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审计风险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审计风险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与不断深入发展,金融环境的变革对商业银行审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商业银行业务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和发展,商业银行审计的现实风险与潜在风险也随之产生。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 商业银行;审计风险;金融环境

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最古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一国的金融发展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随着外部监管的加强以及银行自身内部控制的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银行经营的各种风险依然存在,金融审计的形势依然严峻。商业银行审计要发挥“预警机”的作用,通过查处各种重大问题,揭露风险隐患,维护金融秩序,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商业银行审计风险的种类

1.体制内风险

商业银行体制内风险是指假定商业银行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时,商业银行的某一业务环节出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体制内风险较高,并且体现在经营、管理、操作、审计各个环节中,这是由其本身经营项目特殊性和经营手段所决定的。

2.内部控制风险

商业银行控制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某一业务环节存在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而未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控制风险实质就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的问题。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各个级别的“一把手”的权利过于集中,降低了其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整体人员素质又普遍偏低,导致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缺失,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明显薄弱,由此形成的控制风险比较高。

3.检查风险

商业银行的检查风险是唯一可以由审计人员进行控制的风险。它是指商业银

行的某一业务环节存在重大违法违纪问题,通过审计未能发现,并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控制商业银行审计的检查风险,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唯一途径,也对最终形成审计意见起着重大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风险大抵相似,但就产生的根源来看是截然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管理水平(包括资产管理,现金管理,贷款管理人员,管理品牌管理及内部控制等);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集中在制度缺陷、信用风险、高比例的不良资产信贷、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1)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至少就其经营目的来说不符合商业银行的本质定义。因为我国的商业银行绝大部分的贷款不是给了消费信贷、不动产抵押贷款、创业贷款等,而是给了国有企业和政府,但是这种贷款很难算息,一旦发生问题回收也很难。所以是这个制度本身强加给了我国商业银行最大的风险。这种制度即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制度。

(2)社会信用环境差,银行经营的信用风险高。信用风险主要发生在发放贷款、拆出资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证等业务领域:一是借款人(或者开票人、开证人)注册多家公司,使用虚假资料骗取贷款或者骗开银行承兑汇票,将骗取的资金转移出去或用于个人挥霍;二是借款人利用企业改制、改组来逃废银行债务;三是对一些行业和单个企业或企业集团过度授信,产生信贷集中风险。目前在全社会信用体系未建立起来以前,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因此审计时应把信用风险作为重点。

(3)组织结构不合理。国内商业银行由于产权归属缺位,致使委托代理关系流于形式,政府以行政干预等非市场化、非透明的方式影响银行经营行为十分方便,加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无效使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商业银行即使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也由于其独立性、权利力度不够,而无力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风险管理也只能停留在以营利为目的的业务决策服务的层次上,而不能上升到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

(4)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诸因素的密切配合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的目的。国外商业银行因具有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鉴别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决策机制、风险避险机制,所以风险管理相对比较到位。国内商业银行则普遍存在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风险监控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5)不良资产比例高,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由于以前年度违规经营和

部分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都较高,到2001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5.37%,不良资产比例高,银行的支付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此外由于以前年度违规经营中贷款手续不健全,无效抵押、重复抵押及高估抵押物价值,以及担保流于形式,使银行保全信贷资产的难度很大,导致信贷资产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偏高。

三、商业银行审计风险的成因

商业银行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员素质因素、管理因素、审计质量因素,也有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因素。分析其形成风险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结构上仍未完全独立,审计人员的组织关系、经济关系一般都隶属于所在分支行,不少商业银行虽已逐步建立相对独立的审计体制,实行总行垂直管理或“派出”、“交流”制度,但审计人员仍有后顾之忧,主要是审计人员的经济关系还没有完全脱离被审单位,以致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发现问题后不愿或不敢毫无保留地报告,形成审计风险。

2.缺乏质量控制标准完整、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从商业银行内控系统的运行情况来看,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对规范审计行为、强化审计执法、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起到保障作用。目前,审计机关建立了包括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准则、专业准则、操作指南等在内的一系列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但这些标准,定性的内容多,定量的内容少。而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监督的倾向,在无形中加大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压力,使得内部审计部门面临更多的风险隐患。

3.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时刻潜伏在商业银行各种金融项目审计的过程和业务之中,要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通过近年来对商业银行审计结果进行分析和对内部稽核效果进行观察,到目前为止,虽然没有发现由于风险导致局部工作被动或引发损失的案例,但是通过对已审计项目的回顾与反思,仍然发现存在一些风险隐患,隐藏着部分风险漏洞,潜伏着审计风险事项。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完整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二是缺少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的技术和方法,三是审计人员在思想上、观念上、意识上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4.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结构和层次较为单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