

【赢在起点】2014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55讲:生态工程
【赢在起点】2014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55讲:生态工程

第十单元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学案55 生态工程

考纲要求

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Ⅱ

生态工程的实例Ⅰ

复习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应用

2.设计生态工程的基本思路

基础自查

一.生态工程的概念、建设目的、特点

1、概念: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

3.生态工程的特点

二.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原理

(二)传统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区别

三生态工程的实例

(一)生态工程的实例

1.。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2.。应用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以及工程学等原理,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控制土壤侵蚀。

3.。目的是为了控制沙漠化的发展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

5.。采取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措施,使矿区废弃地的生态系统得以恢复。

6.。城市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治理要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来考虑,即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城市进行综合治理。

(二)对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的分析与展望

(1)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除了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之外,主要通过

(2)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已经不单纯是环境污染问题,而是

。生态工程不仅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3)我国的农业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

(4)我国生态工程的不足之处:

等。

课堂深化探究

一.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生态工程的建设应遵循五个原理,但不同的生态系统遵循的原理可以不同。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

3.生态工程具有的特点。

4.概念的理解:

二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

2.生态工程发展的前景

(1)“生物圈2号”生态工程的实验及启示

①设计目的:

②失败原因:

③启示:

(2)对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的分析与展望

①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工程特点:

②我国生态危机:

③我国生态工程特点:

④我国生态工程不足之处:

3.正确认识石油农业与污染物

(1)正确认识“石油农业”

(2)“污染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污染物,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技术,就能够进行,这样不但。例如,对废污水中的重金属或氮、磷等养分就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因此说污染物是放错了地方没有被利用的资源。

4.生态农业

(1)原理:

(2)优点:

(3)生态农业常见类型

①桑基鱼塘模式

人工建立的高产稳产的农业生态系统。做到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茧三丰收,如图所示。

②沼气农田立体养殖模式

通过控制温室内的温度、光照、气体和水肥等因素,缩短生产周期,大幅度提高粮食、蔬菜和水果的产量和质量。

(4)建立生态农业系统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入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特别提醒:1.对生态工程的概念的理解:

应注意三个方面:(1)涉及的学科知识包括生态学和系统学;(2)运用到的技术手段或方

法有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3)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

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3.生态工程的特点

(1)少消耗;(2)多效益;(3)可持续。

4. (1)在建立不同的生态工程时,要遵循不同的设计原理,不能相互照搬,应因地制宜。

(2)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积极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强大自我恢复力,节省投资。

(3)生态恢复力有限,不能认为有了生态工程,就可以先污染破坏后治理。

对应训练

1.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靠山的人对山上的林木乱砍滥伐,靠水的人则对水中的生物乱捕滥猎,都对各自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那么,在治理和恢复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的原理是()

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物种多样性原理

C.整体性原理

D.协调和平衡原理

2.窦店村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是()

A.以实施沼气工程为中心

B.建立良好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程序

C.创造较多的劳动力就业机会

D.最早推出“无公害蔬菜”

3.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原理和实例中,错误的是()

4.下面图甲、图乙分别表示稻—鱼—蛙共生农业生态系统和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转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甲稻—鱼—蛙共生农业生态系统

乙普通稻田物质能量转化

(1)分析说明鱼和蛙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中的积极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说明稻—鱼—蛙共生生态系统的生态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两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所需的有机物都依赖于________,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来自________。

(4)甲和乙相比,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建立甲生态系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使稻获得高产,稻田乙需要经常使用农药,而甲则不需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般地说,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较低,废弃农田上会发生群落演替,该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

限时训练

题组一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某草原牧区,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既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又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这种做法体现了()。

A.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

B.低消耗,多效益原则

C.遵循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

D.建立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

2.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时,生态工程应运而生

B.生态工程能够减少环境污染

C.生态工程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前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D.生态工程力求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3.某草原牧区,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既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又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这种做法体现了()

A.实现“循环经济”的原则

B.低消耗,多效益原则

C.遵循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

D.建立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

4.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下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提高经济效益

C.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原理

D.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就不能正常运转

5(北京市海淀区2011—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理综测试)下图示我国

南方比较常见的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不考虑人工投入的情况下,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总初级生产量)是_______。人们将蚕沙(蚕的粪便)投入鱼塘,被鱼等水生生物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主要属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2)鱼等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及未被利用的有机物和底泥,其中一部分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后可作为肥料,返回桑基,培育桑树。

(3)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与种植单一作物的农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

(4)建立该生态系统遵循的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二生态工程实例

6.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关于该农业

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多选)()。

A.该生态系统的维持,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B.该生态系统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C.该生态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提高了能量传递率

D.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7.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了该地特有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根据

下图回答:

(1)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要使它长期稳定发展,除了有稳定的来源,各类生物要。

(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在营养结构上具有的特点。

(3)蚕粪、桑叶进入鱼塘经过的作用又被桑基、蔗基所利用。蚕粪中的氨经过的作用,形成了,被植物利用。

(4)概括地说,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取决于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8.如图为窦店村综合发展生态工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这一生态工程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蓝绿萍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________。

(3)若下图是某科研工作者为该村设计的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一种方案,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此方案中①②过程需要每一位居民的参与,参与的行动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程④⑤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角度看,④⑤途径比③途径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真题体验

1.(2013广东卷,26)(16分)

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无机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含量通常较高,施入土壤会带来二次污染。生物质炭是由作物废弃秸秆等炭化而成。将污泥、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时间后用于盆栽实验,研究它们对黑麦草

生长及PAHs迁移的影响,结果见下表。

测定项目红

壤红壤+污

红壤+含7%生物质炭的

污泥

土壤PAHs含量(μg/kg)5

27

1079 765

黑麦草叶绿素含量(mg/g)

2

.0

2.1 2.3

黑麦草每盆干重(g)1

.7

2.3 2.7

黑麦草PAHs含量(μg/kg)

4

01

651 428

(1)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使根系细胞加强,

合成增加,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有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质炭污泥,从而促进黑麦草生长;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但生物质炭的输入,从而降低PAHs 污染的风险。由此可见,生物质炭有望用作污泥改良剂,促进污泥的推广应用。污泥的应用符合生态工程的原理。

2.(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5分)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光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________(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________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_____能。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3.(2011.江苏卷,29)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

节方式称为。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池塘上层水流入后——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

(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为。

(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过、

进行调控。

4.(2008·广东生物,16)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5.(2007·重庆理综,1)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合生长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在此生态系统中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6.(2008·江苏生物,26)江苏某农户创建的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图

(1)牛棚内产生的________可扩散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的光合效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可扩散进入牛棚。

(2)秸秆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堆放进行________,腐熟的产物肥效提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肥料用于蔬菜栽培可以提高蔬菜产量。

(3)在牛的品系、饲料品种和用量不变的条件下,采用这种养殖模式,牛的生长速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牛棚保温所需的热能来源于牛自身散热、地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从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这种种植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55 生态工程

答案与解析

基础自查

一.生态工程的概念、建设目的、特点

1、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 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3. (1)少消耗;(2)多效益;(3)可持续。

二.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从而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

4.整体性原理。进行生态工程建设,不仅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与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1)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生态工程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2)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

(二)传统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区别

①传统经济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机械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

②生态经济实现了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体系,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

三生态工程的实例

(一)生态工程的实例

1.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2.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

3.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4.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5.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6.城市环境生态工程。

(二)对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的分析与展望

(1) 介于工程和依靠自然恢复力的一种中间途径,集中于对破坏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开矿后的废弃地以及湿地等进行生态恢复。

(2) 与人口激增、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生态工程不仅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3) “整体、协调、再生、循环” 。

(4) 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缺乏及时准确的监

测技术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课堂深化探究

一.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生态工程的建设应遵循五个原理,但不同的生态系统遵循的原理可以不同。生态工程

2. 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3.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4. ①涉及的学科知识包括生态学和系统学;②运用到的技术手段或方法有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③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

2.生态工程发展的前景

(1) ①设计目的:制造一个人工模拟的生态系统,以验证人类在离开地球的情况下,利用人工生态工程,仅仅依靠太阳能,能否维持生存。

②温度失调;大气和海洋比例与地球相差甚远,导致空气中CO2的含量猛增;O2量减少,不足以维持人及动物的生存。

③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深化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尽管科学技术已经很发达了,但人类仍没有能力完全模拟出自然生态系统。

(2) ①目标是治理环境污染,集中于对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生态工程应用范围小,不太强调经济效益。

②不是单纯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与人口激增、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

③不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遵循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基本原理,建立适合中国农业和农村特点的生态工程。

④缺乏定量化模型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3.(1) “石油农业”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机械的生产方式,因对石油等能源有高度的依赖性而得名。它把农业生产这一复杂的生物过程,变成了简单的机械过程和化学过程。由于其投入高,产出也高,对粮食安全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它所产生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数量也很庞大,大大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生产力,并造成日益严重的农产品污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 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而且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例如,对废污水中的重金属或氮、磷等养分就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因此说污染物是放错了地方没有被利用的资源。

4.(1) 生态农业运用生态学原理(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利用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

(2) 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了化肥用量,降低了农业投入。

对应训练

1. 【答案】C

【解析】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类也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

程重建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经济与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把生态与经济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理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目的。

2. 【答案】B

【解析】窦店村的生态工程建设,既有专家指导,又有传统农业的影响和农民的创新,它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是空中楼阁。实施沼气工程是整个生态工程的中心工程,使多个生产和生活环节产生的废物充分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效益好又无污染。

3. 【答案】D

【解析】D项讲的是追求生态效益时必须考虑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应是整体性原理。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增加植被的层次应是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水体污染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4. 【答案】(1)鱼、蛙是消费者,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在原有食物链中引入新的环节(将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机物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农副产品),有利于实现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并减轻了环境污染(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太阳光能(4)甲生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较强(5)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6)引入害虫天敌——蛙,有效控制了害虫数量(7)抵抗力次生演替

【解析】(1)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并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了环境污染。(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各种生物所需的有机物都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来自太阳光能。(4)由于甲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较强,故甲和乙两个生态系统相比较,甲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5)从能量流动的角度,设置生态农业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6)由于甲生态系统引入害虫天敌——蛙,有效控制了害虫数量,因而不需要经常使用农药。(7)一般地说,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废弃农田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限时训练

题组一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 【答案】C

【解析】遵循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都是生态工程建设应当遵循的原理。进行牧区草场建设时,既要考虑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又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平衡,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

2. 【答案】C

【解析】A项为生态工程产生的前提条件,B项为生态工程的意义,D项为生态工程的原理。C项错误,不是牺牲而应是保护生态环境。

3.【答案】C

【解析】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都是生态工程建设应当遵循的原理。进行牧区草场建设时,既要考虑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又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平衡,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答案】ABD

【解析】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5【答案】(每空2分,共14分)

(1)生产者(或桑树)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

(2)分解者(或微生物)的分解

(3)多级(或充分)利用较强

(4)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

【解析】(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生产者(桑树)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

量,蚕沙是蚕的粪便,属于没有被蚕消化利用的食物残渣,属于第一营养级的能量(2)水生动物的排泄物及没有被利用的有机物可以被分解者利用,经过分解者分解作用后产生的无机盐可以作为肥料返回桑基,培育桑树。

(3)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种植单一作物的农田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桑基鱼塘营养结构比较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4)将蚕沙等分解后作为桑树的肥料,同时可以用残渣废液发酵生成沼气,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该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生物多样性原理。

题组二生态工程实例

6. 【答案】CD

【解析】该生态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率,也不能使能量循环利用。

7. 【答案】(1)生产者和分解者能量保持相对稳定

(2)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食物链短

(3)分解者硝化细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

【解析】本题是一个应用生态系统知识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并能合理利用的实例。在这个人工生态系统中有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土壤、阳光等)、生产者(甘蔗、桑等)、消费者(各种鱼、蚕等)、分解者(细菌),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各类生物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才能长期稳定发展。建立这样的人工生态系统,发展生态农业,目的就是使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的渠道流动的,只有食物链越短,营养级越少,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的能量才能越多。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细菌)的作用很重要,蚕粪中的氨经过硝化细菌的作用,形成了亚硝酸盐、硝酸盐,被甘蔗、桑吸收利用。对人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则取决于它的成员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动态平衡,故保持生态平衡有重大意义。

8.【答案】(1)以沼气工程为中心,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降低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自养需氧型生产者

(3)①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②分解者③除利用了有机垃圾中的能量外,还充分地、分层次地多级利用了垃圾中的物质,并且减少了因燃烧带来的污染

高考真题体验

1.【答案】(1)呼吸作用ATP (2)黑麦草叶绿素含量较多升高

能降低土壤和黑麦草中PAHs的增加量物质循环再生

【解析】(1)生物质碳孔隙结构发达,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促进细胞的呼吸作用,使得细胞的呼吸作用加强,合成ATP,为根系主动吸收养分提高能量。

(2)由图可知,施用含有生物质的污泥中叶绿素的含量较多,从而促进黑麦草的生长,污泥施用后土壤后黑麦草的PAHs含量增加,生物碳的输入则能降低土壤和黑麦草中PAHs 的增加量。

(3)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无机成分,施用污泥的目的是使其中的养分被充分吸收利用,因此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的生态工程原理。

【考点定位】本题以信息题的形式综合考查了细胞呼吸作用与ATP,及生态系统的原理等相关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实践性,题目综合属于中等难度。

2.【答案】(1)无氧和有氧(或细胞)(2)群落一生产者太阳(3)物质循环再生物

种多样性(4)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

【解析】(1)生活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时,厌氧微生物通过无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流经曝气池时,其中的需氧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流经兼氧池时,其中的微生物则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2)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组成的整体,不止一种生物,故排除种群,不包含无机环境,故排除生态系统,则这个整体属于群落。植物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都是最终来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3)生态工程的建立要把社会、经济和自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分层、分级利用废弃物中的物质,并增加生物的种类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故生态工程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等。(4)生态工程对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生态工程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3.【答案】(1)高正反馈(2)生态塘和潜流湿地净化作用(3)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提高饵料的利用率(4)后面池塘水体中的N和P含量(浓度)越来越高(5)补水和排水水泵控制水的流量(循环频率)

【解析】(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较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恢复力稳定性较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是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反馈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平衡状态,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2)该生态系统属于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增加了生态塘和潜流湿地等设施。生态塘和潜流湿地中的水生植物和滤食动物能够有效减少水体中N、P等的含量,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3)通过设备将前一池塘上层水导入下一个池塘的底部,可以实现上、下水层的交换,增加水中溶氧量和提高饵料利用率。

4. 【答案】 C

5. 【答案】 C

6.【答案】(1)二氧化碳氧气

(2)发酵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3)牛棚内温度较高,因而牛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较少

(4)太阳光能发酵产热

(5)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解析】(1)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动物正好相反,彼此有利。(2)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也可以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无机盐供给绿色植物。(3)这种养殖模式使冬季牛棚内温度较高,牛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较少,自然生长速率明显提高。(4)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是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生物统计学期末考试上机考试部分 复习试卷B

云南师范大学2010~2011学年下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高级生物统计学实验(期末) 试卷 学院 专业 年级 学号 姓名 考试方式(闭卷或开卷): 闭卷 考试时量:60分钟 试卷编号(B 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评卷人 得分 一、下表为某种动物在不同温度下的代谢率的变化,试比较温度对其代谢率 有无影响?并对SSR 法其进行多重比较 温度(℃) 代谢率(mlO 2/g.h ) -5 2.78 3.80 4.87 4.68 5.51 5.67 5.10 2.79 2.60 3.14 4.26 3.72 3.48 2.86 3.37 3.32 4.35 4.59 4.66 4.83 5.16 -5 -5 -5 -5 -5 -5 .00 .00 .00 .00 .00 .00 .00 5.0 5.0 5.0 5.0 5.0 5.0 5.0

ANOVA 数据 7.1972 3.598 5.684 .012 11.39718.633 18.593 20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经但因素方差分析的:f=5.684, p=0.012,差异显著,说明多有作用, 数据 Duncan a 7 3.2643 7 4.32577 4.6300 1.000.484 温度231Sig. N 12Subset for alpha = .05 Means for groups in homogeneous subsets are displayed. Uses H armonic Mean Sample Size = 7.000. a. 二、为调查红绿色盲是否与性别有关,某单位调查结果如下: 色盲 非色盲 男 32 168 女 13 232 问红绿色盲是否与性别有关? 三、试用交互误差图比较不同季节某种动物的胃长(cm )的变化?并绘制出其在 95%置信带 季节 胃长(cm )

生物统计学复习

生物统计学复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的一项。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某一变数Y 服从正态分布()10,10N ,当以10n =进行随机抽样时,样本平均数大于12 的概率为( B )。 A 、0.005 B 、0.025 C 、0.05 D 、0.01 2.偏态分布资料的集中趋势描述宜用( C )。 A 、算术均数 B 、标准差 C 、中位数 D 、四分位数间距 3.单个方差的假设测验用( B )测验。 A 、u B 、2χ C 、t D 、F 4.两样本均数不一致,t 检验时P>0.05,可以说这种差异是( A )。 A 、抽样误差 B 、总体均数不同 C 、样本均数不同 D 、样本数不同 5.正态分布曲线与横轴之间的总面积等于( D )。 A 、次数总和n B 、次数总和n +1 C 、0.95 D 、1 6.对一批棉花种子做发芽试验,抽样1000粒,得发芽种子850粒,若规定发芽率达90% 为合格,测验这批种子是否合格的显著性为( A )。 A 、不显著 B 、显著 C 、极显著 D 、不好确定 7.对于一组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若对每一个个体同减去一个不为零的数,则( B )。 A 、均数、标准差均不变 B 、均数变、标准差不变 C 、均数、标准差均改变 D 、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8. 下列哪个P 值通常推论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D )。 A 、P>0.1 B 、P>0.05 C 、P<0.5 D 、 P<=0.05 9. 方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比较( A )。 A 、总体均数之间的差异性 B 、样本均数之间的差异性 C 、总体方差之间的差异性 D 、总体变异系数之间的差异性 10. 对于同一组资料,哪个指标没有考虑到每个观察值的变异( D )。 A 、方差 B 、总体标准差 C 、变异系数 D 、四分位差 11. 在统计分析中,最常用的反映变量集中趋势的统计数是( A )。 A 、算术平均数 B 、几何平均数 C 、调和平均数 D 、众数 12. 试验误差主要是由( D )的差异引起。 A 、水平 B 、处理 C 、供试因素 D 、非试验因素

【赢在起点】2014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63讲:第十一单元 生物技术实践

第十一单元生物技术实践 学案63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至关重要,相关措施正确的是() A.葡萄汁要装满发酵瓶,造成无氧环境,有利于发酵 B.在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每隔12 h左右打开瓶盖一次,放出CO2 C.果酒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0 ℃,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20 ℃ D.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有利于醋酸菌的代谢 2.(2012·深圳模拟)下列关于腐乳制作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先将豆腐切成块放在消毒的笼屉中,保持温度在15~18 ℃,并具有一定湿度 B.腐乳制作中盐、卤汤中的酒和香辛料不仅起防腐杀菌的作用,还能调制腐乳的风味 C.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D.卤汤中香辛料越多,口味越好 3.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操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盐与水的质量比为4∶1 B.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C.制备样品处理液,加入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除去色素等杂质,得到澄清溶液 D.泡菜腌制时间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但温度和食盐的用量不影响其含量 4.(2012·湘潭高三第一次模拟)下列关于果醋制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A.醋酸菌是好氧菌,在制作过程中要一直打开发酵瓶 B.在制作葡萄醋的过程中,温度应严格控制在18~25 ℃ C.当糖源不足时,醋酸菌先将酒精转变成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D.在糖源和氧气充足时,醋酸菌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 5.在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中,都要防止微生物污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果醋发酵阶段应封闭充气口,防止杂菌进入 B.腌制腐乳的卤汤中应含有12%左右的酒精以抑制细菌的增殖 C.利用自然菌种发酵果酒时,将封有葡萄汁的发酵瓶进行高压灭菌 D.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部分的盐要铺薄一些 6. 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消毒不能杀死物体内所有的微生物 B.利用平板划线法可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 C.微生物所用的培养基的成分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培养基的成分不同 D.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于微生物的接种 7.如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生物统计学期末考试题

生物统计学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生物统计学期末考试题 2.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若干个体所构成的集合称为样本 3.方差:用样本容量n来除离均差平方和,得到的平方和,称为方差 4.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就是标准差 5.标准误:即样本均数的标准差,是描述均数抽样分布的离散程度及衡量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尺度, 反映的是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 6.变异系数:将样本标准差除以样本平均数,得出的百分比就是变异系数 7.抽样:通常按相等的时间间隔对信号抽取样值的过程。 8.总体参数:所谓总体参数是指总体中对某变量的概括性描述。 9.样本统计量:样本统计量的概念很宽泛(譬如样本均值、样本中位数、样本方差等等),到现在 为止,不是所有的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分布的关系都能被确认,只是常见的一些统计量和总体分布之间 的关系已经被证明了。 10.正态分布:若随机变量X服从一个数学期望为μ、标准方差为σ2的高斯分布, 正态分布又名 高斯分布 11.假设测验:又称显著性检验,就是根据总体的理论分布和小概率原理,对未知或不完全知道的总 体提出两种彼此对立的假设,然后由样本的实际结果,经过一定的计算,做出在一定概率意义上应该 接受的那种假设的推断。 12.方差分析:又称“变异数分析”或“F检验”,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13.小概率原理:一个事件如果发生的概率很小的话,那么它在一次试验中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但 在多次重复试验中几乎是必然发生的,数学上称之小概率原理。 15.决定系数:决定系数定义为相关系数r的平方 16.随机误差:在实际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其绝对值和符号无法预计的测量误差。 17.系统误差:它是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个被测尺寸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误差值的大小和 符号(正值或负值)保持不变;或者在条件变化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 二. 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 在正态分布N(μ ;σ)中,如果σ相等而μ不等,则曲线平移, ( ) 2. 如果两个玉米品种的植株高度的平均数相同,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玉米品种是来自同一总体() 3. 当我们说两个处理平均数有显著差异时,则我们有99%的把握肯定它们来自不同总体. 4小概率原理是指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可以认为不可能发生() 5 激素处理水稻种子具有增产效应,现在在5个试验区内种植经过高、中、低三种剂量的激素处理的水稻种此试验称为三处理五重复试验() 6.系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用来计算试验精度。() 7.精确度就是指观察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8. 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是重复、随机、局部控制。() 9. 正交试验设计就是从全部组合的处理中随机选取部分组合进行试验。() 10.如果回归方程Y=3+1.5X的R2=0.64,则表明Y的总变异80%是X造成。() 三. 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 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与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有什么不同? 2. 什么是小概率原理?在统计推断中有何 作用? 3. 什么是多重比较中的FISHER氏保护测验?4. 样本的方差计算中,为什么要离均差平方和 除以n-1而不是除以n? 5. 如果两个变量X和Y的相关系数小于0.5,是否它们就没有显著相关性? 6. 单尾测验与双尾测验有何异同?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能专项突破(二)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考能专项突破(二) 2.生物膜系统的模型解读 ?热图呈现 解读 (1)分泌蛋白合成、加工、运输过程为(如图1): 细胞膜 ――→“出芽” 小泡高尔基体――→“出芽”小泡内质网,核糖体合成 (2)图2表示用放射性元素标记某种氨基酸,追踪不同时间放射性元素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该图不仅表示了放射性元素出现的先后顺序,而且还表示了某种结构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变 化。 (3)图3和图4分别以直方图和曲线图形式表示在分泌蛋白加工、运输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小(只发出小泡),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先接受小泡,后发出小泡),细胞膜面积相对 增大(只接受小泡)。 ?典例剖析 标记的亮氨酸后,测得H 3 为了研究酵母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研究人员在其培养基中添加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有关的生物膜面积 变化如图乙,其相关结构关系如图丙,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丙中首先可观察到 H3 A 标记的细胞器是 ③ .能在图丙中 B ④ 上观察到 H3 标记表明可能有分泌蛋白合成 C.图甲中c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 D.图乙中d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 答案A 解析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图甲中a、b、c依次为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的膜面积减少,细胞膜的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前后基本不变(先增加后减少)。 解题模板解答生物膜系统的“2”点关注1分析此类问题要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含义和每一个柱状图代表的物质结构 ,要对同一物质结构变化前后进行比较。2解答此类问题时,要先判断该物质是否是分泌蛋白,并结合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 输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跟踪训练1.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某种细胞内生命活动变化前后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膜面积变 化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可以表示浆细胞分泌抗体前后膜面积变化图 B.图乙可以表示B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前后膜面积变化图 C.胰岛B细胞只发生图甲过程而不发生图乙过程 D.图甲、图乙变化过程可反映生物膜的流动性 答案C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策略汇总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策略汇总 1老师讲的最有用。 很多同学把生物课堂自己改成了自习课或者是休息时间,上课不听。其实这是最浪费时间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讲的每一分钟都是精心准备的,集体备课讨论出来的结果,是对后面的二轮复习及高考的铺垫。如果课堂不听,课下要花100倍的时间弥补。 2人教教材是根本。 非选择题答非所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熟悉书上的核心过程和概念,不能用准确的生物学术语熟练的回答。2021高考北京生物的29题第一问,很多同学丢分,但是这恰恰是人教教材必修三第48页书上的原话。不妨反思一下,同学们是否能准确的回答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尤其是一些核心的词语?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多看书吧!只有会看书,才能得高分,这是硬道理。这里不仅是“看”书,而是要用智慧去思考,把你的心带上,再去读书。对于生物的复习,我们要看教材的具体黑字部分知识点、知识框架、联系、以及小字部分的科学小故事,如果能边看书,边做笔记是最好的。近几年北京高考,考察到教材小字部分的蛋白质变性以及水通道蛋白。去年一个高考成绩690分的学员,他的成功秘笈就是看书,同时把做题过程中遇到的不懂得知识点落实到教材上,并且记录总结起来,最后二轮复习及高考之前,非常有用。 3错题本子不能少。 高三,学习效率第一!很多同学迷信题海战术,效果虽然有,但大题量缺乏针对性的修补薄弱项,很浪费时间。到了高三卷子满天飞,遇到错的题,可以把它剪下来,贴到错题本上,当然要用特殊颜色笔改正。或者直接将卷子装订成册,定期整理和总结。错题本要简单易行,这样才容易坚持下来,这个本子大家如果用心做了,在考试之前绝对是你的秘密武器,而且是你的独家专享,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去年多名680分以上的学员证明,到了二轮复习,很多同学找不到重点,但是自己的错题本就告诉自己薄弱的地方在哪儿,让我们有的放矢。 4做题不做偏难怪。 一轮复习重点在知识点,不要让偏难怪的题影响你的信心和复习的方向,选择同步的习题,难度适中,要花20分钟以上才能做完的难题就干脆放弃,过于简单的题做多了也没有任何意义。很多同学都在做5年高考3年模拟,对于北京的学员来说,北京、全国的题适合一轮复习做,其他省市的题不适合一轮复习做,可以留到二轮复习时。 一轮复习最重要的其实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复习比初次学习要难得多,这就像打篮球,三步篮的要领人人都可以掌握,但是想玩儿的漂亮就需要我们付出你的耐心、智慧和汗水。尤其是11月的时候,各科基本上都复习到了高中最难的内容,你会发现好多内容似乎都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做题也很困难,大家一定要坚持住。在老师再现知识的过程,

生物统计学考试题及答案

生物统计学考试题及答案

重庆西南大学 2012 至 2013 学年度第 2 期 生物统计学 试题(A ) 试题使用对象: 2011 级 专 业(本科) 命题人: 考试用时 120 分钟 答题方式采用: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 1、正确无效假设的错误为统计假设测验的第一类错误。( ) 2、标准差为5,B 群体的标准差为12,B 群体的变异一定大于A 群体。( ) 3、一差异”是指仅允许处理不同,其它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不变。( ) 4、30位学生中有男生16位、女生14位,可推断该班男女生比例符合1∶1(已 知84.321,05.0=χ)。 ( ) 5、固定模型中所得的结论仅在于推断关于特定的处理,而随机模型中试验结论则将用于推断处理的总体。( ) 6、率百分数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前,应该对资料数据作反正弦转换。( ) 7、比较前,应该先作F 测验。 ( ) 8、验中,测验统计假设H 00:μμ≥ ,对H A :μμ<0 时,显著水平为5%,则测验的αu 值为1.96( ) 9、行回归系数假设测验后,若接受H o :β=0,则表明X 、Y 两变数无相关关系。( ) 10、株高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30150±=±s y (厘米),果穗长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s y ±1030±=(厘米),可认为该玉米的株高性状比果穗性状变异大。 ( )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分别从总体方差为4和12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4的样本,样本平均数分别为3和2,在95%置信度下总体平均数差数的置信区间为( )。

A 、[-9.32,11.32] B 、[-4.16,6.16] C 、[-1.58,3.58] D 、都不是 2、态分布不具有下列哪种特征( )。 A 、左右对称 B 、单峰分布 C 、中间高、两头低 D 、概率处处相等 3、一个单因素6个水平、3次重复的完全随机设计进行方差分析,若按最小显著差数法进行多重比较,比较所用的标准误及计算最小显著差数时查表的自由度分别为( )。 A 、 2MSe/6 , 3 B 、 MSe/6 , 3 C 、 2MSe/3 , 12 D 、 MSe/3 , 12 4、已知),N(~x 2σμ,则x 在区间]96.1,[σμ+-∞的概率为( )。 A 、0.025 B 、0.975 C 、0.95 D 、0.05 5、 方差分析时,进行数据转换的目的是( )。 A. 误差方差同质 B. 处理效应与环境效应线性可加 C. 误差方差具有正态性 D. A 、B 、C 都对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 1、方差分析有哪些步骤? 2、统计假设是?统计假设分类及含义? 3、卡方检验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4、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步骤? 5、平均数有哪些?各用于什么情况? 四、计算题;(共4题、50分) 1、进行大豆等位酶Aph 的电泳分析,193份野生大豆、223份栽培大豆等位基因型的次数列于下表。试分析大豆Aph 等位酶的等位基因型频率是否因物种而不同。( 99 .52 05.0,2=χ, 81 .7205.0,3=χ)(10分) 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Aph 等位酶的等位基因型次数分布 物 种 等位基因型 1 2 3 野生大豆 29 68 96

生物统计学期末复习题

统计选择题 1,由于(1,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造成我们所遇到的各种统计数据的不齐性。 2,研究某一品种小麦株高,因为该品种小麦是个极大的群体,其数量甚至于是个天文数字,该体属于(4,无限总体) 3,从总体中(2,随机抽出)一部分个体称为样本。 4,用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获得一个样本的过程称为(3,抽样) 5,身高,体重,年龄这一类数据属于(3,连续型数据;1,度量数据) 6,每10个中男性人数,每亩麦田中杂草株数,喷洒农药后每100只害虫中死虫数等,这一类数据属于(1,离散型数据;2,计数数据) 7,把频数按其组值的顺序排列起来,称为(3,频数分布) 8,以组值作为一个边,相应的频数为另一个边,做成的连续矩形图称为(2,直方图)9,绘制(4,多边形图)的方法是在坐标平面内点上各点(中值,频数),以线段连接各点,最高和最低非零频数点与相邻零频数点相连。 10,累积频数图是根据(3,累积频数表)直接绘出的。 11,样本数据总和除以样本含量,称为(算数平均数 12,已知样本平方和为360,样本含量为10,以下4种结果中(2,6.0)是正确的标准差。 13,概率的古典定义是(2,基本事件数与事件总数之比) 14,下面第(2,概率是事物所固有的特性) 15,对于事件A和B,P(A∪B)等于(2,P(AB)) 16,对于事件A和事件B,P(A|B)等于(P(AB)/P(B)) 17,对于任意事件A和B,P(AB)等于(P(B)P(B|A)) 18,下述(3随机试验中所输入的变量)项称为随机变量 19,关于连续型随机变量,有以下4种提法,其中(1,可取某一区间内的任何数值)20,总体平均数可以用以下4种符号中的一种表示,它是(2,μ) 21,样本标准差可以用以下4种符号中的一种表示,它是(1,s) 22,在养鱼场中,A鱼塘的面积占10%,A鱼塘中鱼的发病率为1%,问从养鱼场中任意捕捞一条鱼,它既是A鱼塘,又是生病的鱼的概率是(4,0.003) 23,以下4点是描述连续型随机变量特征的,其中(2,f(x)=lim △x→0P(x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6单元 专项突破

重点题型研析6——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相 关计算 典例剖析某基因含有2 0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占21%,由此不能得出() A.该基因中G占29%,C有1 160个 B.该基因转录形成的RNA分子中U占21% C.该基因复制3次需要5 880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D.该基因转录的模板链中(A+T)占该链的42% 解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21%,C%=G%=29%,故该基因中C有1 160个。由于该基因转录时以一条链为模板,故形成的RNA分子中U的比例是不定的,但该基因转录的模板链中(A+T)占该链的42%。该基因复制3次需要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4 000×21%×(23-1)=5 880(个)。 答案 B 技法点拨 1.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相关的计算 (1)“双链中,不配对的两碱基之和的比值为1”。具体表达式为(A+C)/(T+G)=1(将A =T、C=G代入上式即可证明)。 (2)“DNA的两条互补链中,不配对的两碱基和的比值互为倒数”。具体表达式为[α链 的(A+C)/(T+G)]·[β链的(A+C)/(T+G)]=1。 (3)“配对的两碱基之和在单、双链中所占比例相等”。具体表达式为α链的(A+T)/(C +G)=β链的(A+T)/(C+G)=双链的(A+T)/(C+G)。 2.与DNA半保留复制相关的计算 (1)双链DNA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中,含亲代DNA单链的子代DNA总是 2个,占子代DNA总数的比例为2/2n,亲代DNA的单链占所有单链的1/2n。

(2)某DNA分子中含某碱基a个,则复制n次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第n次复制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3.基因表达过程中有关DNA、RNA、氨基酸的计算 (1)转录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产生一条单链mRNA, 则转录产生的mRNA中碱基数目是DNA中碱基数目的一半,且DNA模板链中A+T(或C+G)与mRNA中A+U(或C+G)相等,则(A+T)总%=(A+U)mRNA%。 (2)设mRNA上有n个密码子,不考虑终止密码子,因mRNA上的密码子都决定一个氨 基酸,需要一个对应的tRNA分子参与连接。所以,密码子的数量∶tRNA的数量∶氨基酸的数量=n∶n∶n。 (3)翻译过程中,mRNA中每3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经翻译合成的蛋白质分 子中氨基酸数目约为mRNA中碱基数目的1/3,约是双链DNA中碱基数目的1/6。即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基因中的碱基数(指双链)、mRNA分子中的碱基数、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数之比约为6∶3∶1。 跟踪训练 1.已知某RNA分子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17%,尿嘧啶占21%,则转录形成该RNA的基因中嘌呤碱基所占比例为() A.17% B.21% C.无法确定D.50% 答案 D 解析由题意可知,转录形成该RNA的模板链中(G+C)%=62%,(A+T)%=38%,由于一条链中(G+C)、(A+T)的比例和整个DNA分子中(G+C)、(A+T)的比例相等,所以DNA分子中(G+C)%=62%,(A+T)%=38%,且DNA分子中A=T、G=C,所以整个DNA分子中(A+G)所占比例为50%。 2.关于如图所示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限制酶作用于①部位,DNA连接酶作用于③部位 B.该DNA的特异性表现在碱基种类和(A+T)/(G+C)的比例上 C.若该DNA分子中A为p个,占全部碱基的n/m(m>2n),则G的个数为(pm/2n)-p D.把该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分子占3/4 答案 C 解析限制酶和DNA连接酶都作用于①部位;该DNA的特异性不表现在碱基种类上,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攻略:复习方法总结

2019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攻略:复习方法总结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攻略:复习方法总结 一、充分发挥《考试大纲》高考试题的强大导向作用 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刚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就要认真研读上一年的《考试大纲》,明确高考的要求,知道自己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以便使自己的复习目标与老师要求合拍,与高考接轨。通过认真做前三年的本地所用的高考试题,体会考试大纲在试题中的体现方式,以及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程度。 二、用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指导复习 贯穿于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生物学观点主要有: 1.生物的物质性观点; 2.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4.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 5.生物进化的观点; 6.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把知识点的归纳与整合放在相应的观点下,再加以整理。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和认识应该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从历年来理综高考生物试题来看,一般都体现了这些重要的生物学观点。 三、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应试能力 高考试题年年变,而解题所依据的基础知识却是相对不变

的,所以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取胜于高考必须具备的,对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把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提取准确、迁移灵活、运用合理,这样才能解决考题中设置的新情景问题。双基教学是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没有基础就没有能力,打好了基础,能力才会提高。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实行地毯式、拉网式清理,覆盖所有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 1.将一个单元内的知识通过一条主线联系在一起进行复习。 2.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归纳成图解,全面系统复习和巩固。如:细胞与生殖发育;新陈代谢与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发展与进化等。 3.以一幅图、一个图解、一张图表等材料为题,围绕该部分内容展开讨论,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整理,提高综合能力。 总复习备考阶段在强调基本知识(概念、原理、法则、定律、过程、事实)、基本能力(方法、技能、思路、记忆、理解、应用)、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注意对知识的整理加工,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素质。这是一种新的、科学的、有效的复习策略。 4.注重能力的培养。 ①审题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深刻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形成过程,对概念中的重点字词要划出、圈出、点出,明确运用范围,在做题时形成遇到相关问题时能迅速通过圈、点、划提取问题中的重要信息,解决审题关。

《生物统计学-2019》复习题

《生物统计学》复习题 1.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主要有两大类:(因果关系),(平行关系) 2.在统计学中,常见平均数主要有(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3.样本标准差的计算公式( 1 ) (2 --= ∑n X X S ) 4.小概率事件原理是指(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人为的认为不会发生) 5.在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时,一个变量X 确定,Y 是随着X 变化而变化,两变量呈因果关系,则X 称为(自变量),Y 称为(因变量) ADCAA BABCB DADBB ADBCB 1、下列数值属于参数的是: A 、总体平均数 B 、自变量 C 、依变量 D 、样本平均数 2、 下面一组数据中属于计量资料的是 A 、产品合格数 B 、抽样的样品数 C 、病人的治愈数 D 、产品的合格率 3、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一个变数10的离均差是2,那么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A 、12 B 、10 C 、8 D 、2 4、变异系数是衡量样本资料 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A 、变异 B 、同一 C 、集中 D 、分布 5、方差分析适合于, 数据资料的均数假设检验。 A 、两组以上 B 、两组 C 、一组 D 、任何 6、在t 检验时,如果t = t 0、01 ,此差异是: A 、显著水平 B 、极显著水平 C 、无显著差异 D 、没法判断 7、 生物统计中t 检验常用来检验 A 、两均数差异比较 B 、两个数差异比较 C 、两总体差异比较 D 、多组数据差异比较 8、平均数是反映数据资料 性的代表值。 A 、变异性 B 、集中性 C 、差异性 D 、独立性 9、在假设检验中,是以 为前提。 A 、 肯定假设 B 、备择假设 C 、 无效假设 D 、有效假设 10、抽取样本的基本首要原则是 A 、统一性原则 B 、随机性原则 C 、完全性原则 D 、重复性原则 11、统计学研究的事件属于 事件。 A 、不可能事件 B 、必然事件 C 、小概率事件 D 、随机事件 12、下列属于大样本的是 A 、40 B 、30 C 、20 D 、10 13、一组数据有9个样本,其样本标准差是0.96,该组数据的标本标准误(差)是 A 、0.11 B 、8.64 C 、2.88 D 、0.32 14、在假设检验中,计算的统计量与事件发生的概率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 A 、正比关系 B 、反比关系 C 、加减关系 D 、没有关系 15、在方差分析中,已知总自由度是15,组间自由度是3,组内自由度是 A 、18 B 、12 C 、10 D 、5 16、已知数据资料有10对数据,并呈线性回归关系,它的总自由度、回归自由度和残差自由度分别是 A 、9、1和8 B 、1、8和9 C 、8、1和9 D 、 9、8和1 18、下列那种措施是减少统计误差的主要方法。 A 、提高准确度 B 、提高精确度 C 、减少样本容量 D 、增加样本容量 19、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常用的方法是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导学案 新人教版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导学案 【重难点突破】 1.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1)从甲图可以读到以下信息: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程度高。 分析:要除掉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应采用图中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2)从乙图可以读到以下信息: ①曲线中H点表示促进生长最适浓度g,在OH段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作用增强,而HC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作用减弱。 ②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为:m<X<2m。 ③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侧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为: X<m。 【典题演示1】(2011·南京一模)为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的影响,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h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h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将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 A溶液浓度为1 mg·L-1时,对切段伸长的促进效果最明显 C. A溶液浓度为0.001 mg·L-1时,对切段伸长无促进作用 D. 若两次实验所得数据偏差较大,也应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变式训练1】 下图(1)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下的生长情况。图(2)表示胚芽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则图(3)中表示a、b两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应分别依次是( )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③D.②和④ 答案:D 解析:从图(1)看出a、b两点都在生长,故生长素浓度都在促进生长的范围内,但由于单侧光的影响,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这样生长素浓度a侧大于b侧。由图(2)可知胚芽鞘的最适浓度范围为10-10 mol/L,所以图(3)中,a的浓度应为②,b的浓度应为④,这样才能促进a、b两点都生长,且a侧比b侧生长快。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

201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 必修1 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 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一、糖类 1、元素组成:由C、H、O 3种元素组成。 2、分类 蔗糖→1葡萄糖+1果糖麦芽糖→2葡萄糖乳糖→1葡萄糖+ 1半乳糖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纤维素→纤维二糖→葡萄糖w.糖原→葡萄糖

生物统计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考试轮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编号 考试课程:[120770] 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命题负责人曾汉元 适用对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15级审查人签字 考核方式:上机考试试卷类型:A卷时量:15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答案中要求保留必要的计算和推理过程,全部答案保存为一个Word文档,文件名 为学号最后两位数+姓名。考试结束后不要关机。提交答卷后,请到主机看一下是否提交成功。第1题12分,第3题5分,第10题13分,其余的题各10分。 1、下表为某大学96位男生的体重测定结果(单位:kg),请根据资料分别计算以下指标:(1)算术平均数;(2)几何平均数;(3)中位数;(4)众数;(5)极差;(6)方差;(7)标准差;(8)变异系数;(9)标准误。(10) 绘制各体重分布柱形图。 66 69 64 65 64 66 70 64 59 67 66 66 60 66 65 61 61 66 67 68 62 63 70 65 64 66 68 64 63 60 60 66 65 61 61 66 59 66 65 63 58 66 66 68 64 65 71 61 62 69 70 68 65 63 66 65 67 66 74 64 70 64 59 67 66 66 60 66 65 61 61 66 67 68 62 63 70 65 64 66 68 64 63 60 60 66 65 61 61 66 59 66 65 63 58 66 2、已知1000株水稻的株高服从正态分布N(97,3 2),求: (1)株高在94cm以上的概率? (2)株高在90~99cm之间的概率? (3)株高在多少cm之间的中间概率占全体的99%? 3.已知某批30个小麦样品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4.5%,σ=2.50%,试进行95%置信度下的蛋白质含量的区间估计和点估计。 4、有一大麦杂交组合,F2代的芒性状表型有钩芒、长芒和短芒三种,观察计得其株数依次分别为348、11 5、157,试检验其比率是否符合9:3:4的理论比率。 5、某医院用某种中药治疗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现将血红蛋白含量(g/L)变化的数据列在下面,假定资料满足各种假设测验所要求的前提条件,问:治疗前后之间的差别有无显著性意义? 患者编号 1 2 3 4 5 6 7 治疗前血红蛋白含量65 75 50 76 65 72 68 治疗后血红蛋白含量82 112 125 85 80 105 128

生物统计学复习题库新编完整版

生物统计学复习题库新 编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填空 1.变量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非连续)变量。 2.样本统计数是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3.生物统计学是研究生命过程中以样本来推断(总体)的一门学科。 4.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两大部分。 5.生物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记录统计学)、(近代描述统计学)和(现代推断统计学)3个阶段。 6.生物学研究中,一般将样本容量(n ≥30)称为大样本。 7.试验误差可以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 1.资料按生物的性状特征可分为(数量性状资料)变量和(质量性状资料)变量。 2. 直方图适合于表示(连续变量)资料的次数分布。 3.变量的分布具有两个明显基本特征,即(集中性)和(离散性)。 4.反映变量集中性的特征数是(平均数),反映变量离散性的特征数是(变异数)。 5.样本标准差的计算公式s=( )。 1.如果事件A 和事件B 为独立事件,则事件A 与事件B 同时发生的概率P (AB )= P (A )?P (B )。 2.二项分布的形状是由( n )和( p )两个参数决定的。 3.正态分布曲线上,( μ )确定曲线在x 轴上的中心位置,( σ )确定曲线的展开程度。 4.样本平均数的标准误 =( )。 5.t 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相比,顶部偏( 低 ),尾部偏( 高 )。 1.统计推断主要包括(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两个方面。 2.参数估计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3.假设检验首先要对总体提出假设,一般要作两个:(无效)假设和(备择)假设。 4.在频率的假设检验中,当np 或nq (<)30时,需进行连续性矫正。 1.根据对处理效应的不同假定,方差分析中的数学模型可以分为(固定模型)、(随机模型)和(混合模型)3类。 2.在进行两因素或多因素试验时,通常应设置(重复),以正确估计试验误差,研究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3.在方差分析中,对缺失数据进行弥补2时,应使补上来数据后,(误差平方和)最小。 4.方差分析必须满足(正态性)、(可加性)和(方差同质性)3个基本假定。 5.如果样本资料不符合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则需要对其进行数据转换,常用的数据转换方法有(平方根转换)、(对数转换)、(反正弦转换)等。 6.一个试验的总变异依据变异来源分为相应的变异,将总平方和分解为:(处理间平方和)与(处理内平方和)。 变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相关关系中表示因果关系的称为回归。 2、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中,a 的含义是(样本回归截距),b 的含义是(样本回归系数)。 可用个体间的(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来表示亲疏程度。 1.对于有限总体不必用统计推断方法。(×) 2.资料的精确性高,其准确性也一定高。(×) 3.在试验设计中,随机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完全消除。(∨) 4.统计学上的试验误差,通常指随机误差。(∨) 1. 计数资料也称连续性变量资料,计量资料也称非连续性变量资料。(×) 2. 条形图和多边形图均适合于表示计数资料的次数分布。(×) 3. 离均差平方和为最小。(∨) 4. 资料中出现最多的那个观测值或最多一组的中点值,称为众数。(∨) 5. 变异系数是样本变量的绝对变异量。(×) 1.事件A 的发生和事件B 的发生毫无关系,则事件A 和事件B 为互斥事件。(× ) 2.二项分布函数C n x p x q n-x 恰好是二项式(p+q )n 展开式的第x 项,故称二项分布。( × ) 1 2 2--∑∑n n x x )(n /σx σ?y a bx =+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9单元 专项突破

重点题型研析9——概念图类解题技能 典例剖析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①~④表示相关过程中的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解析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①表示兔的同化量;生产者及各级消费者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是最少的;②表示狐的同化量,图中②/①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D 技法点拨 1.能量流动图解 该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识别该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入射的太阳能并非全部被生产者吸收;(2)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总和,除了最高

营养级外,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是四个数值之和:本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和最高营养级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3)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 2.物质循环图解 该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识别时要注意:(1)正确判断图解中字母表示的成分。A与CO2大气库之间是双向箭头,则A为生产者,C、D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正确识别图解中数字表示的生理过程及发生的场所。过程①为光合作用,是大气中 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主要发生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过程②③⑤是生物的呼吸作用,过程⑤又称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3)该图中还缺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如果该过程过度,则会导致温室效应。 跟踪训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示④过程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B.从图中可以看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可在生物群落中循环利用 D.若M表示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则①过程的能量值为②与③过程对应的能量值之和答案 A 解析消费者捕食生产者的过程也就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获取能量的过程;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的;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利用;由于①过程固定的能量中一部分被生产者呼吸消耗(②)、一部分传递给消费者,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③),所以①>②+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法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法高三第一轮复习复习时间是9月至明年3月初,复习时间长,且复习工作量大,又是第二轮复习与第三轮复习的基础及先行者,所以一轮复习尤为重要。小编整理了生物的一轮复习策略,快来看看吧。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按章节捋清知识点,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的题例、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通过复习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学科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前提。一轮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二轮复习的质量和高考成败。 一、充分发挥《考试大纲》高考试题的强大导向作用 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刚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就要认真研读上一年的《考试大纲》,明确高考的要求,知道自己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以便使自己的复习目标与老师要求合拍,与高考接轨。通过认真做前三年的本地所用的高考试题,体会考试大纲在试题中的体现方式,以及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程度。 二、用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指导复习 贯穿于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生物学观点主要有: 1.生物的物质性观点; 2.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4.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 5.生物进化的观点;

6.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把知识点的归纳与整合放在相应的观点下,再加以整理。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和认识应该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从历年来理综高考生物试题来看,一般都体现了这些重要的生物学观点。 三、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应试能力 高考试题年年变,而解题所依据的基础知识却是相对不变的,所以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取胜于高考必须具备的,对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把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提取准确、迁移灵活、运用合理,这样才能解决考题中设置的新情景问题。双基教学是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没有基础就没有能力,打好了基础,能力才会提高。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实行地毯式、拉网式清理,覆盖所有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 1.将一个单元内的知识通过一条主线联系在一起进行复习。 2.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归纳成图解,全面系统复习和巩固。如:细胞与生殖发育;新陈代谢与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发展与进化等。 3.以一幅图、一个图解、一张图表等材料为题,围绕该部分内容展开讨论,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整理,提高综合能力。 总复习备考阶段在强调基本知识(概念、原理、法则、定律、过程、事实)、基本能力(方法、技能、思路、记忆、理解、应用)、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注意对知识的整理加工,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素质。这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