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高三上学期收心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高三上学期收心考试历史试题(解析

版)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以下两幅地图用于研究性学习,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①都使后来王朝短命而亡②都贯通南北成为交通动脉

③都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④都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都沟通了南北,促进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但是开凿运河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B正确;隋朝之后的唐朝、元朝之后的明朝并不是短命而亡,排除A、C、D。

2. 如图是山西浑源县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的青铜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这件文物可用来研究当时的

①青铜治炼技术②耕作技术③诸侯争霸战争④社会生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青铜牛尊和鼻环说明时人已经将牛用作生产活动,可以反映出当时耕作技术和社会生产情况,同时青铜器本身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C正确;青铜牛尊和当时诸侯争霸的历史现象不存在直接关联,排除A、B、D。

3.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故C项正确;ABD项并没有涉及到,故排除。

4.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解析】

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A与史实不符。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但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材料中土地兼并现象无关。D说法与史实不符。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样的土地政策产生了题中所阐释的现象。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

【名师点睛】土地兼并一直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着。所谓土地兼并,即占人口少数的权势阶层,利用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通过购买和哄骗、胁迫等手段,大量获取农民手中的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宋朝的土地矛盾是各个朝代中较为尖锐的。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确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市场各参与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正常的市场调节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这项政策逐步沦为权势阶层攫取私利的工具,导致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先进的土地政策最终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引发的一场悲剧。

5. “古来名窑出盛世,盛世昌南多名瓷”。昌南制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宋真宗景德年间,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后成为著名的瓷都。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瓷器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东汉——摆脱了原始瓷的状态,烧制出成熟的白瓷器

B. 唐代——制瓷业得到发展,形成“南白北青”两大窑系

C. 元代——青花瓷一统江湖、釉里红出现

D. 明清——开始进入彩瓷阶段,出现五彩、斗彩、粉彩和珐琅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青花瓷是在元朝出现,还出现了釉里红,故选C项;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不是白瓷,排除A 项;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窑系,排除B项;五彩出现于元朝后期,排除D项。

6. 古代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国际秩序模式,称为朝贡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在中国建立起新的中外关系模式,即条约体系。这两种关系体系

A. 体现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

B. 反映了平等与奴役的外交关系

C. 体现王道与霸道外交观念的差异

D. 是当时的国际秩序的合理体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贡体系体现王道外交观念,条约体系霸道外交观念,综合而言,这体现王道与霸道外交观念的差异。故答案为C项;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与外交模式的转变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朝贡体系仍然强调尊卑主次之别,例如,天朝上国,B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说法不准确,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是国际秩序不合理的体现,排除。

7. 从西域传入的粉食方法,东汉时已普及,文献中的汤饼,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与黍稷稻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引发这一饮食文化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是

A. 北方气候变化

B. 丝绸之路开通

C. 人口经常流动

D. 食品种类繁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随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西域地区的饮食习惯也传入了我国北方,故B正确;北方气候变化与饮食文化革命没有必然联系,故A错误;人口流动不属于特定历史条件,故C错误;D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8. 读图,判断下列序号与历史信息对应正确的是

A. 清政府在①签订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

B. 农民阶级在②建立政权与清朝对抗

C. 革命党人在③发动反清武装起义

D. 维新派梁启超在④创办《时务报》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宣传变法主张,故D项正确;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在北京签订,①为天津,排除A项;太平天国定都于江苏南京,而②为湖北武汉,排除B项;武昌起义发生在湖北武汉,③为江苏南京,排除C项。故选D。

9. 据统计1937年以前,陕甘宁边区140万人口中,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者大约占7.8万。中国共产党对他们进行了以扫盲教育和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教育,同时发动全社会监督,对他们进行救济、安置,给他们分配土地,或把他们编入各种互助合作组织。由此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 注重在根据地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B. 实现了毛泽东思想成为全社会共识的目标

C. 创造出社会动员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有效途径

D. 深入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共产党对陕甘宁边区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者进行了以扫盲教育和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教育,对他们进行救济、安置,给他们分配土地,由此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创造出社会动员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有效途径,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信息,故A错误;B项错在“全社会共识”,说法欠妥,故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开始深入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故D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