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景泰的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王永祯1*吴春荣 2

(1甘肃省景泰县治沙站景泰732000 ) (2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武威733000)

提要:首先分析了景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等现状及发展趋势,接着分析了导致这些恶果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对策景泰

1 景泰县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与主要问题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东经103°33′-104°43′,北纬36°43′-37°38′之间。总面积5432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3万人。现有耕地69.33万亩,其中水浇地36.2万亩。草场598万亩;森林面积21.51万亩,其中,天然森林2.6万亩,宜林地9.21万亩。黄河流经县境内110公里。号称“中华之最”的景电工程与中电工程及井泉灌溉工程形成了相配套的水利体系,为农业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已发现和探明了分布广、储量大,埋藏浅,采掘方便的煤、石膏、石灰石、盐、硝、金、银、铜等多种矿藏,现已逐步得到开采。

县境66.2%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三面环山,北口进沙的勺形地块。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其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森林稀少,植被覆盖率低;沙漠戈壁面积大;浅山丘陵区土流失严重 ,平川区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加剧。其中,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

1.1水土流失严重

景泰水土流失面积总计约429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9.1%,治理程度仅10%。西部的老虎山(南)与昌岭山(北)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公里100~500吨,而东部黄河边岸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模数高达500~1000吨。其中仅输入黄河的泥沙每年约2712万吨,平均每年流失土壤厚度约0.5~1.0厘米[1]。土壤一旦流失殆尽 ,则变成裸石山 ,很难恢复。

1.2土地沙漠化潜在趋势加剧

依据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的研究,认为景电二期提灌工程的确使景泰绿洲扩大了许多,●①“沙区综合治理试验示范”项目(QS992-B312-0107)的研究内容

●②作者简介:王永祯,男,1959年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荒漠化防治工作。

经济效益巨大。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随着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面积的增加,能够起到防护作用的高盖度的林地和草地在减少,荒漠化指数在增大。2000年比1987年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固定沙地、荒草地、高盖度草地分别减少了 3.13%、83.11%、72.12%、47.38%、2.03%;1987年沙化土地162008.24hm2, 2000年沙化土地162008.24hm2,而且,景泰沙区的土地脊薄,气候干旱,农业灌溉需水量大,虽然提灌工程目前能够基本满足灌溉需求,但是水费较贵,况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加上上中游社会经济用水量增加,使黄河出境的平均年水量一直在下降,其中1997年到2002年,黄河出境的年水量都小于200亿立方米。黄河流域径流量的大幅度减少,已多少影响了景电工程的按时提灌。如果灌溉水不保,则弃耕撂荒就可能发生,土地沙漠化的潜在趋势就非常明显。其结果,除了造成毁埋农田、淤寒渠道外,更为严重的就是加重沙尘暴的危害。1993年5月5日发生的沙尘暴使景泰县农田受灾3万多hm2,禾苗被毁5006hm2,丢失死亡羊只2947只,埋没农渠1.48×102km,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00多万元〔3〕。

1.3土壤次生盐渍化日益蔓延

景电灌区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仅185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303毫米。人工提灌后,虽然开展了控制潜水蒸发和隔断毛细水等改良盐碱的措施,但是终因推广规模小,景电工程累积提灌水量较大,而且集中,使低洼区域地下水位急剧上升,造成了次生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景电二期灌区东部的白墩子~漫水滩盆地,由于是一个周边为基岩所环抱的封闭型断陷盆地,在其西南侧的边外滩、漫水滩等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区有16.55万亩的灌溉面积,大量的灌溉回归水就汇聚盆地,打破了盆地原有地下水的均衡状态,使盆地中心盐沼区增加,已殃及白墩子~上沙窝灌区,有近2000亩耕地已发生或潜在发生土壤盐渍化威协。

1.4农区污染呈日趋加重之势

工业“三废”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利用对大气、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的现象在景泰也日趋严重。景泰的工业是以能源、原材料、化工工业为主体,粗放式经营, 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层次低,多数重规模、轻效益,重产值、轻利润,重开发、轻治理,将即得的一些利益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的掠夺式开发上。明显的例子就是许多企业只重视追求产值,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不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结果造成工业企业发展的同时,对当地及周围地区其他产业(如农牧业)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如红砂岘-方家井一带煤矿开采过程中排出的坑道污水、煤矸、煤尘以及水泥厂和石膏厂的粉尘等等,对当地农田及农作物具有破坏性的伤害。“煤矸石堆积如山 ,塌陷坑比比皆是 ,黑

水到处流”,是对我县煤矿环境问题的基本描述。而近年来农业发展中对化肥和毒性农药的极端偏好,也导致了不可避免的负效应。

2 景泰县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

2.1对资源、原材料的过度开采与开发利用

资源、原材料的开采与开发是景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分。但是,由于过去对资源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开采开发技术手段落后等原因,对景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过去那种认为空气、水体、森林、土地、矿藏等环境资源是公共财物,可以无偿或微偿使用的指导思想,是导致环境资源衰竭和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根本原因。例如,对于宜农荒地的认识就很笼统和模糊。缺少了一个度的把握。景泰的许多荒地都只能算是潜在宜农荒地,是轻易开发不得的,目前只适合于种草植树,用于改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作为地区农业发展的辅助系统存在,而不能直接用于发展种植业。必须在条件(如气候条件、水利工程、生产耕作技术等)改善后才可转化为现实宜农荒地供农垦[4]。而我们将所有的荒地同等看待, 不管条件如何,就胡乱开垦,总以为只要开荒播种, “靠天吃饭”,到时候多少总能有点收获。正是这种广种薄收的经农思想的左右,导致农业发展还只是一味地走“开荒”这样的外延扩大之路。结果使景泰山川生态被破坏,水土无法涵养,土壤质量日益低下。在发展畜牧业上,受“草场是公家的,牲畜头数越多越好”的影响,盲目增加牲畜头数,据县统计资料,1983年,有天然草场96.05万亩,可利用干草产量为13~43公斤/亩,全县养大牲畜6.4万头(匹)、羊18.6万只、猪6.29万头;至1994年底,全县各类畜禽存栏达59.26万头(匹只),其中大家畜2.65万头(匹),猪7.34万头,羊19.32万只,鸡29.95万只。这样掠夺式的经营,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过牧,草场面积因开垦和沙化而减少20%,产草量下降了30~50%。在景泰,由于经营资源与原材料开采、开发活动的企业大多属于省属企业,或县内关系企事业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行使环境管理职能时就容易受到干预,极易管理“失灵”。使一些资源、原材料开采、开发企业有意或无意地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2.2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

景泰县1949年5.95万人,1983年17.08万人,2002年23万人,人口密度从10.95人/平方公里增大到1983年的31.43和2002年的42.34。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经济条件的落后使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而且,景泰县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大部分乡村至今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仍维持着广种薄收和只种不养的掠夺式生产经营方式。农业产出极低。而越是经济收入少,就越无法满足人们生活之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