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

摘要:在中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其中必定存在一些因素在对其起着影响作用,对一些因素的处理不正确,就会对人口城市化的进程造成显著性的影响。本文先简要介绍人口城市化的定义及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最后对中国近几年一些学者对人口城市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一些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罗列。

关键词:人口城市化现状问题建议

“ 2 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城市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纪。百年工业化加快了人类文明的步伐,也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人类越来越多地聚居于城市”。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城市化发展水平,对不发达国家来说,城市化更是促进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21 世纪,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相关问题,正在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人口城市化,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保障。

一.人口城市化相关概念

(一).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并不是同一概念。“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也即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人口城市化”是指非城镇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动态过程。人口地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城市化水平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因而,“人口城市化”水平是比较各国城市化的基本尺度;有的学者认为,“人口城市化”即狭义上的“城市化”。目前,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上界定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的特征是农村人口比重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相对增加,第一产业人口相对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相对增加的过程;城市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地域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实质是人口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非农化过程。

(二)人口城市化提高的途径

一般情况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 3种可能实现的形式:一是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快于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二是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产业促使农村转变为城镇;三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实现城镇人口增加。

(三)城市化水平的测量

目前常用的两种测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城市化率与非农化率。城市化率指一个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更多地反映人口分布的行政地域特征。非农化率指一定时期与地域内,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更加强调户籍非农的维度。两种统计口径各有优缺点。城市化率指标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市镇行政标准与建制的影响较大,城镇人口中农业人口的比重过高和城镇就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较高,导致城市化水平被高估。而非农化率以户籍人口为依据,考虑了农村从事乡镇干部、教师、医生等职业的人群,但没有考虑长期在城市从事非农生产的农业户籍人口,同时也忽略了一些常住在城市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非农人口。整体上,非农业人口比重所代表的城市化水平既低于实际城市化水平,也低于城镇人口比重所代表的城市化水平。但多数学者倾向于使用非农人口比例,尤其认为这一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改革开放之前的城镇化水平。

二.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

由表一我们可以看出从1949年到2010年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起伏阶段(1949-1965年)。1949 ~1958年,中国刚刚经历过战乱,国家急需发展经济,为了保障城市工业发展所需劳动力的充分供给,政府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一时期,城镇化率提高较快,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年均增长分别为455万人和0.46个百分点。1959-1965年,由于经济发展战略失误、自然灾害严重和周边政治局势紧张,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受到很大影响,其中1959 -1963年城镇人口缩减了1 427万人,城镇化率下降 1.6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停滞阶段( 1965-1978年)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城镇化进程基本停滞。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导致城镇化率下降 0. 4 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城镇年平均增加人口323万人,但城镇化率年均下降 0.03

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稳步发展阶段( 1978-1995年)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中心,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展顺利。这一时期,城镇化率共提高10.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 0.62个百分点,年均增加城镇人口1 055万人。第四阶段,快速推进阶段( 1995-2010年)。该阶段中国全面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力量。这一时期是城镇化速度最快的时期。城镇化率提高超过20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年均增加 2120万人(张车伟蔡翼飞 2012)。

三.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现状

(一)中国现有城市分布

图1

(二)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数

表2 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数(2012年)

注:数据来自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

表3

人口普查

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

四.中国人口城市化所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化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最终能够实现城乡收入的趋同。首先, 城市化意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率更高的城市部门, 使得边际劳动力收益几乎为零的农民移民后能够获得可观的收入;其次,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 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现代化就有了可能,留在农村的居民其收入也会提高,这必然使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但中国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冲击效应,在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方差中占有较大比重。陆铭和陈钊( 2004)也认为, 城市化对城乡差距具有双向效应。虽然城市化对降低统计意义上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但地方政府实施的带有城市倾向的政策会扩大这个差距。同时, 城市化过程中支持农业的财政支出比重和农业贷款比重在各地均呈现下降趋势。因此, 总体上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并没有因城市化而得到有效控制, 这是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一些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可能在短期内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政绩并推动经济增长,但长期看, 可能会因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使整个社会付出更加昂贵的代价。

(二)本地城市化特征明显

中国的城市化是高度本地化的。在 20世纪 90年代,中国半数新增城市人口只是简单地通过当地政府重新规划,将农村划为城市而实现的,省外的长距离迁移相对较少。移民高度本地化的结果是分散的城市化, 使得中国大多数城市的规模太小而不能有效利用城市集聚经济, 限制了城市生产力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