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述评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群研究述评
摘要: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已经从产业间的竞争演变成产业集群间的竞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点。

在研究同时,很多学者也进行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依次对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含义,评价体系进行综述。

并提出了一些简单分析。

关键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
产业集群(也叫企业集群,地方生产系统,区域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一些地方的企业集结成群,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

“产业集群”的最初概念萌芽于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的“产业区”概念。

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集聚经济的形成,分类和生产优势作了分析。

1990年,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正式引入“集群”概念,揭示了产业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产业集群。

国内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从2000年以后开始进行大量的研究。

一、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单一的企业已经难以参与到全球竞争的大舞台上去。

理论界已经认识到了企业集群的重要性。

王缉慈(2001)是国内较早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她认为由于迅猛发展的交通和通讯,国际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因素使得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采购和生产销售,但是尽管如此,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也没有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趋于平均,反而加强了集聚现象,形成了不同形式,不同领域的产业集聚区。

但是在经常波动的市场条件下,那些外向型经济区域往往异常敏感,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地方产业集群才是关键。

她同时认为从纯经济学角度来说,产业集聚本身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间可以进行基础设施的共享,资源的共享,企业可以进行不同的分工协作。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企业在人之间的信任,可以形成区域独有的声誉,吸引客户和生产者。

从创新学角度来说,企业的集群可以促进专业生产协作交流过程中可以形成人与知识的传播,激发创新,促进学科交叉。

集群可以是共存于一个相同的产业或者部门里,也可以是相关的不同产业但相互支撑的产业间的集群,甚至外国的企业也可以再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作为企业集群的一部分。

一般情况下集群具有专业化(professional),跨区域,跨产业的特点。

专业化是指集群企业包括了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制造商和供应商,它们之间都是互补的。

跨区域(counter-regional)是指由于信息的交流和不同厂商间的协作,自然发展的集群范围往往可能跨越了行政疆界。

跨产业(counter-industrial)是指集群由于它所可能包含的不同领域的支撑型产业,集群界线会和标准的产业分类系统不一致。

创新是区
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产业集群的创新尤其重要,创新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企业家精神,二是良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对创新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她还指出由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必须更加开放,因此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地方的创新受到了冲击,天然的形成了全球经济的分工,一些区域变成了创新核心区,一些地区只能成为边缘区。

所以外部的交流必要纳入本地化的知识系统,落后的产业区虽然由于外部交流可以从发达的区域获得先进的知识,但是也会依赖于先进地区的,发展受制于人。

魏守华、王辑慈、赵雅沁(2002)指出,产业集群理论是一种新型区域发展理论。

除吸收了前三种理论的积极因素,强调区域分工的重要性以外,进一步强调了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的作用,产业集群理论不是简单地争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与否,而是强调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追求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区域发展道路,尤其是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作用,产业集群还强调区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发展理论。

鉴于我国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产业集群战略对中国国情有着很大的实用性,作者指出目前有5类区域适合产业集群战略。

(1)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区,如何进一步发展地方企业网络,形成产业集群。

(2)国内一些中小型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如何以大企业或跨国公司为核心形成配套网络,将开发区的发展和本地经济密切相关。

(3)我国乡镇企业集聚的区域,如何借鉴苏南、浙江乡
镇企业的产业群模式。

(4)在一些智力密集区,如中关村如何利用教育机构等与企业联系网络,促进集群的创新。

(5)我国的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聚区,企业网络如何进一步发展,保持产业的升级换代。

张晖(2003)认为,产业集群不但包含了区域内直接从事某一特定产业的生产和经营企业,而且还包含了许多对其存在和发展起直接和间接支撑作用的各种行为主体,如政府、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客户和行会等。

实际上,任何区域的发展都不是某一孤立的行为主体所能完成的,其发展都可以看作是区域内外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各种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产业集群只不过是保证各种行为主体相互间各种活动具有更高效率的一种有效的经济
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中各个行为主体并不是相互孤立地存在着,而是通过区域网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区域网络是一种在集群内部看似封闭,而实际上与集群外仍然发生众多联系的关系模式。

从资源察赋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就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各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
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杨晓慧(2003)认为,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历史方面的因素,其成长过程受到科技、区域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培育区域创新环境,发展本地创新网络,构建区域内生的产业集群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认为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发展对中国东北区区域经济发展有
诸多启示。

近些年来,尽管日本的区际差异日益缩小,但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经济增长速度、人均收人水平、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的区际差异仍然存在。

作者用传统经济地理学对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作出了解释;同时指出这种关于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分析主要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市场区位等外部因素对其进行解释,这种解释基本是宏观的、静态的,只是针对日本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一重化工业阶段,而对于目前区域制造业“空心化”所带来的太平洋沿岸经济核心区的衰退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必须运用经济地理学的新理论加以解释。

顾强(2005)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主要取决于产业集群的实力。

目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竞争模式时代,进入到由流通决定制造的时代,也就是说,相对于无限的供给,需求是有限的。

现代的竞争模式,在大范围的区域上看,已经不再是一个企业与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一个产业链与另一个产业链的竞争,一群企业与另一群企业的竞争。

也就是说,单个企业在全球市场内已经没有参与竞争的机会。

二、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
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到目前为止,比较公认的有关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解释大体有三种观点。

(一)因素观点
波特(1998)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他认
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取决于4个相关联的因素:需求状况,相关的支持产业和要素的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者。

魏守华(2002)认为集群动力机制在于社会资本的地域分工,外部经济,合作效率与扩散等方面。

蔡宁(2002)在参照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指出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包括群内企业的协作与竞争行为,产业的关联性,要素条件和需求条件这四个基本的决定因素,以及环境和政府两个辅助因素,这6个因素共同决定着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李勇(2004)认为产业集群的机构稠密性,根植性,创新能力,战略定位,文化和制度特征等6个方面才是构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从以上持有“因素观点”的研究发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影响集群的各个因素的质量好坏,简单的可以说成这些观点是“质量取向”。

(二)结构观点
除了持有因素观点的学者外,很多学者也同样持有结构观点。

而结构观点又分为两种。

1.横向结构观点:ahuja(2000)认为集群内的企业存在生产,市场,技术,采购,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关联,同时又存在基于声誉,友谊,相互依存和利他行为的竞合关系,因此产业集群是拥有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自学习属性的网络组织。

tracey(2003)指出功能差异化程度和网络密集,以及网络凝聚力,网络集中化,网络基础
设施质量等构成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2.纵向结构观点:manuel(2001)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是集群内三个层面竞争力的综合:企业层面的竞争力来源于所有企业及其之间的关系作用;集群层面的竞争力来源与集群的组织管理,联合行动,相互信任,经济外部性等作用;国家层面的竞争力来自于集群所能利用的宏观经济,政府支持行为,政策体系等的作用。

stamer(2003)将产业集群力扩展为四个层次: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宏观层次,兆观层次。

前三个层次的竞争力与manuel的划分类似,而兆观层次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区域品牌机制,外部竞争机制的作用。

综上可知,“结构观点”主要强调了产业集群的关系导向和产业集群竞争力从内到外,从低级到高级变化的动态过程。

(三)能力观点
张辉(2003)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就是两种能力:一方面是学习效用和区域资源利用能力;另一方面是对不利于集群发展的多种因素的经济规避能力。

lynn和fulvia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就是集群能力,主要体现为集群的创新能力。

pekka(2004)强调从增强企业间的协同作用,集群提供生产率和创新绩效,推动正的外部性和知识溢出,发挥正的专业化效应,占有全球市场份额等五个方面的能力来理解产业集群竞争力。

从上面观点可以看出,“能力观点”就是强调产业集群的能力导向,突出外部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鼓励参与市场竞争。

三、总结
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近年来,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新的产业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仍然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体系。

同时,在构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时,大部分学者多采用定性的方法,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比较少。

我们还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在构建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时,主要是从集群内部选取指标进行评价,对于集群外部环境对集群的影响涉足较少。

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也为我们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杨水根.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综述[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
[2]王缉慈,童盺.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经济地理,2001.
[3]肖家祥,黎志成.基于组合赋权法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5,(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