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接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姚斯的

❖“一部作品,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听众新的反响,使其从物质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就是说,一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非只是由作者意图或作品结构所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要在读者的阅读中才能实现。读者的阅读活动是文章的本体构成,是将文章从静态的文字符号中解放出来而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径。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期

待。

伊瑟尔(Wolfgang Iser)

“召唤结构”

文学文本的不确定性,由此而形成许多结构性“空白”,并以唤起读者来填补空白,联结文本中的空缺,更新自己的理论视域中的文本结构,这就是所谓的“文本的召唤结构”。

这是从作品文本角度阐述作品与读者的交流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伊瑟尔认为,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决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文学文本的缺陷,相反,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使文学文本具有了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创造、开拓想象空间的可能,召唤结构是文学文本能被读者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并引发读者想象的根本原因。其中,对读者的召唤性并不是外在于文学文本的东西,而是文学文本的自身的结构性特征。

隐含读者

伊瑟尔认为文本是一个充满各种潜在因素因而有待于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具体化的结构。读者根据自己想像对文本加以填充和再构建。

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伽达默尔(Hans-George Gadamer):

对话

无中生有:空白与接受

❖文学接受就是一种填空,因为作品本身有空——空白。

❖虚实的辨证关系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

❖“有”“无”之道

无中生有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虚一而静:虚静与接受

❖“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

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虚一而静。(荀子)❖“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景。”

❖虚静作为中国传统的悟道之法

❖虚静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俏焉动容,视通万里。……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

脏,澡雪精神。”(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虚静既是一种接受心境,也是一种创作心境

❖虚静与现代社会人的心态

有滋有味:味与接受

❖钟嵘《诗品序》“滋味说”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使味之

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眼、耳、味是相通的,不分开的。

“目之所美, 耳之所乐, 口之所甘。” ( 《墨子》)

“口之于味, 有同嗜焉; 耳之于声, 有同听焉;

目之于色, 有同美焉。” (《孟子》)

“目好之五色, 耳好之五声, 口好之五味。”

(《荀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